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偶像周公旦,有什麼功績,讓孔子那麼崇拜他?

靜心匠道


我覺得,不管是在做人還是做事方面,周公都是一個標杆性旗幟性的人物,他在浩瀚的中國歷史上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正如近代歷史學家夏曾佑的評價: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那周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為什麼會受到孔子的尊崇呢?

話說,周公早年曾輔佐武王,在滅商過程中取得了不朽功業,而周朝剛剛建立後武王就去世了,當時國內政局不穩,再加上成王年幼不能處理朝政,所以按照武王遺詔由周公輔政,我們且來看看周公輔政後都做了那些事:

1、三年平亂。由於對周公執政的不滿,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等聯合武庚,還糾合了那些曾經附屬於舊商的東方諸侯小國和部族一起叛亂,嚴重威脅著周朝新的統治。周公接到戰報後,緊急安頓好朝廷政事,而後親自率領大軍東征,經過三年的辛苦作戰,終於平定了叛亂,並徹底征服了東方諸國和部落,加強了周朝對東方疆域的統治。

2、營建洛邑。周初的都城本來在鎬京,但在這裡建都不利於東方諸國的控制。武王滅商後曾計劃在洛邑建設新都,可還沒有實行就去世了,這個重任就落在周公身上。周公親自主持了這項重大工程,並積極參與到新都城的建設,還特別設計了一都二城,分別劃分為王城和成周,王城是周王室的所在地,立有鼎之重器,成周是安置殷商頑民的地方,並將參與武庚叛亂的商朝遺民遷徙到這裡,給田耕種,加以嚴密監視,逐漸消化了這支反抗勢力。

3、實行分封制。周公平定叛亂後,為了維護西周王朝的江山社稷,他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分封諸侯,用周室宗親的血緣紐帶維繫中央到各大區域再到地方最後到基層的行政關係,根據歷史記載僅在周公攝政時就分封了70餘國,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也有部分異姓諸侯,這些措施加強了周王室對全國疆域的控制,鞏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4、制禮作樂。周朝的統治穩定後,周公在總結前代禮儀體系、社會規範的基礎上,勇於打破陳規秩序,在洛邑進行大規模的制禮作樂活動。周公從政治、文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制度,而又給各種禮儀制度配製相應的樂舞。周朝制禮作樂對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為王朝的建立和鞏固奠定了良好基礎,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實際上,周公輔政也不過七年時間,但是能夠在短短的七年內做成這麼多恢宏的大事,這份成就是非常讓人稱讚的。而周公在成王年幼時,攝政管治國家,是頂著很大的壓力和非議的,但他始終不避嫌疑,誓死效忠新王,當成王年滿22歲時,他又能率先垂範還政於王,重新回到群臣的行列之中,為周王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縱觀周公的一生,他自始至終都能夠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致力於民族和國家的建設,為西周的鞏固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樣的高風亮節和卓越德行,莫不令人景仰和嘆息!

可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征伐不休,孔子在遊說眾諸侯國曆經挫折和磨難而不得其用時,他最想要實現的就是周公的那種“以禮制馭天下,用勤勉為政的無逸思想倡導抑奢制逸的超凡情懷”,所以孔子對周公是心懷尊崇的,也特別渴望國家能夠回到周公曾創造的那種井然有序安穩和平的社會狀態,是以尊稱周公為"元聖",周公就這樣成為了儒家的先驅。


陽光初起時


引言: 曹操的詩歌裡《短歌行》裡有這麼一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個典故里的周公,就出自《史記》,周公姬旦派長子伯禽(又稱禽父))去管理魯地,臨行時他告誡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地位已經很高了。可是就算這樣,我一樣要謙虛為人,勤儉節約,因為我的地位如此,更要注重賢人的名聲,希望你到了魯地,要恪盡規範,不要盛氣凌人。據說周公為了見到賢人曾“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

