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俄羅斯越來越弱了?

14206766


俄羅斯這個國家的民族社會結構其實與蘇聯一樣。也是一個各民族國家的聯合體,現在的俄聯邦是18個小的自治共和國聯合起來的。民族丶宗教丶文化各異,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雖然俄羅斯一族獨大,但其實並不和睦。蘇聯解體對俄羅斯的經濟、軍事等重要利益都是負面影響,加上國際環境尤其是歐美對俄的封鎖制裁,使得俄沒有發展的空間和實力。如果不是東方的中國在經濟上給予援助恐怕早幾年前就可能再分裂了。歸根到底,俄羅斯的強盛時期是在蘇聯時期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才有的,沒有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資本主義性質的俄聯邦是鬥不過美歐帝國主義的。俄羅斯註定是要走下坡路的。蘇聯和俄羅斯的現實是中國的“前車之鑑"。所以,“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是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


家家姥爺


我任務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內因,人才的流逝;第二外因,國外的制裁。

第一人才流逝

人才流失的基本狀況 目前,由於種種原因,俄羅斯科技領域人才銳減,許多有成績的科學工作者,紛紛拋棄自己的工作崗位,到其他國家或其它行業,造成俄羅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人才流失。

在1989年之前,每年移居國外的俄羅斯科學工作者從未超過1000人,而最近3—4年中,每年約有10多萬科學家和工作人員離開俄羅斯科技領域到國外去尋求發展機會。留在國內的很多人都棄科從商,或正在尋找離開科技領域的機會。

1992年11個月中,俄羅斯科技人員減少35萬。到1993年初,俄羅斯專家的人數還剩80萬,各科研機構共減少專家28.4%,其中,科學院科研機構減少24%;各工業部門科研機構減少30.4%;大專院校減少11.8%。俄羅斯科學院冶金研究所原有1000多名研究人員,現在剩下不到500 人;莫斯科著名的理論物理學中心物理學研究所的人也已經走了一半以上。如是這樣下去,到2000年,俄羅斯和科技人才只能剩92年的百分之25。這不能不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俄羅斯人才的流失可分為內流和外流兩種形式。內流,一是指科技人才從科研機構轉到商界或政界去工作。

近年來,俄羅斯科技人才內流相當嚴重,90年代初,俄羅斯各種合作機構、合資和小型企業的科技工作者約15萬人。現在, 外流人才與內流經商、從政的比例是1:9,就是說,每有一個科技人才流向國外,就有9 個學者拋棄科研工作去經商或從政。俄羅斯大型商業機構的領導者,約30%原來是科學工作者。如今,仍留在科研單位或高等院校的一些學者,由於受商品經濟的衝擊,人心浮動,紛紛謀求第二職業或者第三職業。現在,俄羅斯一般的科研單位能堅持上班的學者還不到1/3。

12年間,蘇聯地區主要是俄羅斯地區的人才外流到美國的共有31.3萬人,其中8000至9000人被美國方面公認為是科學界的優秀人才。1991年,俄羅斯流向德國的科技人才有4000人;到以色列的有31000人;法國1500人。1992年有37 名達到世界水平的俄羅斯科學家在法國工作,其中有16名是前蘇聯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有4名是前蘇聯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員,在世界上都享有一定的威望。 俄羅斯人才外流主要以普遍物理學和天文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動力學的物理技術問題等。在外流的人才中,數學和物理學人才佔52%;生物學人才佔27%;化學人才佔12%;社會科學人才佔9%。

第二,來自國外的制裁

從蘇聯開始就受到了國外的有力制裁,那麼繼承蘇聯主體的俄羅斯自然也不會例外的被照顧。盧布貶值,資金外流,進出口限制,而且在俄羅斯賴以生存的能源大大出手,怎麼會有大的增長!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俄羅斯經歷在被制裁的時候,有些年份經濟是在走下坡路的。沒有巨大的經濟作為依靠,國防,基礎設施,民生等都是一紙空談。

綜上便是俄羅斯不斷衰弱的原因!


樹先生776


所列出的理由,單獨看都有幾分道理。但是沒有一個令大家信服。

從安德烈波夫接過來的蘇聯難道不比從諾曼羅夫沙皇手中搶奪過來的沙俄強幾百倍?

