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傷,則百病生,你真知道嗎?


脾胃傷,則百病生,你真知道嗎?

關注我學習更多養胃妙招


導語:當下的我們,營養不良、氣血不和問題越來越普遍,臉色差、皮膚差、身體差...等現象越來越凸顯,這是為什麼呢?眾所周知,問題十之八九出在脾胃上。


脾胃傷,則百病生,你真知道嗎?

美麗的年輕女子


中醫理論認為:脾主運化,是“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正常與否,是保證人體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醫與西醫內科學病名的命名不同,中醫基本上是以症狀來命名。在西醫中就是以疾病來命名,例如胃潰瘍、脾腫大、慢性胃炎等這類疾病,較為明確。但在中醫中,像胃痛、嘔吐、洩瀉等,名字聽上去與脾胃無關,但是發病原因與脾胃有關,脾胃牽扯到的疾病很多,單獨講解胃痛、嘔吐一個疾病,內容是講不完的。所以把脾胃總的與大家講解一下。

中醫對於這個脾胃或者是肝膽或者是腎,跟西醫的區別在於,中醫我們所講的這些五臟六腑,它不是確切的解剖器官,而是指的是某一個方向的一個功能性的代表。有的時候,有的人會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說我給他搭脈的時候他會說,能不能通過搭脈知道我身體的哪些臟器出現問題了?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很確切的。因為我們中醫不會像西醫,做個B超或者說做個胃鏡就能準確定位你的胃裡面到底是幾個潰瘍點,或者說是胃裡到底是萎縮沒?中醫講的就是主要是一個功能的概念。

【脾的功能】


脾胃傷,則百病生,你真知道嗎?


那麼具體的話,什麼叫功能?脾胃的話,在我們中醫裡邊按照五行來分,它是屬土。那土性是什麼一個性質呢?土的話主要是,就像我們這個自然界的這個大地一樣,主要是收納、運化、生載萬物的這樣一個屬性或者說是一個性質,它是通過取象比類來進行的。


那麼我們講脾胃的時候,經常有人會講什麼是脾胃不和?把脾和胃經常會捆綁到一起來講。那其實我們講的時候,脾和胃在我們中醫的這個基礎理論或者說中醫學裡,還是兩者各自有分工。雖然說兩者都是主運化或者主消化,但兩者在具體上還是有一些各自分工。首先我們來看看脾的這個生理功能。

【功能一:主運化】


脾在我們中醫基礎理論裡,主要的功能,首先第一條它是主運化。運化的是什麼東西呢?脾運化主要一個是我們的水谷精微,另外一個是水液。水谷精微就是我們平時所食的五穀雜糧,所有的這些食物。它在我們身體裡邊由脾胃來運化,運化了之後把它叫做水谷精微。所以這個脾的第一條就是來運化這些食物,叫做水谷。而當脾把這些水谷精微運化掉,然後通過脾的那個運化功能,把它輸入到人的全身,人的各個臟器才能得到滋養,才能得到一個良好的潤養功能。反之,如果說脾的運化功能,衰退掉了之後,身體的各個臟器的功能都會隨之而衰退。

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中醫裡邊有一句話,就是: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意思就是說這個腎臟裡所儲存的能量,是來自於父母,是先天的這一部分。而後天我們身體,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生長狀態?怎樣的一個發展方向?完全是取決於個人脾的一個運化的能力。所以脾胃壞了之後,你先天身體再好,那到最後身體也是會被消耗乾淨的。

那除了這個運化水谷精微之外的話,脾還有另外的一個運化的能力,就是對於水液的代謝。水液區別於水谷精微,是完全對於身體的水分的一個代謝。那這部分為什麼跟水谷精微不一樣呢?因為水液在身體裡邊的運化,還同時需要肺和腎的氣化功能來共同協助,最後把它以汗液或者是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如果脾對溼氣的運化,出現問題的話,就會產生一系列的病理產物。


比如說我們平時說的這個痰溼,這類都是因為水液代謝失調而造成的一些病理產物。此外,比如像水腫,腿腫等。甚至還有一些比如像皮膚病,我們最常見的就是溼疹。門診上的病人的溼疹很嚴重,一方面是溼疹很嚴重,一方面又會覺得很乾燥,這個就是因為身體對水液代謝出現了問題。


