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什麼

“停課不停學”,其核心仍然是“學”,“學什麼”是基礎,“怎樣學”是關鍵。當我們研究如何設計和製作微視頻,應該選擇哪款APP或學習平臺時,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考慮如何讓學習能夠發生,如何讓育人更有效。教師不能只給學生播放冷冰冰的學習視頻,以“學習”的名義發送測試題,更不能簡單機械地佈置作業或任務。

我覺得,“宅”在家中的學生當前需要的應該是家國情懷和生命教育,簡單地說就是要讓他們思考兩個問題:首先,是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進行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誰在幾億人居家隔離的時候保障著我們的基本生活;其次,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延期開學?新型冠狀病毒究竟是什麼?何以出現舉國抗擊疫情的局面?

優秀的教師在疫情剛剛開始時就已經調整了寒假學習計劃,著手指導學生研究“蝙蝠的故事”“N95口罩”等,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居家體育鍛煉,並讓學生通過製作繪本、錄製視頻等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知道病毒從哪裡來?怎樣傳播?應該怎樣預防?這是生命教育,也是安全防護教育。

可我覺得還不夠,還要繼續指導學生思考:蝙蝠的病毒是怎樣傳到人體的?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探究,他們就會發現:原來野生動物保護的任務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那麼樂觀。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科學探究的過程,一個由現象提出問題然後去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習發生的過程,是學生自我認知和自我建構的過程。

不是天天觀看微課、做題才是學習;不是教科書、測試題才是資源。我們還要回歸“課程的本質”去思考什麼是課程資源,身邊有哪些課程資源?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的神速建成,全國上下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堅定決心,無不展現著祖國的偉大力量;醫護人員、警察、軍人無畏無懼、逆向而行,彰顯著他們的責任擔當,這些都是當前最優質的課程資源,如何讓這些資源變為優秀的課程考驗著教師的課程意識。

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問題進行引導:為什麼我們能夠在家這麼久水不停、電不停、暖不停,通信不停、物流不停?為什麼幾億人在家隔離還能夠自由生活?以此引導學生認識各行各業的人們在疫情面前幹什麼?聚焦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蒐集和梳理材料,講出來,唱出來,畫出來,寫出來,這個過程同樣也是學習。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認識的是人,是來自各行各業的精神和靈魂。

(作者單位系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

《中國教師報》2020年02月19日第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