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4歲在幼兒園不參加集體活動,也不喜歡跟小朋友玩,該怎麼辦?

隨小劉


4歲的寶寶應該是讀中班了,已經在幼兒園裡讀了一年了,對幼兒園的環境和小朋友們都已經很熟悉了。現在還是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也不喜歡跟小朋友玩,做媽媽的確實是會有些焦慮。寶寶已進入集體活動中,應該慢慢適應這個環境了。媽媽可以這樣去幫助寶寶:

一、少讓孩子看動畫片。

孩子如果在家看多了動畫片,他會迷上動畫片的。由此,他對其他事情就不感興趣了。比如,不愛與爸爸媽媽一起做遊戲,一起講故事。他會逐漸習慣一個人與動畫片作伴。性格上慢慢會孤僻,不願與他人交往。很多孩子是這樣的,當愛上了看動畫片,玩手機後,大人叫他去別的地方玩,他都不想去了。所以,父母一定要限制孩子看動畫片的時間。而且,長時間看動畫片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對眼睛也不好。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做約定,比如看半小時我們就做一些其他的事。到了時間,如果孩子還想看,可以堅定地問孩子:是你關電視還是我來關?

二、多帶孩子去外面與別的孩子玩。

當父母限制了孩子看動畫片的時間後,你再提出帶孩子出去玩,他就會願意去的。多帶孩子在小區裡與其他孩子一起玩,慢慢,他們就熟悉了。我們小區裡也是這樣的,天氣好的時候,經常有年輕的父母帶孩子出來玩,時間長了,小夥伴們就會玩到一起去的。還可以帶幾個玩具出來,與大家一起玩,這樣是很容易交到朋友的。孩子開始不願說話也沒關係,你可以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就陪在孩子身邊,給他適應的時間。

三、與班上老師交流。

班上的孩子太多,有時老師照顧不過來,孩子不願參加集體活動,老師叫了幾次後也就會尊重孩子不再叫了。媽媽可以找個時間與老師溝通一下,讓老師有意識地多關注一下孩子。儘量鼓勵孩子與旁邊的孩子一起玩。在集體活動時,孩子可能是因為怕自己做得不好而產生退縮心理。可以讓老師多給孩子一些機會,讓老師了降低一點遊戲活動的難度,看看孩子會不會參加。

四、父母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獨處的能力。

孩子總是喜歡粘著媽媽,對媽媽有著很強的依戀感。但孩子慢慢長大,總要離開媽媽一段時間的。媽媽以後有事時,可以告訴孩子,你要出門了,但過1個小時後就會回來的。讓家裡其他成員看一下孩子,幫助孩子逐漸適應你不在他身邊的這個過程,時間由短慢慢延長。你出門時,可以讓孩子自己安排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就不會一直想要纏著媽媽了。

五、多與孩子聊聊幼兒園一些開心的事情。

幼兒園裡有玩具、每天要開展很多活動,還有很多小朋友,是非常開心的。媽媽可以多和孩子聊一些開心的和有趣的事情。有的父母一接孩子回家,就回孩子:老師今天有沒有對你很兇?會不會打小朋友?還有的家長對孩子說:你再哭,我就送你去上幼兒園。這樣一些負面的話,容易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恐懼感。使得孩子不喜歡幼兒園。如果家長有什麼問題的話,最好能多問問老師,把矛盾化解掉,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

以上就是我給這位媽媽的一點建議,希望能幫到你。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進行留言,感謝您的關注!


雨後山林靜


4歲的孩子在幼兒園裡面不參加集體活動,也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玩,應該怎麼辦?孩子在家裡的時候還比較好,但是隻要一出去就比較黏大人,其實這應該是4歲的孩子很正常的一種表現,或者是說這不是4歲孩子正常的表現,而是所有幼兒園的孩子正常的表現。



4歲的孩子按照正常的話應該是幼兒園中班的年齡。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只要上了幼兒園,他平時就會出現特別粘家長的情況,有的時候在家裡面一眼看不到爸爸媽媽就在那裡大哭大叫,這樣的情況說明孩子的安全感降低了。就是因為孩子上了幼兒園造成的,孩子上幼兒園發現他需要和家長分離一天的時間,所以等到了家之後,他就特別容易粘家長。

因為他心裡想的是如果我不小心在離開爸爸媽媽的話,是不是又要去上幼兒園了呢?針對於孩子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沉著冷靜應對,不要覺得孩子上了幼兒園就是大孩子了,不應該出現粘家長的情況,或者是有的家長說孩子這麼粘人煩死了,我想說的是孩子黏家長的時間也就是幼兒園的三年,等孩子上了小學之後,你想讓孩子粘你他都不理你了。

所以作為家長應該非常享受孩子粘家長的這種情況。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裡面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玩的話,這種情況家長肯定要幫孩子改正一下。因為孩子既然已經上了幼兒園,他一整天都是要和他的同學和老師在一起的,如果孩子不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話,非常容易引起孩子孤獨的情況,時間長了對於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沒有任何幫助。



首先,家長要做的就是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出去玩一下。儘量的不要讓孩子老是待在家裡,讓孩子出去和同齡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讓孩子慢慢的融入一個小的集體生活,讓孩子發現和別人玩原來是這麼一件開心快樂的事情。等孩子玩得很開心的時候,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比自己玩要好多了吧。

其次,有的孩子會出現不喜歡參加集體生活,不喜歡和別人交往的情況,都是家長的原因。因為家長平時可能就不善於交際,大多數時間都是窩在家裡,所以孩子耳濡目染的也受到了家長的影響,也不願意去參加集體生活了。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家長想要改變孩子的話,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現狀,給孩子做一個正確的榜樣。

