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孩子怎麼溝通?天天玩遊戲,管他就摔東西?

三農一家親


先不要想你當下要怎麼溝通,先要想作為父母的我們以前有哪些做得不對的地方,有哪些不尊重孩子的地方。

努力去想,把你想到的向孩子道歉,說不出來就寫在日記本上給孩子看,收起你的強權,放下的,停止總代替孩子做決定。

就這樣做兩個星期,你會發現孩子開始願意和你溝通,不再一言九鼎了(說一句頂九句)。關係緩和後,你在日記本上可以隔幾天寫道歉的話,可以加上你內心想法(但不能有批判人的話),讓孩子慢慢理解我們父母。

對於不善言語表達,不習慣有互說心裡話的父母來說,處理與叛逆孩子的關係是很難的,慢慢來吧。


健腦運動育兒


所謂的叛逆,是不聽家長的,不聽老師的,就叫叛逆。那麼孩子為什麼要唯命是從呢,得說道啊。那說道也不聽,那沒辦法了,那就打?罵?那更行不通。

對於不聽話的孩子,例如沉迷遊戲,家長看著頭就疼。就想拉過來狠抽一頓,解氣。管用嗎?有時只是暫時聽,過不了幾天又重蹈覆轍了。那怎麼辦呢?有時候孩子還摔東西,真讓人頭疼的一件事,但是孩子也不能不管啊。

方法:

一、找個好玩的,比遊戲還好玩的東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去。孩子就不玩手機遊戲了。

二、家長與孩子要相互溝通,瞭解孩子心理想什麼,需要什麼,家長適時開導。

三、不要大罵或出手傷害孩子,或強制戒手機,戒電腦,戒電視,會得不償失的。孩子往往是你越不讓他幹,他就越去幹,非得與家長對著幹,才顯示孩子的本領。

四、不要口頭說先做完做業再玩遊戲,往往一不小心,就把遊戲放在重要崗位了,我們要忽略遊戲好玩的趣點,談些別的趣味事情。

五、讓孩子業餘時間學習藝術,提高自身修養,參加比賽,增強自信心。


沙漠風暴一滴水


大家要認清一個基本事實,孩子的自殺,主因是孩子玩手機網絡遊戲導致。其它因素幾乎是藉口。因為,中國有5000萬網癮的孩子,網癮就是腦殘,而且,腦殘就是精神病。一個孩子神經不正常才去自殺、才去殺人,所以,惡性事件頻頻,特別是孩子自殺的多,多,是腦殘孩子多。2012年10月社會科學院上海研究所已經報告,網絡遊戲可使青少年致腦殘。2018年6月1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網癮是精神病,這是人民日報報道的。實際,6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的衛生部已經定義網癮是精神病了,同樣,只是國內媒體沒有報道而已。我是一個研究家庭教育的老師,每每看到孩子自殺,說是什麼壓力,什麼挨老批評了,挨家長批評了,我就感覺非常荒唐,荒唐至極!我呼籲,有良心的自媒體工作者,我們必須行動起來,我們是國民,我們要作為。不能等。在網上把這些數據查清楚,然後展開宣傳,最後的目標挽救我們剩下的的2.5億青少年。這是國難當頭之際,你也許不樣看。我宣傳、呼籲:停止網絡公司開發遊戲軟件已經20多年了,雖然位卑言高,但我還是要堅定不移的宣傳下去。大家可在百度上搜索《腦殘與邪淫危害中國青少年》!


科學教育法


叛逆期、青春期不是孩子用來躲避處罰,用來要挾父母的武器。這個時期,是孩子價值觀世界觀和自我認知及個性成型的一個重要時間段,父母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正確的引導。

這個時期孩子的迷茫、煩惱和不安等,這些是父母要去予以引導和體諒的東西。

但是,暴力傾向、脾氣暴躁亂扔東西和沉迷網絡遊戲不學習等這些不良品行和行為是一定不能任由發展的。其實最近流行的一句網絡用語我覺得挺好的“打弟弟要趁早”。當然,我這裡的意思並不是說是要打罵孩子,那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如若不抓住小時候這個重要時期進行教育引導,待其品性定型後就晚了。父母應該有長輩的姿態,而不是一味溺愛。而造成現在這樣的結果,父母亦有很大的責任,需要自我反思。

就現在這種情況,我們不應該只看到表象,只去針對這些表現去尋求應對之法。治標不治本,解決了這些問題還會再來千萬的問題。這樣,父母管教是有很大的難度了。而且,以暴制暴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也不能提倡這種方式。這個時候,我覺得諮詢專業人士,尋求科學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這個時期才是最重要的。

溺愛和暴力從來都不是解決問的的辦法,也不能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給孩子的愛應該是有選擇的愛,不能是父母全部的愛。你覺得的愛,不一定是愛!


