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跟風種植比較嚴重,往往導致產能過剩,如何防止或解決水果跟風種植問題?

安州三農人


你好,世界壽鄉,中國,梅州,蕉嶺奇異花木場和果園基地的農場主,為您解答。



本花木場,原本幾百畝地全面種植的是各種名貴花草樹木,自己承建園林綠化工程,用去一部分,和銷售一部分,空出有120多畝地。

於2015年6月中旬,將把空出的120多畝地跟風種植三紅柚。以農場改變傳統種植三紅柚管理技術,當年六月中旬種植三紅柚,達到來年二月開花掛果,九月頭採果效果。


從開花掛果,至採果過程中,吸引周邊各省市縣諸多種植戶,和廣州華農丘碧雲教授,福建平和黃東來教授等,前來農場實地參觀考察。

跟風種植並不怕,怕的你不懂得改變傳統的種植管理、經營、銷售等方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追求原生態無公害食品。

本農場將種植的120多畝地的三紅柚,杜絕使用任何化肥和固體肥,決定執行使用蛋白質、氨基酸含量高的液體有機肥,配比適當的水量淋施,肥效迅速滲透入土壤給根系吸收,平衡輸送營養、水分供給柚子樹正常生長,提高柚子果實糖度、肉質、口感、著色。


病蟲害防治,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指導思想和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則,抓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全面實施使用純天然的“稻草”焚燒的草木灰,朴樹葉片加工發酵液體,用於防治地下和地上病蟲害,種植出純天然無公害柚子食品。

以質量求生存發展,口碑好,傳播速度快,吸引鄰近周邊各縣市人們自駕遊前來農場自由採果,每年柚子不用出果園,供不應求。


上下左右681218


本人就在跟風種植桃樹!

去年來到河南考查桃園,河南種桃的確實多!少的80多畝,大戶上千畝!為什麼我還是會選擇跟風種桃呢,說說我的觀點:

1.大家都知道同一品種上市早就價格高,河南這地方,根據我觀察了兩季桃子上市時間,同一品種比其他地方早上市7天左右!7天時間,一般你的桃子賣完了,別的地方才上市!這個時間就是優勢!就是收益!

2.品種的選擇,種植的品種真的是繁多,市場不穩定,所以品種不能單一!

3.認清形勢,跟風也要做出自己的判斷!

想要防止跟風,只能自己去做過後,真的是不賺錢那就退出了!





隨喜的小田園


水果或農產品跟風種植問題首先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種植端和需求端信息不匹配!

那麼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農業有很多痛點,但也有很多機會。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當下是農業的黃金時代。

馬雲曾說未來二三十年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一個重要的增長級,以後十年最有前途的行業就是新農業。

5月27號馬雲出席數博會“精準扶貧”高端對話時說“貧窮不是我們農民不努力,而是我們的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沒有完美的結合。”

做農業最難的就是“安全”和“銷售”兩塊內容,解決這兩個問題馬雲提出的對應方法就是“互聯網”加“大數據”。

馬雲是藉助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農業,提出農業大數據時代,現代化農業變革,讓農業資本化,發展農村電商四大板塊,但是我們看到他們佈局都沒有生產端。

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按需生產,需要農業定單化。生產端種植定單化,消費端需求定單化。

其實國外已經有比較好的模式,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源於瑞士和日本的CSA社區支持農業,關於這百度可搜索到這裡不再多說。國內有家公司在這基礎上改進完善成全新的模式。這家公司就是黑龍江綠農瑞豐農業服務有限公司。


已經完成生產、加工、倉儲、貨運、貿易全產業鏈佈局。其互聯網銷售平臺CSA社群支持農業2017年5月由原黑龍江綠色農業發展集團董事長,現浙江糧食集團董事長毛利豪揭牌以來發展訊速。

CSA社群支持農業模式,是基於社區支持農業的概念升級,實現生產和消費兩端定單化,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可以讓消費者在線購買土地認領權及作物所有權,結合互聯網社交網絡系統,將線下社區轉移到線上社群,使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聯繫,取消產生問題的中間環節。

