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清朝,明朝遇見列強入侵會怎樣?

野談歷史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其實沒有清朝,明朝也已經在南海與列強打上一架了。

實際上中國與西方列強的第一次戰爭是發生在明朝的料羅灣海戰。

自公元1633年7月6日10月22日,明朝方面先後投入了戰艦150多艘,士兵幾萬人;荷蘭人方面印支殖民總部差遣數十艘最新式帶加農炮的戰列艦,雙方在福建金門東南海岸料羅灣展開激戰,最後明朝水師在鄭芝龍為前鋒以絕對優勢兵力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劉香海盜聯軍。這場海戰在規劃上不亞於鴉片戰爭,終究荷蘭失利,這次海戰是是我國人第一次在海上打敗西方海軍的戰役。


當然這是在鴉片戰爭發生前幾百年的事情,後來的大英帝國也遠比葡萄牙強大,那麼如果大明對戰英國,結果又會如何呢?。

其實戰局難料。一者明朝皇帝比清朝有骨氣多了,天子守國門,明朝崇禎帝到最後也沒有離開北京。但是明軍也有自己的不足,在明初三寶太監下南洋之後我國閉關鎖國,燒了大船和圖紙,遷海禁漁。水師思維陳舊,才使得倭寇屢犯我濱海。到戚繼光抗倭時連艘大型戰船都沒有。料羅灣海戰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明將使出了火船計,不然勝敗兩說。所以明朝遇見列強入侵的結局還真不好說。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大概率會跪得更早、更脆吧。

明朝本身的軍事實力、財力、政府動員能力的水平,都稱不上有多強大;再加上對邊陲地區的掌控能力薄弱,列強入侵時也許會出入如無人之境。

明朝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主動棄地,致使疆域自動萎縮。當然,要求古代王朝有領土意識是一種強求,但是這種行為其實正是國力衰弱的體現。

例如,明朝在西南邊境設三宣六慰,但自設立伊始,就出現內縮的趨勢。特別是在緬甸東籲王朝崛起後,明朝在西南的諸土司,不少被緬甸吞併,也有不少處於兩屬之間。清軍在1659年攻入雲南後,只能控制孟定、車裡等土司,車裡以外的諸土司基本形同化外,這是明朝疆域萎縮的結果與見證。

類似的情形也在北方、西北多次出現過,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說明朝會抵抗列強入侵,只怕等不著任何抵抗,列強就能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

除此以外,明朝對邊陲的控制薄弱。以東北為例,明朝只控制遼東地區;明朝認定的子民只有漢人,不包括供職於明朝的女真人。這就帶來若干問題:

倘若俄國比歷史早兩個世紀來到黑龍江流域,女真人抵擋不住,明朝能否有效應對俄國?

明朝會不會覺得俄羅斯人殺害女真是殺的好,幫助他們除了心腹大患?

明朝會不會覺得只要固守遼東即可,其他地方根本不在意?




以上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沒有清朝,明朝也許會造成徹底亡國的結果。


HuiNanHistory


其實從明朝中後期開始,中國就已經和當時的歐洲列強開始打交道了。

1521年,見和大明政府貿易無望後,葡萄牙人決定武力迫使明政府屈服,奈何明軍人多、南海的天氣不給力,最後以葡萄牙殖民者狼狽逃走為結局,這算是大明和西方列強的第一次交火,史稱“屯門海戰”。

1580年左右,根據傳教士帶來的情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決定動用無敵艦隊遠征中國,最後因為戰事頻發和經費龐大而流產,這是西方第一次試圖用正規軍進攻中國。

1632年,明朝水師在“海賊王”鄭芝龍的帶領下成功於料羅灣擊敗荷蘭的東印度公司艦隊,這是中國和西方列強第一次發生大規模戰爭。

1636年,英國國王威廉一世決定繞過葡萄牙和中國直接貿易,因為葡萄牙人的挑唆,威德爾的武裝商船和大明廣東駐軍發生了武裝衝突,其中明軍表現的十分丟人現眼,不過還是憑藉強大的國力以及英方人數過少最終迫使英國賠款道歉,然後快速離開。這是中英第一次交鋒。


