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對愛情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

​導語:

在《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中,這是一名遺體化妝師的內心獨白,從惶恐不妥到平靜坦然的情緒變化過程, 向我們展現了她對這份社會特殊職業的真實內心寫照與人際交往生活 。同時,又使她在自我獨白的過程中,在與不同人的對比中,加深她對自身職業、愛情、死亡 和勇氣的理解,一步步的對自我心理的梳理。同時,也是她對愛情、死亡、命運的思考。

淺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對愛情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一篇短篇小說,裡面的人物形象及死亡、愛情、命運三大主題的研究;還有部分是針對愛情的研究,以及,也有涉及到對愛情結局的探討。 對於主人公“我”的形象,多數讓人將她分析為一個悲觀的女子,在小說中,也試圖挖掘“我”形象中勇敢的一面;在指出“我”作為入殮師的特殊性的同時, 闡明瞭永不滿足的普遍人性在“我”身上的體現。

“我”是一個在殯儀館從事為死人化妝的“特殊職業”的年輕女子,“我”在回憶及想象,敘述“我”在咖啡廳等待男友夏的到來的經過。但是,“我”不完全是一個悲觀的女子,而且,“我”對孤獨的勇敢、對愛情的追求、對死亡的超然與對命運的抗爭,都證明了“我”是一個勇敢的人。

雖然,“我”是一個在殯儀館為死人化妝的年輕女子,但“我”卻有一個陽光、明亮的男朋友——夏,夏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舉手投足間、語氣表中都自帶著一股如太陽般的明媚與耀眼,給人死氣沉沉的生活注入光亮。

淺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對愛情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

愛是栽種在絕處的花朵,《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的故事情節十分簡單:

一、“因為愛,所以,不害怕”

關於“我”對愛情的看法:

對於“我”的孤獨,“我”也習慣了,總有那麼多的人,追尋一些溫暖甜蜜的工作,他們喜歡的永遠是星星與花朵。但在星星與花朵之中,怎樣才顯得出一個人堅定的步伐呢。”由此,可以看出,“我”並沒有責怪那些因為“我”的職業離我而去的朋友,但同時,“我”不屑他們對於死亡的怯懦,不屑他們頭腦中的職業“不平等”觀念。

與其說是“我”的朋友因為害怕“我”為死人化妝而恐懼“我”,進而和“我”斷絕來往,不如說“我”對於自我職業的少有解釋,“我”的不善於表達是因為“我”對於他們的失望。 “我”認同的是不畏懼“我”的職業的朋友,“我”故意將“我”的心與他們的心隔閡開來,是因為“我”知道他們和“我”終成殊途。

換句話說,“我”對於友情的標準,其實比常人更高,而“我”對於愛情的態度亦是如此,“我”不對夏解釋我的工作並非是為新娘添妝,其實正是對他的一種考驗。“我”其實是渴望愛情的,但“我”想要的愛人,是那種不為世俗偏見而畏懼轉身的人,這種標準是如此決絕,太過於理想化以至於非常容易被人嘲笑,乃至於在現實中是極難尋覓到的。

即使如此,“我”也從未想要降低“我”對愛情的標準,即使憑“我”的技藝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新娘化妝師,“我”也沒有選擇轉業。“我”堅持入殮師工作的一個原因是,“我”想借此測試出最好的朋友、最勇敢的愛人。

淺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對愛情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

其次,除了“我”和夏的愛情故事外,“我”的年輕兄弟中一對為情自殺的戀人,一個為孝順而捨棄愛人的女子,以及“我”父母的愛情故事。 這些情感故事都反映了愛情對於命運的低頭,或因為職業,或因為聲譽,或因為命運的種種,他們構成了一個懦弱的群體,屈服於現實,屈服於命運,最後,捨棄愛情。

“我”對於他們的看法是“長長的一生為什麼就對命運低頭了呢”,“一個沒有勇氣向命運反擊的人應該是“我”不屑一顧的”。很明顯,“我”並不是一個贊同簡單認命的女子。父母的愛情故事則從正面強調了這一點,“我”之所以也不害怕,是因為“我”像“我”的母親,“我”身體內的血液原是母親的血液,因為愛,所以並不害怕”。

此外,即使“我”遲早要告訴夏“我”的職業,“我”也選擇和他去探望一位久別的同學, 也沒有拒絕和他一起經常看電影,除了對愛情的渴望與堅持外,這些舉措也反映了“我”對於命運的不甘與嘗試性的抗爭。

淺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對愛情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

但此刻,“我”坐在咖啡廳裡等他,帶他去參觀“我”工作的地方,對此,“我”感到惴惴不安,夏是否能夠接受“我”在那樣的一個地方,為那樣的人服務,他是否會被嚇到而轉頭逃跑?他是否會像以往的朋友一樣從此遠離我?這是否預示著這段戀情的結束?這些都是在“我”的自知觀點裡進行的敘述。