很多病人在治療的時候都會提出一個疑問:明明感覺到皮膚非常乾燥,為什麼還是由於溼而引起的呢?這個就是因為脾對於溼的運化出現了問題。所有的溼都是聚集在體內,它並不能良好地順利地到達到你的皮膚。所以這樣就會造成你的皮膚乾燥,而身體裡邊則是水液聚集很多。

【功能二:升清】


而脾的另外一種功能,在中醫理論裡叫做升清功能。我們把身體裡面的氣,分為清氣和濁氣,升清功能就是脾把我們身體裡輕輕的,或者說清澈的這部分物質起到一個提升,或者說是往上運輸的作用。這個功能對身體裡邊是比較關鍵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我們身體裡邊的心、肺、頭目等地方,屬於陽氣比較聚集的地方,必須是由清氣來濡養的。所以脾氣是會把這個幾部分清氣向上輸送,來濡養這幾部分的人體部位。那如果說這個清氣不能順利地被脾提升的話,就會產生一系列的病症。

比如說,我們很多人的脾對於這個升清作用失調之後,就會出現這樣的一些問題,比如,到下午的時候,臨下班前,就會覺得人會很困,神疲乏力,頭目眩暈,有的時候甚至會腹脹,然後拉肚子......等這一類比較昏昏沉沉的表現。

脾對於清氣的這種升清作用的同時,他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它可以把我們身體裡邊的五臟六腑有一個提升,或者說是一個拽住的作用。那麼如果我們很多人脾氣不足或者中氣下陷的時候,整個清氣不能提升而是往下走的時候,會出現一些比如說,臟器下垂的問題,像脫肛、胃下垂。這一類西醫裡的疾病,在我們中醫裡面講就是因為脾的升清功能不足,中氣不足而導致的。

【功能三:統攝】


此外,脾的功能裡還有一個大作用,就是脾對身體裡邊有統攝作用也叫補血作用。脾對於身體裡邊所有經脈裡流的血液有一個固攝和統攝的作用。那固攝和統攝會產生什麼樣一個效果呢?它會防止我們身體出血,所以很多我們身體裡邊出血的疾病,都跟這個脾的統攝功能是有關係的。尤其是那種氣虛的病人,一旦身體裡邊出現出血情況,大部分都是因為脾對於血液的統攝功能失常,而造成脾不統血,而產生的出血。比如說很常見的大便出血、尿血,然後女性的一些月經的崩漏,出血量很大,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我們脾的統攝和固攝作用失調。再者,總的來講還是因為我們的中氣或者脾氣虛弱而造成的。

【胃的功能】


而胃,跟我們的脾剛好在很多功能上邊是恰恰相反的。


【功能一:收納】


首先,我們的胃是一個收納或者說是容納和接收的功能。它就像我們身體的一個儲存罐一樣。把吃下去的食物來出儲存在這個胃裡邊,進行一個初步的攪拌和腐熟的作用。


【功能二:通降】


胃把這些所吃的食物通過在胃裡邊的收納或者說是攪拌腐熟之後,然後通過脾的配合,再把胃裡邊比較有營養的、清澈的這一部分,輸送到我們人體的各個臟器去,而把那些的比較渾濁的髒的東西,進一步排到小腸裡。

所以胃在這個生理功能上剛好和脾是恰恰相反的。脾剛才我們說了它是一個提升,是一個升清的作用。而胃恰恰是一個通降的作用。所以一升一降對我們的身體是非常關鍵的。

脾主升,胃主降。所以這一升一降,把清氣往上升,把濁氣往下降,身體就會達到一個良好的平衡狀態。如果說,我們的脾胃功能出現失常,尤其是脾氣不能升,而且胃氣不能降,那這個時候就會造成我們整個中焦一塊兒出現一個大的失調,那麼在臨床上就會出現,比如說胃脹、胃痛、噁心、嘔吐,甚至口臭,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脾胃的功能失調了。

【脾與胃】


所以,在我們中醫的基本概念裡,脾胃經常會被捆綁在一起,因為它們兩個都屬土。脾是陰土,胃是陽土,它們是相互表裡的一對臟器,一個主升一個主降。脾因為它是陰土,所以它喜歡燥,而不喜歡溼,因為它自己本身是在運化溼氣的,它越燥越好。而胃恰恰相反,因為他是陽土,所以它本身裡面就是比較燥熱的,因為它要消化食物,所以它是喜歡潤而不喜歡燥,他們兩個的本性完全恰恰是相反的。

