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不被看好的《平凡的世界》,為什麼能獲得茅盾文學獎?

宇哥帶你讀原著


第一次看路遙《平凡的世界》應該是10幾年前。那個時候感覺這本書好看到放不下,只是關心每個人物最後的命運。但是,最近又重新品讀,感想很多。做為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其文學價值自不必說,我想說的是以孫少平、孫少安為代表的一群平凡人的生活給我的啟示,茅盾文學獎也是實至名歸。

        孫家很窮,窮到自己的心愛姑娘不能娶,窮到吃黑色餅子只能就開水,窮到一家三代只能住在一口窯洞裡,窮到新婚夫妻只能和一群牛馬做鄰居,住在生產隊的牲口棚…話說這些,可能不理解,但可以想象其中的難。儘管如此,他們都在活,都在堅強的活,活下去的理由可能是一句暖心的話,可能是一個善意的眼神,可能是一個熱騰騰的白麵饃…也就是說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人要是沒有希望大概一天都活不下去。雖然我們的生活沒有貧窮伴隨,但生活上的不順遂,工作上的糾結,身體上的疾病,哪樣不是隨時隨地的常態?但為什麼還津津有味的活著,就是相信明天一定能好。自己這輩子盼的差不多了,又開始盼自己的孩子,盼他們工作好,生活好,因為他們又給你新的希望。盼了自己的孩子還覺著不過癮,又開始盼孩子的孩子。父母催婚,催生,並不是要一個結婚、生子的結果,而是想要一個新的希望。生活就是在一天一天盼著的過程中走到了終點。

       說了這麼多,就是覺著人的生活質量是由希望決定的。人心不死,生活就死不了。



福至福歸


我是在很多年前看的《平凡的世界》,那時候我看的書籍基本上是古典名著,武俠小說,和雜誌之類。有一次,一個朋友說《平凡的世界》給我看,開始看到書名並不感興趣,隨意翻了一下,後來看到上面還寫著獲得茅盾文學獎,決定好好看一下。

書裡面沒有古代大將陣前廝殺,也沒有武俠裡面絕世武功的描寫,但我卻看的如身臨其境,有不可名狀的激動。現在時間久遠,只依稀記得少安娶~~的情景,依稀記得~~喜歡吃老陳醋,後來累的得病走了,少平和遇難礦工朋友的妻子在一起,小孩和小狗都喜歡少平。還有其他一些片段依稀記得,畢竟當時年紀小,而且現在過去二十幾年了。

正如書名一樣,書裡面的描寫就是那麼平凡,但讓我這個年少且一向沉浸在武俠世界的少年能夠認真地閱讀下去,相信這也是《平凡的世界》為什麼能獲得茅盾文學獎所體現出來的一種力量吧。


龍人嘟嘟


《平凡的世界》,書我看了三遍,上學時看了兩遍,畢業後又看了一遍。去年的暑假,又帶著兒子和女兒看了一遍電視劇(兒子剛上完小學,女兒剛上完初中)。之所以又帶著兒子和女兒看一遍電視劇,是因為兒子和女兒他們這一代的孩子,根本就想象不到中國那個時代的真實情景,那個時候中國是怎樣一個餓肚子的情況。我給他們講,我和主人公孫少平有著類似的經歷,那時候的我,沒有太多可以課外閱讀的書籍,卻對課外讀物如飢似渴。好不容易借到一本,閱讀的時候總是想一下子看完,但又害怕很快看完。那時候我也像孫少平一樣,總是渴望外邊的世界,總有一個信念:就算是在外邊吃苦受累,也要走出去,哪怕只是去看看……《平凡的世界》寫出了那個時候農民的內心向往,也用孫少平和孫少安兄弟倆的精神,激勵了千百萬的農村少年 ! 致敬偉大的中國 ! 致敬偉大的中國勞動者!