表面看,“我”就是一個害怕失去愛情的悲傷女人形象,只是,一個對愛情悲觀的遺容化妝師的悲傷內心獨白。但是,卻又形成一種與悲傷獨白不同 的聲音,“我”的父親也是一名遺容化妝師,當他決定和母親結婚時,曾問母親是否害怕?母親說並不害怕。母親在“我”的心裡是永生的,即使,此刻“我”已經對她的音容笑貌模 糊不清。因為,她這麼說過:“因為愛,所以,並不害怕。”

這個故事的插入,洩露了“我”惶恐不安的內心還是存有一絲希望的,也許夏能同母親一樣因為愛,所以,並不害怕,也許 “我”能像父親一樣,擁有一段幸福的愛情。

雖然最後“我”還在感慨,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其實,是不適宜與任何人戀愛的,但內心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我”通過自身內心對話,對自我心理進行了梳理,不再對自身職業的坦白而害怕惶恐。

即使,夏最後嚇得逃跑,“我”的內心仍充滿勇氣。在此,也讓人們感受到“我”的職業雖然略顯陰森的,但也在發生著某種變化,也是可以充滿陽光與鮮花的。

淺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對愛情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

二、 生命的最終,就像漂浮在愛之花上的烏雲

悲觀宿命論:

“我”是一個真誠、善良、自尊、勇敢的女子,但“我”並不是一個絕對勇敢的女子,在“我”對愛情的期許中,常常流露出一種悲觀的宿命意識。

“命運的註定”讓“我”變得愈來愈像“我”的姑母,“我”和怡芬姑母兩代人的命運似是一個輪迴,相似的性格使“我”和姑母選擇了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工作使“我”面臨同樣的愛情考驗和生活軌跡。

同時,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表達成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不適宜和任何人戀愛,帶有較多敏感、不自信、自憐的含義。而且,他人對“我”帶來的影響,或是神諭或是讖緯在“我”的腦海裡預演了生活的各種假設。源自原始本能的女性敏感,在愛情的沉澱中不斷被宗教泛化成各種唯心論的宿命表述,女子等同於缺乏理性的象徵。

“我”將自己定義為“不適宜與任何人戀愛”,這種未卜先知式的宿命論,就是受到他人生活的影響的。其中,怡芬姑母對“我”的影響尤其深遠,“我”始終預感到自己會重蹈姑母的命運,走向愛情的墳墓。

淺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對愛情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

“我”的內心還曾想:“有時候我不禁感到懷疑,我究竟是不是我自己,我或者竟是另外的一個怡芬姑母,我們兩個人其實就是一個人,我就是怡芬姑母的一個延續。”顯然,句中的“延續”指的是命運的延續,因為對於愛情,姑母的態度一向比“我”積極樂觀。

姑母始終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必定有像我們一般,並不畏懼的人”,而“我”的關注點卻在於“我”愈來愈像姑母的“沉默寡言”,“蒼白的手瞼”“慢吞吞的姿態”這些消極的方面,或許,在“我”的潛意識裡,我始終相信自己會重蹈姑母的覆轍。怡芬姑母之於“我”,就如同一面命運的鏡子。

結局是這一宿命論的悲劇感渲染到了極致,“他是不知道的,在我們這個行業之中,花朵,就是訣別的意思”。男友夏用來取悅“我”的鮮花,反而加重了“我”的不安與悲傷,“我”在不斷的自我暗示中做出了最後的預言,完全淪陷於宿命論的傷悲之中。

淺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對愛情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

死亡中寫道,“我”的朋友從一開始的不喜歡,“我”的手和眼睛,到後來害怕“我”的全部,認為“我”原本可以擁抱新生兒的雙手充滿了白骨的冰涼,原本,明亮希冀的眼睛已盛滿浮游的靈魂。

弗洛伊德在他的“死亡本能”理論中提到,“每個人的身上有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本能,這種死亡的本能設法要使個人走向死亡,因為那裡才有真正的平靜,個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緊張和掙扎,只是這種本能受到生命本能的壓制,不過有時候生命本失去這種力量時,死亡本能就可能借著“自殺”方式表現出來。”

就像小說中提到的那對為情自殺的年輕人,這是死亡本能向內投射,形成一種自殺的念頭或傾向。相較於朋友對死亡的躲閃,“我”對於死亡卻是坦然的,獨自面對冰冷的屍體也不覺得害怕,而且,與姑母的執著相比,這更是對死亡的一種超然態度。

所以,對於死亡宿命 ,我們應懷著敬畏的心態,而不是歧視,害怕或無視。

淺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對愛情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

三、永不滿足的人性,讓命運朝著你的夢想駛去

關於“勇敢”的另一種思考:

“像我這樣一個讀書不多、知識程度低的女子,有什麼能力到這個狼吞虎嚥、弱肉強食的世界上和別的人競爭呢。”由此可見,對“我”這樣的女子來說,入殮師是一個少有競爭壓力,卻足夠讓“我”衣食無憂的職業。 儘管這個職業讓“我”承受著世人的偏見,但對於“我”來說,這無疑是一條能保證“我”生活物質基礎的很好出路。