蘇聯解體絕對與當時蘇聯國家領導人的才能關係大。

至於什麼主義,什麼計劃經濟模式與市場經濟模式都是扯蛋。

斯大林接手的蘇聯大體上還處於農業生產方式社會階段,在歐洲充其量算二流國家。斯大林通過計劃經濟方式,使蘇聯迅速實現工業化。在希特勒閃電戰的初期,法西斯給蘇聯發達區域給予毀滅性的打擊和破壞。蘇聯能迅速組織生產,恢復軍事裝備產量,生產出與德國相當的戰爭武器。如果不是斯大林,蘇聯早都被希特勒打翻在地。

中國的蔣介石政府與蘇聯政府形成鮮明對比。

今天的蘇聯的解體的根本原因是當時領導人和今天的普金大帝的能力不及斯大林的一小半。


藏像


俄羅斯越來越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頹勢會越來越明顯。

個人認為有短期和長期兩個因素。

先說短期因素,俄羅斯在2000年到2010年這黃金10年裡,雖然實力有所恢復,但是政府沒有去解決真正該解決的問題。這段時期的高油價以及各種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讓俄羅斯還清了貸款並且政府手上有了大比可用資金。但是俄羅斯政府並沒有把這些錢用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國家基建完善和翻新等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反而將大筆錢財用於過度提高民眾福利,軍費等等領域。到了2010年後,國際油價降下來之後,俄羅斯當然就不行了,而且由於此消彼長,中國等國家持續進步,俄羅斯和之前相比更為衰頹。當然這並不是俄羅斯一家的問題,巴西,委內瑞拉等新興市場國家都是如此。但普京政府在經濟上的短板真的太明顯了。

長期因素在於,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並沒有找到符合自己的國體和政體。社會資源過度集中於某幾個寡頭的手中,普京執政期間比較閃光的一點就是從寡頭手中收回了很多資源和資本。但是整個的社會資源依然要麼在國家手中 要麼在寡頭手中,整個國家廣大人民缺乏活力和資源。同時政府為了獲得民眾的支持,大量發放福利,造成財政資源的錯置,直接的後果就是科技水平的停滯和下滑。總的來說,俄羅斯骨子裡還是蘇聯式的國家,但又染上了民主化的一些弊病,俄羅斯的確還要好好探索一條具有俄羅斯特色的資本主義道路。

不過俄羅斯這個國家歷史上總是會在衰頹的時候突然迅速崛起,他們的國民極具忍耐力,普遍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並且國土上具有海量的最豐厚的資源,路線走對,時機等到,再次迅速崛起也不是不可能,我們一定要時常警惕這個國家。


市井浪子


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只注重重工業,而不重視輕工業和服務業,導致本國金融系統被英國中國美國等強國把持!太過依賴能源出口,一旦它的能源進口國停止進口俄羅斯的能源,將會是對俄羅斯的經濟是毀滅性的打擊!國土面積過於龐大,又沒有與之匹配的人口支撐,就必需有相應的龐大的軍隊規模來保衛國土,軍費開支就會居高不下,導致政府沒有資金進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沒有相對良好的基礎建設,物流業就極其不發達,產品無法流通,再加上各州稅率不同,沒有一個統一的內需市場,本國人民購買力差,無法維持本土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俄羅斯政府表面上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實際上國有經濟還是占主導地位,私企發展困難,國家打壓私企現象嚴重!俄羅斯政府以及俄羅斯的公司在國際上信譽很差,很多國際性大企業不願與俄羅斯企業合作,比如UPS,TNT等國際物流業巨頭就禁止往俄羅斯發送包裹,因為俄羅斯人經常收到貨以後不付運費款!俄羅斯海關也經常以各種理由扣貨以達到敲詐受賄的目的!俄羅斯政府腐敗非常嚴重,政府內派系林立,再加上俄羅斯歷史上的侵略行為,對其他國家落盡下石的做法(中國就曾經深受其害)使得其他國家不願真心與俄羅斯合作發展,所以單憑一個普京是不可能帶領俄羅斯走上強大的!