第三,家長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因為孩子是在教室裡面不喜歡和小朋友玩,不喜歡融入集體生活。說明孩子還是沒有完全的適應幼兒園生活,小朋友之間也還沒有完全的熟悉起來,所以他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可以請老師在班級裡面找幾個比較活潑的孩子,帶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讓孩子慢慢的融入到集體生活當中,等孩子真正的認識到集體生活是非常有趣之後,他就會想要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了。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逼迫孩子非得要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這種情況下你逼迫孩子只會得到反面的作用。因為孩子的這個人際交往能力不是說一下就能得到提升的,更不是說你讓孩子融入到集體生活裡面,孩子就能很快的融入到集體生活裡面的。



家長平時要做的就是儘量的引導孩子多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就可以了。只要有適合孩子的人際交往場合,家長都可以帶領孩子去參加,讓孩子多見見世面,孩子見的人多了,見的場面多了,他的這個人際交往能力就會提升很多。慢慢的即使家長不說,他也會主動的去參與到集體生活裡面,因為他發現集體生活很有趣。


最美幼兒緣7


孩子呆在家裡,是感覺溫暖的、自由的、安全的環境,所有的玩具都是他一個人的,動畫片又很好看,外面的玩具都是其它小朋友的,對外面陌生的世界和陌生人也產生恐懼的心理,所以孩子當然喜歡呆在家裡。

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際關係代表著人的心理適應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而人際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際交往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如下適應困難:拘謹膽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縮,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擊。

而人際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關心則是預防和治療這類心理問題的靈丹妙藥。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水平,對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預防各種心理疾病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我們是社會人,需要社交,而且教孩子學會了與他人打交道,擁有一個良好的社交,可以給他們帶來健康、自信、自尊,所以教孩子學會社交是很重要的。

那怎麼教呢,我來說說我的心得和一些體會:

1.鼓勵孩子和大人玩角色扮演遊戲。

也就是"過家家"。在孩子兩歲的時候,我就經常在家和他玩扮演遊戲,排長凳子上,我當司機,他當乘客,上車了,你要不要上車呀。你要去哪裡?然後轉換角色。

其它的各種各樣的職業角色也是如此。

這個可以一直玩到大。

不要覺得幼稚和簡單,讓孩子體驗到不同的角色,換位思考,可以讓他更瞭解對不同的人的心理,學會如何與他人產生連接。我認為,這個是建立社交的基礎。


2.另外一個社交基礎就是學會禮貌用語。

教孩子學會說"你好"“早上好”“謝謝”“對不起”,或者家裡來客人了,教孩子學會說“歡迎”“請坐,請喝茶”。等等這些禮貌用語,是和他人產生對話社交的基本素質。

當然,這個建立在大家的以身作則上。大人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孩子才會持續地保持這樣良好的習慣。

我家孩子就最喜歡拉著小區的大門,幫別人進出。拉了好久直到一個人也沒有了才肯放手。雖然浪費時間,但是他覺得做這件事很開心,那就由他去做。


3.教孩子學會稱讚別人。

每個人都很喜歡被別人表揚,稱讚。

所以學會稱讚別人,也獲得別人的稱讚,會更加加強孩子的自信心。

不管多小的事,對於孩子來說,初次嘗試,並且獲得成功,就是很大的事。這時候父母要細心留意他的情緒變換,有及時稱讚他。這就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礎。

孩子獲得的稱讚多了,自然而言的也學會了稱讚別人。

或者在別人做得很棒的時候,家長主動引導孩子:“他做得真的很棒對不對?我們為他鼓掌吧,去跟他擊掌,說一聲你真棒”……


4.非語言信息要遠大於語言信息,社交不等於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

社交不是滔滔不絕說個沒完,別人都插不進嘴。

人和人交往中,有一個比例叫“7、38、55”,即內容只佔7%,眼睛接收到的信息佔55%,其他感官感受到的信息佔38%。

所以,肢體的語言,專注地看著對方說話的眼神,都是社交的一部分。

教孩子學會用身體語言來表達。學會傾聽。


5.尊重孩子的交往個性,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些孩子可能慢熱,沒那麼容易融入環境,或者熟悉環境和小夥伴都需要長時間的建立。這時候就不要逼迫他,充分尊重他的選擇和自由。

可以多加鼓勵,但是不要強迫他一定要這麼做。

尊重孩子的交往興趣,讓孩子明白與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權利,處理同伴交往中出現的問題也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對孩子獨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重要一步。

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多加引導和指導。


6.從孩子的興趣出發,找到連接的方式

比如說孩子最喜歡玩小汽車,那看到別人小朋友也在玩小汽車的時候,就可以鼓勵他一起過去玩。用禮貌用語:你好,我們一塊兒玩好嗎?我也有小汽車,我們交換玩怎麼樣?

小朋友對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都是更加樂意於嘗試的。只要找到孩子感興趣的點。加以引導就好。


我家的孩子就是從小這麼引導過來的。社交基本上沒問題,放他進一個陌生的環境,他也很快就跟其它小夥伴玩起來了。

小到一歲的小寶寶,大到十幾歲的小姐姐,都沒有問題。

還有什麼疑問的可以留言交流。



您好,我是琉璃巧育兒,自由撰稿人,童話繪本作者,編輯,早期教育研究會會員,分享國際前沿育兒理念。歡迎關注。


琉璃巧育兒


淺談一下個人見解,供參考。這種現象在幼兒中普遍存在,在家是熟悉的環境及熟悉的人,不會有陌生感,而在幼兒園不同,什麼都不熟悉,再加上內向的性格,不合群的現象正常,關鍵是老師,讓老師先鼓勵他跟小夥伴們玩,並適當給予誇獎,當孩子邁出陌生及自卑的第一步,以後就好辦,讓別的小夥伴經常邀請他玩,沒有了陌生感,介備心也消除了,會很快合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