從上面羅列的這些事件中不難發現,明朝已經在和歐洲進行很“親密”的交流了,而且這個勢頭還愈演愈烈。這不禁讓很多明粉開始了無限的遐想,就這個情況來看,如果沒有清朝,明朝會不會可以更好的應對列強的入侵。

那我要說當然不會,因為明朝根本撐不到那麼久,即使沒有遼東的戰事,沒有遼餉對大明百姓的重壓,明朝也最多還能撐個二十年左右。因為滿朝的貪官汙吏、全國吏治的腐敗,以及蚜蟲般的大明藩王對明朝的蛀蝕,已經把明朝推到了滅亡的風口浪尖,而這時大羅金仙也無法挽回的局面了。


其實我覺得,很多人可能更關心的是如果明朝之後不是滿人政權,而是漢人證券會不會更好?理論上來說有這個可能,但也不是絕對,如果再出來一個像朱元璋一樣獨斷的暴力帝王,那實際結果也好不到哪裡去。

還有人說就是因為清朝的“剃髮易服”和“文化殖民”,才使得漢人失去了活力,然後整個國家都是奴才,即使面對列強的入侵,也不為所動。其實這點明朝也差不多,根據傳教士寫給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信來看,明代的中產階級、中小層地主和大商人對於政府來說也是很敵視的,百姓毫無愛國一說。這點其實很正常,在南宋末年經過了蒙古人的血腥洗禮之後,中國人剛剛出現的民族意識已經被抹殺了,而新生的中華民族意識又要等到近代之後才開始出現,所以從元到明到清,國人大都是麻木的,老百姓不關心上邊的天是誰,只關心自己能不能過好日子。所以清王朝的重壓政策對於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影響還不至於很大,而真正被摧殘的,是在從順治到乾隆年間盛行的文字獄所摧殘的漢文化。尤其是乾隆年間,弘曆皇帝為了牢牢地把握政權、統御群臣,變抹殺了整個中國人民的自由思想,因為在他看來,這些都是影響他統治的不穩定因素。故而整個乾隆朝是以飽民之腹、餓民精神為主題的,簡而言之,乾隆盛世,就是一個“飢餓的盛世”。



那麼再回到面對列強入侵這個問題,即使下面這個王朝不是清朝,一旦它落入明清體制圈,就註定逃不開被列強用武力毆打的命運。除非當時的中華帝國可以接著宋王朝的發展路線,繼續走全面開放的路線,並改良宋代的軍事詬病,那麼中華帝國倒是有可能在工業革命之前重回世界之巔,不過這種YY也著實沒什麼意思了。


火器工坊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如果明朝與清朝對調,那麼我大明王朝不就可以消滅一切侵略者,還可以統一全世界。這特麼真是痴人說夢罷了。

一、一個連內亂的都無法平定的明朝如何對抗西方列強

從1368年朱元璋建國,經過明朝初年的數次打擊蒙古已經由統一的國家形態,迅速的退回到了部落形態,生產力和經濟水平都極速退化。再這樣的大背景下明朝綜合國力又遠遠高於蒙古的情況下依然和蒙古糾纏了200多年,無法徹底消滅蒙古的隱患就已經說明朝的軍事實力與民族政策有著很大的問題。再加上後期新崛起的清朝更是讓明朝疲於奔命,自顧不暇。一個周邊原始部落都無法應付的朝代,能夠應對1840年的大英帝國嗎?能應付個鬼呀!

二、明朝的疆域無法應付列強的蠶食

明朝的疆域自朱元璋、朱棣以後就開始逐漸的收縮,從最大的1000萬平方公里到後期的350萬平方公里,這三百萬平方公里有多大呢?就莫臥兒王朝時期的印度差不多的面積。清朝後期沒有被列強肢解的原因之一就是疆域實在太大,列強想要完全瓜分中國所要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對他們來說有點得不償失,畢竟他們也還是要估計老家的,不可能把所有資源都用在清朝身上。而如果當時的中國只有35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那麼在面對西方列強的時候,只有一個下場被蠶食殆盡。渣子都不剩。

總結一句話,明朝在200多年前就已經被當時實力弱於自己的大清朝所滅,完全不用英國人動手了。


小川說史


結果很可能更慘!

