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呂后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石瑛鐘


呂后死後,呂氏諸侯王都被清理了,這也是有法可依的,因為劉邦臨死與大臣白馬盟誓,異姓不得為王,否則天下共誅之。

而武則天死後,情況不一樣,不能說就沒事,但更為複雜,最關鍵的還是中宗李顯的皇后韋氏,從中插了一槓子,把這個局面攪得更混亂。

01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大封武氏宗族為王。

據《則天皇后本紀》記載:

追尊神後父贈太尉、太原王武士..為孝明皇帝。兄之子文昌左相武承嗣為魏王,天官尚書武三思為梁王,堂侄武懿宗等十二人為郡王。

對於武則天所立武氏諸侯王,最終的命運各不相同。

武則天稱帝后,武承嗣、武三思都在積極謀求太子之位。

武則天對武承嗣很信任,覺得武承嗣等人所言“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也有道理,在立子、立侄為太子的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

但在朝中大臣李昭德、狄仁傑、吉頊等人的不斷勸說下,最終做出了立子不立侄的決定。武承嗣因太子之夢的破滅,憂憤而死。

武承嗣死後,其長子、唐中宗女永泰公主李仙蕙駙馬武延基,繼承了“魏王”爵位。武則天厭惡其名,該其號為“繼魏王”。

因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帝。之前,武承嗣、武三思兄弟爭先為他們執鞭牽馬。

但武延基卻與唐中宗長子邵王李重潤等一起竊議張易之兄弟,武則天敕令李重潤、永泰君主、武延基皆賜死。“魏王”由其弟武延義承襲。

武則天在位時,就在清洗武氏宗族的不安定分子。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太子李顯與宰相張柬之等大臣發動“神龍革命”。武則天被迫禪位太子李顯,是為唐中宗。

當年十一月,武則天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歲。

02

唐中宗登基後,並沒有對武氏宗族進行清洗,這與他的經歷及與武氏家族的關係有絕對的關係。

第一,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李顯繼位。由於李顯庸弱無能,政事皆決於皇太后武則天。

僅僅做了五十五天皇帝的李顯就被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立中宗之弟李旦為傀儡皇帝,是為睿宗。

李顯被廢,先後軟禁在均州、房州達十四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

李旦遜位,武則天登基後,李唐宗室子弟被殺戮者不可勝數,李顯聞知整日提心吊膽。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重新把李顯召回,立為皇太子。

李顯重立之後,很注意搞好與母親武姓族人的關係,決定與武氏聯姻。

就這樣,中宗的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承嗣的長子武延基;幼女安樂公主嫁給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

中宗與武家結親,無疑是想通過裙帶關係穩固自己的地位。

這正因為這個關係的存在,中宗繼位後,武則天還沒有去世,雖然武承嗣及長子武延基已經病死或被武則天處死,但武三思還在。中宗的地位還不穩固,還需要武氏宗族幫助他鞏固政權。

第二,廢帝睿宗還在,其勢力依然強大。

李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利用武氏宗族的勢力來牽制廢帝李旦集團。

李顯復位後,馬上立相依為命的韋氏為皇后,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破格追封韋氏之父為王,並讓韋氏干預朝政,對張柬之等“神龍革命”的功臣卻不加信任和重用。

李顯庸弱,韋后為了鞏固其地位,在上官婉兒的引針穿線下,與武三思關係曖昧。而且十分信任親家武三思,並以此結成了強大的政治勢力。韋氏與武三思左右朝政,李顯對此也無能為力。

神龍三年(707年),武三思謀廢太子李重俊,但卻在景龍政變中被李重茂所殺,唐中宗李顯卻追封他為太尉。

至此,武氏宗族的主要勢力武承嗣、武三思都已經不再存在。

景龍四年(710年),中宗李顯病逝,據說是被韋后和韋后之女李裹兒合謀下毒暴斃身亡,終年五十五歲。韋后立中宗幼子溫王李重茂為帝,臨朝稱帝,欲重演武則天的故事。

同年六月,廢帝李旦三子臨淄王李隆基聯合其姑姑、李顯之妹、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聯合禁軍諸將葛福順、陳玄禮等人,以兵誅殺韋后、安樂公主並韋氏、武氏等,史稱“唐隆政變”。廢掉少帝李重茂,奉迎其父李旦復位,是為唐睿宗。

自此之後,唐朝的帝位才轉往李旦一系。

李顯、李旦都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兒子,分別是武則天的三子和四子。

李治死後,武則天專政,廢李顯立李旦,廢李旦自立,李顯復位,韋后幹權,武三思政變、韋后垂簾聽政、李隆基唐隆政變、李旦復位、李旦禪讓、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等等,從一系列宮廷內鬥來看,說不上是誰殺誰,就是一幫兄弟姊妹、表兄弟、親家、姐夫小舅子之間的內鬥。