知也智也


因為他影響激勵了太多人,他很真實,人生就是平凡的,有好運就有黴運,少安一家終於歷經磨難賺錢了,可是可愛的秀蓮卻得了癌症,少平終於找到了精神契合的高幹女兒,但是田曉霞卻犧牲了。人生沒有一步登天,只能一步步低頭攀登。


影視小海螺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能夠獲得茅盾文學獎其實也是時來運轉。

想當初《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來時,連投幾次刊物,都被退稿。

後來還是一箇中等刊物《花城》接納了它。

在《平凡的世界》研討會上,幾乎就沒有專家看好這部書,認為這不應該是《人生》作者寫的書。

後來幸好路遙在出差的時候碰到了中央廣播電臺的葉詠梅。

是她促成了《平凡的世界》在廣播裡傳進了千家萬戶,讓茅盾文學獎的評委知道了有這部書。

正是這次巧遇,改變了《平凡的世界》的命運。

也更鼓勵了路遙,讓路遙能更好的完成接下來的寫作。

再加上那年的文學思潮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開始迴歸。

評委們都更認同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而《平凡的世界》正好符合這種審美傾向。

所以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平凡的世界》機緣巧合的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而且是第一名。


宇哥帶你讀原著


愛說真話的肅竹想說,如果路遙還活著,如果《平凡的世界》現在才寫出來,如果路遙沒出名,這本書是不可能被出版的。這不是書的原因,也不是讀者原因,不看好的只是出版社或者編輯。

先說這本書的厚度,103萬字。怎麼出都需要很大的印張,如果沒有對市場的充分信任,沒有哪個出版社敢大投資冒險的。

再說這本書的內容,帶有鄉土特色的年代鉅著,這樣的作品很難瞬間贏得市場,很難快速得到認可,很難暢銷。很有可能是得到認可時給出版社的授權時期就到了,所以出版社也不會做。

第三這本書是比較嚴肅的,具有很強的時代感,責任感,與那些豔情低俗的暢銷書相比,閱讀壓力太大,沒有品位的人還真不喜歡看。

第四這是一本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書,也需要時間去歷練。到現在為止依舊暢銷的大長篇除了這本書恐怕不多了。

作為一個讀過路遙全部作品,讀過《平凡的世界》二十多次的人來說,肅竹認為,《平凡的世界》是新中國最偉大的作品。路遙在陝西文壇的高度無人可及。茅盾文學獎在陝西共三部,《平凡的世界》是巔峰,其後是斷崖式下跌,如果沒有作協主席袈裟護體,有的作品只能爛大街。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經歷了退稿,經歷了負面評論滿天飛。但依然得到大家的認可,肅竹認為,一方面是出版社編輯水平太差,另一方面是出版社唯利是圖的意志決定,再一方面是文化體制中一些利益糾纏原因,當然還有主流作家群的狹隘性決定。這些弊病在路遙時代存在,在當前更盛,所以不要認為自己的作品好就一定會受到出版社的青睞,也不要因為出版社不接受你的作品就以為自己差。

堅持做自己,不斷努力,才是王道。


肅竹


套用毛主席的那句話:“是非洲兄弟把我們抬進聯合國的!”

路遙獲得茅盾文學獎,是億萬聽眾和讀者的功勞,是他們將茅盾文學獎的皇冠戴在路遙頭上的,而且這頂皇冠上還鑲嵌了明珠。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16位評委,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只是順從了民意。

之所以這麼說,是從《平凡的世界》面世後的一波三折中得出的。

1、《當代》青年編輯周昌義看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稿件後,總結道,故事節奏慢、囉嗦,情節沒有懸念。於是,周昌義便以《當代》積稿太多為由,婉拒了路遙。(注:周昌義以後成為了路遙的忠實支持者。)

2、作家出版社的一位編輯看了三分之一,便看不下去了,這位編輯的評價是:《平凡的世界》不行,與時代潮流不合拍,屬於老一套的“戀土派”。

二、評論界不待見。

1986年11月,《花城》刊發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後,便在北京舉辦了《平凡的世界》研討會。當時,邀請的專家幾乎囊括了中國那時最優秀、最權威的評論家。可事與願違,這些評論家對《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幾乎全盤否定。只有朱寨、蔡葵等少數幾人給予了正面評價。