CSA就是消費者和農場展開了經濟合作,形成了經濟夥伴。

CSA拉近了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距離,縮短了農產品銷售的渠道,通過需求端反饋又能提升農業供應端質量。是一種具有人文精神的生態農業模式。

實現了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餐桌的直供,實現農戶與消費者的無縫對接,去除中間商差價和摻假風險,幫消費者省錢,助農民賺錢。

今年九月CSA社群支持農業模式將走進浙江大學課堂。




公司還和清華大學合作辦學共同培養“服務商”,即“農業經理人”。


成為浙江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
我認為CSA社群支持農業模式的推行可以解決水果跟風種植的問題,因為實現了種植端和需求端的定單化,實現了果農和消費者的無縫對接。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發表一些三農領域的文章,謝謝!


雪野w350172


現在水果種植和普通的糧食種植比較,其效益還是要好些的,所以引來大量的農民伯伯開始種植水果,但是沒有經驗,所以看著市場上什麼值錢,就盲目跟風種植這種水果,最終造成種植面積過大,造成銷售價格低廉,甚至出現滯銷現象,讓果農苦不堪言,損失慘重。

這幾年水果價格低廉滯銷現象屢見不鮮,如蘋果滯銷、西瓜滯銷、桃子滯銷等等,造成豐產並未豐收,果農並未因種植水果而富裕,我們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盲目跟風種植,認清跟風種植的風險後果。不要一時看著別人種植賺錢了,就開始大規模的跟風種植,並不考慮種植後果,因缺乏種植技術和經驗,往往種植出的水果品質和產量都不如意,產生不了好的經濟效益。

其次,在原有的銷售基礎上,不斷開發新的銷售模式,改善其種植模式。例如發展網絡銷售、採摘旅遊、認領種植模式等等,改變單一品種種植,發展多種水果,多種品種種植,還有就採用輔助措施(如大棚種植等),錯開上市時間,提高其經濟效益等。



第三,需要有關政府部門的參與協調,發展區域種植。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農作物種植,打造自己的農作物品牌,實現品牌效益,重點打造一品一鎮或一縣一品種植方式,從根源上解決盲目跟風種植。


第四,鼓勵發展合作社及公司土地流轉種植模式。實現公司+農戶的形式,確保果農種植利益,同時還可共同分析種植的風險,可以有效防止盲目跟風種植,使農民利益得以保障。

總之,要想從根源解決盲目跟風種植,防止出現“果賤傷農”“菜賤傷農”現象的產生,我們就應該充分認清跟風種植的風險危害,大力發展自己的區域種植,努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真正杜絕盲目跟風種植。

以上為果農果緣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教。

果農果緣


這麼多年了,全球精英竭盡心力研究如何解決經濟危機的大事,至今都沒有哪個國家敢拍著胸脯說已有一套行之有效,可以徹底解決的方案,既然涉及全球的大事都沒有解決,那麼跟風種植這種相對小到微乎其微的事兒又怎麼能夠防止或解決呢?

在廣闊的農村天地裡,某一時期出現一種可以一夜暴富的經濟作物,不僅當地很多人會跟風種植,從而在這個地方形成產業化特產,那麼,適合種植這種經濟作物的其他產區,也會在適當的時候有著某個部門在大力宣傳、推廣,信息較為靈通的農村人或種植專業戶也會自發的大力發展這一經濟作物,您所在的地方又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遠的不說,就拿砂糖橘這個曾經的發財果來說,雖然它的發源地在廣東四會這個地方,難道就不能廣西、四川、湖南、福建等省市種植了,要是能夠有效的防止或解決這種跟風種植現象,那麼就不會出現砂糖橘是種植面積最大的柑橘品種了,也不會讓砂糖橘出現供大於求的難賣現象了。