由此看來,中宗雖然復位成功,但由於錯綜複雜的宮廷關係,特別是專擅朝政的韋后與武三思結成了政治聯盟,在這個情勢下,不可能採取清洗武氏宗族的行動。

在之後的宮廷爭鬥中,武氏宗族與韋氏宗族聯合,還是沒有鬥得過李氏宗族勢力。

這個結果,並不能說武則天死後,武氏宗族就沒事,但也不像呂雉死後,呂氏家族被一刀切的清除乾淨。

總之,一切都是政治鬥爭的結果,說不上誰仁慈誰兇殘,一切都是情勢的不同,政治需要不同罷了。


豹眼看歷史


武則天死後,自己兒子當皇帝;呂后呢,別人的兒子當了皇帝。

先看武則天

自己的兒子李顯仁孝,雖然母親讓自己吃了很多苦頭,但畢竟是自己血親;其次,李顯需要藉助武家制衡自己的弟弟李旦,李旦被廢后一直待在長安,有很大的勢力,而李顯則是長期被流放在湖北,遠離政治中心,因此,李顯武三思結盟,逼迫李旦辭去禁軍要職;最後,武則天所處的時代,開國鄖貴勢力與新貴已經平分秋色,天下向李之心雖重,但武則天是自己退位,也算是給了大臣們不以清算的藉口。

反觀呂后,

自己兒子早亡,自己這一脈的皇帝幼小,且當時漢開國元老都在,陳平,周勃那都是跟劉邦喝過酒的人,呂后在眾人敢怒不敢言,可一旦呂后死了,呂家以及當朝小皇帝更本沒法壓制住他們,被清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六州歌頭


導語:

武則天與呂后同為我國女性政治家的典型代表,但對比發現,其實無非就是誰更懂得知進退,明得失而已,雙方政績暫不討論,但是縱觀最後的結局,兩人的政治覺悟以及思想格局,立刻高低立現!

呂后切實是為了呂家利益

呂后當初嫁給劉邦,即使有一定的機緣巧合,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多年來默默無聞的犧牲與付出,實際上呂后承載的也是整個呂家的家族使命,實際上呂后的所作所為,已經招致了劉邦的恐懼與反感,而且當初在劉邦離世之前,也特地囑咐:非劉姓子弟不得稱王!實際上就是為了告誡呂后要收斂,但是顯然這句話還是未能動搖呂后將來施展自己政治野心的決心。

武則天則更注重江山社稷

武則天儘管有強烈的政治願望,但是在當時,她還是比較明事理的,如果不是自己的兒子不爭氣,她怎麼會接連廢黜兩任呢,迫不得已自己上位,總比把大好河山交給沒有政治經驗的兒子們禍禍強,而且武則天多年來已經有了一定的政治基礎,只要能夠突破內心的自我障礙,實際上在政治上一點也不輸男兒身。

儘管武則天當時也制定了嚴格的諫言舉報制度,但是這終究也是一種極其必要的政治舉措,晚年的武則天也明白,李唐王朝終究是要歸還的,既然沒有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下一代接班人,此時交給李家順利脫身,也相當於變相給武家子弟一種庇護。

武則天當女皇帝魄力無窮

女權干政最大的影響實際上不是對於政治方向的不明朗,而是一方面要消除自己內心的恐懼,另一方面是要有足夠的抗壓能力,能夠抵制外界的壓力,畢竟在思想有一定侷限性的古代,女性即使能力出眾,要想力排眾議,得以掌一國之權柄,需要付出比男性大得多的努力和膽魄。武則天比呂后更具魄力,這一點自然是顯而易見的。

呂后想幹政其實畏手畏腳

呂后沒有敢邁出去的那一步,武則天做到了,呂后在整個過程中,其實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治鬥爭之上,但是卻基本上沒有顧及自己這樣做的深層次本質,畢竟無論誰想坐到那個位子上,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夠更好的服務於江山社稷,但是呂后從當時剷除異姓諸侯王,設計陷害韓信之時,就已經暴露出了自己強大的政治野心,以德服人顯然不可能,只有通過必要的權謀手段維持政權穩定,顯然是不能放到陽光下面的極不得民心的舉措。

結語:武則天與呂后的最大區別,導致了她們身後事的不同!

值得一說的是,呂后與武則天所處的外界環境確實並不相同,如果將兩人的位置對調,也許她們也會做出和對方相似的舉動,儘管呂后勢力不得民心,但在當時卻可能是必要的維持穩定的一股力量,因為當時正值漢帝國根基未穩之時。而武則天並不需要擔心那麼多的外患,只需要處理好政權內爭即可。兩人的執政能力實際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界環境,這裡並不做孰是孰非的過多討論。

武則天對於政權的接收也算是無意識的無奈之舉,但是呂后對於政權的渴望,卻是整個家族多年來的苦心經營,當然不可能輕易放棄,兩者目的不同,最終也導致了截然不同的後果。


泰林說趣史


【新銳歷史】為你深入解讀:

呂后死後,呂家之所以被清算,在於繼位的漢文帝與呂家沒有血緣關係。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這是因為繼位的李顯是武則天的親身兒子,天然上親近武家。

一、呂后死後,呂家為什麼被清算。

呂雉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而且呂雉也是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帝制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

後被司馬遷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紀,而班固作漢書時仍然沿用,也是她開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呂后雖是個成功人士,但最終卻是個失敗者。

在她死後不久,那些原來在她面前唯唯諾諾裝糊塗的人,馬上把呂氏家族趕盡殺絕,讓呂后精心打造的呂氏集團瞬間土崩瓦解。

在誅殺諸呂的過程中,周勃和陳平是核心人物,而這兩個人是最會裝糊塗的。

呂后當權後想讓孃家人也封王,可劉邦活著的時候曾和手下盟誓,把這條路給堵得死死的。

然而呂后卻不甘心,找第一朝臣、右丞相王陵商量,王陵回答得斬釘截鐵說:“高帝說過那不行。”

呂后回過頭來又徵求陳平和周勃的意見,這兩個人卻說:

“高帝平定天下,封劉氏子弟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職,封呂氏諸兄弟為王,那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呀!”