滿清雖然不是漢族政權,但是滿清幅員之遼闊遠勝於明朝,綜合國力自然也是優於明朝的。



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實際控制疆域都僅限於關內的漢地十八省。而且,明朝的火器雖然在中後期吸收了西方人的技術,但其水平並沒大家想象中的那般厲害。



明朝末年時,明軍的火器偷工減料,工藝粗糙,實戰表現並不理想。而戰鬥力就更是不敢恭維。如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爭,損失比荷蘭人多好幾倍(荷蘭損失600多人,而明軍傷亡在9000上下),而且還是通過長期圍攻後,才艱難取勝。從中,我們就能看到明軍真實的戰力是如何的了!



也許,我們會覺得清朝的失敗是因為閉關鎖國、盲目自大、輕視火器。其實,這些除了火器領域好一些之外,其餘的明朝基本上都存在。再說,清朝也是有對火器進行改良的,並沒有完全放棄。



以此明朝即便大難不死碰碰撞撞的堅持到西方人的到來,不見得表現就比清朝好。

而且,僅以漢地十八省的國力對戰列強,很可能輸得更慘!


這些歷史要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啊。

這話說的,說的好像明朝沒有早遇到西方列強的入侵一樣。

15世紀開始,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列強紛紛開始了對世界的殖民,明朝作為東方大國首當其衝。

從明朝中期開始,和西方列強的交戰有:

1、中葡屯門海戰:1521年至1522年,明朝和葡萄牙海軍在屯門發生激戰。此戰是明朝第一次與西方殖民者較量,明朝投入10000人左右,葡方700-800左右,葡萄牙失敗,被明軍驅逐。此戰明軍見識了西方火炮的威力,之後開始通過各種途徑購進佛朗機炮並仿製和改進達到量產水平;

2、中葡西草灣之戰:1523年,葡萄牙武裝船隊千餘人,駕戰船五艘,進犯廣東新會縣西草灣,經過反覆較量,明軍再次取得勝利。

3、明英虎門事件:1635年,6艘英國船艦前來中國虎門挑釁,被廣東海防當局派出的3艘戰船衝擊,明軍發射大量火炮和火箭,迫使英船倉皇溜走。此戰明朝損失慘重,經過雙方談判,最終英方在廣州答應中國的要求,賠償白銀2800兩;

4、中荷料羅灣海戰:1633年7月荷蘭艦隊進兵南澳,往佔廈門,明朝鄭芝龍艦隊140艘,與荷蘭、海盜劉香聯軍艦隊59艘在料羅灣遭遇,鄭芝龍以火攻的方式,擊敗荷蘭聯軍,劉香船隊全部被焚。戰後,鄭芝龍取得遠東海域主導權。

這就是明朝和西方列強的戰爭,沒有清朝,明朝也難以逃過被侵略的命運。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在面對西方列強的無理要求時,明朝表現得非常堅決並進行了積極的反擊。最後都和西方達成了相對有利的協議,保證了明朝不會繼續被列強侵略。

這和清朝的做法截然不同,之所以出現如此狀況,“靜Yes”認為有以下原因:

首先,明朝的王朝重心,在東南沿海地區。

我們看從明朝前期到後期的變化,在東北、正北和西北方向,疆域都出現了大面積的萎縮,但是在東南沿海,明朝做到了“不忘初心”。

東南沿海,從宋朝以後就是王朝的賦稅重地,疆域縮水,只要江南地區安寧穩定,帝國的根基就不會崩塌,所以這裡絕對是重中之重。相比之下,雖然清朝也將江南作為賦稅重地,但是清朝的統治者們更青睞北方。當吳三桂起兵造反時,康熙想去的地方,是東北老家,當英法聯軍打來時,咸豐逃跑的地方,是承德熱河。

