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在研究什麼?

123zcd


論哲學家和哲學的用處?

何為哲學?我感覺就是咬文難懂還很道理,這種道理總體是唯物和唯心,論唯物就是強調人對人以外的重視和使用,論唯心更加強調的是人的自助主觀偏直性。

論宗教和科學,這裡面的哲學其實就是一種相對之人類文化的總體調和。

啥叫調和?

就是科學沒有百分百,宗教沒有絕對實際,社會文化沒有統一俗稱,哲學來達到人的一種相對所謂和諧吧,

其實這種和諧猶如哲學家和大道理家,偏旁和不易接觸,俺勵志不當哲學家,

論研究什麼?俺感覺哲學的改革是普通和人的容易理解一點,

謝謝😜


農民雜品家


嗨,這是原子。原子以為:與大眾印象相反,哲學家的逼格不在於遣詞造句的詰屈聱牙,晦澀難懂。而在於對世間人心的深刻理解和高瞻遠矚,在於反覆思考叩問後鍛造出的深刻和通透。

一、當他們研究政治體制:

“問:誰應當統治?答:最好的人 ,人民,大多數人。以上為幾種常見答案。但這個問題提錯了,應該由這個截然不同的問題替代:怎樣組織我們的政治結構,使得壞的或無能的統治者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 ?”——卡爾波普爾

這句話基本是波普爾的書裡最喜歡的一句話,從概率上講,小到公司大到國家政權,壞的抑或無能的人成為統治者都是概率問題,可以無限趨近於零,但不可能徹底避免。所以波普爾把著眼點放在建制問題而不是選拔問題上 ,用良好的政治結構把惡人及庸才的傷害降到最低。用他的另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與其說人們需要好的人 ,不如說人們需要好的制度。“

二、 他們研究愛情:

人非草木皆有情,哲學家們並非太上忘情 。相反,他們至性至情,在他們的感情世界裡,能看到理性感性的互相制衡,以及在極端情況下的鏖戰不休。

“如果放棄你,我的全部哲學將沒有任何意義。”——雅斯貝爾斯

納粹上臺後,德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因妻子的猶太身份而受牽連,面臨當局迫害。這位著名哲學教授即將失去工作,作品也被禁止出版 。他的夫人主動提出請他放棄自己,以斷絕關係為代價保全學術前途。而上面那句話就是雅斯貝爾斯的回答。

哲學本為求真求善而生,若以不善手段使其存活下去,南轅北轍本末倒置,又有什麼意義 ?

三、他們研究慾望

“每個人都被幽閉在自己的意識裡 。”——叔本華

身為肉身凡胎,我們這一生的所欲和所惡,無非都是自己精神意識的投射和外延 。

2. “所謂輝煌的人生,不過是慾望的囚徒。”——叔本華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王朔那句“成功是什麼 無非就是掙點錢然後被SB們都知道罷了。”的文雅版。。

四、他們研究知識和真理

1.“所有的真理都要經過三個階段:首先 ,受到嘲笑;然後,遭到激烈反對 ;最後,被理所當然地接受。“——叔本華

2. “一個人只要可能,就應該像偉大的天才那樣思考,而像普通人那樣說話。”——叔本華

很多思想的轉變最早都是從語詞的轉變開始的,所以一些讓我們驚歎的表達可能不僅僅是一句逼格滿滿的話,而是一種思想的急先鋒。因此我們在讀哲學家的名言時最好不要單單地尋章摘句,孤立地理解其內涵 。這樣一來容易因為理解不充分造成誤讀,二來難以跳出枝枝節節理解哲學家完整精妙的整個思想體系。如果你因為一句話對某個哲學家感興趣 ,就去讀他的書吧,這是打開智慧大門的絕佳契機。


原子文化


哲學家研究的是人們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了的世界觀。

作為理論形態世界觀的哲學,它是從總體上研究人和世界的關係的。而人和世界關係最本質的方面就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所以哲學研究的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