陳平與周勃的回答讓耿直的王陵義憤填膺,說:

“你們違背與高帝立下的誓約,我看將來你們還有什麼臉面見高帝於黃泉之下!”

面對王陵的責難,陳平、周勃回答得相當平靜,說:

“如今在朝廷上當面反駁,據理諍諫,我們比不上您,而要保全大漢天下,安定劉氏後代,您又比不上我們。”

一句話把王陵說得是啞口無言。

呂后在彌留之際,也擔心自己死後大臣們會發難,專門交待呂祿與呂產說:

“現在我們呂家的人被封為王,大臣們心中不平。我如果死了,他們恐怕就要作亂,你們一定要握住兵權,保衛皇宮,千萬不要為我發喪,不要被人所制服。”

呂后考慮得可謂周道,但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當初給她裝糊塗、讓她放鬆警惕的那些人個個都比呂祿、呂產厲害百倍,真真成了呂家的殺手。

先看看陳平與周勃,呂后一死,他們沒有了最害怕的人便決心放開手腳大幹一番,他們設計讓呂祿上當,乖乖交出了兵權,為誅滅呂氏開了個好頭。

再一個劉肥的兒子劉章利用自己護衛皇宮的便利帶兵進入未央宮,誅殺了呂產。

呂祿沒了兵權,有兵權的呂產又被殺了,裝糊塗的周勃這時長長出了一口氣,由衷地說了一句心裡話:“劉氏天下就要安定了!”

於是,他發兵“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並迎立代王劉恆做皇帝,實現了他當初裝糊塗時對王陵所承諾的“定劉氏之後”的諾言。

二、武則天死後,武家為什麼沒事呢?

武則天晚年,李顯通過神龍政變好不容易又做回了皇帝,群臣上奏要求廢除武家人的王爵。

結果李顯對武家還挺有感情的,硬是不讓,僅僅降爵了事,王爵降郡王,郡王降國公。

武崇訓娶了安樂公主,結果後來安樂公主和武延秀好上了,等到武崇訓死了,安樂公主便嫁給了武延秀。

大家都知道安樂公主十分之得寵,夫憑妻貴,武延秀跟著安樂,混得也著實滋潤。不過,等到安樂她親媽韋后被殺,這夫妻倆便也走到了盡頭。

再說回武三思,這貨更了不得了,很得李顯的寵信,甚至把幫助李顯復位的敬暉等人都給貶斥了,還把從前被敬暉等打壓的親信又重新提拔了起來。

可以說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權傾朝野,比武則天在位時也不差什麼了。

當時的太子是李重俊,跟武三思和安樂公主都不對付,覺得自己地位不穩,便造反了,殺了武三思武崇訓及同黨十餘人,最後不幸兵敗而死。

親兒子死了,李顯卻為武三思罷朝五日,又給武三思追封了梁王,武崇訓追封了魯王。

安樂公主甚至還拿兄長李重俊的頭去祭奠武三思和武崇訓,終李顯一朝,武家人都活得挺滋潤。

直到李旦即位,把武三思等人定為謀逆,武家人才倒了黴,被殺的七零八落,但其中又有兩人很特殊。

一個是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李旦剛即位沒多久他就死了,死的很是時候,再加上一個得力的老婆,這傢伙還被追封為定王。

不過,太平公主一壞事兒,他的墳便也跟著遭殃了。

而另一個人,武攸緒,才是個傳奇。

他是被武則天坑死的武惟良的兒子,武則天在位時,武攸緒被封為郡王,不過人家很快便棄官歸隱嵩山了。

等到李顯即位,召他為官,結果回來沒多久,人又客客氣氣的辭官歸隱了。

於是,等到李旦朝武家人動手時,只有他還好好的,甚至李旦還專門下旨表揚了他一番,六十九歲,年終而卒。

總結

綜上所述,呂家被清算,而武家卻沒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呂后死後,繼承皇帝的漢文帝皇位不是呂后所給的,而李顯通過神龍政變登上皇位在程序上是受到武則天禪讓才做了皇帝,所以二者在感情上是不一樣的。

2、漢文帝劉恆不是呂后親生兒子,誅殺呂家沒有心理負擔,但是李顯卻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並且李家、武家多有聯姻,感情上不願意清算。

-END-

點擊上方關注【新銳歷史】,多平臺認證優質作者,專注於歷史領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銳歷史


這有三個原因。

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女主,呂后和武則天常常被後人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這兩個人的共同點很多。呂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武則天就更進一步,是唯一一個稱帝的女性。

兩個人的政治才能都得到了世人公認。司馬遷認為呂后治下的漢朝“天下晏然”;武則天治理的大唐,上接“貞觀之治”,下延“開元盛世”。

兩個人處理政敵毫不手軟。呂后殺害戚夫人,打壓劉氏。武則天迫害李唐宗室,殺人如麻,令後世膽戰心驚。

所以,後人才說呂武之才,呂武之惡。

這兩個人死後,家族的命運全然不同。呂氏一族被漢初的元老功臣和劉氏滅族,連嬰兒都沒有留下;武則天死後,武家漸漸走向沒落,但是稱得上平安落地。

武家的後人武惠妃還成為唐玄宗的寵妃之一,差點再次把具有武家血脈的人推上太子寶座。武惠妃死後被追封為皇后,也算是武家的迴光返照了。

一個被滅族,一個被全身而退。武則天做的事情在封建道德下來看,比呂后更過火,為什麼武氏一族能夠獲得比呂氏更好的結局呢?

