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是茶最迷人的地方,學會聞茶香就是半個懂茶的人,如何品茶香呢?

Mr_李強


聞茶香是門技術活

茶香是茶給人非常直接的感官體驗。一般從幹香、蓋香、杯香、葉香和水香五個方面進行判定。

1、幹香。這個需歷茶無數,從幹茶裡能嗅出茶裡的很多信息。從自己的經歷總結,至少香氣的大體類型,香氣的飽滿度,樹齡和存放的時間能有一個基礎判斷。如果自己比較熟悉的茶類,大體這泡茶的整個演化過程也能基本掌握。

比如:一泡30年的冰島古樹生普。幹香:陳香顯,存得非常好,沒有黴味,也沒吸入別的雜味,純純的茶葉陳香;有冰島的那種比較幽的山場氣息,沒有班章那麼強勁的氣息,有古樹普洱的氣息;香氣非常豐富,熱的蓋碗裡有明顯的花果香。

一泡老叢水仙。幹香:微酸,因為放的年限不久。最特別的是綿綿幽幽的乾淨氣息,一股老樹叢味加上新芽的鮮嫩味。一旦氣息很幽,感覺是一絲絲滲出來的,這種茶往往反而功力深厚,有喝過一泡武夷山長滿花草的牛欄坑產的肉桂,也是這種特質。

2、蓋香。是蓋碗的蓋上留香。這是升騰起來的茶氣。這個氣息比較弱,開始一般年份香、火味、果香比較容易表徵,最後一般是花香,特別是蘭花香比較明顯。

3、杯香。功夫茶裡每個小杯裡喝完後的留在杯底的香。這個香氣是比較明顯的,一般年份香、火味、樹齡香、花果香和品種香都能在杯底存留。但它跟水香本身又是有區別的。

4、葉香。一般年份香、火味、樹齡香、花果香和品種香也都有,但葉香更側重品種香。品種的氣息會在葉子的味道表徵更明顯。

5、水香。這是能融入到水裡的香。茶如果不夠好,水和香融合得不好,水香的滋味和韻味感不足。如果是好的茶,香和水融合到位,除了品種的特殊香,比如白茶的毫香、紅茶松煙香,水裡含的其他物質越多,茶氣越足。茶氣足的茶,水香除了在嘴巴里快速迸發,口齒留香,還能衝向鼻腔,如果閉上眼睛,甚至能帶你進入某種意想,或者帶你進入茶所在產地環境,或者讓你瞎想連篇。所以盧仝《七碗茶詩》裡說七碗吃不得,因為兩腋清風,快要飛起來的感覺。相信很多茶友會有這種感覺的。

總之,可以從這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性判斷,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泡茶裡,這五個參數在每個時間段裡都有自己的變化軌跡,而且很奇特的是,即使在同一衝的茶裡,這五個參數的香氣也是有很大的差別。這或許就是茶的神秘之處。茶友們可以細細體會。一己之見,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正。


雲谷茶人


杯蓋香

杯蓋就是蓋碗的蓋子。開始泡茶時,沸水注入蓋碗後,蓋上五六秒,香氣匯聚在杯蓋上,這時拿起杯蓋聞香。PS:記得聞香結束要快速出湯,這時茶還是在浸泡的狀態,聞香時間過長會讓泡出來的茶會過於濃烈。

聞杯蓋香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是品種香,不同品種的茶都有獨有的香氣特徵,幹茶經過沸水沖泡之後,品種香散發出來,這時我們聞杯蓋,茶湯不用入口,就能先知道是什麼品種,通常品種香都是清香而淡雅,非常持久。

再有工藝香,如果說品種香是先天因素,那麼工藝香則是後天因素。比如說:龍井的豆香屬於工藝香,是炒青過程中產生的香氣;福鼎白茶的花香與毫香,這就屬於品種香,工藝香往往都是比較濃烈,但不會很持久,掉味很快。

這裡多說一句,現在新工藝的做舊白茶都有棗香蜜香等香氣,這都是工藝香,不是白茶本身的品種香,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濃烈的工藝香,導致很多朋友對傳統工藝的老白茶產生誤解,覺得太淡不算是好茶。

大家記得一個順序,聞茶香,首要該聞的是該茶的品種香是否有,是否明顯。在製茶過程中,工藝若存在缺陷,包括天氣等原因,品種香也有不被製出的情況,或者表現不明顯,只有微弱的香氣。有了品種香,再談工藝香。葉底

