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築牢“紅色堡壘”激活“紅色細胞”


  【探尋“中國之治”的“實踐密碼”】

  摘要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以黨建創新引領社會治理創新,有效調動各方面要素、資源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構建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多元主體共治格局。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築牢“紅色堡壘”激活“紅色細胞”

社區志願者組成的“代購”小分隊為居家隔離人員提供生活保障。資料圖片

關鍵詞:社區治理 服務群眾 制度創新

  “我和愛人在家隔離,家裡沒有口罩也沒有酒精,你們能不能幫忙買些蔬菜?”1月24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濱湖臨濱苑小區的葉女士給濱湖世紀社區瓊臨網格工作人員黃蓉蓉發了一條微信。黃蓉蓉收到信息後,第一時間為葉女士家送去了所需物品。

  葉女士和愛人於1月22日自湖北武漢返回合肥,之後在家自我隔離,並主動上報網格工作人員。夫妻倆原本計劃回老家過年,家中沒有準備年貨。社區及網格工作人員及時跟進,幫助他們解決了生活難題。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合肥市包河區濱湖世紀社區利用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一體化智慧服務平臺,並聯合社區服務中心,很快對轄區內人員進行了摸排。居家隔離人員的生活需求就落在了社區工作者的身上。社區的“代購小分隊”也從最初的8名社區網格工作人員,迅速擴大到社區黨員、樓組長等志願者加入的200多人,他們摸排情況、勸導居民、為居家隔離人員提供貼心服務,共同為戰勝疫情貢獻力量。

  濱湖世紀社區的“服務進家”,只是包河區社區治理創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包河區通過以黨建為引領,廣泛吸納社區居民、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等力量參與,逐步走出一條“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創新路徑。

1.黨建引領 組織進樓、服務進家

  2月1日,居家觀察14天的張軍(化名)進行了最後一次體溫檢測,隨後被通知正式解除隔離。春節前,老家是安徽亳州,租住在合肥市包河區盛大德馨府小區的張軍因為接觸了一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被作為密切接觸者實行居家醫學觀察。剛開始居家醫學觀察,張軍就接到社區工作人員的電話:“我是盛大社區工作人員王芳,負責照顧你隔離期間的生活,你有什麼需要儘管跟我說。”當天,張軍出租房的門口就送來了一包新鮮的蔬菜水果。

  在合肥市包河區,每一個密切接觸人員身後都有一支醫學觀察工作組,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居、網格和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共同組成,實行“四對一”包保,為密切接觸者開展健康隨訪、消毒、宣教、生活照顧以及心理疏導,確保“應管儘管、不漏一人”,直至解除隔離。

  合肥市包河區經濟總量破千億元,被譽為安徽第一城區。近十多年來,隨著大量新市民進城,住戶數量規模大、聚集人口多,一個單元人口甚至超過以往一個自然村的人口,這一切為社區治理帶來了諸多新課題。

  對此,包河區借鑑“支部建在連上”的歷史經驗,在安徽率先啟動以黨建為引領的社區治理體制改革。“社區黨建首先要織密黨組織這張網。”包河區委書記葛銳告訴記者,包河區“紅色領航、和美小區”建設中,按照“社區建黨委、小區建支部、樓棟建小組、黨員家庭確立中心戶和示範戶”的組織體系,逐步推進黨的工作和黨的組織進樓、黨的工作入戶,嚴密黨在城市基層組織的體系,實現黨組織的有效覆蓋。

  基層黨建,細微之處見功夫。開展“紅色家訪”,社區黨組織將樓棟黨員登記造冊;為黨員集體過政治生日,凝聚黨員力量;邀請黨員到樓棟黨小組報到,成立樓棟黨小組和居民小組,實現黨組織進樓入戶,包河區將黨組織這張網織密織牢,做強社區治理的“內核”。

  截至2019年年底,包河區各社區通過“黨群家訪”,挖掘有意願參與社區治理的黨員和居民人數分別為2742人和1709人。全區13個街鎮(大社區)共建立小區(網格)黨支部170個,樓棟黨小組997個,評定黨員中心戶1600餘個。

  2013年2月掛牌成立的濱湖世紀社區人口超過13萬,企業6000餘家。“做好這樣一個超大型社區的服務工作,僅靠社區工作人員遠遠不夠,必須發動社區居民‘大合唱’,最大限度調動和用好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包河區委常委、濱湖世紀社區黨委書記束紅英說。

  成立伊始,濱湖世紀社區就探索居委會去行政化改革。社區下設的8個居委會全部由居民選舉產生,每個居委會對應一個網格塊區,設立黨支部。由於不承擔任何行政職能,居委會的角色由“耕別人家的田”變為“種自己家的地”,有了更多的人力與時間做好組織、發動、服務群眾的工作。幾年來,這個社區黨建統領孵化出的121個社會組織凝聚核心群眾3000餘人、組建的68支幫客團隊帶動了志願者15000餘人、培育出的120支文體社團發動了文體愛好者20000餘人……通過大力推行社區治理體制改革,濱湖世紀社區建立了以黨組織為主渠道統籌各類服務資源、協調各方自治共治的組織架構,以黨建創新引領社會治理創新,實現了黨組織“有求必應”贏得群眾“一呼百應”的治理效果。

2.平臺支撐 從“為群眾端菜”到“讓群眾點菜”

  “今天,你對接物資採購,幫居民採購點應急物資;你們負責小區巡邏和環境消殺工作;你們那一組到小區門口,幫助社區檢查進出人員……”1月27日以來,每天上午,在萬年埠街道金斗社區的“一米陽光”黨群服務站裡,社區紅哨志願巡邏隊隊長馬夢明都會安排隊員當天的工作。

