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要關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問題?你怎麼看?

文鳥剛


人的健康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是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尤其在這場疫情的戰場中,我們更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更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因為這就是戰場。身在戰場中的我們雖然角色不同,但從上到下都承受著不同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更應該互相理解,換位思考,上下齊心,打好這場勝仗!


香百潔


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人們不得不通過隔離來盡力防範疫情的傳播。剛開始“關”在家裡的時候,很多人還是充滿歡樂的,被子裹身跳起舞,金魚缸釣起魚,開起家庭演唱會……真是“無所不能”。

可是,沒過多久,焦慮意識與日俱增,擔憂疫情的發展,擔憂店不能開,工作不能進行等。人一閒下來,便容易胡思亂想,因此心理方面出現一些不適。有些人會自我調節,但有些人本身就是焦慮體質的,情況就有點糟糕了。有些人的發洩就“走錯了方向”,不少新聞就報道了,某某因為小區設卡,又急著出去,便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之類的。可見,很多人心裡都“病”了。

雖然我不是心理醫生,但我還是有一點心理學基礎。以我為例,家門口堵住了,設卡檢查了確實讓人感覺不好,但是沒辦法,隔絕肺炎病毒只能減少人員流通。這樣,我連家門口的人行道、小公園都沒辦法去了。我做什麼呢?一、多讀書。讀書修心養性,各種書籍剛好可以補充你的“欠缺”。最近,我看了很多書,把以前買的卻沒看完的書都看完了。和孩子一起讀書,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孩子融洽相處。二、多鍛鍊。進行一些簡單的體育鍛煉,跳繩、深蹲、做“居家操”,轉移注意力,鍛鍊好身體,加強抵禦病毒的能力。三、做美食。雖然現在去採購食材不甚方便。但是,只要你有心,還是能做出很多樂趣的。可以在“切工”上下功夫,可以在擺盤上下功夫,可以嘗試不一樣的做法。四、做職業規劃。這點,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每個人可以依據已經的情況做些思考,也可尋求他人意見作為參考。等等。

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問題確實不容忽視,希望大家平心靜氣的,好好調整,共渡難關!


城北的天空


之前我有做過一個視頻,用易經的方法預測這次疫情什麼時候能夠得到控制,什麼時候會結束,因為當時我的預測是立春是個很關鍵的時間點,過了這個時間點疫情便能慢慢得到控制。

記得剛剛過立春的第二天,便有網友在評論時罵我了,而且還罵得好難聽,說不是說好了得到控制了嗎?怎麼還沒見好,還說了一些很難聽的話,可見很多人的心理是多麼的焦躁,這幾天的數據已經出來了,正如預測中所說,新增確診病例及除湖北外的全國新增病例數都從那個時間點開始逐步回落。

這次疫情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場災難,正如我年前對庚子年的預測中所說的,這是庚子之災中的一災,但災難始終都會過去的,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今年是遇到了大的災禍,但我們不要糾結於目前的禍,更不能停留在禍的恐慌之中,你們要知道這同時又意味著福的到來。今年是子年,意味著中華民族新的開始,意味著很多新生的創造性的事物都會萌芽,新生就意味著痛苦,但痛苦過後便是福報的到來!

中國人的造字也很有意思,災禍之時便會產生危機,那你看“危機”這兩個字,有危就一定會有機,兩個字是並列存在的,缺一不可的,所以危已經在這裡我們無法改變,那我們能否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機”的方面,現在中國的經濟到了一個轉折關口,在這樣一個關口,來這麼一場疫情,整個中國的經濟就像按了個暫停鍵,那我們正好趁這麼一個機會好好反思一下,好好的梳理一下,我們自己的事業該如何進行創新,如何通過轉型殺出一條新路,來迎接這樣一個新時代?

