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個人的草書水平?

寫字那些事兒


一個人的草書水平到底如何,取決於它的草書書寫能力高低,草書書寫能力高,那麼草書水平自然高,相反,則低。

那麼,草書的書寫,到底有什麼樣的能力要求呢?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才算草書高手?

要想搞清楚草書這一書體的書寫能力要求,最為關鍵的,是要知道草書難在哪裡。

很多人覺得,草書有什麼好學的,直接糊塗亂抹不就行了。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草書的確是需要“糊塗亂抹”的。因為它需要書寫者儘可能的拋棄限制,自由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不需要太多拘束。但是,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草書書體一味追求糊塗亂抹,只能產生毫無意義的線條,而不會讓草書真正的達到高水平。

草書的書寫水平,取決於書寫的書法技巧高低。書法技巧在書法中,可以分為三個要素,筆法、結構、章法。

在這三個要素中,章法要素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除非你需要書寫章草,否則草書很少講究章法。因為章草每一個草書字都是獨立的,所以還需要處理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關係,但是狂草、大草往往是直接將字粘連在一起的,章法之間的呼應關係已經被實實在在的線條所勾連,不需要通過無形的“絲線”進行暗示了,因此章法安排比較容易,更為隨意。

結構和筆法是草書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所謂草書結構,就是這一個字到底如何書寫,筆畫如何安排穿插,這一筆到底如何貫通,說到底還是寫法問題。草書字和我們接觸的隸書、篆書、楷書、行書都有很大的區別,他們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個符號體系,所以草書的識記是非常困難的,而識記的本質,就是結構的把握。

在草書書寫能力中,結構還不是最為重要的,因為結構只需要我們死記硬背就可以,而草書的筆法是最難掌握,也最難學習的。筆法因素是限制草書最基本的因素,筆法不到位,整個草書書寫基本上就不能看,因為它是“非法”的。

所以,草書最難的地方,在於它的筆法,而最能體現一個人草書書寫水平的地方,也正是筆法。所謂“殺不死你的,一定可以使你更堅強”,就是這個道理。

而什麼樣的草書筆法才算是高水平的呢?

我認為一幅草書作品,他的筆法需要做到恰到好處的使用中鋒,甚至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做到兩者調和,這是最為基本的。

在筆畫轉折之處,可以做到自然流暢、爽勁豪邁,這就需要用到方筆和圓筆,做到方圓兼善。在筆畫形態上,線條豐富流暢,富有變化,形態多姿。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呢?

我認為我們草書筆法的訓練,不應該通過草書本身的學習來達成,而需要通過對於草書之外的書體學習來達成,也就是說,“功夫在草書之外”。

通過對隸書的學習,掌握它的線條變化,通過對於篆書的學習、學習它的中鋒用筆,圓轉流美,通過對於楷書的學習,掌握它的方硬之氣。這三個書體學好了,草書自然不難了,而且草書的書寫水平自然就不會太差了。


松風閣書法日講


如何欣賞一個人的草書水平?

草書盡抒情之能事,首先要有奔放的情懷,同時有一定的草書技巧,缺哪一條,很難寫出具水平的草書作品。

一般情況,一般都有衝動之意氣,情性有豪放,而筆翰缺豐富者,所寫草之點畫,都不具草書之致,因為草書境,是各體中最高至境,於草書法度有更高的要求,草體因簡潔符號替代,首先對草書符號的瞭解掌握於心,並能規範能識讀,特別是由這些簡單的符號,有機的聯接組成,如何使轉,使墨運於宣紙上,能夠急緩有度,有停有駐,由此而出現節奏之感。

其二,欣賞草書能辨度,只有曉得草符,書者用其筆書,賞者若不具備對草書的基本常識的掌握,或能詳有熟,也不會看懂一幅草書的魅力,一般情況,能大體知其草體的氣勢和草書的線性的纏綿之繞,而終久不識草體的真正用意,也就無法享受草之內涵所在。因而寫草必須有釋文,有利於賞者識讀文字內涵。書者雖有規範草符,而真正使用,具共性之外還有個性使然,從而因人不同,草法存在差異。

