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真正的聰明人,早就退出了微信朋友圈”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來回答“真正聰明的人早就退出了微信朋友圈”,我就是其中一個,最後一次發朋友圈是在2017年,如今已經過去了兩年。微信朋友圈點贊證明對方在乎你。好東西要分享給大家,快樂也要傳遞給大家,要分享好的,正能量的東西。因為我們家屬異地搬遷,全家人都住進了新房,告別危房,結束了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日子,我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既然沒有一個贊,沒意思。然而打開朋友圈,撲天蓋地都是廣告,微商,曬吃曬喝,曬幸福,秀恩愛,於是默默地微信朋友圈我也設置了:

每個人的微信上可能都躺著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個好友,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頭像,但是真心的有幾個?願意幫你的又有幾個?聊得來的又有幾人?

現在生活壓力大,都忙著掙錢,誰還有時間聊天?誰還有時間刷朋友圈?你發的朋友圈人家或許都沒時間看,或許已經關閉了朋友圈。

有人說,從朋友圈能夠看出一個人的一切,也容易被不法分子鑽空子。也有人說有錢的人從不發朋友圈,沒時間,怕別人借錢。也有人說在朋友圈曬什麼,證明他缺什麼。

我只玩頭條,我想要有很多粉絲,想在頭條上帶貨賺錢,我還想寫出爆文,因為我喜歡寫作,這是我從小的夢想。我想賺很多錢,孝敬老人,報答她的養育之恩,我也不用出去辛苦打工,拿著微薄的工資,將來我來了也不會寂寞……





快樂生活c


經常發朋友圈的通常有三種人:第一種是內心有種不確定感,不夠自信,需要被關注,被肯定,被讚美,被鼓勵,所以經常在朋友圈刷存在感;第二種是比較情緒化,高興的時候想跟別人分享喜悅,悲傷想通過朋友圈宣洩一下,以尋求安慰;第三種是推銷,用刷朋友圈來提高曝光度,提高信任度,從而吸引朋友來關注和購買他的產品。

 

“真正聰明的人,早就退出了微信朋友圈”,指的是一部分人的內心慢慢變得強大,把焦點集中在工作、學習和自我提升上,而不需要浪費時間去尋求微信朋友圈的肯定,也不需要通過朋友圈去宣洩自己的情緒。這種人活得比較通透,成熟。



千尋a00


退出微信朋友圈,和聰明不聰明無關,我總結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原因:

其一,倍感失望,現在的朋友圈已經成了名符其實的廣告圈,只要一打開就是滿屏的廣告,曾經那些無話不談的親友們,全都換了一副面孔,全都在熱情的吆喝著:“親,買襪子麼?某某襪子防臭防腳氣……”“親,口紅要麼?某某口紅,天然胡蘿蔔素,千人千色……”“好消息!某某冷敷貼,冶頸肩腰椎,一貼見效……”……朋友圈成了一個噪雜的市場,全是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大家都成了商人。

其二,朋友圈與“朋友”已無關,很多人迫於生計壓力為了發展業務,會在朋友圈加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很多所謂的“朋友”,我們其實是完全陌生的,對於陌生人,我們是有戒備心理的,所以我們漸漸不能在朋友圈敞開心扉分享生活了,涉及個人信息的內容少發或者不發。朋友圈越大,顧忌也就越大。我們漸漸成了朋友圈的看客,而滿屏的廣告,又讓人索然無味,索性也就不看了。

儘管如此,我仍然沒有放棄朋友圈,那些真誠的朋友一直都在,只是大家都是凡人,我們得生活,打工者發公司廣告,創業者開拓市場,如果說那些頻發的內容我們不感興趣,也可以選擇暫時不看他(她)的朋友圈,想念了也可以私聊,總之,朋友圈還是有驚喜的,也許人家所發的信息你正好需要,既助力友人又自己獲益,何樂而不為呢?

願人人都能擁有:乾淨的圈子,真誠的友誼。2020天天快樂!



