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讀多了會有什麼副作用嗎?

劉屹珺


詩歌是一種用最凝練最美麗的語言,來表達作者內心的一種文學形式,多讀詩歌,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的氣質昇華,情感豐富,提升對於美的認知程度,提高對事物的認知(好處很多,但是與題無關,就不一一列舉了)。可以說詩歌對於人的精神來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食糧。

然而詩歌雖然營養豐富的精神食糧,對於大部分人都是有益無害的,不過對於幾種特殊的人群來說,也是會產生消極的副作用。

1,情感薄弱敏感的人,尤其是多情的女子。這種人的情感極易收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變化無常,且常常囿於所進入的情感空間而不能自拔,就如有人評紅樓夢中林黛玉:‘寶釵可謂博學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身不自主矣’。可見一斑。也許黛玉本身就是個痴情人兒,就算不讀詩,路上看到受傷的貓兒狗兒,折斷的花草,飄落的黃葉都要流淚,所謂莫怨東風當自嗟,如此應該遠離情感紛繁的詩詞才對,可是她卻偏愛詩詞不能自拔,沉醉於浪漫又空洞的情感世界,最終使自身受到傷害。

綻於詩詞,謝於詩詞。如此看來,詩詞對於黛玉此類人,副作用不可謂不小。

情感太豐富,本就意味著易被心魔侵入,而多情詩詞無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更加不可自拔。曹雪芹如想救黛玉,何不讓跛足道人以好了歌規勸,或者佛法點化,偏偏用詩詞要了黛玉的性命。令讀者嘆惜。

2,讀書不求甚解之人。我們讀詩的目的一般是為了修身養性,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消磨枯寂無聊的時光,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讀詩,完全是為了附庸風雅。此類人讀詩,不求甚解,斷章取義,然後賣弄於人前。此類人讀詩的副作用,主要在於本來目的是要露臉,偏偏卻現了眼。某某人看新聞總是發感慨:朱門酒肉臭啊,真是可惡。可是他不想想,肉臭了還可以理解,酒臭了卻聞所未聞,再一個,人家家裡酒肉都臭了,有什麼可恨的呢,應該感到快感和憐憫啊。而臭實際意思是香味。所以說,讀書不求甚解又愛賣弄之人,不適合讀詩,曲解誤解終歸會被人恥笑的。還是多讀讀故事會,讀者文摘的好。

3,木訥之人不可讀太多的詩,子曰:學而不思則殆,意思是學過的東西不去消化,就會使人變得迷惑。讀書如此,讀詩亦是如此。正如李白詩句所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本是浪漫主義寫法,並無其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道理也說不通。然而古今多少人深受其害,一次的瀟灑,換來了長時間的落魄,千金散盡容易,還復來卻難了,再回思,都會說:李白誤我。

4,痴迷於詩詞的人,副作用也是很大的,俗話說玩物喪志,詩詞也是如此。相信有很多人與杜甫一樣: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愛詩愛到痴迷,每日裡腦子裡總是回想看到過的好的詩句,琢磨著寫出好的詩句,這種情況因人因時而異,不要耽誤正常學習工作生活。

其實吧,我所說的這幾類情況都是極個別的,多讀書畢定比少讀書不讀書要好,但是要有一點,不要沉淪,要學會明明白白的走進來,瀟瀟灑灑的走出去,像徐志摩說的那樣:

我輕輕的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揮手,

不帶走一片雲彩。



月滿瓊蘇


我有一段時間進了一個群,全是教授級別的,在一起主要是寫詩詞,詞比較多,我天天沉浸在學習寫作裡,忽然間發現自己抑鬱了,可能用抑鬱有點嚴重,詞的表達情緒大多是悲春傷秋的,我就大多數時間沉浸在詞的情緒裡,寫出來和群友交流的時候特別高興特別快樂,創作和欣賞的時候又特別低氣壓……後來那個51詩詞群沒有了,我又正常了[捂臉]


