為什麼國人寧願買簡配合資車,也不買高配國產車?

WdLsp_緲


這個我有切實體會

沒買車時

別人都是買的啥哈佛 東風 還有我不知道的牌子

然後就聽朋友說

媽蛋 過個坎 排氣管掉了

媽蛋 這是什麼故障燈 亮了

媽蛋 4s店說5000公里就要保養

我一個爛摩托騎了兩年 機油都沒有換過的笑了笑

然後 我買車了

買個大眾自動低配 然後

那邊朋友車已經賤賤的賣了



體彩排列三大師


小的時候大家都是普通翻蓋鉛筆盒,姑姑給我買了一個多層抽拉翻蓋多功能文具盒,好多格子,蓋子,小抽屜,看著同學羨慕的眼光,我感覺一種無法形容的滿足感爆棚,但是每次找橡皮擦得打開三四個蓋子,找筆要翻來覆去的打抽屜都讓我煩躁,更不用說下學回家,人家一裝一蓋走了,我得一個一個格子檢查,再看看書桌書包看看有沒有沒裝進文具盒的文具讓我苦悶不已,可是看到別人羨慕的目光,我只能優雅的打開,關閉,抽拉,關閉,優雅的操作著


A調脦浪漫


我舉得這很正常啊,買車的話,性價比確實很重要,但它不是唯一的標準。假如同樣價格,車子更大更快、配置跟高就值得買的話,那樣不止合資車不用賣了,進口車也不用賣了。

像我媽現在開飛度,當時也去看了哈弗H6,寶駿510。當時第一個要求是自動擋,第二個要開起來滿意,後兩者確實是好,配置要高得多,但是自動擋車型試駕下來並不是很讓人滿意,所以最後選了飛度。這就是為啥不買高配國產車的一個原因。

再就是大部分人會覺得合資品牌更有面子,所以買車時候傾向於選合資。再就是這有點像有人喜歡買第一個級別的頂配,有人喜歡高一個級別的低配一樣,不是所有人都看重配置,他們可能更看重車的機械素質。

而且合資裡確實有些品牌像大眾、本田,經常偷工減料,但也有像豐田這種,不管他營銷怎麼惡(加價),造車還是很踏實的。而國產品牌偷工減料的也不少。我覺得還是尊重市場的選擇,才能促進自主品牌的發展。

如果無條件的支持國產車,那才真是害了它。都說慣子如殺子,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孩子不嚴格要求,那他們只會不思進取,最終失去競爭力。

遠的不說,就說新能源電動車,前幾年自主品牌有補貼,拼命的宣傳造勢,政策是相當到位了。可是誰做好了?原來像模像樣的比亞迪現在都快不行了,結果特斯拉進來,一家能打的都沒有,好不容易營造的環境,要被美國人摘果子。

而中國汽車工業飛速發展的這些年,恰恰是市場逐漸開放的這幾年。吉利、長城為什麼能冒出來,因為雖然國外品牌進來了,但是變得激烈的競爭同時把那些不思進取的企業打得夠嗆。有些企業在市場受保護的時候,有各種資源,反而可以把吉利長城這些想作為的企業壓得死死的,直到市場變得“公平”了,他們慢慢被淘汰。

中國的家電行業、手機行業,也是如此。敞開競爭,才能拼命去研究市場,拼命提升自己,一直被保護,一直被輸血,怎麼可能長得大?家電行業不用多說,就連以前說多難多難的電子行業,現在也出現了華為,也出現了中芯國際。以前說起造CPU好像是不可能的,現在14nm的芯片都可以量產了。


老胡評車


我第一輛就買的國產,當初對比好多車,看來看去就國產車好看漂亮,內飾豪華,配置還高,關鍵是價格便宜呀。下手時也猶豫了,怕便宜沒好貨,不過看看路上也有好多同款在跑著,身邊也有說國產車早不是以前的國產了,有進步了,想想也是,不好的話也不會有人買他了。後來提車了,開了三月各種毛病就來了,飛車,無故熄火,油耗巨高,關鍵是毛病修不好,一到4s就好,開回來就出毛病,都服了,因為沒錢,還是堅持開了五年,中間換了節溫器,節氣門,水壺蓋,水箱,電瓶,碳罐,油泵,轉向機,起動機,火火花塞,缸線,三元催化,開到五萬公里的時候燒機油,大修了一次,修完了還是有飛車,掉轉,熄火的毛病,然後第五個年頭給賣了,實在是煩心。上一次當就夠了,以後再也不動國產車了。還有那豪華配置,平時根本也用不上,對我來說就是雞肋一樣,能當好交通工具就Ok了,其他都是浮雲!