風落舞


俄羅斯之所以不斷衰弱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首先是經濟困難。一個國家想強大,首先就是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是俄羅斯多年來畸形的經濟結構一直沒有改變,嚴重依賴石油天然氣這些能源方面的銷售。經濟形勢更是受到了國際市場的嚴重影響,直接影響到了國內發展和軍費等多個方面,比如俄羅斯如今的軍費甚至不如沙特多,很多武器裝備的研究上受到了限制,比如俄羅斯一直宣佈要造新航母,但是一直沒有動工。

其次就是國內人才流失。蘇聯時期蘇聯人口還是很多的,但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只有一億多人,本身在人口數量上就無法和其他國家相抗衡。而且有很多寶貴的科學家,由於國內待遇差等綜合原因,流失到了西方國家,直接導致俄羅斯的很多重要科研領域人才斷檔,無法得到良好的發展,即使是軍事科技方面的技術研究也已經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自然無法依靠自身實力來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叫板。俄羅斯經常會遭到西方國家的制裁,尤其是在經濟上會很受打擊,極大的擾亂其本來的自身規劃。縱使普京有再多的計劃和目標,面對這樣的困局,依然也是無能為力,只能做一些強硬姿態來維護俄羅斯的顏面。


戰壕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無論從各個方面來講,總體情況都不是很樂觀。從經濟上來說,葉利欽時代,俄國的經濟剛開始就已經一落千丈,儘管葉利欽政府試圖通過一系列改革改善俄國經濟,俄國經濟終於在1997—年出現了一點轉機,GDP收入約4049億美元,通貨膨脹率下降,年通貨膨脹為百分之11.。可是在預算、稅收、拖欠工資與養老金、外債、經濟秩序等方面都有極為嚴重的問題,外加上1998年遭遇的外債危機,葉利欽時代的俄國經濟並沒有多大蓋上。到了普京時代,經濟開始走向正規,從1998到2007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累計增長百分之69.6,改變原來的國家總體實力,可是屢次與西方的摩擦也導致俄國經濟增長出現障礙。在最近幾年西方對俄國的經濟制裁中,石油和天然氣兩大俄國經濟命脈也雙雙遭受打擊,油價跌破50美元,跌幅達百分之55。

(俄羅斯的經濟主要還是以對外出口礦產資源為主)

從軍事上來說,蘇聯解體後,大量的先進裝備都保留在前加盟國,雖然幾年後俄羅斯收回了一部分戰略武器,可仍有大批裝甲車輛還保留在烏克蘭等幾個前加盟國。前蘇聯龐大的陸軍規模也給這個新生的政權帶來了壓力,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沒有滿員的部隊,縮編部隊與兵團補充率為百分之50,而基幹部隊補充率為百分之10到20,義務兵和合同兵結合的兵役制給俄軍帶來一系列麻煩。到了1994年的車臣戰爭,俄軍真正的問題才暴露出來,指揮系統的過於龐大使得許多命令從總參謀部到前線的傳達過程非常麻煩,導致在戰時北高加索軍區和58集團軍司令部不指揮作戰。

(俄軍在第一次車臣戰爭時期高估了自身的實力,導致其在這場戰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從海軍來說,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海軍,可是承重的維修費用使得俄羅斯不得不讓這些昔日風光無限的蘇聯戰艦在港灣內腐爛。由於蘇聯時期許多重要造船廠都集中在烏克蘭地區,解體後烏克蘭也沒法完全繼承這些技術,只能任由其破產。

(前蘇聯建造的大型戰艦給經濟本身就不是很景氣的俄羅斯帶來了很大負擔)

(昔日輝煌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幾日前傳出消息宣告正式破產)

空軍方面,蘇聯時期先進戰機都在最前沿的西部地區,蘇軍從東歐各國撤出後,戰機都集中在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中亞幾個加盟國,逐漸回覆國力的俄羅斯曾利用烏克蘭的債務問題收回了此前在烏克蘭的幾十架圖160轟炸,略微增強了俄羅斯空軍的實力,可與日漸強大的北約相比,實在差太遠了。