滄海繁世


講一個故事大家來分享一下,如何站在對方的思維方式上來解決問題。

高中的時候一個孩子在廁所裡抽菸,過了一會,班主任來了,還是感覺很尷尬,結果班主任遞給這個孩子一隻眼,不過比孩子抽的煙要更大了一些,班主任對他說來嘗一嘗這種好一點的煙。

然後班主任點了一支菸,孩子點了一件愉快的在廁所裡面抽完了,然後班主任問孩子,你有什麼感受?孩子一臉茫然,班主任說你不知道吧,如果不好好讀書的話,你一輩子只配出你剛才的那種煙。

解決問題的方案還是站在對方的觀點上,李永樂老師在我們頭條上非常的出名,其實他在上次的一個演講片段中我也有看到,他說過他的孩子都非常優秀。他和孩子交往的過程中,通常也會開一些王者榮耀,同時也會做一些自己很擅長的工作。當然也是隻玩遊戲。好像是。師大附中第一蔡文姬這個樣子的名字,具體我忘了。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其實遊戲並不是萬惡的洪水,我們需要了解和支持的就是有節制的玩遊戲,每一個遊戲在進入的時候都會有那麼一段話,那段話說的非常好,可是孩子們一句也沒看,但是家長可以看您的孩子改變自己的遊戲習慣,這才是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的只知大禹治水的故事,每個人都知道,那就是疏導。

最後還是稍微再和每一位出現這種情況的同學說一下,玩遊戲本身無可厚非,但是你要玩的精緻,玩遊戲的話能可以玩到遊戲的最頂級,做一個電競工作者也是非常牛叉的事情。玩遊戲你也可以學一些編程,把遊戲至於股掌之間,這才是一種牛叉的行為。

作為家長,還是要記住大禹治水的故事疏導。大聲的讀一遍疏導,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解決方案就是引導孩子離開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們又可以顯擺的和自我實現的環境,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放棄遊戲。

合理溝通避免。獨裁和專制,這才是解決方案。


義誠老師


處理孩子攻擊行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因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非常激動,家長的情緒也很容易被帶動。我們要始終端正自己的心態,記住你才是大人,孩子只是孩子。這不止意味這你不能跟孩子“一般見識”跟他生氣,更表示你才是那個說了算的人,當孩子失去控制時,家長要及時提供幫助。

處理孩子攻擊性行為的“三步法”分別是:


1. 觀察和學習

2. 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預防和及時回應

3. 引導孩子從中學習

第一步

觀察和學習

仔細思考下面的問題,能幫你發現孩子行為的規律,並弄清楚背後的原因,再參考這些信息作為第二步做出回應的依據。

孩子的世界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這個行為是在哪裡發生的?在家?幼兒園?爺爺奶奶家?商場?或者是不管孩子在哪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如果只在某種特定環境下發生,是否是環境因素(如環境太擁擠、太亮、太讓人無所適從)觸發了孩子的過激行為呢?

  • 這個行為只針對某個特定的人或者某一些人嗎?或者對孩子生活中遇到的人都一樣?

  • 這種行為一般在什麼時候發生呢?比如說在小睡以前,孩子已經累了?或者是在轉變時,比如從一種活動換到另一種活動?這些都可能是觸發侵略行為的壓力。

  • 在孩子做出過激行為之前發生了什麼?比如說,你剛告訴他不能玩了,要上車回家了?還是另一個孩子搶走了他手上的玩具?

  • 最近生活中有發生讓孩子覺得心煩、失去控制、生氣或者失去安全感的變化嗎?比如在幼兒園換了班級,搬家,家裡有新的小寶寶誕生,寵物的去世,這些事情都會讓孩子覺得不安全,從而更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

另外一些重要的考慮因素:

  • 孩子的發育階段。這個行為是適合孩子年紀的嗎?例如,咬人對於幼兒來說是比較正常的行為,但如果孩子在一週之內連續人要就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

  • 孩子的脾氣。孩子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來解釋嗎?比如,一個比較激烈、敏感的孩子會在有許多外界刺激的情況下感到無所適從,例如在幼兒園的自由活動時間。他也許會通過咬人來處理這樣的狀況-通過保持自己與他人的距離來獲得安全感。而一個慢熱的孩子在被送去新的看護人時可能會打家長。孩子通常會用生氣來表達害怕(其實大人也一樣)。