正因為這樣性質相反的一對兄弟,一升一降,一溼一燥,它們本性不同,而他們兩個的生理功能恰恰是在完全鉚合的狀態,所以說在我們身體裡邊就起到了一個非常巨大的作用。(此外,還有一對,就是肝膽。以後會講,這兩者也是一陰一陽在身體裡起到一個非常大的一個作用。)

跟脾胃有關係的這種病名或者疾病,是比較多的。我們今天這個具體的疾病的話,我們可能不會單獨列開了,後邊我們只是單獨會講一些症型給大家做一個列舉。

比如說,中醫裡邊內科學的常見病名,洩瀉、胃痛、呃逆、嘔吐、痰飲、便血、吐血等,很多疾病都跟這個脾胃是相關的,要一一細講,時間是不夠的,所以的話我們今天就是隻是把它們單獨一些症型分類,給大家來介紹一下。剛才我們講的主要就是脾胃之間的生理功能。脾胃這一對這個關係,就是一升一降。他們之間的功能失調、失常的話,對身體的水液代謝,包括血液的固攝,都會有一個很大的影響。而這個脾胃的功能失調,有的時候會跟肝膽有關係。

【脾胃與肝膽】


為什麼很多脾胃病跟肝膽有關係呢?這個還要從我們這個中醫的基本理論上來講。因為肝膽這兩個兄弟,他們也是一陰一陽,是屬木。而木是長在這個土裡邊的。所以的話我們可以抽象的去想一個木頭長在這個土裡邊,他們是相生相剋的一個關係。木頭越在土裡生長,那麼這個土質就越疏鬆,可以起到調暢土質,調節鬆軟度的作用;而土的話,越肥沃那麼木頭就會生長得越好,越快。所以土器和木器就是肝膽脾胃這幾個臟器之間的關係。平時的話,如果說配合得非常好的情況下,身體是會起到一箇中間的一個良好的運轉作用。

而一旦出現比如說肝氣鬱結,很多人情緒不是很調暢,你這個木器完全被堵住了。那這個時候,如果說你的這個脾胃,剛好是一個虛弱狀態的時候,那麼就會造成這種膽胃不和或者是肝脾不和的一個狀態。那就木和土之間的關係完全開始就不調和了。

我們很多臨床病人過來看脾胃病,一診斷,脈很弦,經常容易打嗝。大部分其實都是因為情緒不暢造成的,所以在很多疾病,脾胃病裡,都跟這個情志或者肝膽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所以,調暢情志對於脾胃病的癒合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那麼我們把脾和胃單獨分開來講的話,他們各自都會有些什麼樣的常見的一些症型,或者說臨床上一些常見的症狀。我們來單獨分開講一下。首先我們來講一講脾的問題。

把脾胃分開來講,我們也是從中醫的這個基本概念去分類。從虛和實兩個方面來講,首先是脾。


【脾.虛症】


脾的話,如果是虛,首先應該是我們大家很常見的脾陽虛。


【脾陽虛】


那麼脾陽虛都有哪些表現呢?比如說我們的面色萎黃,中間中脘這一塊會覺得經常冷,經常會口吐清水,然後食慾不振、腹脹(尤其是腹脹,在吃完飯之後變得更加厲害),喜歡喝熱水,大便溏洩,然後四肢經常不溫,氣短,少氣懶言(懶言就是懶得說話)。舌頭伸出來是比較淡,舌苔比較白,這一類的話就屬於這個脾陽虛。

那脾陽虛是怎麼樣的一個原因造成的呢?大部分都是因為很多人長期地食用生冷寒涼、肥膩等阻礙脾氣運化的食物或者是藥物,時間長了之後就會造成脾陽損傷。比如說很多人經常喜歡喝這種冰鎮飲料、冰鎮啤酒;還有很多人便秘的時候喜歡喝一些番瀉葉;上火了之後就喜歡吃三黃片。這個時間長了之後,肯定會對於這個脾是有損害的。