答案之一封建社會上的一個特點——封建母權。

舉一個大家最為熟悉的例子,賈母。

賈母有兩個兒子,賈赦和賈政。這使得賈母最為賈府輩分最高的女性,是賈府裡權力最大的人。

賈政從來不敢惹賈母生氣。賈赦想要納鴛鴦為妾,賈母一炮轟,立即不敢打鴛鴦的主意。

封建社會講究女性“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實際情況卻和封建禮教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封建社會還有一個更加核心的基礎是孝道。

子女對父母的孝道,是擺在首位的。這是歷朝歷代任何一個階層的規範基礎。

那麼,當女性地位碰到孝道問題,孝道第一,女性第二。

所以賈母說了賈政幾句,賈政嚇得忙不迭磕頭賠罪,不敢惹母親生氣。

武則天死前,命令去帝號,迴歸到李家兒媳婦的位置上,就得到了母權的保護。

即使她殺了李家那麼多人,殺了好幾個孫子孫女,只要她迴歸到李家長輩的位置上,她都是安全的。

這何嘗不是一種和解的姿態。

這樣一來的話,只要坐在李家皇位上的人還是武則天的子孫,她在家庭地位上都是安全的。

封建社會下,大家族中長輩的安排和意願對於子女來說,是具有非常強大的執行力和壓迫力的。這就是後世所謂的“祖制”的力量。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說,母權的強大。

北宋宋神宗推送變法,希望能夠強國富民。變法損害到官員和皇室的利益,遭到官僚階層的強烈反對。

宋神宗在位期間,他的母親高太后再怎麼反對,都僅僅侷限在後宮之中,不敢幹預前朝之事。

宋神宗死後,局勢就不一樣了。高太后以祖母的身份扶持年幼的孫子宋哲宗繼位。高太后不滿宋神宗變革祖宗家法,全盤取消新法。如果這件事情是宋哲宗來做,這是兒子否認老子,那麼北宋政壇上另外一起“禮儀爭鬥”又得開始了。

兒子不可以否認老子,但是母親否認兒子,就沒有那麼多話了。群臣也無話可說。

呂后的兒子漢惠帝劉盈死在呂后前面。等到呂后身死,大臣們不承認漢惠帝的子孫,等於否認了呂后和漢惠帝這種嫡系的傳承。西漢的帝系從漢惠帝轉入漢文帝一脈。漢文帝不能對嫡母呂太后做什麼。但是對於她的孃家,那麼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畢竟,庶子和嫡母,隔著好大一層。

呂后輸就輸在,她的兒子死了,孫子們沒有坐穩地位。

武則天死後,武家依舊權勢煊赫。但在武則天死的時候,他們沒有奪權的舉動。唐中宗的地位已經非常穩固了。

武家和李家聯姻頗多。武則天當皇帝的時間有15年,加上前期幾十年的經營,兩家的親緣關係已經穩定。呂后雖然也強行安排呂氏的女子嫁給劉氏,但是呂家女子言行惡劣,加上呂后掌權的時間前後也就十五年,時間太短,還沒有消化好這種關係。

除了以上兩點原因,第三點原因元老功臣的力量。

漢高祖和呂后清洗了不少有功於漢朝的功臣派,但並不代表這股力量徹底消失。畢竟,這夫妻倆沒有像後代朱元璋那樣,找了一個篩子,把元老大臣誅殺殆盡。

周勃和陳平在呂后死後,迅速聯合劉氏宗室的力量,開始誅呂行動。

這兩個人的號召力真的不是吹的。

等同樣的形勢到了武則天這裡,形勢卻不一樣。誅呂時大家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剷除呂氏力量。神龍政變首先是產出張氏兄弟對唐中宗李顯的威脅,神龍政變的力量中有不少李姓子孫,但也沒有缺少武家人的力量。加上武三思等人和唐中宗都是兒女親家。張氏兄弟進讒言,武則天殺死了自己的孫女、孫女、孫女婿和外孫, 倒是讓李家和武家的一部人結合起來。

綜合下來,武家人的力量得以留存,呂家被滅族。一樣的弄權,不一樣的家族命運。這大概就是同一條河流,什麼人走,就有不一樣的道路。


熊沾沾


為什麼呂后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這是因為呂家和武家所屬的地位不同。雖然呂家和武家都有顯赫的背景和家族勢力,但是他們面對的勢力集團和君王力量不同,所以結果也就不同了。

呂后的兒子早逝,呂后去世後只能由孫子劉章繼位,當時的劉章年幼,只能聽呂氏家族和功臣集團的,呂后去世前,安排劉章娶了呂家的女兒,也是為了能繼續呂家的美好生活。呂后去世後,呂家開了個家族會議,大概意思是為了能讓呂家繼續掌權,想將不是呂氏家族的人都清除掉。嫁給劉章的呂家的女兒知道這件事之後回到宮裡,不小心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劉章,劉章一聽,這樣不好,劉家江山要變呂家江山了。所以就急忙聯繫功臣集團,正好功臣集團有意想除掉呂氏家族,所以呂后死後,呂家就被連根拔起了。