  • 家長的脾氣和過去的經歷。孩子的行為只是對於你來說特別難以接受嗎?如果是的話,為什麼呢?很多時候,家長的個人經歷,比如原生家庭裡父母對於餐廳禮儀要求很嚴格,會影響他對於孩子行為的反應。他可能會對孩子在餐廳裡的不當行為容忍度很低。注意類似這樣的情況可以讓你更好地回應孩子的行為,根據他的年齡、發展階段和脾氣來判斷。

從家長的角度看:

  •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你是怎麼處理你的感受的?你能先冷靜下來再做出回應嗎?

  • 你覺得你在幫助孩子管理他的過激情緒時有起到效果嗎?是哪一部分起效了?哪些措施又無效呢?為什麼?你知道孩子也在從你處理他的過激行為的方式中學習嗎?

第二步

預防和及時回應

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前提下,我們要如何阻止孩子出現攻擊行為呢?

  • 想想如何預防。通過你對孩子的瞭解,提前安排好活動。比如,你們即將參加一個大的家庭聚會,但是你知道孩子見到生面孔會比較害羞,可以提前一週就帶著孩子翻翻家裡的相冊,讓他先熟悉一下家裡其他親戚的臉。在和他玩的時候,你們也可以假裝在和別的叔叔阿姨一起野餐。你還可以帶上孩子最愛的安撫玩具或者幾本書一起去。到了聚餐時,你可以先跟親戚朋友們建議,不要急著去擁抱你的孩子,給他一點時間來熟悉新的人和環境。上面這些方法,並不是在教你向孩子“妥協”,而是在幫他克服一個對他來說比較困難的事情。這也能幫助他學會處理其他會遇到陌生人的情況,比如去了新的學校。

  • 提前告知孩子將要發生的變化

    。“我們再讀一本書就要上車回家了。你想讀哪一本呢?“(給孩子提供選擇能讓他們更有控制感,減少攻擊性。)

  • 幫孩子理解他的感受和行為。通過幫助孩子自我察覺,能讓他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感受。例如,你可以對一個比較大一些的、很難在活動間切換的幼兒說“停止玩耍,坐車去幼兒園對你來說很困難。不如我們帶一本你喜歡的書在車上看吧?或者我們也可以在車上玩遊戲。你想選哪一個呢?“慢慢地,孩子會學會如何應對那些對他來說比較困難的情況。對於比較小的幼兒,可以幫他說出他的感受,並轉移他的注意力:“你很生氣爸爸把電視關了。要不要來和爸爸一起拍拍小球呢?“

下面是一些回應孩子攻擊行為的策略。

根據孩子的年紀、發育階段、性格的不同,這些策略的有效性也是不同的。不要照搬,要根據孩子和家庭的具體狀況進行適當地調整。

  • 保持冷靜。這是最基本的第一步試試深呼吸,或者給自己1、2分鐘的暫停時間來冷靜一下。在家長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況下,孩子也能更快冷靜下來。如果大人被孩子的過激行為給激怒,變得煩躁和挫敗,孩子也會感受到更大的壓力。當孩子失去自我控制時,家長需要做他的基石。

  • 承認孩子的感受或者想法。讓孩子知道你明白他的想法:“我知道你想玩水,但是不可以把水杯裡的水都灑在地板上。“或者說”你生氣了,你想在遊樂場多玩一會兒。可是你不能打媽媽,媽媽會疼的。“

  • 用語言和手勢一起來和孩子溝通。有時候只用語言是不足以讓孩子停下他的不當行為的。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明白你的話,家長不僅使用權威的、實事求是的語氣說話,同時需要做出“停止”或者“不可以”的手勢。比如,你可以一邊說“不可以打人,別人會疼”,一邊溫和而堅定地把孩子的雙手握住,放在他身體的兩側。在語言起作用之前,孩子也許需要很多次地聽到語言和看到動作。

  • 給孩子一些選擇。告訴或者向孩子展示一些可以達到他的目的的、可行的方法。如果你只是打斷了孩子的某個行為,卻不給他另外的選擇,那麼他很可能會繼續之前的不當行為。對於一個總愛把水杯裡的水倒出來玩的孩子,可以帶他去外面或者浴室裡愉快地玩水。對於喜歡扔東西的孩子,可以跟他一起玩把球扔到框裡的遊戲。