那麼針對這個脾陽虛,我們中成藥裡邊,最經常對症的就是理中丸,不是附子理中丸,這個要搞清楚是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比理中丸的效果要更強一點,一般情況下,單純的脾陽虛的話我們吃理中丸就可以了,理中丸就是人參乾薑甘草三味藥。

【中氣不足】


而脾的第二類虛症表現的是中氣不足。


中氣不足,主要是表現在什麼方面的?除了跟脾陽虛有一些共同特點,你比如說食慾不振,食慾減少,少氣氣短,懶人四肢乏力,腸鳴腹瀉之外,更多的是一些臟器的下垂,比如說,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這一類的問題,這就是明顯的中氣不足。

那中氣不足是什麼樣的原因呢?中氣不足大部分都是因為先天體質本來就屬於一個氣虛或者體弱。而後天,因為長期地勞累過度,或者是一些大病初癒的患者,對氣損傷比較大,容易出現中氣不足。那麼中成藥最常見對症的藥是補中益氣丸。

【脾.實症】


而脾的實症裡,第一類就是痰溼。


【寒溼】


溼症的寒溼主要是表現在什麼方面?首先是,嘴巴粘膩,這個胃比較悶,胃口不好。然後重點是體現在頭和身體的一個重和困,大便的時候經常是溏溼和洩瀉為主,舌苔是白膩狀態,這大部分都是脾胃有寒溼,寒溼困脾。

而這一類的這個寒溼是怎樣形成的呢?一般情況下,比如說,居住環境潮溼,或者經常會淋雨涉水的一個環境,然後過食生冷。然後本身溼氣很重,但是平時又喜歡純素食的一些人群。經常就會中焦產生寒溼困脾的一個狀態。那麼跟它所對應的中醫方劑,是胃苓湯。那胃苓湯具體有什麼成分的話,大家有興趣,可去百度一下。我記得應該是有中成藥,但是,一般現在很難買到。

【溼熱】


而與寒溼相對的正是溼熱。溼熱的話跟寒溼,它們有共同點。比如說胃部的一個脹悶的感覺,然後不思飲食。這是他們的共同點,那不同點什麼呢?有溼熱的病人經常會口苦、口渴,身體也是以困重為主,然後小便黃,大便也是溏的,有的時候眼睛還會發黃,皮膚髮癢,舌苔基本上是以黃膩苔為主。

針對脾胃溼熱這一類的方劑,比較典型的比如說,五苓散、茵陳蒿湯這一類清熱利溼都是可以的。相對應的中成藥也是有的。但是如果是有溼熱的話,最好的話還是要具體辯證一下,自己不要亂用藥。有的時候的是與肝膽會聯繫在一起的,可能會牽扯到使用一些比如說,小柴胡,這一類的,或者說是半夏瀉心湯這類比較複雜的中成藥。在自己辨識不清楚的情況下,應該是去諮詢一下醫生。

【脾.兼症】


第三類的話是脾的一個兼證。什麼叫兼證?就是說他可能與其他臟器,同時存在不和或者是一個虛損狀態,最典型的就是我們經常聽老中醫或是中醫看病的時候講的這個脾腎陽虛。


【脾腎陽虛】


脾腎陽虛的這個典型表現,除了有脾陽虛的這些症狀之外,她還會兼顧一些腎陽虛的表現,比如說腰膝酸冷、五更瀉(五更瀉的話,我們之前講過,就是在早晨凌晨四五點鐘,突然肚子很絞痛,然後馬上就上廁所),大部分都是偏於脾腎陽虛,那麼脾腎陽虛所對應的這個典型方就是附子理中丸。


【心脾兩虛】

另外一類常見的兼證,是心脾兩虛,這也是很常見的。心脾兩虛,除了有脾氣虛或者脾陽虛的症狀之外的話,還會有心氣虛的一些症狀,比如說心慌、心悸、面色無華(就是面色比較沒有血色),這一類的患者都是心脾兩虛。心脾兩虛患者最典型的表現可能更體現在心悸,然後心慌和失眠上,失眠是最常見的。這樣的病人,我們臨床上典型的對應方劑,成藥是歸脾丸或者人參歸脾丸