六月麥田Y


聰明人,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簡單高效。

朋友圈剛開發出來時,是一個發佈自己私人生活感受、與人分享體驗的平臺,更多是一個屬於個人的私密小圈子。朋友之間因工作繁忙不能經常相見,可以通過朋友圈看到對方的生活,互相點贊中保持聯繫。

而如今的朋友圈,已經淪落到很尷尬的一個地位。滿屏的微商廣告、滿屏的偽精緻、滿屏的商業包裝。朋友圈變成了一個戴上面具的地方,有些人為了營銷髮圈,有些人為了炫耀髮圈,有些人為了立flag髮圈,有些人為了欺騙髮圈.....真實,已經離朋友圈越來越遠。朋友圈裡的人生,感覺都很精彩,但屏幕的背後,都是一個個疲憊的靈魂。畢竟,動動手發個圈,就能讓自己過上想象中的生活,對於很多人來說,能夠輕易滿足自己的自尊心或者商業目的。是否能感受到,身邊大量的人,都已經把朋友圈設置為3天可見?虛偽的朋友圈,讓人厭倦。

對於我來說,2019年經歷了非常大的變動,雖然失去了很多,但也讓其得以有時間靜靜地思考之前走過的路。我開始對自己的生活做減法。朋友圈便是其中之一。我把好友人數從1000多減到了400,只留下工作夥伴和能夠說心裡話的人。朋友圈髮圈的頻率已從基本每天都發,降為一個月或三個月一次。只會發一些記錄人生感悟的時刻。

人一定要為自己而活,活在現實世界裡,珍惜身邊的人,珍惜與優秀的人面對面交流的時光。活在虛偽的朋友圈裡,只會在互相點贊後剩下滿屏的空虛。有一天如果能理解為何科技公司的大佬們都喜歡極簡風,也許便能理解棄圈的意義了。


BlitzVlog


回答問題之前,先祝福各位網友新年快樂,闔家幸福!

“真正的聰明人,早就退出了微信朋友圈”這一說法,是才聽說的,也是最近才感覺到的。

我玩朋友圈也有好多年了,看別人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態,高興的點贊,悲傷的唏噓,滴水的也籌過,虛假的也轉過,不亦樂乎。但有時候也很納悶,為什麼有的人不玩朋友圈,覺得沒有意思?還是忙?尤其是很多高層次年輕人,都不發微信圈,現在看來應該都是聰明人。

我玩朋友圈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微信平臺上寫文章以自娛自樂,兩年多發送圖文兩百多篇,都是自己嘔心瀝血的,配圖也是自己多年積累的。前面發送的文章,有少量的人看,也有親朋好友轉,漸漸的都懶得看,也懶得轉了,因為他們把看文章和轉發當作是最大的人情,有的礙於面子就在外面點上一個贊根本就不打開。

由於受眾的侷限,微信粉絲的增長量略勝於無。圖文的閱讀量每一篇都得看人臉色,他們認為歌頌自己的,不只是讀,還轉發,否則就置之不理。不像頭條這面,不看熟人的臉色,況且頭條這面的粉絲還幫臺。

所以我就在一個月前離開了朋友圈,看來我是最為愚笨的人了,後知後覺。


Elegant


有人說“真正的聰明人,早就退出了微信朋友圈”你怎麼看?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QQ風靡天下,很多人註冊QQ號後加了很多好友,喜歡天天在QQ空間裡發照片,發說說,跟好朋友們保持著聯繫和互動。工作了以後,微信出現了,很多人就把戰線轉移到了微信,通過微信朋友圈發照片、發心情,慢慢的,微信就取代了QQ成為了人們發佈照片和心情的第一選擇。

時光流逝,很多從前天天發朋友圈的人,慢慢的減少了頻次,慢慢的就不發了,或是很久才發一個,讓人知道自己還活著,有很多人乾脆就無視了朋友圈,一個也不發,你想了解他的近況除非見到他本人。

不再發朋友圈成為了很多人的選擇,為什麼不再發朋友圈了呢?有人說“真正的聰明人,早就退出了微信朋友圈”,這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話。聰明的人、優秀的人,漸漸地都選擇了退出朋友圈,至於為什麼,無外乎以下幾種吧:

1、聰明的人、優秀的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不會把什麼情緒都掛在臉上,更不會動不動就發朋友圈。那些天天發朋友圈、動不動就發朋友圈的人其實心裡很孤獨,很希望被別人關注、關懷,聰明的、優秀的人經歷的事情多了,看透的事情多了,就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需要這些外露的東西。