而武則天則不一樣了,武家擁有武則天留下的財富,還有武則天在世時給武家的權力,後來武則天去世,讓唐中宗李顯繼位,當時的李氏家族勢力龐大,而對於李顯來說,真正的威脅並不是武家,而是自己的李氏家族,萬一自己做不好或者把握不好,那可能當皇帝的就不是自己了,所以這時候的李顯很會用人,他依靠武家的勢力來制衡自己的李氏家族。

所以,同樣的權力王者,但是去世後家族的下場卻不同,如果呂后知道自己的家族會遭到這樣的對待,可能會在去世前對家人安排好吧!或者呂后已經安排好家人了,但是家人沒聽她的而已,才會有如此下場。


丫丫說史


這個問題提的好

呂后雖然是皇后身份,但是太史公在《史記》中為她做了《本紀》,能夠寫《本紀》的必須是皇帝身份,而在《史記》中不是皇帝的二位項羽和呂后也都做了《本紀》,項羽無可厚非,儘管沒有稱帝,滅秦他是首功,並且也做過天下之主,呂后在劉邦死後,主持朝政多年,不是皇帝勝似皇帝。而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所以呂后雖名義上沒有稱帝但是絕對有資格和武則天相提並論。

如題,呂雉去世之後,諸呂被剷除的一乾二淨,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什麼事呢?

一、武承嗣要是死在武則天之後,下場要比諸呂悲慘的多

▲武家內部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很糟糕

武則天的父親叫武士彠(yue),他一生中娶了兩個妻子,第一個妻子叫相里氏,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武元慶,另一個叫武元爽,相里氏去世後又娶了名門之後楊氏(和隋朝文帝楊堅,後來的楊貴妃,都是一個家族)為妻,生了武則天三姐妹,唐高祖李淵死時,武士彠也因懷念先帝悲痛的吐血而亡,這時的武則天才十二歲,父親死後,武則天的異母哥哥們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和官職,便開始冷落後母楊氏和妹妹們,楊氏因不堪受欺便帶著孩子們回了孃家。

武則天后來做了李治的皇后,為了表達不計前嫌,她讓皇帝追封自己的父親,然後又給欺負過她們母女的哥哥們封官和賞賜,可是哥哥們並不領情,反而對她說,加官進爵是理所應當的,因為父親是大唐的功臣。這就招致了武則天母親楊氏的不滿,在新仇加舊恨下,武則天便請旨將他們京官外放了,名為升職實則發配,最終這兩個哥哥死在了異地。

諸如此類武則天降罪武氏家族成員的事情還有不少,更惡劣的是還給他們改姓了,不允許姓武。

★ 由此看來,武家人內部並不團結,關係非常不融洽。

▲二聖臨朝,武家內部突然空前團結,全部俯首武則天腳下

武家在經過一系列變故之後,內部關係本已山窮水盡,也許是之前武則天對他們的打擊,讓他們心有餘悸,又或者說武則天已經做到了一手遮天,面對權力和地位,剩餘的子侄們必須要對自己的親姑姑俯首稱臣。

隨著“二聖臨朝”,高宗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改元大赦天下,武家的侄子們陸續的從外地回到了京城,對姑姑唯命是從,武家開始空前的團結,而武則天也就不計前嫌,給侄子們都大肆封賞。

★ 為了得到權力,武家的子侄殺父之仇都不報了,委身侍奉姑母武則天。

▲武家兩個最有名的二世祖,武承嗣和武三思

這哥倆是堂兄弟,都是武則天的侄子,他們對待武則天百般盡孝,武則天對他們的表現也很滿意,先後給予兩位侄子非常高的爵位和官職,甚至讓他們替天子行祭天之禮。

武承嗣相比武三思要有政治智慧,但是武承嗣要比武三思狠毒的多,他經常替姑姑出手除掉李家的宗室,所以他最遭人恨,本來武則天想把皇位傳給武承嗣,但是被大臣李德昭勸阻了。

李德昭上書“:臣聞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豈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 以親親言之,則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傳之子孫,為萬代計。況陛下承天皇顧託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北宋王溥.《唐會要》

李德昭是一語點醒夢中人,他說的很對,天底下哪有侄子當皇帝給姑姑立廟的,況且武則天有自己的親生兒子,所以武則天思前想後還是決定不立武家人為儲君了。武承嗣多年如一日的伺候姑姑,為的就是要做太子,這一下子就泡湯了,這傢伙氣性大,活活的被氣死了。

武三思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溜鬚拍馬,阿諛奉承,雖說他也陷害過李家宗室,但是他沒有武承嗣狠毒,最關鍵的是武三思和李顯是親家,而且武三思會來事,武則天死後李顯先做了皇帝,他總不能把自己最寵愛的閨女的老公公殺了吧,除此之外,武三思和李顯還是姑表兄弟,這層關係,也為他續了幾年命。