既然跟風種植不能避免,那麼要想避免自己種植的某種水果出現難賣的情況,那麼,只能依據當地的天候條件,選擇最適合當地種植的水果,努力提高水果品質,轉變賣果渠道的思維,能辦採摘園的地方儘量以採摘銷售為主,多種銷售方式為輔的做法,沒有特殊銷售渠道的,只能多跑市場,通過各種渠道宣傳、銷售來解決問題。


荔浦青山


農村跟風種植的現象確實一直存在,往往會導致一些農產品供大於求,因過剩而導致滯銷,其結果無一例外,給種植戶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農民跟風種植的重要原因在於,大多數的農戶沒有市場意識,對未來某些產品的市場走向沒有前瞻性,也就是看到別人種植什麼,也要跟隨著種植什麼,這也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從眾心理。

水果的種植也是這樣,在10多年前,農大當地的農村也有過一陣子種果樹熱,當時每家每戶基本上都種植上了蘋果樹,到蘋果樹進入了盛產期之後,農戶對於蘋果的銷售並沒有太好的措施,還是延續以往趕集趕會出售的經營模式進行售賣,有的就在公路邊擺上一個攤,天天坐等顧客的上門購買。

當時由於當地的蘋果樹太多,蘋果又不能夠及時出售到外地,本地的蘋果就出現了嚴重的過剩情況,直接導致蘋果價錢的下降,一兩毛錢一斤都賣不出去,很多蘋果就這樣白白的壞掉了。於是不少蘋果種植戶,就因此開始砍伐蘋果樹,大家又紛紛跟著效仿,沒想到的是蘋果樹砍伐沒幾年時間,蘋果的價格再次出現了大漲,又讓很多蘋果種植戶感到後悔不迭。


如何能夠防止像類似於蘋果樹跟風種植的發生?首先在種植之前,要有明確的銷售方案,並且要對未來果實市場的分析進行了解。現在可以直接在網上查看一下,某種果實品種近幾年來的市場走向。有些果實的價格走向也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尋的,比如說幾年低迷之後就會出現一定的價格上漲,一般價格上漲的時間都比較短,從這裡找出一定的規律之後,要在市場行情處在低迷期進行種植。

因為在市場行情低迷期,很多人並不看好這個果實品種的未來,也就會出現很少有人參與的情況,所以就要逆思維的去種植,避免了在熱潮來臨的時候,大家一哄而上種植的方式,等後來價格出現了上漲之後,大家都紛紛種植的時候,在差不多的時間裡,就可以淘汰,再改種其他的果樹了。

這種逆思維的方法,不能說有100%的把握,但絕對避免了跟風種植。類似於這樣的事情,農大的一個表弟就嘗試著去做了,並且獲得了不錯的收益。他是在前兩年雞蛋比較低迷的時候,就投資搭建了雞棚,開始養殖蛋雞,在那個時候大家一致不看好雞蛋的價格,很多人都勸解他,不要他養殖蛋雞,他並沒有受到別人的影響,而是按照自己的操作開始養殖蛋雞。

他的蛋雞下蛋之後,價格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就有人看笑話說,投資了幾十萬現在肯定要虧錢了。如果是看到今年的雞蛋價格,那些看笑話的人再也看笑不出來了,他這樣的做法是對的,可以說這一年他就要掙回來好幾年的錢,剛剛在他的雞棚裡面去參觀了一下,與他聊了一會,他說今年輕輕鬆鬆的賺幾十萬塊錢,一點問題都沒有。

現在雞蛋的價格賣到了5塊5一市斤,飼料糧食並沒有出現上漲,雞蛋在兩塊多錢一斤的時候,還能夠賺錢,現在5塊多錢一斤還供不應求,可以想象他每天能掙多少錢。


農大舉的這個例子,也充分的說明了逆思維進行操作,在別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你再去進行種植某種果樹,等某些水果市場行情上漲,大家熱情高漲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需要慎重了,不要去跟風再去搞種植了。以上是農大個人的一些建議,供參考。