2、聰明的人、優秀的人,生活的很充實很忙碌。隨著歲月的流逝,變得越來越成熟,不需要朋友圈去刷什麼存在感,有那些時間倒不如去學習去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把時間留給自己,也就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3、聰明的人、優秀的人,變得淡然、低調。隨著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自身修養和學識不斷提高,漸漸收起了自己的情緒,變得更加的低調。因為經歷得多,也看透了,所以不會經常在朋友圈“炫耀”。相比於別人的看法,更加在意自己的看法,更加懂得如何去生活。

總之,發不發朋友圈是每個人的自由,有些人選擇不再發朋友圈也沒有什麼,請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不要去評價,沒有意義。願每個人都成為聰明的、優秀的人。


樂山韻語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知道有肉掩埋在碗裡吃的時候,才是他真正成熟的時候。所謂的朋友圈,可能除了微商就是親戚朋友,有時候抱著記錄留念的藉口去髮圈,但是得不到他人的點贊和關注就會心情不好,其實真正的悲喜沒有多少人會與你分享。時間久了,也就看清了,常常是打好了字配好了圖,然後再刪除……


愛伯陽


我覺得,聰不聰明,跟是否退出了微信朋友圈,根本扯不上什麼關係。

比如我的微信朋友圈。我是做木雕生意的,所以我的朋友圈人數很龐大。什麼搞銷售的、文玩愛好者、退休工人教師老幹部、以及各行業老闆等等都有。

雖然微信朋友圈人員眾多,行業也是五花八門,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多數都是對木藝感興趣的朋友。經常把自己的作品發到朋友圈,有時會招來好多人的圍觀。朋友們品頭論足的同時,不光增加了大家的鑑賞能力,有意向的朋友也會淘到自己中意的作品。

同時,有時間也在朋友圈裡看朋友的動態。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也會互動一下。比如,自己特愛自駕遊。看看朋友旅遊時拍的那些的風景照,欣賞的同時,還能通過朋友瞭解到去景區的駕車路線,以及景區特色,餐飲住宿等等。

另外,朋友圈還能傳播一些正能量。前段時間當地一孩子因為跟家長賭氣離家出走。家裡人傾巢出動,還叫上親戚找了一天都沒線索。結果還是龐大的朋友圈起了作用。經過一個個朋友圈的轉發,孩子很快就在幾百裡的一個縣城找到,並安全帶回了家。還有一次是一位患老年痴呆的老人,也是走失後通過朋友朋友圈很快就找到的。

所以說,退與不退微信朋友圈,跟聰不聰明沒什麼必然的關係。也跟安不安全沒什麼必然關係,微信可以設置,不喜歡的人是不可以隨便進的。不提倡朋友圈天天曬自己各種美顏、吃喝玩樂享受,或者發悲觀落寞心情的。因為那些除了讓人們看到自己驕奢乏味,和一些負面的東西,並沒什麼意義。

平時經常關注一位商界成功人士的朋友圈,他發表的好多動態都是正能富有哲理的。齊中有句話內涵豐富,印象也最深刻,今天用這句話做結尾。—“無視旁人褒貶,只求自心坦蕩……”


木怡天下


微信朋友圈的質量取決於微信好友的質量。微信裡都有哪些人?家人、同事、好友、客戶或是其它。


有些人非常愛發朋友圈,像每日直播一樣,看了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他在幹什麼了每天。

有些人偶爾發朋友圈,但發佈的內容則是經過挑選過的。

有些人則是做微商的賣貨的,發佈的內容自然很多,都是關於產品。

聰明不聰明,其實是關於時間的問題,如果不是為了利益賺錢,你為什麼有那麼多時間發朋友圈呢?


是否退出朋友圈,在於朋友圈的作用。聰明的人也可以利用朋友圈有所收益,維護客戶關係。你不發朋友圈,也不代表你是真的太忙沒有空,就是不想發而已。


因此,我並不認為這句話是客觀公正的。應該辯證的去看。


纖步冰蓮


退了朋友圈,喜靜,留給自己更多時間。

退了朋友圈,認知準確,知道朋友圈裡朋友並不多。

退了朋友圈,不虛榮,不攀比,做人(可能)會大氣一點

退了朋友圈,迴歸本我,知道生活是自己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