【胃.實症】


下面我們講胃,脾與胃相對應。胃也是分實症和虛症來講。


【胃寒】


首先,是胃寒。畏寒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症狀是胃脘部是以冷痛為主,一般輕的話是那種綿綿的痛,重度的話就是那種絞痛,像擰腸子那樣痛,如果遇到涼的或者冷風,或者冷的東西它就會加劇,如果你是用熱水,或者喝點熱水,捂一捂的話,就會減輕,一般都是胃寒。而它的這個病因的話,跟脾陽虛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是由於脾胃的陽氣不足,然後又吃了一些生冷的,或者不潔的飲食而造成的,一般發病是比較急驟的,類似於我們西醫裡這個急性的胃腸炎這一類的。此外的話,如果說是急性胃痛的話,吃一些附子理中丸也是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的。那麼第二類就是這個胃實熱。


【胃熱】


胃實熱跟胃寒剛好是恰恰相反,胃的感覺是灼痛的,痛的時候,胃裡還會有一種灼燒感。同時會伴有反酸吐酸水的症狀,喜歡喝冷的東西,容易飢餓,然後口臭,牙齦腫痛出血,舌苔很紅,舌苔上面是乾乾的,缺乏津液。這一類的表現都是偏於胃熱,或者是胃陰虧虛。胃熱的來源,一方面是因為長期的喝酒吃辛辣,灼燒胃陰;另一方面,還會與情志不暢,肝鬱化火,膽胃不和有關係。胃熱的話,典型的方劑就是清胃散,裡面的主要成分是石膏和黃蓮,這是兩味清胃熱最主要的藥。


【胃.虛症】


胃也有虛症,主要體現在胃陰虛。


【胃陰虛】


胃陰虛主要體現在口乾舌燥,口唇舌燥。有時候你會覺得很餓,但是又吃不下去東西,這聽上去很矛盾,其實是存在的。然後經常容易乾嘔,大便乾燥,舌紅,舌質很紅,經常是沒有舌苔,少苔。然後摸脈,一般都是很細,脈跳得很快叫數脈,叫做細數脈這一類。這個胃陰虧虛的話,大部分其實還是因為火熱灼傷而造成的,它其實跟我們剛才的這個胃熱的這個病理基礎是差不多的,也是因為你平時飲食不當,辛辣,或者說是這種刺激性食物吃太多而造成的。這個在我們中醫裡邊的典型方劑,就是益胃湯,它裡邊都是以沙參,麥冬,這一類滋陰清熱養胃為主的這一類的藥物組成的。


剛才我們就是按照這個總綱把脾和胃,兩個臟腑通過虛實兩個方面,對他們的基本症型大概展示了一下。那麼我們現在就是舉例,以實病病症為實例,然後舉一個病的例子,然後給大家大概介紹一下這個脾胃的功能,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一個調治過程。我舉的例子就是我們中醫內科學裡邊第19類病胃痛。胃痛的話,就是指的這個,我們一般胃脘,或者說上腹部的接近於心臟心口的這個部位發生疼痛為主的一種病症,所以它的疼痛很容易被大家,尤其是老年人,把它跟心臟的這個心絞痛混淆掉。


【病例:胃痛】


那麼胃痛,它的這個發病機理,它是分為內因和外因的。


【原因1:外邪】


外因的主要是寒邪。這個寒邪,你比如說穿衣服穿少了這種受涼了,或者說是你吃東西吃的生冷太多了,這個其實對於我們身體來說都是寒邪。所以它這個第一大類就是外邪,外邪裡邊說的寒邪克胃,這是第一大原因。


【原因2:飲食傷胃】


那麼第二大類的話就是飲食傷胃,這個很容易理解,就是我們這一類,胃痛。胃痛的話,你吃東西不當心,尤其是那種過飢過飽的,那中午不吃飯,晚上大吃大喝,然後或者飢一頓飽一頓,尤其是對於我們現在這種白領,這種情況是比較多的,長時間下去之後,尤其是這種飲食不當,然後過飢過飽,然後吃的口味比較重,那麼時間長了之後,肯定是會造成這個脾胃的損傷。


【原因3:肝氣犯胃】


第三類的話就是我們說的肝氣犯胃這一類的,就我們剛才提過的,是在臨床上面是比較常見的一類,就是因為肝氣不調暢,長期的一種情緒的這種抑鬱而造成的這種肝鬱。然後肝鬱逆行犯肺犯胃而造成的。這種胃痛也是非常常見的。其實我們在西醫裡邊也是經常講很多的這種胃病,尤其是這種消化性的這種潰瘍,我們的很多發病因素是跟情志有關係的。