農大知事


這幾年水果的滯銷多了起來,比如說這段時間剛上市的核桃,北方部分地區出現了滯銷的問題,以往的收購價是2元每斤,而到了今年卻只有0.9元每斤,而如果是品質差一點的核桃,可能收購價只有5毛錢一斤,更要命的是,收購的客商卻少了很多,很多人賣不出去。

其原因就在於今年的核桃生產地比較乾旱,結果果實的品質不是太好,賣到市場中商品性不高,消費者不是太喜歡,這樣的話商販收購了反而會虧本,因此收購的人都會少了很多。而像今年早熟的柿子,在8月中旬就開始上市,結果也是因缺水導致品質不高,柿子中的黑點子比較多,因此商販的收購積極性比較差,也只能賣到3毛一斤的價格,如果有黑點的連收購都不行。

其實從這麼多的滯銷案例來看,真正導致水果賣不出去的其實還是品質太差導致的,雖說也有產能過剩的原因,但相比之下卻要少很多。比如說五月份的櫻桃滯銷,說白了就是今年的品質要差一些,消費者吃了後不是太滿意,市場的消化不多,因此商販的收購積極性減弱。

因此不管是栽種什麼水果,品質首先要有保證,就算是有滯銷的出現,那些品質好的依舊會被率先收購。其次就是要有販賣的渠道,只有渠道鋪設好了,才能無懼產能過剩的威脅。當然大家也要理性的種植樹木,避免因跟風導致賣不出去,大家咋看?


惠農圈


大家好,我是秦農視野。如何防止或解決水果跟風種植問題?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近年來,在農村一些地區,跟風種植確實存在,比如有的村民看到別人今年種植蘋果,收益很好,自己也跟著種植,然而這種盲目跟風很可能會導致來年產能過剩,造成“豐產不豐收”,“果賤傷農”的情況,那麼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

第一,瞭解近幾年以來,所選品種全國的種植面積變化,以及庫存情況。比如今年蘋果價格比較高,那麼你很可能也想種蘋果,打算來年賣個好價錢,但是你要知道,有這種想法的不止你一個,或許大家都這麼想,都在種植蘋果,可想而知,明年蘋果肯定就供大於求,很可能是“白菜價”,因此,瞭解近幾年蘋果在全國的種植面積變化趨勢很有必要,如果跟風種植的人多,那你就不要“湊熱鬧”了。

第二,多向農村致富帶頭人學習。這類人能夠成為致富帶頭人,肯定就有他們的過人之處,比如既有對市場行情準確的把握,又有種植方面過硬的技術,所以,向致富帶頭人認真請教,取得真經,謙虛學習他們的寶貴經驗,能夠讓自己少走許多彎路。


第三,多關注政策導向,緊跟行業風向標。一般情況下,相關農業政策鼓勵種植什麼,扶持哪個項目,就說明這個項目搞得人比較少,前景不錯,那你就可以嘗試去做,如果搞好了很可能就成了致富帶頭人,所以,在你不知道種植什麼的情況下,關注政策導向,緊跟行業風向標,往往可以避免盲目跟風。

大家覺得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點贊哦,謝謝支持。


秦農視野


跟風種植,不只是發生在水果種植,任何農產品,只要它存在價值,那麼跟風種植是不可避免的。跟風種植導致的結果是產能過剩,降價甩賣或者是無人問津。前幾年的南方桔子沒人要的情況,就是跟風種植所導致的產品過剩。

任何商業行為,所追求的都是利潤,而決定利潤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你所生產出的產品,供小於求,也就是稀缺。今年生豬養殖,之所以豬價高,利潤大,說的了就是貨少。

跟風種植的弊端是在一定範圍內增加了種植戶之間的競爭強度,降低了產品的價格。

那麼為何出現跟風種植這種情況呢?究其原因無外乎:

1,對自己的種植目標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

2,對於市場需求沒有一個深入的瞭解,或者說根本就不知道種啥能掙錢。

3,對於產品的價格走向沒有一個正確的預測。

那麼如何解決跟風種植水果呢?