  • 轉移注意力。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激動、煩躁不安,試試轉移他的注意力。用一個讓他意想不到的方法回應他,比如在他大聲喊叫的時候邀請他和你玩一個遊戲,或者直接給他一個大大的熊抱。

  • 教孩子緩解強烈情緒的方法。在孩子真的非常生氣的時候,告訴他可以試試原地上下跳、打沙發靠墊、撕紙、蜷在安靜的角落、畫一幅生氣的畫或者其他任何你覺得適當的方法來緩解情緒。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孩子,有很多健康的、無害的方法來表達他的感受,並且要經常和他一起練習這些方法。

  • 讓孩子休息一下。有的孩子在一個安全、安靜的地方獨處反而能更快平靜下來。這並不是懲罰,而是教給孩子一個可以受用終身的能力--自我安撫並保持自我控制。可以給這個地方起名“舒適角“,鋪一些枕頭、毛絨玩具、書、或者安全的小玩具等。最好是和孩子一起佈置,這樣有了參與感後他會更願意接受和使用這個角落。在孩子成功控制自己後,一定要表揚他的巨大進步,告訴他能自我安撫是一件多棒的事。

第三步

總結和學習

對於2.5-3歲的幼兒,已經慢慢開始明白邏輯和理性思考了,可以讓他們從自己的行為中學習。

  • 指出他的行為帶來的後果。“你打了Carrie後,她哭了。她覺得很疼,感到傷心和生氣。她再也不想和你一起玩了,你也會感到傷心。“

  • 和孩子一起思考下次應該怎麼做。“Carrie下次再搶你手裡的玩具,除了打人你還能怎麼做呢?“如果孩子想不出別的方法(通常他們都不能),你可以提示他告訴Carrie“這是我的娃娃,請你還給我“,同時給她一個別的娃娃。

  • 告訴孩子他可以來向你尋求幫助。在家長給出一些建議後,孩子通常也能想到一些其他的辦法。這種“用一個可行的方法替代一個不可行的方法“的技能,是孩子學習自我控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並且這個技能對孩子上學後的表現,乃至終身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不同的孩子,思考對策的時間點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能在事情發生後馬上思考,有的孩子則需要一段時間後才能冷靜下來。


碎叨叨


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

愛心相信家長都不缺,但耐心就不一定了。不要隨意指責孩子,說孩子這兒不行那兒不行,對孩子的某些不當行為,家長要更加冷靜面對,給孩子說話解釋的機會。

學會跟孩子平等交朋友

跟孩子平視說話,而不是高高在上。孩子之所以這個時期更願意把心裡話說給同伴,是因為他覺得跟同伴是平等的,家長“高高在上”的話,孩子不願意仰視你,只有平視了,才能更好交流,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跟孩子賭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改變管理方法

當孩子給你說“不”的時候,意味著你的管理方法孩子已經不能接受,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應該適當改變下策略,不要一味以為自己都是對的,都是孩子的錯。

跟孩子更多互動

跟孩子多點互動,讓孩子充分信任你,這樣才會更好得交流和溝通,反之的話,孩子什麼事都會給你撒謊。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小小思維家


首先,看到這個問題,我非常的理解這位家長。

孩子的長大說漫長也很漫長,但是說快也很快。有時候孩子的成長可能就是一瞬間的一個事情。但是對於家長來說,在日復一日與孩子共同相處的過程中,想內心真正的接受孩子是一個大人的這個現實,確實對我們很多家長有一點困難。

所以這位家長,孩子已經長大了,先不要著急,剛才在小課當中,我們已經講到過了。青春期的孩子,由於身體各方面的一展,激素的分泌,荷爾蒙的分泌,以及性發展的一個成熟。孩子這個時候在身體上,生理上可以說與成年人無異了。但是在孩子的心理和情緒上依然與成年人有著非常大的差距,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已經非常的成熟,但是內心其實是矛盾而又無助的,在他們的心裡,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跟大人一樣。

然而在很多事情上,孩子依然不具備自主權,甚至於說孩子看待世界的很多觀點依然是偏頗的。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孩子與大人之間溝通方式的一個不協調。因為孩子的立場和大人的立場是完全不一樣的,從孩子這個角度來說,他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很多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孩子覺得:我現在跟你一樣高了,為什麼你就不能聽聽我的意見呢?可是對於家長來說:我們都是從那個年齡段過來的,而且我們也知道。孩子的一些想法是多麼的天馬行空,是多麼的脫離現實,可能孩子的腦子裡有很多非常非常好的想法,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多半都生活在校園裡,畢竟沒有真正的接觸過社會,沒有經過社會的打磨。