草書欣賞,要注意,今草與狂草有別,今草書寫的維度要小,狂草誇張,節奏感強烈,大起伏,小草應該是有相連或不相連的字,使轉相比而少一些,點線面組合,佈局緊湊,字距錯落稍許。而狂草一字一筆便有縱橫馳聘,有一筆書,此勢視為一氣呵成。意猶未盡者也。

欣賞草書,從意法相承上找韻致,同樣草法技巧,若意氣性情率真,抒情性多,且有脫法的境界,此書點畫多有失缺書致書韻,而窠臼草法,則有抒意性差,因此書寫出成功草書者,皆有意法處理上比較有適度,不可一味情性散漫而野,忘卻繩墨,或總斤斤計較法度而失缺率意的本真性。

欣賞草書,線質的豐腴,與書者綜合性因素,如氣質,學識,修養,最至關重要的是筆法,是否融諸體之技法,是否嫻熟運用。



草書有瘦硬線質,有肥厚點畫,有隸入草者,有碑入草者,有晉法而入草者。不同的筆意形式,共性皆為抒情版,不同的是用筆技巧不同而已。


狂喜淡墨a


我也來說說“如何評價一個人的草書水平”

我認為“草書水平”高低看四點:

1,作品中每一個字的“草法”是否是"正確"的,即字法如何。要字字都能從古人法帖或《標準草書》(草字訣)中找到“出處”,不是自己創造的,否則就是亂塗胡劃!貌似“龍飛鳳舞”,實則“鬼畫桃符”,根本算不上"草書"。如附圖三的草法就不規範、不標準,有的字尚屬自創;

2,作品反映出的書寫功力(即筆法)如何。假若說草書是書法寶塔的最高層,那頂層以下就是書家全部的“書法功底”。一些在“頭條”上展示的所謂草書作品,明顯看出控筆差、筆線弱、墨豬多、飛白假、甚至故意將筆畫線條弄得象九曲十八彎的黃河一樣!奉勸一句:沒有書寫功力的積累,就別展示“草書”。如附圖三的作品就欠缺書寫功力;

3,作品的"墨法"運用是否靈動自如。墨色有濃淡,墨氣有枯潤。自然滋潤即為“活”,靈動清新即為“鮮”,虛實隨性即為“變”。能不能部分的運用濃墨法、破墨法、枯墨法等墨法運於作品,是衡量草書作品優劣的重要標尺之一。附圖三的作品幾乎看不到墨法的運用;

4,作品謀篇佈局是否有章法。章法不好肯定是低水平的。通常要看其作品的總體風格是否一致,或奔騰恣肆或舒緩平和?看其作品疏密韻律是否得體和諧,有無前松後緊等弊端?看作品中相連相鄰的相同字、相同偏旁是否避免了雷同?點畫與點畫、字與字、行與行是否通氣連貫,有無字字支離、亂如散沙、毫無行氣等等問題。

附上林散之先生(附圖一)和軍旅書法家(附圖二)的作品請欣賞。





川北武夫白永慶


評價一個人的草書水平,是件很複雜的工作,要結合他的很多件作品來綜合考慮,幾千字恐怕都說不清楚。

還是按題主的要求,從一件具體的作品來分析吧。


對於書法作品,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既使如《蘭亭序》《祭侄文稿》這樣的作品,它也是有其優點與缺點的,完美無缺的藝術品是沒有的,缺憾本身就是一種美。