1,建立合作社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不提倡跟風種植,但也不提倡單打獨鬥,因為零散的種植,形成不了規模,你的產品是沒有影響力的,也會銷售不出去。

2,建立一個長久的穩定的銷售平臺,使你的產品認知度被大家所所熟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你所生產出的農產品的競爭力。

3,找到一個長期的銷售渠道,凝聚一批你的產品的鐵粉。

4,努力提升你的產品的品質,使你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是無法替代和複製的。

5,在種植之前,對你所種植的作物的銷售市場做深入的市場調查,然後做出正確的預判。

剛好以上幾點是避免你跟風種植或者預防別人跟風種植的有效手段。


末代農民


請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三農”精彩。

現在各地農村都因地制宜地的發展經濟農作物,實現“一村一品”,或者“多村一品”,就是從根本上實現農產品的區域品牌,形成適度規模化的經濟種植效應,這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區域品牌農業,才能提振農民耕種的信心。如果一個地域沒有特色,沒有品牌,沒有叫得響的農產品產業,如何實現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我們不能把這種現象,錯誤地理解為跟風種植。現在出現的農產品滯銷,或者題主所說的“產能過剩”, 其實是對市場資源配置的錯誤判斷,是對地域品牌農業的褻瀆。對此,作為“三農”領域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形成區域品牌農業不等於跟風種植。

發展區域品牌農業,就是要形成適度規模化的種植,就是農民所說的種植形成了“氣候”。如果客商收購相應的農產品,某某地種植大棚蔬菜、某某地種機有機水稻、某某地產西瓜、某某地是優質蘋果產業基地……只有這樣的品牌效應,才能帶動地方知名度,才能把農民種植的農產品有效推向市場,實現經濟收益。不“跟風”如何形成區域面積的農產品品牌呢?

第二,“農產品產能過剩”並非跟風的專利。

我們看到,現在每每遇到什麼農產品豐收,指定就成了滯銷。這就是題主所說的“產能過剩”,那麼真的是農民生產的這種農產品沒有市場嗎?我們誠懇地說,這只是市場的表象。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是當地相關部門,在引導農民發展區域品牌經濟農作物時,當前處在“種”的層面,還沒有想到,或沒做到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去”哪兒?說簡單點,就是沒有形成產業鏈,沒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這是“農產品產能過剩”的病灶。

第三,解決農產品滯銷的根本途徑是提高質量。

雖然現在農民的商品意識逐步提高,但這種提高的節奏與現在消費者對產品的期望的差距越拉越大。也就是說,農民要解決產品滯銷,就必須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以質取勝,以質佔領市場,這才是解決滯銷的最根本的途徑。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要具有市場競爭力,把這個問題解決好,同時,做好農產品銷售的服務體系。農民“跟風”種植就是區域品牌形成的中堅力量。

第四,“跟風”種植是區域農業品牌發展的必由之路。

實事求是地說,某地方種植什麼農產品,每季就都只能種這些。農民不種這些農產品,他還有其他方面的選擇嗎?再說,“跟風”種植才能形成規模適度化經營,這對區域農產品的品牌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不能盲目的指責,因為發展了大面積的經濟農作物,銷售不出去,把棒子打在“跟風”的頭上。這顯然是錯了主意歪了心。

第五,全面培育和完善產銷配套服務體系。

農民“跟風”種植從根本上提高了農產品的區域影響力,但要克服滯銷的通病,一方面是全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就是加緊建立和完善良好的農產品的產銷配套服務體系,二者雙管齊下,農民“跟風”種植的農產品不是滯銷,而是響噹噹的當地農產品特色品牌。

總之,發展區域品牌農業經濟作物,就是要形成適度規模化,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打通農民——客商——市場的通道。如果還沉浸在過去一家一戶的自留地耕種模式,哪有區域品牌?哪有品牌農業?哪有質量保證?現在的市場是競爭的市場,是對質量需求的市場。所以,不能動不動就把“跟風”理解為不明智的荒唐,動不動把農產品滯銷的大棒就打在大面積種植上,而理應思考如何有效對接市場,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什麼意見,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