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療面對“新冠”大考,如何?

從“新冠”疫情開始至今,已經過去了幾個月的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在國家及時、有效措施應對下,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

截至2月20日,七萬餘人感染,兩千餘人死亡。如此震驚的"生與死"結果是否應該引起每一國人的反思?


國家醫療面對“新冠”大考,如何?


一、醫療保障問題需重視

此次疫情發展至今,充分表現了我國醫療資源不充足、不合理以及不平衡。可以看出,我國部分地區的醫療水平不足以應對疫情災難。當前的優質醫療資源,包括醫療設備、醫護人員,都集中在部分大型三甲醫院,而地方二甲醫院或者社區服務中心,則面對著”缺經費“”人員少“”水平低“的情況。醫療資源的短缺和分配不均,導致了疫情面前的”束手無策“。

醫療問題與人民”生死攸關“,理應得到充分的重視。與其被動地阻擊疫情,不如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主動出擊,國家將目光投向醫療事業的發展與沉澱。


國家醫療面對“新冠”大考,如何?


有專家曾經舉例子,如國家沿河修建堤壩,也許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會起到作用,但卻能在大洪水來臨之時救人性命。同樣,是否能夠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國家加大對醫療保障事業的投入與積累,加強各層次醫院人員與設備的配備,即便是短時間內醫療資源的閒置,換來的卻是應對大災大難的從容和淡定。

同時,全方面、系統化、規範化應急響應流程,一旦再次來臨疫情突襲,有完善由的醫療、轉移、科研等多方面、多層次組成的方案進行響應,短時間內將疫情扼殺到最小範圍。

二、目光由”治病“轉為”防病“

可以說,國家”治病“的能力已經被此次疫情證實,我國完全能夠去全國之力,眾志成城、治療疾病。但中醫則有說法,即”治未病“是上策。也就是說,”治病“不如”防病“。

這就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員及場所參與其中。從2003年的”非典“到如今的”新冠“,都是由新型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通過科學研究,分析病毒感染事件的共性,探討與提煉出病毒傳播疾病及治療方式等方面的共性,指導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設施的準備,從而應對以後的病毒入侵事件。將“疫情戰場”的戰線前移,由被動阻擊轉為主動攻擊。

國家醫療面對“新冠”大考,如何?


國傢俱有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更有充足的時間及人力、物力的支持,通過不斷與疫情的”博弈“,總結經驗教訓,加大對醫療事業的重視和投入,定能建立起更加完備的醫療救治設施及突發事應急系統,最終打贏一場場"疫情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