一、儒學先驅


周公旦,周文王之子,他在文王時期受封周原,他是第一位周公,其後裔世襲周公之爵稱。

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周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先驅,連先賢孔子最為尊敬的古代先賢。《論語》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自春秋以來,周公就被學者、統治者所膜拜。連聖人孔子都對他推崇備至,嚮往他所開拓的事業,盛讚他的才幹。孟子首稱周公為“古聖人”,孟子把他與孔子並論,足見周公在學者心裡的尊貴地位。

荀子以周公為大儒,在《儒效》篇中讚頌了周公的德才。漢朝的劉歆、王莽將《周官》改名《周禮》,認為是周公說做,才有了後來的太平盛世,在沒有“禮崩樂壞”的西周,人們講究禮儀,講究次序,把周公的儒家先賢的地位又一次拔高了一個層次,認為他的才華與貢獻都在孔子之上,

唐朝的韓愈為闢佛老之說,大力宣揚儒家道統,提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統序。自此以後,人們常以周孔並稱,在教育上則有“周孔之教”的概念。

在提及孔子為先賢之時,必然提到周公,可以想見,周公在歷史上的作用不可小覷,尊崇周公,不僅僅是為了政治統治,也是大家認可週文化的珍貴,以及對他的尊敬,在繼承、弘揚中華文明同時,周公對後世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

二、建立禮法制度

周公東征之後,正式營建成周洛邑。在建成周洛邑後,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的典禮,他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佈各種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謂“制禮作樂”。

為了鞏固周朝的統治,周公先後發佈了各種文告,從這些文告裡可以窺見,周公總結了夏殷的統治經驗,制定下來的各種適合統治的政策。周公曾先後給衛康叔《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

三篇貫穿一個基本思想是安定殷民,不給殷民一個虐殺的形象,處罰要慎重,要依法從事。至於改造陋習——酗酒,一是限制,二是引導,三是區別對待。做為統治者,要勤勉從事。

在對待俘虜的問題上,周公表現了自己的仁德,周公反覆申明的“天命”不是他的創造,而是從遠古繼承下來的,他用“君權神授”的理論,對俘虜進行攻心戰術,周公在《牧誓》中提到“恭行天之罰”。對敵人多講天命的周公,在此時把天命的概念進一步擴展起來,即使“君權神授”也需要“仁德愛民”,如果缺乏對天地萬物的敬畏,天也不會護佑,桀紂失掉天命是因為“失德”。天命也可以改變,那就是用“仁德”去爭取。

周公在掃平叛亂,營建洛邑之後的問題是,周王朝的長治久安的謀劃,也就是“制禮作樂”。這在周公稱王的第六年。“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是鞏固周人內部團結的兩方面。禮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分,即宗法制。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結合起來,創立了一套完備的服務於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公是為了加強中央王朝對地方的統治,冊封、巡狩、朝覲、貢納等制度,這是周公在總結前代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下來的。

為了進一步鞏固周朝政權,周公旦還“制禮作樂”,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周公旦還制定子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這種有秩序的社會。

三、還政成文

周公制禮作樂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稱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徹底交給了成王。

周公旦攝政6年,當成王已經長大,他決定還政於成王。在還政前,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鑑,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然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後,把主要精力用於制禮作樂,繼續完善各種典章法規。年老病終前,他叮囑說:“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離開成王”。不久辭世。

四、後世的傳說

現在打開網頁,總能看到周公解夢這樣的字眼,傳說周公能解夢中之事。孔子經常說,“吾不復夢見周公矣。

連孔子這樣的人都能夢見周公,所以後世杜撰周公會解析夢中之事,在儒教長期主導文化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與夢聯繫起來。周公到底會不會解夢,我們也無從知曉。

周公攝政的裡七年,提出了根本性的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逆風解語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也稱呂尚、姜尚俗稱姜子牙商朝未年人相傳姜子牙的先祖本是個貴族在舜帝時作過官,而且屢立戰功,被舜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所以又稱呂尚。但到了姜子牙出世以後,家境已經敗落了,成了普通了貧民,所以姜子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