     最後,我們帶大家來看一下《易經》“否卦”: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意思是說:不好運勢到達了極點,那好運就離我們不遠了, 正所謂物極必反,所以我們現在身處疫情的逆境中,一定要心存希望,噩運終將會過去的,多撐一段時間,轉機便自會出現。


童一笑


疫情期間,我們在情緒上是恐慌、焦慮的,行為上是跟風、盲從,聽風就是雨。恐懼是一種立即的威脅造成的情緒,比如說一隻老虎跑到你面前,這會令人相當恐慌,而我們現在所面對的“老虎”威脅就是病毒。焦慮是另一種不同的東西,我們總是陷入這樣的假想當中:如果我們感染了病毒…如果我和家人發生了可怕的事…怎麼辦?焦慮是跟“未來”有關的情緒。你想像一個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未來,把那個無法預測的未來帶到現在當下。對人來說,想象的焦慮和真實的焦慮對人造成的緊張的體驗是一樣的。



人的本能是要去掌控局面,當自己完全掌控不了時,背後往往是無力和失控又不甘心,於是我們一定要做些什麼,來緩解焦慮。比如“雙黃連事件”媒體發出來的文章並沒有說到對病毒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但大家都衝到藥店去了,對於大眾來說,只是獲得一種聊勝於無的掌控感。但是,如果你去買,我也跟著去買,集中瘋狂搶購,這樣就是人為的製造新一輪的恐慌和焦慮。

當我們被動宅在家裡,時刻關注疫情蔓延和確診數字……不停刷手機上的關於疫情以及相關的信息,天天暴露在過於嚴峻、悲傷、或者比較令人氣憤的信息流之下,可能會產生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易驚醒)易激怒或易發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我們可以調整看待此次的疫情角度,至少,除了醫療等相關專業人員有家不能回,更多的普通百姓可以有一段難得的假期可以陪伴家人,練習廚藝,享受美食,整理櫃子,早上睡到自然醒,有機會去感受一種不一樣的“慢”生活,養心,養性,養身體。既然“疫情”已經發生,有情緒也是正常的,情緒本身也沒有對錯,換一個視角,多從積極、正向的角度去看問題,想想那些在病痛中折磨的人,我們又是多麼的幸運兒…活著就是最好的一切!!個人觀點,如果朋友們覺得可以,麻煩抬起你高貴的手指~給點個關注唄😁🙏謝謝謝謝~~



戀董鎖心


長時間待在家裡,確實需要一些心理支持方面的工作來應對心理健康問題。

隨著疫情的發展,大家或許會出現焦躁、煩悶、抱怨、憤怒的情緒,甚至有可能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影響家庭親密關係的相處。當瘟疫退去,願這段特殊時期帶給你的回憶是充實而溫暖,而不是孤寂與痛苦。

以積極的情緒提升戰勝疫情的心理韌性

1.接納情緒:<strong>人們對於突如其來的未知會感到焦慮、恐懼、憤怒、無助等,這些都是人們面對重大危機事件時的正常心理反應,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不必對此有過多的心理負擔。學會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而不是否認和排斥,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應對疫情。當然,也不是說就可以對可能有的負面情緒聽之任之,要對自己的心理狀況有一定監控。2.穩定情緒:<strong>積極面對,保持理性的態度,獲取權威來源的內外部信息,做好科學防護,戴好口罩,減少出門,減少風險,我們便是安全的,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焦慮。

3.愉悅情緒:

<strong>聽音樂,聆聽舒緩的音樂可以紓解壓力,消除負面情緒,讓身體放鬆,避免因神經緊張失調而導致慢性疾病的產生,還可以幫助入睡,提高免疫力,讓身心都得到適度的發展和解放。

看影視,特別是喜劇影視,可以有效轉移注意力,排除寂寞,帶來歡樂,以維持積極的心理狀態,避免思維聚焦在疫情上。

做美食,可口美味的食物也會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令人心情愉悅,特別是自己精心製作的美食,得到家人的誇讚,會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滿意感。