  馬夢明的志願服務隊是春節期間響應社區號召下成立的,當時還在安徽蕪湖老家的他接到社區工作人員的電話後,第一時間趕回合肥,並組成了20多人的志願服務隊投入到兩個小區的疫情防控中。小區裡的“一米陽光”黨群服務站也就成了馬夢明志願服務隊的指揮調度中心和休息的場所。

  黨組織進樓,陣地首先要建起來。在包河區萬年埠街道,“一米陽光”黨群服務站既是居民之家,也是議事廳、圖書館、調解室,成為居民日常生活和解決問題的場所。萬年埠街道萬慈社區打造“一米陽光”工作室,開展“中醫義診”“葛姐陽光驛站”等服務工作,真正做到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為了解決社區內服務居民陣地缺失,滿足群眾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從2016年起,包河區在安徽省率先推行城市規劃建設與社區治理服務一體化模式,構建社區“15分鐘”綜合服務圈。按照1500米與500米的服務半徑,包河區建設社區“兩級中心”——“社區中心”與“睦鄰中心”66個,涵蓋公共安全、娛樂休閒、公共衛生等八大服務功能。

  在包河區方興社區中心,記者看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在一座1.5萬平方米的建築內,有食堂、幼兒園、社區殘疾人託養、超市等各類功能載體,覆蓋了周邊群眾吃住行、教科文等基本物質、精神需求,成為了老百姓身邊真正的“生活綜合體”。在這裡,“為群眾端菜”成功變成“讓群眾點菜”。

  如今,包河區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的30個黨群服務中心項目紛紛落地,常青街道“紅管家”、萬年埠街道“一米陽光”、濱湖世紀社區“四美一好”……這些遍佈小區的黨群服務中心既是居民黨員學習陣地,更是居民群眾尋找黨組織的紅色地標。

3.制度創新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2月7日,100份方便食品大禮包被送到合肥市包河區方興社區濱湖康園和濱湖瑞園的困難老人家中,這是方興社區實行封閉管理後的特殊服務。

  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包河區全方位動員街鎮村居幹部、網格員、物業工作人員、樓棟黨小組長等,將疫情防控各項措施落實到每個街鎮村居、每個網格樓棟,進樓入戶,探索引入公益、志願服務,激發當地群眾有效參與,迎接社區治理的疫情大考。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是包河區在進行基層治理制度創新中所遵循的一條重要理念。

  2016年8月,徐菲所在的上海“屋裡廂”社會服務機構,承接了回遷小區濱湖康園“睦鄰生活館”的託管工作。徐菲等人以“睦鄰節”為主題,發動居民開展志願服務、家政服務等活動,發掘了40餘名黨員和居民骨幹,成為居民自治的骨幹,引導回遷居民逐步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

  在徐菲看來,社區治理,重要的是通過制度創新喚醒居民的自治願望,從而影響有影響的人。“一次,幾個大姐來問我能不能教她們練瑜伽。我們立刻請來老師在館內開班,幾個月後,兩個學員考取了瑜伽教練證,在睦鄰館裡開了瑜伽培訓班。”

  “社區治理,必須真正把群眾的力量轉化為工作的力量。”包河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許慶華表示,包河區創新扁平化機制,實行社區黨委—社區共治理事會—社區服務中心的治理組織新架構,整合設置綜合協調、黨建工作、群眾工作、城市管理、社會事務5個部門,同時剝離居委會行政職能和社會管理任務,通過購買社會服務搭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

  通過讓大學畢業生作為社區工作者下沉一線,充實社區的專業化力量成為一個方向。近年來,包河區大專以上學歷的社區工作者有630人,社區治理的骨幹力量得以大大優化。在方興社區,社工專業研究生焦娜、任勝男在短短兩年時間裡成長為黨支部(總支)書記。在社區,越來越多的社工專業畢業生有了用武之地。

4.智慧建設 科技助力社區治理

  “小區現在封閉管理,非小區住戶不得進入。”2月7日,包河區工作人員正在對轄區居民小區封閉管理後隨訪,相關數據將出現在一個指揮平臺上,實現對小區進出居民的精準掌握。

  走進包河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大屏幕上不時更新著收集到的數據。“平臺通過對接‘12345’‘12319’熱線等市級系統,分類整合全區各類熱線平臺,彙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務等信息資源,打破信息壁壘。”包河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主任楊永倫告訴記者,包河區系統以區級平臺為中心,街鎮平臺為樞紐,居村工作站、網格員、微信公眾號等為基點,建立一體化信息平臺。

  社區治理離不開科技助力。方興社區通過將綜治維穩信訪、數字城管、天網工程等7大平臺系統進行整合,社區500多個天網工程探頭、530餘個居民區探頭以及130部移動手持視頻成為了社區綜合指揮平臺下的“千里眼”。

  通過整合資源,運用信息化手段,社區治理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管理。方興社區黨委書記沈先才說,與傳統街道或社區相比,方興社區管理部門減少了80%、人員減少70%,每平方公里管理服務人數減少67%。“我們正在努力實現十分鐘管理全覆蓋,零距離服務全方位。”

  近年來,包河區積極探索“互聯網+”社區治理工作模式,積極依託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打造了“世紀早茶”微信群、“濱湖幫客”QQ群等一批社區新媒體品牌,建立網上議事會,及時協調各方解決問題。

  2019年,包河區被民政部確認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試驗區,成為安徽省唯一上榜縣區;包河區濱湖世紀社區先後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等多項國家級榮譽;由包河區打造的社區志願服務品牌濱湖幫客聯盟獲評合肥市志願服務工作優秀創新案例。

(本報記者 常河 馬榮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