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處商朝西的一個屬國周逐漸上升的時期。姜子牙聽說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經濟發達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大得人心便很想為興周滅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時姬昌也正在為治國興邦而廣攬人才於是姜太公便下定決心,離開了商朝,不辭勞苦,來到了周的領地渭水之濱,終日以釣魚為生,其實是在觀察世態的變化,尋找大展宏圖的機會。據說,姜子牙釣魚用的是直釣,魚當然釣不上來,所以才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說法 。

姜子牙用了幾十年的功夫,勤學苦讀,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謂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學識淵博。尤其對歷史和時勢的研究更是駕輕就熟如今當了姬昌的太師可以說是厚積薄發運籌而遊刃有餘對內他幫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政策如:實行“九一租稅制”,即農人租用公田,只繳納九分之一租稅的低稅制度;給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為官吏的奉祿,而且子孫可以承襲等。這樣,就調動了農人在官田上努力生產、官吏們自覺地搞好本人分地生產的 極性,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有朝一日興兵伐紂奠定了穩固的經濟基礎。對外,姜子牙協助姬昌實行光養 晦薄禿孤立瓦解的政策對 商王他表面上表現得 謙和恭順一心事殷 使商王誤以 為周是最可靠的屬國姬昌 是位忠心的伯而 在暗中卻採取種種手段,拉攏爭取殷商王 朝的其 他屬國使殷 商越來越孤 立結果許多諸 侯國和部落陸 陸續 續地棄殷而投周,到了後來,殷商雖名為天子,而真正附屬於他的屬國、部落卻連三分之一都不足了。這樣,就又為最後消滅紂王,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可惜的是,姬昌未能實現滅紂的願望,便撒手歸西了。姬昌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這就是周武王(姬昌死後被追封為周文王姬發繼位亦繼志繼續為興周滅商而努力他拜姜子牙為國師並號稱為師尚父姜子牙也不改初衷,繼續全力輔佐姬發以圖大業。有一天,武王姬發問姜子牙:“我打算減輕刑罰而又能 樹立我的權威,少施行一些賞賜而又能使人們從善,少頒佈一些政令法規而民眾又都能自覺按一定的規範行事。請問師尚父,怎樣做才能實現這一點呢?”姜子牙說:“如果你殺了一個人就能使一千個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殺兩個就能使一萬個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殺三個人就能使三軍軍威大振那麼你就把他們殺瞭如果你賞了一個而使一千個人高興賞兩個人而使一萬個人高興賞三個人而能使三軍上下都高興,那麼你就賞他們;如果你能通過法律條令約束了一個人而使一千人遵照執行,那麼你就用這法律法令去約束他;如果你能通過禁止兩個人的錯誤行為而使一萬個人不再去做,那麼你就去禁上;如果你能通過教育三個人而使三軍上下都受到教育,那麼你就去教育。總之,能夠殺一個而懲戒上萬人,賞賜一個而激勵更多的人,這才是有道明君的權威,幸福之所在啊!”武王姬發聽了,頓開茅塞,照著姜子牙的話去做,時時慎於刑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背叛殷商而依附周室外的人越來越多,出師伐紂的日子已經指日可待了。

這時周朝已羽翼豐滿國勢日隆而殷商王朝已出現了土崩瓦解之勢。特別是殷商王朝統治集團內部 發生了內忠臣良將被殺的 被殺被囚的被囚 外逃的外逃降周的降周 姜子牙審時度勢,認為伐紂的時機已到便親任主帥統領大軍以弔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各國出兵直取商都。經過牧野一戰,大敗商軍,迫使商紂王連夜出逃,與妃子妲已投火自焚於鹿臺。中國歷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也便宣告滅亡了,姜子牙終於完成了扶周滅商的宏圖大業。