1986年《花城》刊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三、文學潮流不待見。

路遙在悶頭寫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時,各種文學潮流鋪天蓋地而來。魔幻現實主義、意識流、象徵主義、黑色幽默等大行其道。這些文學潮流強調,要表現人的非理性狀態,表現人的原始性,表現人的情慾、性慾。現代小說如果不表現人的原始性慾,就不是好小說。一夜之間,托爾斯泰、曹雪芹、柳青這些現實主義大家落伍了,過時了。而路遙在寫作的很多方面是繼承了柳青的“衣缽”的,路遙過時了,《平凡的世界》過時了,似乎就合情合理了。

面對三個不待見和眾多的排斥、批評。路遙在開始《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創作前,他跑到了“師傅”柳青墓前祭拜。路遙長跪在柳青墓前,放聲大哭,他在向“師傅”傾訴,這位精神硬漢需要柳青老人賜予他精神力量。

以上便是題主說的“路遙的作品不被看好的”現象和原因。下面來說說《平凡的世界》能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原因。

一、文藝為誰服務?

面對文藝界的批評,路遙曾經說,我寫小說不是給專家看的,是給最普通的廣大讀者看的。作品被冷落,沒關係,紅火一時的作品未必能持久,希望我的作品能經得起歷史的審視。只要讀者不遺棄你,你就有存在的必要,讀者是真正的上帝。

二、聽眾的力量。

《平凡的世界》在葉詠梅、李野墨二人的通力配合下,一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立即引起強烈反響,聽眾來信如雪片一般飛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平凡的世界》長篇連播後,聽眾的來信和廣播的威力雙重疊加,推動著印刷廠的輪轉機,出版社一印再印,到《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前,《平凡的世界》已經出版了幾十萬冊;而沒廣播前,圖書發行只有三千冊。一時間,凡有水井的地方,皆能聽到柳詞的盛況再度出現。那時,每到中午十二點半,只要有收音機的地方,就有人在收聽《平凡的世界》。





所以說,路遙之所以能獲得茅盾文學獎,是億萬聽眾和讀者的功勞,是他們將茅盾文學獎的皇冠戴在路遙頭上的,而且這頂皇冠上還鑲嵌了明珠。<strong>

<strong>


老梅尋夢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長篇鉅著。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

作者在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間的廣闊背景上,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讀來令人蕩氣迴腸,不忍釋卷;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

面世之初普遍不看好

在今天,《平凡的世界》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但在1986年,這部作品的第一部剛問世時,卻並不被看好。

魯迅文學院副院長白描回憶說,《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寫完後,曾在北京舉辦了一場研討會,“除了極少數人對這部作品給予肯定外,更多的人是給了路遙當頭一棒,甚至有的青年評論家,對他使用了非常刻薄的語言。”他說,當時先鋒派、意識流等剛剛進入中國,大家忙於對寫作形式的探索,認為《平凡的世界》這種傳統現實主義的寫法太陳舊、沒意思。座談會讓路遙深受打擊,“會議結束後,我和路遙回陝西。起程那天漫天風雪,雪花橫著飄,我們坐的出租車直打滑。我當時對路況很緊張,但路遙沒有任何感覺,情緒低落。”

白描說,路遙在寫作前,跟很多人表達過自己的一些觀點,“他認為既然自己寫的是最樸素的人,就應該用最樸素的手法來寫,絕不在形式上搞過多的花樣。”

我們在看看小說的影響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嘔心瀝血之作。小說完成後,作者有一段時間甚至不能從書中回到現實世界來、連過馬路也要弟弟攙扶。不久他就去世了;但他的作品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播了《平凡的世界》,在許多城市,還出現了排隊購買這部作品的現象;人們對路遙也舉行了各種悼念活動,全國發來的唁函唁電有一尺多厚,像雪片一樣,陝西電視臺還拍了路遙的專題片。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關鍵在於他的作品貫注了昂揚的奮鬥精神。

“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咀嚼著這些至理名言,使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從這個意義上看,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將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





素心聽書


《平凡的世界》看過不下十遍。其優秀動人之處,個人觀點如下:

深厚的情感:

路遙傾心血之作,全書104萬字,耗時6年,以43歲離世的代價,用生命創作的作品。文如其人,路遙對世間、對那塊土地,對那些普通人充滿厚愛,他更把這深深地眷戀傾灑進了字裡行間,讀《平凡的世界》,無時無刻都會被那份深愛所感動……