黑米也是米


我說一下自己身邊真實存在的事。我有一個同事非常喜歡詩歌,基本上天天寫,天天發朋友圈,寫的都是新體詩,有時候讓他寫個宣傳稿,感覺都有詩歌的味道,這算不算副作用。

PS:另一個同事調侃說他這不是新體詩,應該叫老幹體(老幹部體)。


說三道四的


我以前喜歡讀詩歌,現在還能記得好多

但是詩歌對於我確實有副作用

愛讀詩歌的人都有一種浪漫主義的風情,喜歡虛無縹緲的,不真實的東西,會自命清高,有陶淵明種豆南山下的情結

但是你一單進入社會,立馬碰釘子,當初或驕傲或傲嬌的心每天都會一點一點的向現實催折

你會發現你會和社會脫節,會和現實脫節,你的動手能力會很差,因為你的自命不凡,你的人緣會很差,你很難融入別人的圈子

這都是說的我自己,有一次有個我想還算不錯的朋友坐在那裡吃飯,我就跟著做了過去,誰知道,他看了我一眼,竟然生生的端著飯碗走開了,請問我該作何感想哦


若有夢想


以前小時候哥哥總是會要求我們每週背兩首古詩,時間一久倒也背了不少。當時很多詩也只是單純的背了下來,並不能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含義。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事情漸漸多了之後,很多時候的某一瞬間,就是那一瞬,某個場景,就突然理解了某句詩的含義。那感覺很奇妙。


暗芳汀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在回答問題之前做個自我介紹:我是酷愛詩歌三十多年的龍飛雨,在此期間也斷斷續續寫了三十多年的詩詞,很明確地說:詩歌讀多了,不但沒有副作用,反而大有益處!

下面就分享一下我的詩詞之路及感悟:

一、樹立正確的詩觀

我們必須明白,華夏五千年的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既然人的一生是應該選擇積極向上的,那麼也需汲取積極向上的精粹來豐富自己,不斷積累,雄厚自己的底蘊,在一個合適的時機,厚積薄發。

二、應該讀什麼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不適合時代發展的糟粕已被遺棄,流傳下來的,都是為我所用的精神財富和知識寶庫。

1、如:最早的一部詩集《詩經》,收錄311篇(實存305篇,6篇有題目無文辭)分為《風》、《雅》、《頌》幾部分,但絕大部分作者已無法考證,其內容豐富,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場景,記錄了生活的喜怒哀樂,在西漢時期,已被奉尊為儒家經典,即使如今也極具研究價值。在這部詩集裡,可以學到那時的行文修辭手法:賦、比、興(在此不做詳解);可以學到對意象的描述手法;可以感受詩裡意境的美,讀後如臨其境!

2、如:戰國時期屈原所著的《離騷》;建安時期建安文學,其代表作是曹操的《觀滄海》《短歌行》;東晉時期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桃花源記》;再後來的《全唐詩》,《宋詞三百首》、《元曲》;以及清代的《隨園詩話》,近代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等多部書籍,都可以從中汲取營養。

3、如:現代的《毛澤東詩詞選集》、徐志摩的四部詩集、《艾青詩選》、《汪國真詩集》、《舒婷詩集》等等,也都可以廣泛的閱讀欣賞,從中找出精華所在。

4、國外的有《雪萊抒情詩選》、《普希金詩集》等等,也可以感受到西方詩的美,但翻譯後的作品與原作有無出入尚需考證。

以上這些書籍我在大學時代大部分都已拜讀了,因此,我今天特意分享出來,希望對你有所裨益!

三、我的感悟及答案

詩是詠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殊文學體裁,以其精煉的語言,新奇的意象描述,融情於字裡行間,以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意願,或吟誦山山水水,或吟誦愛國情懷,或寄情懷思,或詠史思今,或抒發身邊可歌可泣事蹟......

總之,詩歌讀多了,不但沒有副作用,反而大有益處!希望我的解答能夠解你之疑惑!!