因此他們的很多觀點,很多想法,在我們成年人聽來就覺得非常的不現實。所以說,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就會以說教或者是嘮叨這樣的形式表現出來,雖然家長是出於對孩子的一個關愛,我們希望孩子少走彎路,不要再去重複那些我們明明知道就是錯的那條道路。明明前面是個坑,孩子為啥就要往裡跳,家長很著急,急於的想向孩子證明。可是越是這樣的一個溝通方式,反而越是激起了孩子的一個逆反的心理。所以說,在這樣一個不恰當,不對等的一種溝通方式之下,孩子內心比較矛盾,衝動的一個情緒無法排解。孩子可能與家長一說話就會發生摔東西這樣行為。
那麼,這位家長在問題當中也提到了關於孩子玩遊戲的狀況,其實這個事情在中學生以及青春期的孩子當中,真的非常非常常見。玩遊戲的孩子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遊戲給予他們非常大的一個成就感,在現實社會當中、校園當中、家庭當中,他們所無法獲得的認同感和成就感。都在遊戲裡得到了非常好的一種體驗。因此,孩子沉迷遊戲,其實沉迷的根本不是遊戲本身,而是遊戲帶給他的一些成就感和快樂。

第二個,對於很多玩遊戲成癮的孩子來說,一般伴隨著的是家庭關係的不和諧,親子關係的不良好,以及孩子從小安全感的缺失。很多沉迷於遊戲的孩子與父母的溝通都是非常少的,並且親子關係也不是很良好。所以,孩子才會在遊戲當中逃避現實世界的一個壓力。那麼,家長到底如何跟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溝,我給您以下幾點建議,希望會對您有所幫助。

第一點,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那對於很多家長來說,覺得這點非常不可思議。就像我剛才說的,明明知道前面是個坑,明明看著是個坑,孩子非得往裡跳,你就眼睜睜看著她跳嗎?其實我很想說,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別人替代不了的,成長最有意思的部分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不論是犯錯還是吃虧,其實都是孩子體驗的一部分。並且這也是孩子挫折教育非常好的一個部分。因此對於一些非原則性的,不是很重大的問題,建議家長讓孩子自己去嘗試。

第二點,多多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感受成長,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儘量的去溝通非常重要的一些問題。對於那些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的問題,儘量不做過多的干涉和說教。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可能在生活上、生理上,各方面都很依賴家長。但是到了青春期,他忽然就不想依賴家長了,這個時候家長也不必過於強求,不用擔心孩子自己照顧不好自己等等的一些行為。家長要從理智上告訴自己,孩子已經長大了,跟一個成年人一樣了,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兒。所以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要多多的放手。

第三點,就是讓孩子多運動。並且看孩子有什麼興趣愛好,讓他把他的時間更多地投入到興趣愛好上面,甚至家裡人可以在週末組織一次登山或者遠足這樣的活動。如果孩子不排斥的話,儘量鼓勵他一起參加。這樣對於孩子的情緒釋放是非常有好處的。那麼青春期的孩子我們一定鼓勵他多去跟同學一起互動。比方說打籃球,打乒乓球,這樣的一個運動方式對於孩子的情緒發洩是非常有好處的。

以上就是我對這位家長的幾點建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天天玩遊戲,管他就摔東西”,,這樣的孩子問題已經是比較嚴重程度的。。。原因是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跟家庭教育模式出現了問題,導致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正確,存在亂管孩子的情況和溺愛孩子的情況而造成現在的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案例,,,孩子現在的狀態跟爸爸媽媽現在的狀態,,想靠家庭自己徹底解決是相當困難的。。。建議父母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服務機構幫助,,,選擇專業水平高的心理諮詢師幫助指導,,,爸爸媽媽跟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改變。。。爸爸媽媽變成合格優秀的爸爸媽媽。孩子通過學習成長改變,變成合格優秀的孩子、合格優秀的學生。。相信這些都是可以實現的。。。只是需要時間,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不要著急慢慢來。


羅桂田心理諮詢


耐心溝通,反覆溝通,適度施壓,有放有收!總之,先以思想工作教育為主,如果陷太深家長有時間可以嘗試陪他拖他連續玩個幾天幾夜或者十天半個月讓他玩飽玩膩玩疲勞玩得想吐玩得產生厭惡產生反感就收場!這叫以毒攻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