▲武家子弟並非沒事

武三思在李顯一朝繼續得勢,他勾結韋后亂政,還淫亂後宮,意圖謀反,被太子李重俊誅殺,後來李旦繼位,還將武三思父子從棺材裡拖出來暴屍夷墓,下場不比諸呂好到哪裡去。

二、關於呂后和諸呂

▲呂后其實是個悲慘的女人

呂后和劉邦是結髮夫妻,劉邦混到好幾十歲了還遊手好閒,是個二流子,可呂后是個標準的“白富美”,二人年紀相差不到20歲,就因為呂后的爸爸呂老太公給劉邦相面貴不可言,便把閨女嫁給了他。

嫁給劉邦後,呂后沒有一點怨言,放下了大小姐的架子,在家相夫教子,伺候公婆。劉邦起事後,呂后及家人被數次抓走,也從沒有背叛過劉邦,在劉邦繼位之後,呂后又幫他剷除了異己,鞏固了大漢江山。

可劉邦卻見異思遷,喜歡上一個又一個女人,尤其是這個戚夫人,竟然要搶班奪權,人家呂后為大漢江山風裡來雨裡去的,一個戚夫人用美色迷住劉邦,就要架空呂后,還要廢了劉盈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這才令呂后忍無可忍,痛下殺手。

如果呂后不得人心,那麼陳平,張良等也不會獻計,說明在劉邦的老臣心裡呂后是他們的好大嫂。

▲諸呂不是弄臣而是權臣,所以必被誅殺

劉邦殺白馬為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死前劉邦已經預料到事情會如何發展,所以才玩了一處殺白馬為盟,呂后上位之後,大封其宗族諸呂,讓他們當王,當候,其實呂后最初的目的並非要對劉家斬草除根,她這樣做是為了給太子劉盈做鋪墊,可惜劉盈命短,有沒有子嗣,呂后才改變了想法。

諸呂並非是弄臣,他們雖沒什麼本事但也不是玩鬧之徒,呂后給他們安排的職務都是非常有權力的,所以他們是權臣,是掌握著生殺大權的人,可惜政治覺悟太低,沒有及時的調頭,才慘遭滅門,呂后臨死前已經忠告他們了,可惜他們沒聽進去,這不賴別人,就賴他們自己。

★ 大漢江山畢竟是劉邦帶領著老臣們打下來的,所以老臣們必然擁護劉氏子孫,而呂后一脈已經沒有了,傳統觀念使然,必須要有接班人,所以他們要保劉邦之後。

★ ★ 值得一提的是,都說劉邦不講良心,殺韓信、彭越等異姓功臣,其實仔細想想劉邦殺的人都是半路跟隨劉邦的,再看看劉邦從沛縣帶出來的那幫老兄弟們,好像都過得很好,平定諸呂靠的就是這幫人。

小結:

無論是武則天的家人還是呂后的家人都因為黨爭亂政最後導致了滅亡,這就說明一個道理,給你富貴,你就踏踏實實的好好過日子,別有非分之想,玩火真的容易自焚。



鴻涵先生


因為呂后死了之後,呂氏家族並沒有一個強力的人物能夠控制大局,再加上他們和新即位的漢文帝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所以等到漢文帝登上臺,呂氏家族只能夠全滅了。



而與之完全不同的是,武則天死後新上臺的李顯,還有後來的李旦,事實上都是武則天的兒子,因此從這種程度上來講,李顯李旦和武三思他們都有非常近的血緣關係。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因為俗話說得好,血濃於水,雖然他們以前有過不少的仇恨,但是到了最後還是能夠化干戈於玉帛,就因為這個血緣關係,而呂氏家族和漢文帝之間顯然就沒有這種關係了。



還有一點,就是武則天打算把皇位重新還給禮堂皇室的時候,就讓李顯家族和武三思他們聯姻。從這種情況上來講,他們就等於是親上加親,因為李顯和武三思已經是親家了。還有武氏家族的人之前並沒有對李顯動過手,因為李顯在武則天還沒有登上皇位的時候,就已經貶到一個偏遠的地方去了。



事實上呂氏家族開頭也和劉氏皇族聯姻過,當時呂后也想到了這一點,只不過因為呂后相當的霸道,結果他們家族嫁過去的那些女子也是同樣的霸道。而且對於地處偏遠的代王劉恆,呂后並沒有用心,所以也沒有跟他聯姻,導致呂氏家族和劉恆幾乎沒有任何的關係。等到代王劉恆上臺當了漢文帝,呂后家族的末日自然就來了。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都別搶,我來答。

一個比較級的問題,其實稍微比較一下就能看出原因:

手段的不同,矛盾的不同

①呂雉的手段

漢惠帝劉盈去世後,呂雉乾哭無淚,張良的兒子對陳平說:“這是因為呂后沒有兒子可以作為依靠,害怕你們聯合起來反對他。”

陳平問:“應該怎麼辦呢?”