多泡澡,泡澡過程中大腦內的β-內啡肽分泌明顯增多,可以舒緩疲勞,放鬆身心,讓人心情愉悅。

強愛好,可嘗試做自己愛好的各種休閒活動,例如閱讀、養花、養魚、繪畫、下棋以及書法等。愛好是身心快樂的調節劑,可以消解疲乏或焦慮,獲得快樂與成就感。

以積極的行動激活戰勝疫情的個人資源

運動可以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產生愉悅的心情,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

身動:<strong>在房間裡來回走動幾圈、瑜伽、啞鈴、俯臥撐、太極、打掃衛生,洗洗手、搓搓臉、撓撓頭等等。手動:<strong>寫作、繪畫、練書法、做手工、整理照片等等。

嘴動:<strong>聊天、唱歌、品茶、朗讀、大笑等等。眼動:<strong>看花、賞魚、讀書、瀏覽網上博物館等等。耳鼻動:<strong>薰香、聽音樂、聽書等等。心動:<strong>禪思、冥想、表達感恩、憧憬等等。行動:<strong>慈善、公益、社區志願者等等。

以積極的親密關係構建戰勝疫情的支持系統

積極的親密關係是戰勝疫情的寶貴資源,請將居家隔離時間當作一次重整與深化親密關係的機會。專注地陪孩子玩耍,耐心地傾聽老人說話,積極地與愛人溝通,溫和地回應他人,與家庭成員多進行肢體接觸,感受有意義的愛的聯結。這種有意義的愛的聯結,能夠使個體獲得安全感,形成一種抗壓的緩衝帶,降低身體中皮質醇(Cortisol)的壓力荷爾蒙,進而增強個體的免疫力。

1.保持與家人、親人或朋友的聯絡,獲取鼓勵和支持。<strong><strong>建議每天至少能與家人、親人或朋友打1次電話或發1次微信,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加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汲取溫暖和力量,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尋求支持是非常有效的情緒調節辦法,既能解決你面臨的困境,也能讓自己的情緒得以表達。

2.主動傾訴,放心談論自己的感受。<strong><strong>與家庭成員一起討論和分享自己對於疫情的感受與想法,說出來,會減緩自己的壓力。

3.耐心傾聽家人的訴求,保持親切的交流態度。

<strong><strong>不同年齡段的人在疫情壓力下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人可能會默不作聲,有的人可能會十分焦躁。家人不停嘮叨,其實也是一種宣洩焦慮情緒的方式,因此要耐心聽,不要嫌煩。傾聽家人的感受,不要對其情緒反應進行太多判斷或過度解釋。

以適當的放鬆訓練平和戰勝疫情的心態

當我們感到緊張焦慮時,呼吸會變得淺而急促。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呼吸節奏,讓呼吸變得深長緩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身體和情緒恢復平靜。放鬆練習,包括音樂放鬆、腹式呼吸放鬆、正念冥想放鬆等,實際上是讓全身逐漸放鬆的過程。

正念冥想被證實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手機裡有關於冥想的APP,可以每天做幾次放鬆訓練,有助於我們降低壓力,改善情緒。

具體的步驟:

(1)第一步:<strong><strong>合上雙眼,用一個舒服的姿勢平躺或者坐著,輕輕閉上嘴,用鼻子緩緩吸氣,心裡默唸“吸”。吸氣的時候不要讓胸部感到過度的擴張和壓力。

(2)第二步:<strong><strong>用鼻子緩緩的呼氣,心裡默唸“呼”,呼氣的過程不宜過快。

(3)第三步:<strong><strong>在反覆的呼吸過程中,嘗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面,感受氣流與鼻腔之間摩擦的感覺、鼻腔內溫度的變化。

(4)第四步:<strong><strong>重複前三步,保持5~15分鐘,如果這個過程中注意力無法一直集中到呼吸上,這是很正常的,不必為此勉強或自責。

呼吸時請冥想:“當疫情結束,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憧憬未來,展望美好。

寒冬之後,必有暖春希望在,心就安讓我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 !