其次,明朝相對於西方列強而言,事實上已經落後了。

我們看清朝的鴉片戰爭,清朝無論是技術還是軍事思想都已經全方面落後於西方國家,而這種落後,是從明朝中期以後就開始的。

大航海時代到來以後,西方列強之間相互發動戰爭爭奪利益,為了能夠擊敗對手,各國紛紛推出新技術和新式武器,導致西方的軍事進步神速。而同時期的明清兩朝,除了對陣沙俄之外,剩下的時間,中原王朝都在和周邊小國作戰,對於戰爭思想以及技術的提升幫助很小,因此,不知不覺中,中國的軍事發展已經落後於西方。到了清朝後期,已經是包括軍事在內的全方面落後。

所以可以想象的是,假設沒有清朝,明朝在步履蹣跚中也是落後於西方的,在面對英國殖民者的堅船利炮時,明軍的表現不一定就比清軍好。

另外,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在明朝和列強的戰爭中,明軍取勝靠的不是船堅炮利,更多的時候,靠的是主場作戰的“智取”,比如料羅灣海戰的“火攻”荷蘭艦船。

所以,如果明朝能夠挺到鴉片戰爭時期,那麼明朝的命運也不會比清朝好太多,畢竟技術等方面已經落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會更差,當然前提是明朝可以活到列強較大規模的入侵。

首先說疆域問題,我們假設此時的明朝已經徹底平定了遼東,但即便是這樣,明朝的疆域除去傳統的兩京十三省,還有山海關外推幾百裡,至於現今的西藏還有新疆,實際管控就不要想了,現在的內蒙古也得丟,而且南疆的禍亂絕不會少。本身疆域就小,再加上首都極度靠近前線,足夠的戰略緩衝根本沒有,如果遭遇敵人從北部入侵,那北部的軍事壓力將會空前大;同時又因為軍隊核心隨著首都北移前往北部,南部軍力空虛早已成為事實,聯繫現實世界中列強多從海上入侵,從南方上岸,那南方的大片空白就會被抓住,又因為南方是賦稅重鎮,雖然早都收不上稅來了,但是南方要是被打下,對中央財政的打擊還是很大的,再加上太祖的陵墓可就在南京,所以南方被打下,在政治上也很有意義。

明朝對於基層還有地方政府管控失控,從正德年間就已經開始了,當時各地上交的戶籍鮮有不造假的,核查的官員也是磨洋工,不出力還耗時間,所以明朝實際上從16世紀開始,就已經對基層管理失控了,開國時戶籍管理得當造成的天下透明早已不再,現在的天下一片模糊,明朝中央政府根本無法徹查一個地方可動員的實際兵力,實際人力,更重要的是江南地區的戶口瞞報,以及基層官員的官官相護,使得本該成為賦稅重鎮的江南地區一分錢都難收上來;

這些惡果早就已經顯現出來了,萬曆後期的國庫空虛,已經地方法治失衡,中央的政令下不去,地方政府幾乎自治,開國時對戶籍的限制完全失效,這也間接造就了虛假的資本主義萌芽,而此時已經不是一兩位皇帝或者一兩位名相出場就可以改變的,張居正生前曾想改變這種境況以及廢除開國延續至今的黃冊庫制度,但都無疾而終;可想而知,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19世紀,明朝恐怕早已經成為一個概念,一個沒實權的象徵,就像日本的天皇;只怕到時候都是各省自治。。。

朝堂上的黨爭則是阻礙國家機器運作的最主要障礙,互相攻擊,趨炎附勢,像明末的東林黨與閹黨之爭還有南明的黨爭,就是最好的例子,官員各自為自己的別派幹活,互相阻礙,政策頒佈不下去,國家機關就徹底癱瘓了;不過也沒關係,那時候的明朝中央政府早就成了吉祥物了。。。

所以,說是讓明朝對戰19世紀的列強,倒不如說是東南諸省各自面對列強。。。


回形針行動


這類的假設性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很多次了!