所以,分析一件作品,要從其優點與缺點兩方面去看。下面以一件國展獲獎作品來分析。

此作寫得淋漓盡致,直截了當,一氣直下,明快酣暢。

一、優點

1、用筆上,行筆連貫,蘸墨而書,墨盡再蘸,在熟練中肄其筆端,毫無羈絆。且勢之足,通篇快意,有其勢又守草法,使迅疾中不潦草。


同時筆畫於疾馳中亦不單薄,有力度、有韌性, 由此可知作者功底在磨練中已經老練、深沉。

2、墨色之変,潤燥濃淡之變交替而行,如春雨秋風交互。

尤其是枯筆運用得精彩,枯而蒼潤,枯而有物,有懷素之餘緒。此作中的枯筆細而有物、枯中有膏,可以把玩。

墨色之變使整件作品充 滿了趣味,譬如蒼茫、老辣,而動感十 足。


3、形態多變。此作整體一貫而下,細究每一字則變數不一,或為主或為襯,或為正或為欹,開闔呼應操縱頓挫之法皆有,可謂豐富。

二、缺點

1、此作的草書線形,雖力求中側用筆帶來提按粗細的變化,但有些粗筆略顯粗率,側鋒掃筆所形成的塊面,已然失去作為線的內在品質。

有的浮在紙面之上,如首行的“搖”字、第三行的“影”“鴻”二字。有的躺在紙幅之上,如第二行的“虛”“聽”字。


也有些中鋒細線稍顯油滑,如“吞”“海”等字的線條質量,與力透紙背的要求尚有一段距離。

2、章法上,頭兩行展開得比較充分,用筆有輕有重、有濃有枯,交替而行。而後兩行顯得侷促,皆為枯筆,且兩行已逼到邊緣,整體顯得 空間不足,而不能開張舒展。

如此,作品就顯得不協調了,頭兩行重,後兩行輕,尾不能呼應首。

尋找缺點,也許是欣賞者對作品的苛刻挑剔,但對創作者而言,應該對他今後的創作會有些許幫助吧。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評價一個人的草書水平要以古代草書名家所言為標準。

唐懷素:自言轉腕無所拘,大笑羲之用《陣圖》(唐魯休詩句)

這就是說高水平的草書一定要運腕用鋒揮灑,因為書寫快,漢字結體化方為圓了,請看張旭《肚痛帖》:如圖一。但是有人會把毛筆當棍使,亂塗抹一堆爛草繩。所以要根據草書筆法原則提出三標準。一是筆畫合筆法,能寫出中鋒圓潤錐畫沙。二是結體出筆鋒,不是拉麵條,尤其是筆與筆、字與字之間的連接處。三是章法極筆性,揮灑筆鋒時極盡字形大小、長短、粗細、疏密之變化,甚至是打亂行距,即古人說氣勢通其隔行。這三個標準,可以在張旭《斷碑千字文》和懷素《自敘》狂草中得到驗證。也是本人狂草習作(圖四)的實踐。






王乃棟說書畫


  

個人很喜歡懷素的《自敘帖》。今天就來講講我為什麼喜歡這一書法作品。

  賞帖先賞人。懷素 , 湖南人, 中唐時期僧人, 草書家, 俗姓錢, 幼年時期出家為僧, 大家對懷素的瞭解大都來自《陸羽·僧懷素傳》。沒錯,這個陸羽就是“茶聖”陸羽。

  《陸羽·僧懷素傳》中這樣記載:

  “懷素疏放, 不拘細行, 萬緣皆繆, 心自得之。於是飲酒以養性, 草書以暢志。時酒酣興發, 遇寺壁、裡牆、衣裳、器皿, 靡不書之。貧無紙可書, 嘗於故里種芭蕉萬餘株, 以供揮灑……”

  字雖少,但勾勒出我們對於懷素的第一印象:隨性,隨心,典型的藝術家形象。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懷素對於書法的痴迷,基本上不放過任何可以寫字的地方。

  瞭解了這些以後,“字如其人”,我們對於《自敘帖》的風格應該也有了一些心理準備。

  欣賞《自敘帖》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線條、結構和留白(我是業餘愛好者,說的不對請指正)

線條

  草書被我們所熟知的書寫特徵就是勾連不斷的筆畫,每一筆的線條變化,每一筆和每一筆連接的線條的變化,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自敘帖》的“之”字都呈現出不同的姿態。

  這些不同姿態的產生是因為懷素在運筆方法的不同,在這一書法作品中,懷素主要用到了兩種用筆方式(個人覺得):一個是偏中庸一定的,多用中鋒,一個是偏靈活一點的,多用側鋒。這兩種用筆方式使得《自敘帖》的線條流暢又圓潤。