茶湯倒出後,端起蓋碗聞泡過後的葉底。

聞杯蓋和聞葉底,二者雖然都能聞出品種香、工藝香,以及哪個季節的茶,但相對而言,聞葉底傳遞出的信息會比聞杯蓋更具體和豐富。有些茶沖泡後聞杯蓋很香,但是聞葉底卻不那麼明顯,甚至無香,那說明香沒入水,不算是水含香,要是聞葉底依然還是香氣明顯,基本上可以判斷出喝茶湯同樣有香氣。

工藝,涉及到製茶過程中每個環節的結果。不論是製作到位,還是有缺陷,都會反映在葉底上,如烏龍茶的發酵程度,焙火程度等。繼續舉例子:一款茶在焙制過程中,沒有焙透,那麼葉底聞起來肯定是帶有一股青味的,常見於烏龍茶。如果是焙急焙過了,則會有火味、焦味,這類情況不僅在烏龍茶有,紅茶也有。

儲存,聞葉底還能清楚茶葉存放狀態,是否有受潮、串味現象。還有些茶也許喝的時候感覺不到什麼,但葉底會告訴你它即將要返青,提醒你儘快把家中剩下的茶喝完。

總結

茶葉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它是“活”的,會變。香氣也會在沖泡過程中產生變化,可能越泡下去越香,同時香型跟著轉變,也可能沒泡幾衝香氣就沒了。所以我們在喝茶的過程中要關注它的變化。


赤峰吃貨1


如何聞幹茶香:

1,開水淋燙蓋碗或者紫砂壺

2,將熱水出掉

3,趁蓋碗或紫砂壺餘溫,迅速將幹茶投入

4,揭蓋聞嗅幹茶香氣

注意:此時除了聞嗅茶葉的香氣是否純正濃郁,還需注意是否有異味或雜味!

如何聞溼茶香:

1,相對應的水溫潤洗茶葉

2,迅速出湯,此第一道湯可不品飲

3,揭蓋聞嗅溼茶香

注意:此時的香氣與工藝息息相關

如何品茶湯香:

1,將沖泡好的茶湯斟入品茗杯中

2,端起品茗杯置於鼻息,輕嗅湯麵茶香

3,輕啜一口,細品茶湯,品味湯香

注意:此時湯香與品質成對比

如何聞嗅杯底香:

1,將品茗杯中茶湯喝盡

2,輕嗅杯中茶香

注意:此時茶香會隨著杯溫的下降而變化,魅力無窮!



昔和茶藝培訓魏勇敢


品味茶香可以從三個方面:

第一種是聞香杯。從聞香杯中聞到香味是要從最高溫聞,溫度漸降,香氣可能有變化,都要把握住。而且最好連溫度低到室溫時都要仔細聞,不僅可以欣賞茶葉的香氣,並且可以分辨出茶的好壞,甚至製茶手法如何!在聞香的時候,通常嗅覺會疲憊,就是“久不聞其香”的意思,所以應當每聞幾秒就將聞香杯移開幾秒,讓嗅覺接觸到新鮮空氣再聞,才不至於“入於芝蘭之室”!在現今的茶葉,除非是三四年株採的茶葉,否則火氣太大不容易聞到杯底香!焙的越重,香氣的數量就越減。

第二種是茶湯。有些茶,用聞香杯或湯匙或許聞不出香氣來,可是在入口時,會有香氣表現出來。當然,跟聞香杯一樣,溫度漸減,香氣會有變化。不過,可能在一兩個月後,會發覺入口的香氣漸減,這是茶葉內部進行反應的緣故,屬於正常,或許在別的地方表現更佳的感覺!早期有人說那是“走味”!如果對於茶葉的後發酵有一定的認識,我想,“走味”不見得是件壞事。覺得茶葉的狀況值得珍藏,將他冰在冰箱中的冷藏庫,可減緩茶葉的變化!