alebang


當然應該關注,畢竟在疫情期間人民生活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勁展球技


健康是指人身體上、心理上、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良好狀況。處於疫情期間的國民心理健康,更是需要關注和干預的。尤其對於湖北,武漢及其他重災區的民眾。

根據疫情的發生發展,截止今天確診人數之高,傳播範圍之廣,傳播速度之快,死亡人數之多……都是建國以來,我國發生的最大一次傳染病了。面對這樣的情況,人們從心理上恐慌擔憂,焦慮不安,人人自危的心理是必須的,也是非常正常的。尤其針對武漢災區人民來說,更是很難想象的。他們每天都在看著身邊的親友是否被確診中掙扎,在與親友的隔離觀察中提心吊膽,在一床難求中尋覓徘徊,在面對病友死亡中絕望恐懼……那種對生命的眷戀與渴望是我們沒有辦法感同身受的。而當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達到極限,無疑會有一些極端現象大量出現。

疾病可以傳染,而人的情緒也是可以傳染的。極端心理現象越多,影響面越廣,就一定不利於疾病的治療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方艙醫院的醫務人員組織輕症患者跳舞,打太極,做操。醫務人員陪患者過生日……媒體讓武漢人民看到全國人民的馳援醫療隊,馳援物資保障充分,治癒率的不斷提高等,都會對疫區民眾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幫助作用。另外,我覺得通過專業的心理諮詢工作者,通過媒體做一些心理諮詢方面的小專題節目,幫助民眾瞭解病毒知識,掌握相關信息,同時對大眾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和干預,也是一個很好的舉措。總之,疫情期間對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祈禱][比心][ok]





民盟吳忠暖春


心理健康問題很重要,需要得到重視。

我們這邊是除夕夜那天得到消息的,親戚相互轉告,今年大年初一不用拜年 ,冠狀病毒感染太嚴重,都在家好好的就行。

當時並沒有感覺太恐慌,甚至還有點疑惑,真的這麼嚴重?然後看到新聞上,每天死亡的數字都在上升,各省都在緊急施工,建造小湯山醫院,才察覺到了這次疫情的嚴重性。

一個潛伏期過去了,又一個潛伏期,好多人心態都崩了,學生在家上網課,家長在家辦公。有的人還面臨著破產的風險,房貸,車貸,員工工資,積壓的存貨......

不管怎麼樣,我們都要相信我們能戰勝病毒,白衣天使勇敢地站在我們前面,帶領我們與病毒做鬥爭,我們還有黨和政府的支持,我們不害怕,全國上下,齊心合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疫情一定能早日結束。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待在家,配合國家,不添亂,保持積極陽光的的心態,不信謠,不傳謠,關注時事新聞,做一箇中國好公民。


小怡嘮嗑


在這個非常時期,關注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失眠、心慌、出汗、食慾下降、心情抑鬱的症狀,因此我們醫院還投入了心理熱線服務。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裡,我們一起做個夢:停下以前匆忙的腳步,想想自己的來時路;宅在家好好地陪陪父母、兒女、妻子等家人;不去浪,泡杯茶,讀一讀放在案頭的那幾本書;收拾一下房間,翻看一下兒時的、曾經的舊照片;做幾套室內運動,為了能穿上去年買的新褲子。這不是夢,很多事情,往回看的時候,才能品出其中滋味。幸許,現在的彷徨,焦慮,恐懼甚至絕望,在若干年後的你看來,也只是一場經歷,而其中的滋味,肯定與現在的不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災難會讓人反省,反省會成就未來。



有時候心理大於病理,疫情期間確實需要心理疏導,很多人,特別是湖北人,會把新冠病毒的症狀往自己身上強加,然後又不敢去醫院,就這樣擔驚受怕著日復一日~這個時候需要權威人士出來穩定民心,要相信5000年來,還沒有什麼能打到我大中華~加油(ง •̀_•́)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