老有2B對人不對事


2010年9月份吉利遠景1.5MT,現在16萬多公里,換過的清單如下:1霧燈燈泡遠近光剎車燈燈泡若干2大燈總成老化發黃,更換3冷凝器老化漏氟更換4發電機損壞更換4電瓶使用七年才更換5點火線圈損壞更換6火花塞十五萬公里更換7擋把套褪皮老化更換8仿皮座椅老化未更換9玻璃升降器失靈更換10汽油泵更換11後備箱彈簧拉桿斷裂更換。12水箱破裂更換。13暖風水箱堵塞未更換。發動機震動噪音增大,主副駕駛門下樑鏽蝕已挖補修復,車身兩遍門下縱梁鏽蝕開始老化,支千金的時候會頂穿。當然也有優點,下雨有遮擋,冬天有暖風,酷暑有空調,寂寞有音響順便說一句,這車原裝音響真的挺棒的,無聊的時候可以兜風,應急的時候從沒有把我撂道路上,帶著家人旅行也是可靠的夥伴,我真的決定,下一部車一定不會再選擇自主品牌。


用戶5101605263298


但是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題主所描述的現象——價格相近的情況下,不買發展較好的國產車,為什麼?

品牌溢價能力(面子剛需)

什麼是品牌溢價能力?通俗的講同樣一張牛皮,如果給到louis vuitton來做條皮帶,那就是起步4000元,給到CK那就是起步1500元,給到農村大集市也就20元起。差距體現在使用者對品牌整體表現的認可(歸屬感、認同感、圈層社交)。也就是說,哪怕心裡一萬個不願意承認,十萬的大眾也確實要比十萬的吉利,在品牌溢價方面帶來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車以類聚,人以群分。開奧德賽的人不太可能跟高爾夫GTI車主玩到一起去。

整車綜合實力之配置篇

我相信這個也是題主最大的疑惑之一了。在配置方面的差異化可以看做是一個廠家、一個品牌逐漸成熟的過程。我記得2000年以前的時候,相比於德系車而言,日系車就是性價比高的代言詞,高舉堆配置的大旗衝擊對手,再過了幾年韓系車接過大旗,再過了幾年旗幟傳到了中國車手裡。發展較晚的品牌為了搶奪市場,只能依靠一些有噱頭的配置去吸引消費者,然後有了資本後再提升產品的硬核競爭力(機械素質層面)。現在看來,還有哪個日系品牌是靠著全景天窗、真皮座椅、LED大燈去爭市場的了?

堆配置的做法其實是雙刃劍,一方面很多越級配置的下放,讓很多喜歡嚐鮮的消費者享受到了好處;另一方面由於廠家本身的渠道運營能力有限,很多大牌供應商不供貨或者限量供貨導致只能用小廠的配件。這樣一來品控不到位,留下了“小毛病不斷”的口碑,日積月累之下,甚至給很多不懂的消費者一種“國產車一時爽,三年養活修理廠”的錯覺。所以,一個主機廠一個品牌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不要盲目堆配置!

整車綜合實力之硬件篇

其實國內的消費者都是在被教育中逐步成長,從最開始的敲鐵皮,按引擎蓋到聽開關車門的聲音,再到扒車身膠條看焊點,再到車門站人,再到看“五星批發部”評分,最後到中保研的測試,一路走來,我們作為普通消費者,尤其是已經換過兩次以上的車主來說,理性看待一個車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平心而論,在相同價位之下。咱們中國車不論是外觀設計,內飾做工,細節處理,科技配置,空間利用都有自己的優勢,敢於對比任何一臺主流合資車。這點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經認可了,尤其是大家對車理性看待之後,合資與國產之間的認知認可差距正在逐步縮短,我相信終歸有一天,大家原因買國產車並不是因為價格低配置高!

但是合資與國產真正的差距其實在於機械素質層面的積累。為什麼這樣說,有些東西可以借鑑可以模仿,比如外觀,配置等。但是發動機與變速箱的匹配,整車底盤的動態表現,這些是必須硬橋硬馬,真刀真槍實戰積累的經驗。而這每一項都不是說用“PPT”就可以造出來的,也不是隨便外採一個發動機,變速箱就能夠實現,也不是隨便“逆向研發”底盤就能矇混過關的。

結論:其實不難看出來,之所以會出現題主的所講的問題。我認為是這樣的排序造成的:

  1. 品牌認可(面子/情懷)的需求“>”硬實力(整體機械素質的表現)“>”軟實力(配置,外觀,內飾等)——現階段消費者的購車觀點;
  2. 硬實力(整體機械素質的表現)“>”品牌認可(面子/情懷)的需求“>”軟實力(配置,外觀,內飾等)——這個是我認為正在逐漸過渡到購車觀點;


最後,如果您認可或者喜歡我的觀點,點擊關注不迷路!與我一起了解更多關於汽車的閒談趣事吧!