【原因4:脾胃虛弱】


那麼第四類的話就是屬於虛症類,就是說胃痛的脾胃虛弱,這一類就是我們剛才在總論裡面講過的脾陽或者胃陰,他們受損了之後,會造成一個脾胃虛弱的狀態。這個時候,如果說再進一步的惡化的情況下,就會造成一個胃痛的狀態。


那麼這4個類型,裡邊的表現在這個症狀和用藥具體是什麼情況呢?這個寒邪胃寒邪,胃的話就是它所體現的這個症狀主要是發病非常急驟,就這個胃痛暴作,突然地胃疼,然後不寒喜暖,就是非常怕冷,但是你給他暖一暖,它就可以緩解,得溫則減得寒則重,遇寒則增,口淡不渴,喜歡喝熱水,這種的話就是一般情況下就是寒邪克胃。那麼這一類的這個病症,我們如果說是臨時對症的情況下,輕的話,我們可以喝一些生薑紅糖水,中脘部可以艾灸,然後可以用熱水袋捂一捂。那麼重的情況下的話,我們就剛剛給您介紹過的,可以吃這個良附丸,附子理中丸。


如果說是胃痛,還間夾雜於表症,為什麼叫夾雜表症呢?就是你除了有上述症狀之外,還會有發燒。夾雜了一些風寒表證的話,那麼我們中醫裡邊就有一個叫五積散的方子,它裡邊除了這種緩解胃痛之外,還有一個麻黃桂枝,可以解表發汗。


而飲食停滯,他所表現出來的這個症狀是什麼呢?一個是胃痛,第二,它這個胃脘的話,腹部是以脹滿為主,反酸,經常會有口氣,然後還會有嘔吐和嘔吐不消化的食物,甚至有的時候吐完了之後,反而這個疼痛會減輕。這一類的話,就是因為飲食不當而飲食停滯造成的,而它所代表的典型方劑就是保和丸。保和丸,對於這種飲食停滯的這種胃痛,一般是比較奏效的。而飲食停滯的這一類的慢性,這個舌苔一般都是偏於非常厚膩的,不管是黃膩還是白膩。


第三類,這個肝氣犯胃。肝氣犯胃,在臨床上所表現的是胃脘部的脹痛,除了胃脘部脹痛之外,它的這個脹痛還會向左或者向右往兩肋斜下邊走串,經常會有頻繁的噯氣、打嗝,噯氣的這個頻率非常的高,一般情況下都有這種情致不暢的病史。這一類的話都是平時偏於肝氣犯胃,所以他對應的這個典型方劑是在我們中醫裡邊是柴胡疏肝散,那麼對於脾胃還有一個虛症的話,這個脾胃虛弱這一類的話,它的這個疼痛跟我們的這個實症疼痛就是不一樣了。虛症的這種疼痛的話,它的疼痛都不是那種來病急驟的,疼痛都是隱隱作痛,疼的時候就感覺這個胃裡邊空空的隱隱在做痛,而且是喜溫喜按,就是按著會舒服一點。


然後用這個熱水袋捂一會,舒服一點。然後空肚子的時候,反而是痛的厲害。吃東西吃一點下去之後,這個疼痛會減輕。而這一類的話,大部分都是脾胃虛寒引起來的疼痛。而這一類的主要方劑非常多,我們中醫裡邊比如說黃芪建中湯,小建中湯,這些都是可以的。


還有一類是實證疼痛,我們要格外小心。就是胃脘部出現疼痛,而這個疼痛是以這種針扎一樣的,這種針刺感的疼痛為主,大便的時候有的時候會出現暗黑色,甚至有這個吐血,這個是要特別當心的。因為這個時候可能會有這個胃部出血或者消化道出血。