第三種是喝完之後,從口中吐出來的香氣。會發覺呼吸之間,有香氣在口中徘徊。就例如普洱茶,有時候在聞香杯、飲用時聞不到某種香氣,飲完後會發覺有一種清香存在。喝茶的場所會影響香氣。舉出四個地方,如室內、挑高建築、涼亭、室外。如果風不大,溼度不大,海拔高度相近,以感覺香氣明顯來排列:室外>涼亭>挑高五六米的房子>室內。所以,飲茶聞香和環境中的氣流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口中對於香氣最敏感的地方是口中上顎跟鼻腔的交接處,所以,評監比賽茶時,評審都會將少量茶湯飲入口中時,稍微低頭,從嘴唇的左邊和右邊吸入空氣。當吸入空氣時茶湯混著空氣在口鼻交界處翻攪,容易讓嗅覺感受到茶湯的香氣。當然我們喝茶時也可以這樣做。但是建議兩點:剛開始時「刺激性」太大,恐怕要經過個一年半載後,嗅覺才能適應;容易嗆到,入口茶湯儘量少,吸入空氣時先輕輕吸,習慣後再加重。 茶湯飲下,口中有翻攪的動作,例如吸氣、吞口水的動作,可以聞到茶的香氣。尤其是飲入濃茶時,茶香會漸漸由口腔翻攪而顯現出來。





意韻東方生活美學


用一個簡單的方式,聞茶香

一鍋熱騰騰的菜,還沒起鍋,光是聞著,就覺得菜香,就饞得要流口水了。試想一下,一盤沒有香氣的菜,很難帶給人美味的感覺。 在飲食中,80%以上的愉悅感受是嗅覺帶來的。喝茶也是一樣,在茶的色香味形裡面,香與味是兩個最重要的方面。比起味來說,香的稍縱即逝、捉摸不定又令它更加迷人。

聞香不僅僅是辨別茶葉品質的重要途徑,也是欣賞茶的魅力表現的重要方面。品聞香氣的時候,主要關注有沒有異味、是什麼類型的香、香氣高揚還是低沉、濃還是淡、持久還是短暫。

溫壺香

 溫杯潔具之後,將茶葉置入溫熱的茶壺,輕輕搖晃一下,再聞一聞。泡武夷巖茶習慣用蓋碗,我們因茶而異。

壺蓋香

香氣是往上飄的,所以香氣會凝在壺蓋上,很多人習慣直接揭蓋聞香,可以輔助判斷茶葉品質。泡武夷巖茶會使用白瓷的蓋碗,更於聚香,因巖茶以香為首。

茶湯香

最佳的方法是使用聞香杯,我們通常會使用花神杯的杯型,因為下窄上寬,更助於聚香。因為除了用鼻子聞,喝茶時口腔中飄散的部分水汽傳到鼻腔,也能夠感受茶香。而且,“喝到的香”比“聞到的香”更加高級,是茶葉品質優良的表現。


小城故事很多很多


在茶的色香味形中,茶香自有獨特一面,聞茶香不僅僅能辨別茶葉品質,也能更好欣賞茶品的魅力,學會聞茶香,品茶會變得更有意思。品聞香氣的時候,主要是看是否有異味、是什麼類型的香、香氣高昂還是低沉、濃還是淡、持久還是短暫。

聞香的標準姿勢,出湯之後,一手拿著蓋碗或茶壺,一手將蓋子打開一半,半掩著壺蓋,將鼻子湊近品聞。需注意的是不能一下靠得太近,小心燙傷,先遠一點感受熱度再慢慢由遠及近,最佳的聞香溫度是55℃,這是熱聞。等溫度降下來之後,可以再進行溫聞和冷聞,期間可以打開壺蓋,避免悶到茶葉。

我們剛才提到過的都是針對壺內香,這是判斷茶葉品質的關鍵方面,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除了壺內香外,我們還可以結合其他的香品聞。

蓋香:香氣是往上飄的,所以香氣會凝在壺蓋上,很多人習慣直接揭蓋聞香,可以輔助判斷茶葉品質;

杯底香:也稱掛杯香,通常喝完茶之後,茶香會像一層膜一樣附著在杯壁上。掛杯香一般是熟果香、蜜香等帶甜味的香,且掛杯香越明顯,茶葉品質越好。但需注意的是掛杯香與茶杯有關,瓷質的杯子比陶製的掛杯香要明顯,且胎質越薄越緻密,杯型越深越收口,香氣掛壁越明顯。


傑克保長


中國有6大茶系,黑、白、紅、黃、綠、青茶。倘若細分下去茶品類會越來越多,品茶自學沒個3-5年是無法掌握其奧妙。在品茶之前,首先要學會如何分辨茶的好壞。

當然我們可以將品種不同等級做比較,觀其外形、香味、味道。將茶按照同樣方式,分量、時間去沖泡,從而對比優劣。比如說有些綠茶存在一些氣味:悶氣青氣煙氣等,多半是加工工藝失誤造成。而發黃、串味、無味,可能使儲存不當造成。