恆之峰


個人由於家庭教育、文化背景、性格不同,我就偏偏中意國產,支持國產。我有三輛車都是國產,一輛東風皮卡,一輛長安麵包(8萬公里在使用),一輛帝豪。我窮也好我富也罷,國產總得有人支持。一路上總是坎坷的,不斷突破不斷改進創新。任何人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斷總結,需要時間的沉澱來完善。自信、自主才是王道。





沃布吉島


不對吧,2019年的數據已經出來了,吉利以全年150幾萬輛,佔據國產第一,長城以100零幾萬輛佔據第二的位置,這個意思就是吉利汽車的銷量已經超過了廣汽本田東風本田加起來還要多,也就說國產車已經一步步的趕上這些世界級的汽車廠商,只是時間問題,作為中國的國民,給咱們中國的自主車企一點點時間,不行嗎?非要詆譭他們,有意思嗎?


東方海外3


在2017年,國內乘用車市場迎來了2471.83萬臺的最高峰,這也就是意味更多家庭在不斷購車的需求下,有關“如何選車”諸如此類的話題開始顯現。其中,最為顯著或頗為爭議的節點主要圍繞在“合資車”和“國產車”的品牌跨度上,由此也就引申出的疑問:為什麼國人寧願買簡配合資車,也不買高配國產車?

從廣義面上講,在國內較為龐大的用戶基數上,主流的購車人群多半都停留在“汽車小白”的水平,這裡泛指對於汽車行業不會深入瞭解,而是靠周圍的“道聽途說”進行感官上的判斷。所以在準車主不太懂車的前提下,很容易造成兩種現象。

其一,遵從“隨大流”心理:從現在的國內銷售體量上來對比,合資車的銷量比重依舊大於國產車,且不說奢望一榮俱榮,最起碼可以一損俱損。

其二,諮詢年長或開車多年的老司機:這裡很容易造成的誤差是因為接觸汽車較早,這些人群很大程度上會將早期國產質量較差的標籤而附加到現代國產車的形象上。

由此在兩大副作用下,會形成合資車要高於國產車的印象怪圈。

但若細分到產品層次,也可以從品質把控、品牌價值兩個維度進行解答。

品質把控之產品配置,目前國產車在所形成的優勢就是價格便宜和配置高,看似能以科技智能等賣點來吸納更多的消費者,但後背被壓榨的成本和高度集中的電路,容易會造成星星點點的小毛病,這相對“啥都沒有,何來毛病”的合資車來說,很容易被曲解為合資車好,而國產車差的標籤。

品質把控之三大件,合資車相對強於國產車的事實確實能做到不接受任何反駁,這也可能是很多人極力推薦合資車,而排斥國產車的主要因素。但需要說明的是,近年來哈弗、長安及吉利等主流車企,在核心技術上都得到一定的提升,雖然相對合資車還有一定的差距,不過在整體實用上完全可以滿足日常需求。其早期的漏油、高油耗、動力孱弱以及抖動等弊端,已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化,甚至擁有強於合資車的表現。

品牌價值的溢價能力

有一部分可以歸結於虛榮心作祟,畢竟好面子,是當下國情最普遍的一種想象,而且不止於汽車領域。

但真正的價值體現是合資車的“百年老店”能得到人們心裡上的一種認可,而對於新起之秀的國產車而言,縱然各方面綜合實力很強,但還是缺乏一種信任感,這個需要通過漫長的時間來不斷深化。

就個人而言,國人寧願買簡配合資車,也不買高配國產車,更多的是通過早期的認知來附加到現在的國產品牌上,這個本身就處於一種不公平的對待。但要想改這一想法,除了國產車加強自身的產品實力,而且還需要更深度的普及國人對汽車行業的認知。


車圈小咖秀


無非是崇洋媚外,沒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

國產車和合資車相比,就是蘋果手機和華為手機相比。

買蘋果不能雙卡雙待,價格死貴。華為手機同樣的功能,甚至功能更好,卻更便宜幾千塊錢。換算到國產車上,就是比合資車便宜幾萬塊錢,卻配置更好。

同樣的錢,能買到更好的車。定速巡航不需要嗎?跑高速一定要!自動啟停不需要嗎?在城市等紅綠燈一定要!這些都是很好的功能,比買乞丐版的合資車強多了。

無非就是好面子,覺得洋人的好。今日世界手機市場的中國份額,就是未來中國國產車的份額量。相信中國產業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