【常用中成藥】


我們對於脾胃這種疾病的預防和保護,其實措施也是很多的,比如說列舉一些這個常用的這個中成藥類。剛才我們講過,如果說是你吃多了,飲食積滯的,所對應的這個藥物就是保和丸;如果說是你情緒不暢,肝氣鬱結造成的,這個胃不舒服的,就可以吃這個柴胡疏肝散,甚至可以吃小柴胡沖劑,還有這個逍遙丸,這3個都可以;如果說是你出現這種胃脹,胃部滿悶、脾胃不和為主的,我們就可以吃這個香砂養胃丸或香砂六君子丸;如果說你這個氣短懶言、大便溏瀉,經常還會有痰有咳嗽的這一類患者,可以吃典型的這個方劑,就是參苓白朮散,或者參苓白朮顆粒;如果說經常會頭暈,頭髮沉,然後甚至有胃下垂,臟器下垂的,就可以吃補中益氣丸。


急性的胃腸道的這種絞痛,剛才我們說的胃寒為主的,我們主要是去吃這個良附丸,或者是附子理中丸。急性的胃腸道的,這種噁心,嘔吐瀉洩為主的,那我們所對應的這個方子一般都是藿香正氣水或者是藿香正氣散。如果說是你有胃熱,大便秘結,口乾,經常喝酒的這一類患者的話,胃腸道溼熱比較重的,我們所對應的這個方子一般常見的,比如說龍膽瀉肝丸,那個牛黃解毒丸,這一類都是偏於清胃腸道溼熱的。


【小兒脾胃養護】


對於這個脾胃的保護,我們主要是要提一下小孩的問題。很多小孩,家長就是怕孩子沒有營養,而使勁的給孩子胡亂地吃東西。其實有的時候營養在這個脾胃裡邊,你首先的先決條件是要讓脾胃有能力,把你吃下去的這些東西消化和輸送掉;如果說你脾胃本身沒有那麼強大的功能,把它運化開,那你吃這些東西就是白吃的。這個我在門診已經不止一次給很多爸爸媽媽說過的,因為基本每個小孩,生下來了之後不管你是先天足不足,他在成長期間的話,他脾胃都是非常弱的。


脾胃傷,則百病生,你真知道嗎?


其實他胃口很好,很多孩子表現出來的是胃強脾弱。什麼叫胃強、脾弱,就是飲食胃口什麼都很正常,但是就吃不胖啊,這種情況下,就是你胃消化能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脾對於這個未消化完的這個精微物質的輸送能力,就是有問題了。所以很多孩子都是體現在這個胃強脾弱,胃很強,脾很弱。


但是大部分的孩子體現在脾胃同時弱。脾胃都弱,基本上就是食慾非常差,拉肚子、洩瀉這個經常會交替出現。所以我們對於小孩的這種脾胃的養護,強調一定是要管住孩子的嘴巴,不要刻意地去給孩子加亂七八糟的營養,因為現在營養都是夠的,所以你要如果說是想去養胃的情況下,就是要管住嘴巴。這個管住嘴巴,不單純,就是需要忌口,這個忌口其實是一個很偏的概念,就是有的人說忌口的話就完全不吃,其實這個完全是不對的。我們所謂的這個飲食不當,或者說是管住嘴巴,是要定時定量,就是你一日三餐要定點,吃東西要葷素搭配,不能飢一頓飽一頓,也不能暴飲暴食,一定要合理的飲食。水果蔬菜也是要吃,但是都是不能貪多。這種刺激性的食物應該少吃,包括海鮮,這種油炸的東西都要少,應該是吃一些暖和的,很容易消化的東西。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胃病切記都是靠養不靠治。


很多人都會有錯誤的概念,比如說長期的一個胃病拖啊拖,不去治療,總會想著到時候有醫生給他治療,這個其實就完全是一個錯誤概念。因為你自己的這種飲食習慣和作息習慣,不能得到糾正的情況下,你找哪個醫生看都是沒有用的。首先要把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緒和飲食習慣先糾正掉,然後再讓醫生來幫助你糾正軀體上的問題。胃病一定是要養的,這個是一定要給大家要說的。很多人是一邊吃藥,一邊是嘴巴還在吃一些,各種各樣的什麼辣的呀,海鮮啊,什麼喝酒啊,根本就不管。那麼這個藥其實是白吃的。


脾胃傷,則百病生,你真知道嗎?

學習更多健脾養胃的方法,敬請收聽我的免費音頻專輯《萬病之源說脾胃》,點擊下方【瞭解更多】即可免費收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