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書壇稱為碑學巨擘,你知道是誰嗎?

在書論相融渾然天成書法理論是書法篆刻實踐的理論先導,亦是創作實踐總結出的精華。鄧石如的書法四體兼備、猶善篆隸,篆刻開宗立派、書印合一,無不體現著“奇趣”“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以及“計白當黑”的書學思想。

他被書壇稱為碑學巨擘,你知道是誰嗎?

鄧石如的書學思想見於傳人包世臣所著《藝舟雙楫》。據《藝舟雙楫·述書上》記載:“是年又受法於懷寧鄧石如完白,曰:‘字面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以其說驗六朝人書,則悉合。”“奇趣”二字說明鄧石如在創作中的追求,與清朝前中期的書法風格追求截然不同,他巧妙處理線條塊面在作品中的佈局排序,呈現出疏朗嚴謹的節奏感,對立統一的平衡感。“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計白當黑”,即在創作中既要注意黑既有墨處、白也有墨處,更要注意字形佈局的疏密相映,字與字、行與行,形成一個渾然天成的整體。

他被書壇稱為碑學巨擘,你知道是誰嗎?

縱觀鄧石如書法篆刻藝術,無不注重黑、白、疏、密,其精密處團結緊密、固若金湯,其疏朗處長腳曳尾、灑脫自如,其有墨處見神采,其無墨處見意境,打破“二李”字內空間均勻的特點,使疏處更疏、密處更密,突破靜態美而實現節奏感。特別是篆書上緊下松、左右不對稱等處理,使規整的篆書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新的生命力。“計白當黑”本為繪畫理論,鄧石如將其引入他的書法與篆刻,實現了書理、印理、畫理的融合,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篆刻的形式美。

他被書壇稱為碑學巨擘,你知道是誰嗎?

承前啟後影響廣泛鄧石如以一介寒士之身,憑勤勉耕耘之才,壯遊河山,交友八方,追本溯源,推陳出新,在當時享有“四體皆精,國朝第一”的美譽。他篆、隸、真、行、草彼此借鑑,相互影響;他篆刻開宗立派,創立“鄧派”;他書學理論一針見血,疏密黑白,奇趣乃出,因此遂成卓然大家。雖說在他之前,已有鄭簋、王澍、朱彝尊、金農、丁敬等書家,率先打開金石學的大門,而他是一位創新篆書技法、提升篆書結構審美觀的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他一生僅有六十三歲,卻極大地影響了乾嘉以來的二百年曆史。鄧石如去世後,包世臣力倡鄧氏影響深遠,其後的書家,無不是沿其書徑而作新的探索。吳熙載師承鄧氏,更加虛靈純熟;徐三庚誇張了鄧氏篆書,增加疏密對比;趙之謙融合鄧氏的秦漢思想和用筆,出於藍而勝於藍;吳昌碩基於鄧氏小篆,將行草書意味引進篆體。

他被書壇稱為碑學巨擘,你知道是誰嗎?

他的書法推動著碑學書法的前進,也正是他的堅持讓他的書法作品,流轉在書壇綻放光彩。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出,鄧石如對清代碑學的歷史意義在這一點上彰顯出來,其影響所及至於今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