“我”的煩惱恰恰在於,由於世人對“我”職業的成見,“我”隨時承受著被男友拋棄的憂慮。“我”的職業和“我”的愛情構成了一組鮮明的矛盾。“我”勇敢地、積極地追求愛情的姿態,和“我”面對轉業時的怯懦構成了一組矛盾。“我”看待事情的角度大多是悲觀的,所以,“我”始終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和別人競爭,始終蝸居在入殮師的職業中,並將自己的職業認作是愛情最大的阻絆。

但實際上,“我”的職業可以使“我”不愁衣食,可以不必像別的女子要靠別的男人來養活,對於“我”來說,這應該是幸運的。而在這份幸運之上,“我”開始嚮往一份和常人一般的,

或者比常人更高要求的愛情, 這顯然也算是一個關於麵包與愛情的抉擇問題。 “我”的職業與愛情的矛盾,除了揭示社會對於邊緣化職業的偏見外,還反映了大部分女性的一種“夢想”的矛盾,是一種永不滿足的人性的體現。

“我”經常會對命運進行思考,如:“我所以會陷入目前的不可自拔的處境,完全是由於命運對我作了殘酷的擺佈,對於命運,我是沒有辦法反擊的,因為,我的命運已經和怡芬姑母的命運重疊為一了”。

淺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對愛情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

“我”似乎在表達對命運的妥協,人是無法改變命運的,在命運面前,人力是微薄無力的。

所以,當“我”用了無數辦法想要驅除身體上的奇怪藥水味,但都以失敗告終時,“我”選擇不再去聞那個味道,似乎是認命的。但是,隨著其他故事的穿插,則暗含了“我”真實的內心 。“我”對於我兄弟的女友居然被父母逼的出嫁時,感嘆了一句:長長的一生為什麼就對命運低頭了呢?在想到那對為情自殺的年輕人時,“我”認為他們是懦弱的,並對此不屑一顧。

因為,這些潛在的心理情緒,才是“我”對命運真正的看法:當受到命運的擺佈時,應拿出勇氣與之抗爭,不要放棄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命運並不是堅不可摧的。對於命運,如果連自己都認命了,認為生活是無法改變的,那誰也解救不了你。一切的機遇、人事、條件都會離你而去。那這就真的成了你所認得那個“命”。

所以,想要改變命運,與命運抗爭,第一步應該是樹立正確的命運觀與奮鬥觀,這是我們的精神力量與支柱,在我們遇到眾多難關與艱難時,能帶給我們方向與指引。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活在當下,把現在過好,讓命運朝著你的夢想駛去。

淺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對愛情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

小說把“我”和朋友的關係比作動物與烈焰,田農與飛蝗,這般不可共存,最後,“我”的朋友一個個厭棄“我”,離開“我”。 這時,“我”的內心已經從“對於生命中不可知的神秘面,我們天生就有原始的膽怯”這樣的理解寬容變為了質問。 對於“死亡”,人們總是不願觸及的,導致所有與死亡相關的,人們都是避之不及的,但是,人生而為死。

因為怡芬姑母對“我”的鼓勵及父母的愛情故事,可看作對這陰鬱得令人窒息的氛圍的一種突破,讓我們從中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然而,結合“我”沉重哀傷的內心基調及這種貫穿性的宿命意識,呈現的就是“我”對愛情和命運的結局更傾向於悲劇。

“我”的邊緣人物身份與女性意識的獨特視角, 使得我們充分認識到女性對於自身情感及命運退守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的形成有“我”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社會環境的原因,同時是人性的體現。

最後,當怡芬姑母選擇了“我”,而非“我”的兄弟繼承她的手藝,主要是因為“我”並非一個膽人。 “我”和怡芬姑母都不畏懼給死人化妝,正是因為接觸過無數死者,面對過各種各樣的死亡,“我”對於生命與死亡有一種勘破本質的恬淡與超然,“我”的最高理想就是希望憑我的技藝,創造出一個最安詳的死者,比所有死者更溫柔,更心平氣和,讓死亡在他身上呈現出最佳的安詳。

淺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對愛情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

結語:

“他是不知道的,在我們這個行業之中,花朵就是訣別的意思”。而夏帶進咖啡室來的一束花朵實則暗示了一個悲傷的結局。

我們終究將赤條條來去,對於愛情和人生必然的結果,我們應學會坦然面對,對於現有的生活,應該努力、樂觀、向上,積極地去實現自身的價值。無論是叱吒業界的佼佼者,或是打算柴米油鹽的家庭婦女,亦或是平淡無奇的平凡人,無論身處何地,我們需要去做的是,讓內心充實,精神飽滿,當遲暮來臨,步履蹄珊時,我們的面龐是平和輕鬆的。

總之,“我”是這樣的一個女子:儘管無畏孤獨,自尊勇敢,也敏感憂愁,時常陷入宿命論的傷悲之中;儘管堅守入殮師的邊緣化職業,但也渴望愛情,希望有“並不畏懼”的人接納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