這是因為人作為考察人和世界關係的主體,本身既是這個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種有意識、能思維的社會存在物,人的存在與活動,時刻都發生著精神和肉體的矛盾。同時,人們在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係時,一方面所面對的是一個外在的、客觀的物質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從自身的特定地位,按照某種思維方式去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屬性,並且依自己的意願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屬性賦予物質世界,這就必然發生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矛盾以及二者誰決定誰的問題。

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史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即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思維和存在不僅是人和世界關係的兩個最本質的方面,也是兩個哲學上最高的範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極其繁多,數不勝數,歸結起來無非屬於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主觀和客觀這兩類現象。

思維和存在是哲學的兩個最高範疇,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反映著人與世界關係的最根本的方面。

因此,思維和存在的關係是哲學體系所研究的的基本問題。


鵬學天下


最早接觸哲學,是高中時期的辯證法,方法論,以及唯物唯心的思考。後來在看《武林外傳》時,呂秀才大戰姬無命時,那句:我生從何來,死亡何處,我的存在有必然的規律麼?是世界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世界?這些話深深的觸動了我的神經,也讓我陷入了思考,其實,哲學家是研究自然,社會和人。各種自然現像社會現像和人性,都是哲學家觀察研究思考的對象。他們的言論文集著作就是對自然社會和人等紛繁複雜的現象中,由現像到本質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中分析感悟推理和總結歸納出來的。然後再將其理論回到現實中去檢驗驗證,從而得出真理性的概念丶定義和公理。並指導人民生活工作學習和實踐。這就是從“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總結”的這樣一個過程。

這是個很深刻的命題。


默寫華年


希臘以來的哲學傳統,經過笛卡爾和康德,一直是以理性為主,認識論構成哲學問題的核心。休謨和貝克萊把它引向另外一個方向,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經驗主義傳統。

而古典哲學本身又通過另外兩個方向退化:

一條路是叔本華、尼采和柏格森的唯意志論,通過放棄理性本身的問題,以感情和意志為本,等於是轉移了哲學的主要線路;

另一條路就是存在主義的道路,通過人本主義逐步發展到解構主義的道路。



國學宗師


在不斷的自我懷疑和否定。



十四阿哥郎春濤


哲學家在研究什麼?在研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揭示唯物、唯心主義的根源與趨勢,以及從宏觀和微觀上,通過對生命科學,神秘文化的重大科學研究和論證,充分揭示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此,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並把論證和研究的成果,轉變為推動實踐的有力武器,讓人們進一步解放思想,認識客觀事實,成為人們正確認識宇宙,認識世界的真理!更好的發展和解放生產力,讓人類的文明更上一層樓,拓展人們的廣闊視野。


開心71972637


哲學自由一套自己的發展邏輯,甚至在思考方式上比科學更嚴格,邏輯論證更嚴密,對於一個哲學家來說,完整的思維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哲學的基本是邏輯,哲學的目的是愛智求真,哲學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認清人類的思維極限,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比科學上演繹和歸納更加廣博精微,哲學要解決的都是根本問題。

當然現在的哲學問題都被轉化成了科學問題,科學佔領了原本是哲學的很多地盤。

但某些根本性問題還是需要哲學家的思考,比如對人類思維本身的思考,這牽涉到人類智慧達不到的領域,當然這些科學家都是不研究的。科學無論如何發達,也無法完全取代哲學。


Bithes


從事物中發現本質,從本質中發現現象,從概念中發現觀點,從細微處理出大觀,從複雜中明白簡單,從簡單中理解複雜,從靜入手,體會動的成因,從融合中貫通,在孤獨中奔跑,體會塵世中的喧囂,以獨到的眼光剖析事物的結構並作出論斷,快速地指明其出路和方向,前瞻和預見性地明察行進中的暗流,探明理想的集合地並完善其過程。從事情進化過程中微觀其適應性,權衡其利憋,相應成策,必成歷史大觀,獨樹一幟,思慮成緒,久久為功。


用戶103661456832


哲學研究就三個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到哪裡去。

哲學既不務虛,又不務實,或反過來說也對。

在西方叫哲學,在東方叫道學。

西方是壘,東方是拆。

一陰一陽,都在問總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