詩意龍飛雨


持酒讀詩三十載,笑論詩歌副作用——以下文字純屬無稽之談,勸君姑且笑納

詩歌讀多了副作用不小。七大副作用,讓你擁有失敗的人生。

一大副作用:你無法接受現實的醜陋。

詩歌讓你沉浸在美麗與優雅中,沉浸太久,你會不習慣現實中的庸俗與醜陋。但人生與社會80%是醜陋的。你將無法融入真實的世界。

二大副作用:你將喪失做壞事的勇氣。

詩歌是人觸景生情,並經過精心加工的美的概念與事物。常讀詩將讓你天然對醜陋與邪惡反感,又極好面子,讓你喪失做壞事的勇氣。

三大副作用:過於敏感,容易被情感左右。

詩歌讓人體驗美妙的情緒,常讀詩歌會人敏感多情。多愁善感,悲天憫人。自然喪失了麻木不仁的力量,容易為情感做出不理智不自保的行為。

四大副作用:語言不具備攻擊力,社會紛爭處於弱勢。

常讀詩歌自然喜歡優美的語言,一旦遇到口舌之爭,難免不具備狡辯與辱人的能力。讀詩之人一旦面對爭吵,必敗。只能掩面而逃。

五大副作用:喪失了謊言與欺騙的本能。

常讀詩歌,過於沉靜在田園之中,久之,則不善謊言,言之必囧,讓人一眼看穿。生意場上尤為可欺。故生意人多送詩集給競爭對手。

六大副作用:不懂規避風險。

多讀詩歌之人,往往被詩歌中的浩然正氣所染,盈與胸間,久聚不散,遇到危險與不公之事,則好出頭,不避風險。後果自然得之。

七大副作用:窮。

久讀詩歌,浪費光陰,不謀營生,又視金錢如糞土,義氣當先,崇尚友情,愛好面子,嚮往樂於助人的無用名聲,易犯不守財之商業大忌。

讀詩副作用多多,特隨意挑幾條以警示眾人,勿犯勿犯!

餘中毒久矣,不能自拔。也就這樣了。覺得也還行[呲牙][呲牙][呲牙]








愛直播益起來


副作用不少。

詩詞讀多了,會讓人內斂,會讓人容易沉浸其中,每當你看到某個場景或事物,就可能有首相應的詩詞出現,甚至不自覺的吟誦出來,有的人欣賞,有的人會說你是神經病。

再就是對語表達的副作用,就如在國外呆了幾年的海歸一樣,說幾句中文就夾帶一兩句洋文,讓你聽得似懂非懂,哭笑不得,而詩詞讀多了也會如此,在正常的表達中偶爾也會冒出兩句詩詞來,讓人聽上去甚為高雅,有的人覺得你很有才情,也有人會覺得你在賣弄風騷。

反正自己喜歡就行,沒必要過於在意別人的眼神,因為只有你自己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處,這就足夠了,你說吶?


鷹眼觀書


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打的每一個字都是自己打的,沒有進行任何抄襲

喜歡必然是骨子裡面的喜歡沒有道理,就像某些人喜歡音樂,喜歡做菜一樣。從骨子裡面到靈魂深處的喜歡

那說明你上輩子一定是搞文學的,也可能是私塾或者是教書先生

意境優雅,中國的文化傳承上下5000年,每一個字都有不同的含義和意義

字詞句段篇章每一個組成的詞語都有獨特的意義

創造文字就是借用形象,借鑑各種意義形成的

繼續堅持你喜歡的,喜歡吧,沒有錯





璀璨萌魅


古人云: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大體意思是:喝酒得找摯友才喝得痛快,詩歌只給懂自己、懂詩歌的人看。

換言之,願意多讀詩歌的人,想必就是懂此行的,讀多讀少沒關係,痛快就行;而不懂詩的人,絕不會多讀詩,甚至一首也不讀。

好多人把詩人稱為神經病,我則把詩人列入到藝術家行列。因之,凡願意受藝術薰陶的讀者,不怕多讀詩,讀多了,既能提高修養,也能提升水平,何樂而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