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坐姿不對也是一種“病”?不要讓讀書成為孩子近視的“殺手”

這幾年,父母吐槽自家孩子寫作業的段子不絕於耳。

前段時間,在家長朋友圈中還誕生了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成語——遠交近攻。

這個成語做出了新的解釋: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離得遠一點,還能稍微交流,離得近了,想不攻擊他都很難。

沒辦法,孩子的自覺性實在是太差了,一寫作業,書本翻來翻去,反反覆覆,明明可以1個小時寫完的作業,偏偏要花2-3個小時。

不是靠著就是歪著,不盯著乾脆趴著寫作業,時間久了,就形成了近視。

2018年有一組數據顯示,我國近視患者已達6億,青少年近視率更是居世界第一,小學生的近視率就達到了40%。

這都是平時的不良習慣導致的,對小學生來說,寫作業時坐姿端正非常重要,因為小學是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孩子坐姿不對也是一種“病”?不要讓讀書成為孩子近視的“殺手”

如果在小學時就坐姿不端正,以後想要糾正會更難。

你或許想不到,一個不良的寫字姿勢,會導致孩子手形扭曲、骨骼變形,近視、駝背,容易疲倦、做功課的速度慢,字體亦不美觀等,進而影響學習興趣。

學習成績想好都難啊!!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相信沒有哪一位家長願意看著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帶著沉重的眼鏡。

不能戶外活動,但能“目”浴陽光

戶外活動是降低近視發生風險的最有效措施,但在疫情期間開展戶外活動就無從談起。

陽臺或自家院子等能夠照射到太陽的地方,也不失為護眼“寶地”。可以在早晨、中午、下午的不同時間段,在開窗通風防病的同時,盡情地讓孩子們“目”浴陽光,看看遠處。

一般建議中小學生每天至少“目”浴陽光2小時,幼兒園兒童3小時。

連續近距離用眼要休息

建議中小學生看書、做作業或看電視注意勞逸結合,遵循“3010”法則,即30-40分鐘左右讓眼睛休息10分鐘。而幼兒園兒童看書、看電視建議每20分鐘休息一次。

休息模式可以多樣化,遠眺(看6米外事物)、室內運動、做家務等都可以。

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

建議幼兒園兒童不用或少用手機、平板等需要近距離使用的電子產品,建議中小學生每次使用不超過15分鐘,一天累計不超過1個小時。

父母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的力量。

比如:跟孩子相處時,遠離手機;

每天應儘可能多地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傾聽、交流和互動,讓孩子沒有無聊的時間;幫助孩子培養一兩個室內活動愛好;還可以通過設置鬧鐘或內置幫助軟件等幫助孩子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

孩子坐姿不對也是一種“病”?不要讓讀書成為孩子近視的“殺手”

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習慣

正確的讀寫坐姿:做到“一拳一尺一寸”:

一拳:胸前與桌子間隔一拳(一個拳頭的距離);

一尺:眼睛與書本距離一尺(33釐米的距離);

一寸:握筆手指要與筆尖之間一寸遠。

使用能夠匹配身高的書桌椅,有利於保持正確的坐姿。

好坐姿,肩平腰直挺前胸。而不正確的讀寫姿勢還容易引起駝背、胸廓變形,影響身體健康發育和形體美觀。

正確的握筆姿勢

不正確的握筆姿勢可影響視線與光線。而驗證握筆姿勢是否正確的一個方法:就是人在坐直狀態下也能看到筆尖。

幼兒園兒童手部肌肉發育還不成熟,很難保持正確握筆姿勢,因此不建議幼兒園兒童過早學習寫字。

孩子坐姿不對也是一種“病”?不要讓讀書成為孩子近視的“殺手”

確保照明環境良好

近距離用眼時,光線要適中。如果光線太強,如陽光照射書面,會引起強烈反射,刺激眼睛,使眼睛不適,難以看清字體。

相反,光線過暗,書面等照明不足,眼睛不能清晰地看清字體,而且頭部就會向前、湊近書本等,這兩種情況都容易使眼睛疲勞。

如果自然光照充足,可不開燈。而使用檯燈時,燈光亮度要以眼睛直視時不刺眼為宜,同時,房間裡的大燈也應該開著(注意:不要採用彩色光源)。

讀書寫字時,光線應從左前方照射(如習慣用左手寫字,光線應該從右前方照射),避免陰影遮擋視線。

保證充足的睡眠

夜間是身體和眼睛休息放鬆的寶貴時間,充足的睡眠能夠促進生長激素等重要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於身體和眼睛的健康生長髮育。避免熬夜看書、看劇,確保身體免疫力。

建議幼兒園兒童每天睡足11小時以上,小學生每天睡足10小時,初中生至少9小時,高中生至少8小時。

孩子坐姿不對也是一種“病”?不要讓讀書成為孩子近視的“殺手”

暫時不做眼保健操

除了要勤洗手外,還應避免用手接觸眼睛,因此建議暫停做眼保健操。

可有意識地多眨眼睛,使眼淚均勻地分佈在角膜結膜表面,上下左右轉動眼球,放鬆眼部肌肉、促進眼睛周圍血液循環,緩解眼疲勞。

確保營養均衡

日常飲食中,應保持均衡飲食,不挑食、不偏食,保證營養全面,多吃魚肉、水果、蔬菜、豆製品、雞蛋,少吃甜食、辛辣食物和飲料。

目前認為,維生素A是保持眼睛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胡蘿蔔、捲心菜、生菜都是攝入維生素A的好選擇。

食物一定要煮熟, 尤其是肉類、家禽類以及蛋類。

不吃野生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