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羊伐中山”猶如一面照妖鏡,翟璜與樂羊均未倖免

戰國之初,韓、趙、魏三家將姬周北方大國晉國一分為三。魏國佔據了晉國中部地帶,便以三晉正統自居,建國伊始便懷一統三晉之志。

身處大爭之世,魏國由魏文侯英明領導,舉國上下力求革新,任人唯賢,最令人稱道的是大膽起用平民士子,其中獲重用者,除了魏成出身公族外,李悝、翟璜任相國之職,吳起、樂羊為大將,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為師,他們對魏國進行了切合實際的國家改革,迅速實現富國強兵,國家大治,於戰國之初一躍而成為諸侯國之首,雄霸天下。


“樂羊伐中山”猶如一面照妖鏡,翟璜與樂羊均未倖免

魏文侯

西周之初,周王室以“河、汾之東,方百里”初封唐叔虞,即晉國。晉國周邊戎狄林立,數百年來,晉公室與戎狄不斷上演“戰與和”,一方面開疆擴土,同時將戎狄收入囊中,並不斷融合。據說,翟璜便出自狄族,且居魏國相國之位達三十餘年,不但輔佐魏文侯料理國政,而且為魏國的長久發展推薦了大量堪用之才,樂羊即是其中一位。

話說,魏文侯領導下的魏國,一度向西發展,控制了河西之地。但秦人也並非軟弱之輩,他們經歷了長達數百年與戎狄征戰,不但擊退了戎狄,而且收復了周平王賜予的失地。秦國頑強抵抗令魏國付出了較大代價。魏文侯放眼諸侯列國,在西擴受阻,南進無望的形勢下,決議調整拓展策略,將主要戰略目標放在北進“謀趙”上,即趁趙國內亂不止,且不斷衰落,以“謀中山”為支撐點,進而“謀趙”。


“樂羊伐中山”猶如一面照妖鏡,翟璜與樂羊均未倖免

戰國形勢圖

但是魏國與中山國並不接壤,欲用兵中山國必須越境他國,而以借道趙國為最佳。若魏國出兵討伐中山國,便是遠離大後方作戰,領兵主將必須具備有膽有謀,且堅韌不拔。自決意討伐中山之日起,魏文侯便為領兵主將人選問題所困擾,正當其猶豫不定之時,相國翟璜推薦了樂羊。


“樂羊伐中山”猶如一面照妖鏡,翟璜與樂羊均未倖免

翟璜推薦樂羊

據說,魏文侯聞聽翟璜舉薦樂羊,十分吃驚。原來樂羊與翟璜有血海深仇,即樂羊之子殺了翟璜的兒子。另外,魏文侯之所以吃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樂羊的兒子正效力於中山國。

經過一番慎重考察,最終魏文侯認可了樂羊,且將其視為領兵討伐中山的最佳人選。魏文侯不愧為一代明君,一旦認定目標,便全力以赴,不久,便排除重重干擾,說服了魏國上下。

中山國處在燕、趙兩國之間,是一個由少數民族白狄人建立起來的國家,趁晉國內亂,及中原亂局,悄然崛起。但中山國不同於中原諸侯國,中山人上馬為兵,下馬為農,且長期生活在燕、趙夾縫中,練就了頑強不屈的尚武精神。樂羊遠離大後方,與驍勇善戰的中山人作戰,困難可想而知。樂羊不愧為一代名將,在認識到戰爭的形勢遠超戰前預估時,便迅速做出調整,一方面放緩進攻態勢,步步為營,一方面向魏文侯做詳細彙報。


“樂羊伐中山”猶如一面照妖鏡,翟璜與樂羊均未倖免

魏軍進入中山,方知困難估計不足

樂羊領兵討伐中山時,中山國一代強主中山武公剛剛去世,即位之君中山桓公,尚年幼,無法親理國政。樂羊之子便被人以與樂羊裡應外合為由告知中山桓公。慌亂之中,中山桓公是非難辨,便將樂羊之子烹殺。為了從精神上徹底擊垮樂羊,中山桓公“烹其子而遺之羹”。據《戰國策·魏策·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記載,“樂羊坐於幕下而啜之,盡一杯”。


“樂羊伐中山”猶如一面照妖鏡,翟璜與樂羊均未倖免

樂羊驚息兒子被烹殺

話說魏國方面,自樂羊出征以來,進度緩慢,雖將一線困難隨時告知魏文侯,但魏國上下質疑之聲仍不斷湧現。而今,樂羊功業未成,卻遭喪子之痛,且“親盡之”。魏國上下議論紛紛,不但質疑樂羊能否振作精神繼續領兵,而且為其“親儘子羹”憂心不已。

朝會上,魏文侯雖然親自出面為樂羊的忠誠擔保,據《戰國策·魏策·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記載,“樂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但睹師贊輕輕一句“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不但更加重了魏文侯的憂慮,也徹底終結了樂羊的“政治生命”。


“樂羊伐中山”猶如一面照妖鏡,翟璜與樂羊均未倖免

“樂羊食子”,魏國上下非議不斷

樂羊確為為將之才,非但未受喪子之痛影響,反而指揮出色,以三年之功,大敗中山軍隊,佔領中山國。

樂羊不辱使命攜攻佔中山之功回國覆命,受到魏文侯封賞,據《史記·樂毅列傳》記載,“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但是樂羊被後人貼上了“獲功不仁”標籤,千古流傳,其中魏文侯對其評價是最致命的,據《戰國策·魏策·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記載,“樂羊既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樂羊伐中山”猶如一面照妖鏡,翟璜與樂羊均未倖免

樂羊凱旋,魏文侯召見

從“舉賢不避仇”的角度而論,身為魏國相國,翟璜確有君子之風,且薦人得當,其公心為魏國君臣歎服。但從樂羊的角度而論,翟璜明知樂羊之子供職於中山,仍執意推薦樂羊伐中山,將樂羊置於兩難境地,確有“公報私仇”之嫌。

“歷史倪說”認為,歷史事實已成過往,功過後人評,或許一代名相翟璜確有令人不齒的一面。

從另一個角度,以樂羊的智慧而論,當翟璜推薦其為討伐中山的主將時,必當已經料到會有“失子”之危,卻仍領命出征,雖有“君命不可違”的託辭,但仍無法掩蓋其“欲建奇功而置一切於不顧”的心思。

樂羊領兵伐中山既成事實,勢必將其子置於萬劫不復的境地。樂羊的失誤在於,當中山國“烹其子而遺之羹”之時,自作聰明“啜之,盡一杯”,或許是為了以“親食子肉”回擊中山,同時以此有悖人倫親情的舉動振奮魏軍軍心,但“食子肉”與否,對魏國君臣而言,尤其是魏文侯,結果大不相同。

“歷史倪說”參考以下資料:

1、《戰國策·魏策·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

2、《史記·樂毅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