史詩般的敘述:

《平凡的世界》是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陝西黃土地上的社會變遷。

路遙蒐集了大量的史料,作了深入的調研,進行了大量的閱讀準備,歷史、哲學、地理、生物、報紙……這種愚公似的操作,雖被某些先鋒人物,某些天才型作家所不屑,卻紮實地給與了人物成長的歷史背景,讓人物創造歷史也被歷史烙上深深的印痕。

看《平凡的世界》彷佛置身於那個時代,面對那個時代的那些人。這史詩般的恢弘就讓《平凡的世界》置身於矛盾獎的巔峰,迄今無人超越。而這一切是路遙那每天按計劃寫作,如爬字工人般的日復一日地重複工作所創造出來的。

細膩的人物刻畫:

路遙不僅是結構大師,其恢弘的人物家譜式的結構設計,仿如農村鄉土版的紅樓夢;他更是一個細膩的人物工筆畫家,他讓每一個人都自由地成長,彷彿他只是個旁觀者與記錄員。路遙外表是木納的,但股子裡卻有著沉靜的幽默,讓讀者實時會心一笑或開懷大笑,而自己不動聲色。少安、少平、滿銀、田福堂、玉厚老人、秀蓮、潤葉、曉霞凝聚了幾代人的身影。

不屈不撓的情懷:

路遙是倔強的,他的作品與他的人生都充斥著這種倔強。早晨從中午開始,他每天夜裡寫作,上午睡覺……他吸菸極兇,這也許是他面對他人的不屑的手段。

《平凡的世界》也是倔強的,這部書裡的每個人都那麼地倔強,頑強如旱地裡的小草,執著地要向天空發出自己的吶喊,即使如玉亭那不著調的人生也從未喪失過信心與希望。

人物倔強,村莊也倔強,甚至城市與國家也在路遙筆下充滿著倔強,頑強地向著夢想進發,也許這份滿紙倔強才是我們從平凡的世界裡體會到的力量。

《平凡的世界》不愧是矛盾文學獎中的桂冠!




愛直播益起來


記憶很深的是大學畢業等待分配工作期間讀了兩本小說,米歇爾的《飄》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工作後斷斷續續重溫了幾遍,這個國慶節期間再次完整的看了《平凡的世界》電視連續劇。這兩本鉅著都有著很強的時代背景,反映了各自國家當時真實的社會狀況和小說主角為了新的生活所付出的不一樣的努力奮鬥歷程。雖然《平凡的世界》遠不及《飄》的文學影響力,但在當代中國已屬難得。

《平凡的世界》的成功之處在於:

1、時代背景強烈。處在兩個時代的交替階段(1975—1985,文革末和改革初),當時中國社會人們思想和經濟發展轉變碰撞之劇烈歷史罕見,這為小說提供了太豐富的素材。

2、貼近現實生活。相信只要是5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人都能在小說裡找到一個“我”,總感覺這本小說寫的就是自己,小說裡太多的情節都與那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能夠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這跟路遙先生生活現實有很大的關係。

3、思想引領。在那個連黑麵饃都吃不飽的年代,人們餓著肚子幹革命,但從來沒有放棄對理想、愛情、詩歌和美好生活的追求(田福軍、田潤葉、孫少平、孫少安、賀秀蓮甚至還包括蘭花和王滿銀),還有田曉霞一個地委書記的女兒為了純潔的愛情愛上了貧二代,還有賈冰老師詩歌和豬大腸的碰撞。在那個貧窮的年代,人們的內心是豐富和純潔的,是有著強烈的精神追求的,人們的生活平凡而精神卻並不平凡。

當然,這本小說也有它的不足的地方。小說裡有的人物思想和行為變化太快,前後對比太劇烈,有的地方只是用作家的語言來表述而沒有適當的故事情節來表現,過於理想化;有的人物出現太突然,有的人物語言和行為脫離受教育和生活實際,小說在表現形式上模塊化的痕跡較多,有的情節缺少串聯不夠連貫,在非重點情節的描寫上表達太多等。如果這本書路遙先生再晚出版一段時間,再仔細斟酌潤色,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一定會更加出色更加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