後者回答說:“為了保全自己,你們應該上書請求呂后封呂氏子弟為王。”

闢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史記·呂后本紀》

陳平等一班舊大臣為了避免自己被呂后政治打擊,在張良之子的建議下主動要呂后封賞呂后子弟。其實這是以退為進,避免呂雉進一步的專權擅政。右丞相王陵對此表示反對,便會呂雉罷免了官職。

用陳平和周勃的話來說,叫做: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

因此當時形成了以陳平、周勃這些舊大臣為首的官僚集團,以及以呂雉為首的呂氏一族,而劉氏則成為了博弈的棋子。呂雉大封諸呂為王本身已經違背了“非劉氏不得為王”的祖制,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又麻痺了呂雉,讓她沒有做出更進一步的舉動。

但呂雉沒有意識到,當她大封諸呂,打擊劉氏的時候,本身就已經激化了雙方之間的矛盾。她在世的時候尚能壓制這種矛盾的爆發,但是她一去世這個矛盾立馬就失去了平衡,換言之,她活著的時候沒有妥善的處理這個矛盾。

最終導致她去世以後,諸呂和諸劉之間爆發了流血事件。


②武則天的手段

武則天並沒有像呂雉那樣用大封呂氏的方式來作為自己的政治勢力,恰恰相反武則天始終把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唐高宗李治駕崩以後,武則天立刻臨朝稱制,這和呂雉的經歷大體上是相同的。

但和呂雉不同的是,呂雉覺得自己孤家寡人勢單力薄,所以需要呂氏族人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武則天並沒有這麼幹,她始終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像她廢除唐中宗李顯都是沒有受到阻力的,因為這時候她還需要扶持一個李氏皇族來充當傀儡。

雖然後來發生了李敬業謀反的事情,但很快就被她鎮壓下去,這無疑讓她的權威得到了鞏固。

二月戊午,廢皇帝為廬陵王,幽於別所,仍改賜名哲。己未,立豫王輪為皇帝,令居於別殿。大赦天下,改元文明。皇太后仍臨朝稱制——《舊唐書》

大臣們並非不知道武則天的打算,但皇帝只要還是李氏,這種矛盾就暫時無法被激化。所以武則天從前期開始,就把皇帝當成自己的傀儡行使權力,實際上這對當時的呂雉來說也是非常容易的。但兩人在心態上出現了不同,呂雉更希望組建一個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家族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武則天沒有這樣做,僅僅只是把權力拽在手中,其實這就夠了。

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武則天開創了告密制度,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這些酷吏,讓當時的整個朝廷上瀰漫著一股令人恐懼的風氣,以至於大臣們每天上朝時都要和家人告別。

雖農夫樵人,皆得召見,廩於客館,所言或稱旨,則不次除官,無實者不問。於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資治通鑑》

所以你會發現,由於武則天和呂雉在鞏固自己統治的手段上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因此衍生出不同的矛盾。武則天依靠自皇太后的身份把權力牢牢抓在手裡,而呂雉則是找了一大群族人來給自己撐腰。

這就造成呂雉的面臨的矛盾是一群人和另一群人的矛盾,但武則天面臨的矛盾只不過是大臣們和李氏與自己的矛盾。

應該說,當時張良之子給陳平提出的那個建議避免了呂雉像武則天那樣對舊大臣們進行政治打擊,由於事先揣摩到了呂雉的心思,反而讓呂雉沒有藉口打擊大臣們,看起來她雖然成功讓一大群呂氏族人組成一個政治集團。

但實際上卻等於是給自己埋了一顆炸彈,至於這顆炸彈會不會爆炸其實誰也不知道,有可能呂氏一族從此就把持了朝廷中的權力。可一旦這顆炸彈爆炸的話,呂氏一族顯然無法得以倖免。


面臨的局勢不同

①呂后家族面臨的局勢

呂雉扶持自己的侄子呂產為梁王和呂祿趙王,這是當時諸呂的核心人物。呂雉去世前,又下詔讓呂產擔任相國,算是穩固了呂氏的權力。呂雉並非沒有意識到劉氏和呂氏之間的矛盾,所以當時她要求呂產等人不要去送葬,以免發生政變。

呂氏之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為人所制——《資治通鑑》

但這種矛盾依然還是在她去世以後爆發了,其實這個還不是舊大臣和劉氏挑起的。而是呂產和呂祿主動挑起的,他們試圖發動叛亂,也許是想更進一步的掌控朝政,或者直接把皇帝取代。這一點不得而知,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昏聵的決定。

因為這件事後來被呂祿的女人透露給了劉章,而劉章又是一個堅定的擁劉派,他得知這個消息後立馬聯合諸劉準備反抗呂產,雙方之間的矛盾就這麼爆發了。

諸呂欲為亂,畏大臣絳、灌等,未敢發。硃虛侯以呂祿女為婦,故知其謀,乃陰令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硃虛侯、東牟侯為內應,以誅諸呂,立齊王為帝——《資治通鑑》

實際上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呂產和呂祿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謀而不決,決而不斷。

策劃的事情不敢決斷,決斷了又不敢去幹。結果讓劉氏搶佔先機,率先發動了針對諸呂的戰爭,呂產命令劉邦時代的舊大臣灌嬰去討伐諸呂,但是後者是忠於劉氏家族的,因此軍隊行進到滎陽時就不走了,並聯合齊王劉襄要一起反抗呂產。

應該說當時呂產等人沒有意識到自己面臨的困境,那就是天下人和大臣們的心都在劉氏家族手中。兩者之間的矛盾幾乎是不可調節的,不是劉氏亡,就是呂氏亡,沒有認識到自己面臨的形勢的緊迫性,從而先下手為強,最終是導致呂氏一族遭到清算的最大原因。