十四世紀以來的中國,跟歐洲西方世界已經逐漸拉開了差距,這個差距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大,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的時候,已經被甩出去一大截了,要追上不單單是技術的革新問題。

畢竟,如果沒有與技術相配套的社會結構,是很難產生質的變化的。

話題迴歸到這個問題的本身。

即便沒有清朝,也會有其他的朝代,中國當時的問題在於,社會結構單一。


土地作為主要生產資料的農耕文明下的封建制度

中國這片土地足夠遼闊和富庶,只要不是太懶,在擁有土地的情況下,人民的生活質量就會維持在一個勉強溫飽的水平。如果擁有足夠多的土地小康小富乃至大富裕都不成問題。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中國形成了以農為本的思想文化。種地這個事情,在沒有科學觀念的古代,科技含量很低,不需要太多腦力勞動,只需要足夠的勞動力就好了。

所以中國圍繞”種地“這件事情,形成了一整套相當成熟的文化體系和政治制度。既然不需要腦力勞動,那麼就不需要投入教育資源於勞動者身上,因此中國的文化長時間裡即重農卻又輕農。重農在於大家都需要吃飯,輕農在於農民階層沒文化。

就是這種矛盾的社會現象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長期處於一個相對靜止的狀態,而足夠的物質資源使得社會的流動性很差,商業環境在這樣的土壤上極其難以發展。

而封建制度的設計,旨在於維護能夠維持社會安定的文化階層。而任何制度,都會存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存在一群既得利益者,他們受益於制度創造的特權,所以成為了制度的死忠,加上他們長期壟斷著文化思想領域,使得整個社會結構更加固化,難以變動,形成了極其強大的慣性,任何跳出結構外的思想,沒有任何例外都會被滅殺。

這就是中國的封建社會,創造財富的人沒有社會地位,壟斷文化的人成為精英。


歐洲諸強帶來的衝擊是歷史的必然性

無論是哪一個朝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都很難跳出農耕文明下的封建綱常社會。因為想要反抗制度的大多數人,他們不具備思想上的先進性,很難跳出時代的牢籠,而壟斷文化的精英階層,卻並不具備變動制度的動力來源,畢竟人很難跳出現有的框架下,卻幻想一條可能走得通的財富之路。


在此種情形下,重商主義的歐洲,勢必會反超中國,並且在商業利益驅動下不斷地革新技術,從而產生技術革命使得社會結構發生深層次的變革,以此帶來政治制度的變革。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重商主義-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這一些列的變化,其實都是利益的驅使。大航海時代的歐洲是從重商主義逐漸過渡到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到了18世紀左右完成了原始累積,在尋求擴大產量的利益驅動下,人文主義思想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從而催生了科學觀念,在科學思想的影響下,技術變革突飛猛進,又反哺資本,從而使得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度。

資本需要獲取更多的市場,所以相對滯後但市場廣闊的中國,成為列強目標是必然的。

在此種情況下,中國落後的制度、落後的技術、落後的思想種種都限制了國家的發展,從而成為了列強眼中最好的肥肉。

彼時中國的社會問題,是需要外界的強烈刺激,才會變動的,如果沒有外力入侵,或許到了二十一世紀,中國還會是原來的制度,大部分底層人民還是生活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狀態。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也是極好的!


江畔初見月


如果沒有清朝,明朝遇見列強入侵也會是一樣的悲慘結局:割地賠款成為半殖民地。

大家要知道一點從明朝開始中國就落後西方了,而且越來越落後,差距越來越大。如果統治者不改革思想,對外開放,就算沒有清朝,明朝面對西方國家也將淪為一樣的悲慘結局。

明清落後西方的原因如下:

一,明清時期,特別是明朝中期以後,中國封建專制制度日益沒落、腐朽。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盲目地妄自尊大,他們對西方逐漸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幾乎一無所知,也不可能以政府的名義組織人員進行科學研究。雖然中國當時也有一些科技成就領先世界,但大都是對過去成就的總結,或少量應用性技術的繼續運用。政府對科技研究的漠視,使科技再難取得進步。

