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售價4999元,為什麼蘋果華為情有可原,而小米卻難以接受呢?

以前大學的時候看到有女生花三四千買了一臺vivo的旗艦機,還覺得那姑娘傻乎乎的,有這錢添一點都買iPhone了,而且1999元的小米不香嗎?除了外觀和宣傳,小米哪一點比不上vivo,就因為小米賣的便宜你就瞧不上?當時更多的是出於主觀上的情感因素,只有少部分理性在對比機器配置和使用體驗,現在回過頭來再看小米,衝上4000元大關的小米10一樣讓不少消費者感到肉疼。現在又有不少像我當年那樣耿直的人站出來提問:

4999元都可以買一臺A13處理器的iPhone了,即便不買iPhone,為什麼不選擇華為Mate 30 Pro呢?

同樣售價4999元,為什麼蘋果華為情有可原,而小米卻難以接受呢?

這種對於自己“懂科技、懂數碼、懂手機”的虛假優越感,以及主觀上讓自己覺得以這個價格買到iPhone或華為就要感到很值甚至賺到的萬幸心理,事實證明,其實就是大牌廠家的營銷策略。它們抓住消費者的這種心理,不斷鼓吹自己的品牌產品多有情懷、多有面子,而讓用戶在天花亂墜的宣傳中忽視了商品的性價比和綜合使用體驗。也許當年買vivo、oppo的女生不打遊戲、不懂跑分,不知道DxO Mark,人家只喜歡“逆光也清晰”的自拍和手感外觀俱佳的小屏幕手機,你iPhone系統再怎麼流暢、小米跑分再怎麼拉風,在她麼看來也都是高價地堆料,真正使用起來性價比反而沒那麼高。

同樣售價4999元,為什麼蘋果華為情有可原,而小米卻難以接受呢?

然而現在小米10Pro已經飛昇到4999元了,開始涉足4k-5k高端市場,與蘋果華為比肩,而有些人始終無法接受小米翻身變高端。不得不說,小米從第一代開始就已經將1999元平民機價格的形象刻入大眾內心,只賣高性價比產品的人設也被套在了雷軍頭上。所以你看除了手機,凡是小米和米家發佈的產品,小到一個挖耳勺,大到一臺家用彩電,始終都是行業高性價比、物美價廉的楷模典範。當雷軍在13號帶著小米10站在發佈會的前一刻,還有不少網友在其微博評論下面留言:不忘初心,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1999,我們挺你!

同樣售價4999元,為什麼蘋果華為情有可原,而小米卻難以接受呢?

玩笑歸玩笑,這次小米10系列確實堆料不少,比如驍龍865+DDR5+UFS3.0+WiFi6等等。儘管這些配置在之後OPPO系的一加、Realme、reno,Vivo的IQOO、NEX,華為的P40系列等都會出現,甚至還有超越它的UFS3.1。但敢於在疫情期間搞發佈會的,還是小米,正是因為小米果斷抓著這個空檔期,提前備貨準時發佈,才有了上線1分鐘銷售額突破2億元的優秀成績。

同樣售價4999元,為什麼蘋果華為情有可原,而小米卻難以接受呢?

小米10起步價3999元,其實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尤其是對米6釘子戶來說,實在太不友善了。

小米衝刺高端市場的誠意我們看到了,至少在手機硬件上我們見證了,但是高端市場也是要講品牌的,小米10短期的領先是很難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的。蘋果從2009年12月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深耕10年有餘,累積了一大批果粉,在品牌形象上已經完全深入人心。而華為自從去年的“斷供事件”,一度被上升到家國情懷的高度,再加上其創始人任正非睿智、低調的形象,以及華為本身的技術和全球化經營模式,使得其高大偉岸的企業形象迅速紮根。

同樣售價4999元,為什麼蘋果華為情有可原,而小米卻難以接受呢?

近兩年來,我們不難看出華為在定義高端方面做出的努力,無論是自家麒麟處理器的研發更新,還是與徠卡合作推出的拍照系統,以及被吹爆的“鴻蒙”系統,還有自己相對專業的5G技術,都讓消費者看到一個國產品牌的努力與創新。這一點,從華為與聯想的口碑對比中就不難看出。所以,無論華為手機賣4000元、5000元,甚至賣出12999元的華為Mate X 5G,也一樣遭到搶購。別再吹捧小米10一分鐘2億銷售額的驚人表現,要知道,華為P30在華為商城單平臺1分鐘就破了5億銷售額,注意是華為商城單平臺,而小米10呢,是包括小米商城在內的所有電商平臺。這麼一對比,就知道差距在哪了吧!

同樣售價4999元,為什麼蘋果華為情有可原,而小米卻難以接受呢?

目前,在某多多平臺上,華為旗艦機Mate 30 5G(8GB+256GB)的價格已經逼近4500的跳水價,令小米10Pro4999的價格有些尷尬。而其他平臺上,該款華為旗艦也基本降至4999元以下,令不少持幣待購的換機用戶猶豫不決。

同樣售價4999元,為什麼蘋果華為情有可原,而小米卻難以接受呢?

那麼,同樣是售價4999元,你會選擇小米10Pro還是華為蘋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