呂祿、呂產欲作亂,內憚絳侯、硃虛等,外畏齊、楚兵,又恐灌嬰畔之。欲待灌嬰兵與齊合而發,猶豫未決——《資治通鑑》

②武氏面臨的局勢

武則天在前期通過一系列手段鞏固自己的統治以後,接著就導演了一出改朝換代的大戲。

九月,丙子,侍御史汲人傅遊藝帥關中百姓九百餘人詣闕上表,請改國號曰周,賜皇帝姓武氏,太后不許;擢遊藝為給事中。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餘人,俱上表如遊藝所請,皇帝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戊寅,群臣上言:“有鳳皇自明堂飛入上陽宮,還集左臺梧桐之上,久之,飛東南去;及赤雀數萬集朝堂。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請。壬午,御則天樓,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資治通鑑》

武則天威懾天下,儘管當時並非沒有大臣反對她,但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反對也是沒有用的。這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武則天當朝時雖然也冊封了許多武氏族人為官或為王,但是他們的處境也是十分危險的。

這種危險直接來自於武則天,後者非常喜歡任用酷吏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這就導致酷吏們變得無法無天,不管是李氏還是武氏都一起誣陷。當時來俊臣為了在武則天面前邀功,也為了進一步攝取權力,竟然打算誣告武氏諸王、太平公主、皇嗣李旦和李顯、張柬之和南北衙禁衛軍要謀反。

結果遭到後者聯合一起反擊,這位臭名昭著的酷吏最終因此垮臺。

俊臣欲羅告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誣皇嗣及廬陵王與南北牙同反,冀因此盜國權,河東人衛遂忠告之。諸武及太平公主恐懼,共發其罪,繫獄,有司處以極刑——《資治通鑑》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武氏諸王在地位上是遠不如呂氏諸王的。這是因為武則天始終把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並沒有奢望這群武家人成為自己的政治依靠,因此當時的矛盾主要還是集中在武則天那裡。

換句話說,武則天一個人就吸引了所有的火力。

武承嗣、武三思都想取代李旦成為繼承武則天的太子,武則天也有這個意思,於是武氏和大臣們的矛盾就顯現出來了。當時的宰相狄仁傑連忙勸說武則天道:

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此外像張柬之、敬暉、桓彥範、崔玄暐、袁恕己、李多祚等一班大臣都勸說武則天把李顯冊立為太子,連皇嗣李旦都要求遜位於李顯。

後來又發生一件事,更加說明武則天當時面臨的形勢其實是和呂雉毫無二致的。

聖曆元年:甲戌,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以討突厥。先是,募人月餘不滿千人,及聞太子為帥,應募者雲集,未幾,數盈五萬——《資治通鑑》

武則天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她知道如果自己一意孤行的話,必然會激化李氏和武氏之間的矛盾。而且恐怕連自己也名聲不保,因此她當時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就是把李顯冊立為太子。由此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流血事件的爆發。

另一方面,由於張柬之等人在武則天尚還沒有去世的時候就發動了“神龍政變”,從根本了避免了以武三思和武承嗣為首的武氏族人發動政變的可能。另一方面,實際上也保全了當時的武氏,因為武則天同意禪讓給李顯,那麼張柬之等人自然沒有理由再去攻打武三思他們了。

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張柬之等人之所以沒有清算武三思他們,是想讓李顯自己親自剷除,以樹立皇帝的威嚴。

主上疇昔為英王時,素稱勇烈,吾留諸武, 冀自誅鋤耳。今事勢已去,知復何道——《舊唐書·張柬之》

而且當時的主要矛盾也不再武三思他們那裡,還是集中在武則天身上。

太后聞變而起,桓彥范進請傳位,太后返臥,不復語。中宗於是復即位——《資治通鑑》

其實這也得益於當時武則天還活著,因此壓制了武氏和李氏之間的矛盾。如果說張柬之等人是在武則天去世的時候才發動政變,那麼極有可能演變為李氏和武氏之間的一場流血事件,就像當年的呂氏一族一樣。

因為當時武三思等人之所以沒有被清算,也得到了李顯的庇護,畢竟武則天還活著,李顯尚還不敢直接清算武三思等人。

太后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衰老。及在上陽宮不復櫛頮,形容嬴悴。上入見,大驚。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上悲泣不自勝,伏地拜謝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資治通鑑》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武三思和李顯是親家關係,李顯的女兒李裹兒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所以李顯復位以後,武三思憑著這層關係依然得以受寵,這也說明李顯的昏庸。這也是讓張柬之等人措手不及的,當年原本打算把武三思留給李顯,讓他樹立威信,結果沒想到李顯對武三思反而更加信任。

後來武三思和上官婉兒,韋后勾結淫亂後宮,由於李顯的昏庸,韋后專權,大有要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的趨勢。後來太子李重俊發動“景龍政變”成功殺死武三思等人,但卻沒有殺死韋后,自己也在士兵倒戈後被殺死。

武三思的死,也象徵著武氏的垮臺,取而代之的是韋氏的崛起,後來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這才避免韋后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很簡單啊,呂后的唯一兒子劉盈沒有後代了啊,都在政變中死的死了,到後來的西漢皇帝,和呂后有沒有什麼血緣聯繫,呂后權傾朝野,早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這樣一來,呂家被清算,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是武則天不同啊,武則天時就把除她自己後代外的李氏家族斬殺殆盡,這導致武則天死後一直到唐末,所有的皇帝和武則天都有血緣聯繫,武家自然也不會有很大問題啊。

還是要看這一點的,就是後來者和她們的血緣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