結構

  這裡的結構說的是懷素對於字的處理,即漢字的結構、大小比例以及需要時對於某些字體結構的變形和誇張等。

  漢字無非左右、內外(半包圍與全包圍),上下結構幾種,如何在有限的字體結構,玩出新意、玩出創意?我個人覺得是很考驗一個書法家的功底的。

  《自敘帖》中對於漢字的書寫,主要把握住了兩個字“平衡”,不一味的追求字體個體的美感,而追求字形與字形之間的平衡。所以整個《自敘帖》看起來格外的和諧。

留白

  留白在書法中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幅字讓人意猶未盡,這意味著書法家意識到自己不是僅僅在寫字,而是在創造一件藝術品。個人覺得在書法中,留白主要體現在墨色的濃淡以及整幅字呈現出來的節奏感,即讓人一看就知道焦點在哪裡。

  《自敘帖》墨色濃淡適宜,節奏處理得當,能夠讓人感受到整幅字的呼吸感,通過這種呼吸感能夠感受到懷素情感的變化,在某一種程度上,觀賞者和創作者能夠“感同生受”。

  

  


兔斯基的筆記


一個人的草書水平怎麼樣,目前為止沒有定量或半定量的評判標準,這可能是所有藝術門類的共性。

國展是我國書法圈內的國考,每屆國展,自然都會有許許多多草書作品入選,但最終勝出的作品,並非通過定量標準,而是通過一批在書法圈混得不錯的人來定性評判,這裡面不可避免混雜了諸多個人的喜好、偏見、知識素養不足、書法理論欠缺等等因素,也正因為僅僅是定性評判,每屆國展往往會有一些獲獎書法作品讓人目瞪口呆,完全無法理解。

既然如此,題主提出這個問題,恐怕難有標準答案。我在這裡只談談我個人對草書評判標準的一些看法:

1、草書的氣勢,是草書的前提

草書的氣勢是一種被動感覺,好的草書作品會給觀者帶來視覺上有力度的衝擊,這種衝擊可能是春風拂面,也可能是山雨欲來,更可能是暴風驟雨、黃沙穿甲。沒有氣勢就不是草書,我覺得氣勢是草書水平高低的第一個評判依據。

2、草書的章法,是草書的表象

這是草書最重要的看點。由於草書迅疾如奔馬,點畫飛動之間,書家很難有時間設計作品的佈局、留白、疏密、欹側、墨韻變幻等等,因此在書寫過程中,書家既要考慮書法結字的法度,同時也要在瞬息之間安排好天地平齊,落款長短,疏密平衡,欹側險絕等等,這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可以用這些瞬息之間表現出來的藝術效果評判其草書水平高低。

3、草書的美感,是草書的靈魂

關於草書的美感,這一點最容易牽扯進去個人的好惡。您看看草書為什麼會大面積被亂七八糟的醜書汙染,就是因為雖拙妍有別,但美醜無界。我的感覺是,一幅好的草書,會讓你置身林野,花團錦簇,身心愉悅,流連忘返。我這樣說,是不是越說越糊塗了?沒辦法,正如草書的草法十人九不同,美醜之爭,永遠不會停息。

回答就到這裡,新冠肆虐,宅在家中,祝大家身體健康,書法進步!




永書101


草書也是有法,結體,筆法都是有一定的規程,並不是可以隨手亂寫,或者越醜越好,那必然會走向歧途,習草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草書除了每一個字的解體要正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整篇的佈局,要寫出氣勢,字體要靈動,要多練,多臨帖。



三草漁夫


書法有法,草法亦有法。草書沒有法度,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看似揮灑自如,痛快淋漓,其實只是鬼畫符,終是“野狐禪”一路。草書是書法諸體中最難寫,同時又是最能體現書家才情的書體,評價一幅草書成功與否,大體說來:有古意,即有來源,能與經典對接;有新意,筆墨當隨時代,可與時代同行;有己意,有自己對草書的獨到理解,書者抒也,是自我情感的個性表達。當代草書代表書家有毛澤東、林散之、于右任等。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草書分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所列諸經典是當今草書家臨習的範本。




湘仔評論


技法一流,品味高,揮灑自如,有妙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