二,中國雖然在明朝中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剝削制度和重農抑商傳統,一方面使廣大農民極端貧困,國內市場狹小,另一方面剝削者用錢去買田置地,束縛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這就阻礙和壓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封建國家經濟實力極為有限,這就使得科學技術的發展缺乏物質基礎和動力。

三,明朝中後期,政府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清朝建立後繼續沿用並變本加厲。“閉關鎖國”政策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國對西方國家所進行的資產階級革命、改革和工業革命一無所知,對國際貿易的急劇變化毫無準備,結果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手工業的進步和發展,進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二是由於長期與西方隔絕,使我國失去了向西方學習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的機會,同時也使我國軍事技術大大落後於西方。因此,“閉關鎖國”政策不利於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於中國人民瞭解世界、走向世界;不利於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取長補短。

四,明代規定科舉考試只能從四書五經中命題,八股取士使讀書人不講究實際學問,大量讀書人為了功名利祿而對科技研究毫無興趣。在文化政策方面,明清兩代特別是清朝實行殘酷的“文字獄”,嚴重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泯滅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才智,使中國科技的發展失去了客觀條件。

我知道有人會反駁說,明朝也跟西方國家打了仗,而且都打贏了,而且明朝重視火器,繼續發展下去,肯定比清朝結局好。說這樣話的人要知道一點,就算明朝繼續發展下去,也會跟西方國家的科技水平越拉越遠,最後一樣結局悲慘,原因請看我上面寫的關於明清落後西方的那四點原因。

有人會說明朝至少不會割地,是的,明朝不割地,但明朝會失地▼





不割地跟失地有什麼區別嗎?!還不是一樣國土丟失!

明朝統治者如果不改革思想,不重視科技,不對外開放,就算沒有清朝,幾百年後遇上西方國家也會淪為半殖民地或者殖民地。


那人燈火


如果沒有清朝,就不會有中華民族悲慘的近代史,中國很可能成為一個發達的君主主憲制帝國!清朝做為一個落後的少數民族,出人意料的征服了一個強大的帝國,這是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的!所以他們的統治中心一直是壓制漢人、奴役漢人!我們都知道,“奴才”在清朝並不是蔑稱!甚至可以說統治漢人就是他們工作的全部!這也是貫穿整個王朝始終反抗不斷的原因!英法和八國聯軍入侵時為什麼有那麼多中國人提供後勤支持?原因就在於中國的主體民族根本沒把清政府看成自己的政府,只把他們看成奴役者,在漢人眼中這場戰爭就是典型的狗咬狗!這種現實中中國怎麼可能行成合力一改對外?別忘了中國徹底“海禁”、切斷對外聯繫和交往是從清朝開始的!而洋鬼子的初衷是想做生意賺錢,無縫可入時才動的武!

大明王朝是漢文化的代表,是主體漢民族的政權!從永樂朝以後逐漸形成的“內閣制”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皇權,類似於現代的君主立憲制的民主政體!有廣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屁事不管,帝國發展的很好,而一旦皇帝攬權或顯得能幹,國家反而危險的原因!例如崇偵。明朝中後期明穆宗朱載垕實行“隆慶開關”後,已經解除了海禁,和海外的聯繫和貿易火熱,中國大量出口商品賺取白銀,歐洲各國從美洲掠奪的白銀百分之六十以上通過貿易流入中國,甚至造成了中國的通貨膨脹!大大促進了大明的國力,使我們所說的資本主義萌芽出現!開拓了國民的視野和思路,第一張世界地圖就出自明朝!歐洲宮廷心向中華,現在歐洲大量中國文物很多來自這個時期的中國!加上大明發達的科技和文化,始終強悍的軍隊,這些野蠻的歐洲宵小之輩既便有賊心也沒賊膽!看看已經亡國的鄭成功靠一幫水賊怎麼收臺灣的就知道大明的強悍!如果不是崇偵的自負,那怕象他哥哥一樣不務正業,大明王朝都有可能發展成一個強大、開放的君主立憲制帝國!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