專業評茶有五項因子審評法: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其中滋味所佔權重最大。這就好比你要讀懂一個人,看他的樣貌、著裝、背景、品行,乃至聽人介紹他的過往,都沒法完全認清此人。唯有親自與他交往、過事,才能看到他的本來面目。

本人也是常年飲用祁門紅茶,對觀茶好壞有一招,觀其葉底。從葉片勻度到色澤,可間接看出茶葉採摘時間及品質。芽頭較多,葉片小採摘時間早,一芽二葉或三葉大多為明後採摘。

上述說了品鑑茶的好壞,下面來談談如何品茶。

聞香有熱嗅、溫嗅與冷嗅,品茶亦是如此,不同溫度下茶湯的滋味會有不同呈現。

在茶葉有這麼一傳聞,茶分4等境界:

1、 喝,不論好壞,灌上一壺,便能雲遊各地;

2、 品,可具體分出每個茶類,喝茶開始講究;

3、 將藝術、技術融入喝茶中,讓茶發揮其最大價值;

4、 茶道,茶像極了人生。

茶界品茶,有“回甘”、“生津”、“鎖喉”、“收斂性”、“掛杯”等等。聽起來玄妙的東西,下面就來揭開它的面紗。

回甘:優質茶品會在飲後立刻喉頭泛甘、後上升擴散到整個口腔,經久不退。(錯誤的沖泡茶,也會導致優質茶茶品下降。)

生津:口中生津可以解渴舒順,滋潤口腔。品質越好,生津時間越持久。

鎖喉:品茶後,咽喉感到緊縮發癢、過於乾燥,吞嚥困難等不舒服感覺。只有茶品不好才會有這種感覺。

收斂性:指茶苦、澀味轉成回甘之間的感知時間的強度。

掛杯:指茶香氣留在杯壁上的時間,留香時間越持久濃郁,掛杯時間越長,茶越好。

喉韻:簡單來說就是喝茶之後,茶湯給喉嚨帶來的感覺,例如:得以滋潤,解除喉嚨乾涸感。

有人說品茶沒個3-5年學不會,所謂的品茶高手,無非就是常喝茶、多喝茶,喝著喝著就明白其中的微妙了。最後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茶巷記。一個愛茶人的聚集地。


茶巷記


判斷茶葉品質的關鍵方面,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除了壺內香外,我們還可以結合其他的香品聞。

蓋香:香氣是往上飄的,所以香氣會凝在壺蓋上,很多人習慣直接揭蓋聞香,可以輔助判斷茶葉品質;

杯底香:也稱掛杯香,通常喝完茶之後,茶香會像一層膜一樣附著在杯壁上。掛杯香一般是熟果香、蜜香等帶甜味的香,且掛杯香越明顯,茶葉品質越好。但需注意的是掛杯香與茶杯有關,瓷質的杯子比陶製的掛杯香要明顯,且胎質越薄越緻密,杯型越深越收口,香氣掛壁越明顯。


江宜楊茶坊


是體會茶香的特性,享受茶香的美好,二是通過聞茶香來判斷茶葉的好壞。下面小編就來講講具體的方法。

熱聞異味

衝完茶出湯後,趁著壺內還是熱的時候聞香,此時熱氣揮發,主要聞茶香裡有沒有異味,比如黴味、陳味、焦味等等。同時感受茶香的高低,即給你的第一感覺是強烈還是微弱。注意小心燙傷。

溫聞類型

等茶壺稍微涼下來,這個時候聞香可判斷茶香是什麼類型,是毫香、豆香、花香,還是果香、蜜香、陳香?如果是果香,那麼具體是類似哪一種水果香氣呢?是單一香氣還是多種複合香氣?

冷聞持久

等茶壺完全冷卻後再聞茶香,如果茶香依舊明顯,說明香氣物質豐富,香氣持久,如果此時香氣已經很淡了,說明香氣短暫且單一。香氣的持久度也可以對比前後幾泡茶香的濃度變化。

記住一個口訣,就是“熱聞異味、溫聞類型、冷聞持久”。

當然,也可以結合幹茶、壺蓋香、杯底香等綜合感受。

在品茶中,不妨從多個角度去品聞茶香,感受香氣的美好。一旦掌握了聞香的方法,品茶會變得越來越樂在其中呢~


猛哥小兵兵


幾片樹葉如此神秘?茶樹施的肥不也是化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