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建有殊功,武王姬發把姜子牙封到了齊地,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姜子牙勵精圖治,終將齊國治理成為春秋戰國時期五霸七雄中的強國之一而由於姜太公的雄才偉略更被後人稱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司馬遷就曾說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史記·齊太公世家》) 在我國著名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說姜太公曾在崑崙山從無始天尊學道,後來是奉師命下山輔佐周室的。在起兵伐紂時,也是通過許多道術之士與紂軍鬥法而完成興周大業的。這其實是把姜太公這個歷史人物神化了。


人文小書童


周公是如何輔佐(周)成王

周武王滅了商紂王建立了周朝以後,過了兩年就因病而死了。武王獨子姬育繼承王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周成王。

當時成王繼位時才剛剛13歲,武王在臨終前把國家大事託付給了周公旦,讓他輔助還未成年的周成王,當時人們都將周公旦尊稱為“周公”。

周公盡心竭力輔助年少的成王,管理國事。當洗頭髮的時候,一碰到急事,就馬上停止洗髮,把頭髮握在手裡去辦事;吃飯時,聽說有人求見,就把來不及嚥下的飯菜吐出來,去接見那些求見的人,這就是“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的由來。周公這樣盡心於國事,使天下的人都願意歸附周朝。這也是曹操的詩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由來。

可是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卻妒忌他,在外面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奪王位。謠言鬧得鎬京沸沸揚揚,連召公和姜太公也懷疑起來。成王年紀小,不大懂事,更鬧不清是真是假,對這位輔助他的叔父也有點信不過。

紂的兒子武庚巴不得周室發生內亂,好重新恢復殷商的王位,於是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氣,聯絡了一批殷商的舊貴族,還煽動東夷中的幾個部落,鬧起叛亂來。

周公心裡非常難過,他和召公、姜太公披肝瀝膽地談了一次話,告訴他們,他絕沒有野心,要他們顧全大局,不要輕信謠言,消除了誤會後,周公調動大軍,親自出徵。

這時,東方有幾個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動。周公下令給姜太公,並授權給他,各國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姜太公征討。這樣,由姜太公控制了東方,周公自己全力對付武庚。

三年後,周公終於平定了武庚的叛亂,把武庚殺了。管叔自己沒有臉見他的哥哥和侄兒,上吊自殺了。蔡叔被周公辦了一個充軍的罪。

在周公東征的過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貴族成了俘虜。周公覺得讓這批人留在原來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時又覺得鎬京西邊,不方便控制東部的廣大中原地區,就在東面新建了一座洛邑城(今河南洛陽),把殷朝的“頑民”遷到那裡派兵監視。

從那以後,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都鎬京,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周公輔助成王執政了7年,把周朝的統治鞏固下來。他還制定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滿20歲時,周公把政權交給了成王管理。

這就是孔丘心目中的周公旦。


文藻巧翁


周公旦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周公旦重視人才的作用,《史記▪魯周公世家》中“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即典故“握髮吐哺”說的就是他的故事。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


清風漫旅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當時歷史正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孔子非但沒有代表新興的地主階級主張變革,反而主張克己復禮,恢復奴隸制的周禮,孔子拉歷史倒車,崇拜和效忠周公旦。





鶴崗崔哥


一方面是姬旦掌控了國家權力,卻沒有竊據大位,還政於成王。另一方面是制定了“禮樂制度”,影響了後世幾千年的封建社會。


黑衣不器


孔子對於周公但忠心耿耿的輔助少主 然後,又在應該還政時不戀權爽快的交權是非常推崇的。

從此點,也看出孔子是希望自己也有機會輔助君主成就一段佳話的。


喬加貝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個人觀點,我姑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國人不缺乏歷史,缺乏的是歷史觀點!—— 馬東峰等。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是中國封建制度體系最璀璨的時代,也是中國封建制度走向沒落,進而為進入郡縣制實踐奠基的時代。

周公(?~公元前?)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製作禮樂,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祖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孔子生於東周離亂諸侯爭霸之世,以救民於水火為己任。

他的理想樂園是——聖人制下的各安其所!

周公

未完待續。


凱騰聚知


周公制定了各方面根本性的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和井田制,奠定了周的基礎和文化,這些制度在當時不可謂不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