(1998年,烏克蘭空軍銷燬了他們空軍最後一架圖160)

萌新上路,請多指教


區域拒止


俄羅斯越來越弱主要是因為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經濟和產業以及科研的佈局都被打亂了,比如,過去在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建造了蘇聯海軍所有的載機巡洋艦和大型艦艇,失去了這個造船廠,俄羅斯也已經失去建造大型艦艇很多年了。

圖為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俄羅斯火箭發射場,原來這一發射場屬於俄羅斯,現在則還需要出租金。


又比如土星留裡卡研發的大型艦用燃氣輪機和柴油機,也需要依靠位於烏克蘭的工廠進行部分子系統的生產,在蘇聯時期,這樣的佈局沒有問題,可以源源不斷供應各種艦用動力,現在則只能依靠土星留裡卡自己去完善技術和生產線,去彌補原來的子系統,防止被卡脖子,要知道俄羅斯海軍11356和22350型導彈護衛艦都因為M90FR燃氣輪機被卡脖子,只能自己去研發解決,目前動力國產化還在測試中,兩款護衛艦的工期都受到了影響。

圖為基輔級航母巴庫號,該級艦全部由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建造。其實,蘇聯時期包括光榮級巡洋艦、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大型航母在內的所有大型艦艇都由這個船廠建造,失去這個船廠,俄羅斯海軍發展被打斷了。


其次,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經濟佈局大受影響,原來的能源產地哈薩克斯坦和裡海沿岸諸國都紛紛建國,這樣俄羅斯的資源產量受到了影響,也影響到俄羅斯的高科技產業佈局,比如大量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火箭研發基地,都失去了,其中也包括失去了位於烏克蘭的著名的南方設計局,失去這些工業和資源產地,意味著俄羅斯的工業體系不再完整,只能偏向於發展部分產業。

如今的俄羅斯海軍連11356護衛艦的動力系統都難以攻克。


最後,還因為俄羅斯的科研步伐減慢了。過去蘇聯經濟發展快,要知道他們在科技創新上付出的努力,蘇聯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研發了火箭、衛星,第一個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現在的俄羅斯很難在目前進行中的互聯網科技發展中取得地位,這也限制了他們未來提高的上限。


海事先鋒


我來答,自從蘇聯解體以後北極熊俄羅斯就託影而出。北極熊就繼成了蘇聯的百分之60多的財產,俄羅斯的第一任總統葉利欽是一個軟弱的總統他搞垮了蘇聯,當了俄羅斯的第一任總統期間,葉利欽開始向西方學習聽美國人的話,美國人叫葉利欽把導彈銷燬葉利欽就銷燬了,可是美國人並不買俄羅斯的仗還聯合歐洲和北約制裁俄羅斯,使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制約。




自從普京總統上臺以後俄羅斯總統普京調整了以往軟弱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政策,可是俄羅斯的輕工業不行,由於這些年普京的強硬政策,使俄羅斯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友好的國家和朋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歐盟這些國家還時不時的才取制裁俄羅斯,使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和軍事研發還有科技的進步都受到了影響,現在有的國家是世界上的製造商俄羅斯是世界自然資源的提供者。



現在的俄羅斯能夠拿的出手的也只有軍事還可以和美國抗橫一下,現在的俄羅斯科技頂尖人才流失嚴重,國家的財政也非常的緊缺由於西方國家的制裁俄羅斯被強勢的一方制裁又沒有辦法還手的話,那麼實力當然是越來越弱,但是俄羅斯不這樣的話,蘇聯就是例子,沒有最慘只有更慘了。



如果普京總統和俄羅斯總是以強硬對強硬政策以後對俄羅斯沒有一點的好處可言,俄羅斯也應該向別的國家學習學習人家的先進的外交政策,這對俄羅斯的是有好處的,如果俄羅斯以後還靠賣自己的資源過日子那不是長久之計,早晚有一天你的能源賣完了還賣什麼,留下一點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吧,如果俄羅斯總是這樣子混下去不是越來越弱而是太弱太弱了。


農叔LIFE


俄羅斯越來越弱,不是始於1991年12月的獨立,而是從蘇聯時代就開始了,具體來說是始於1979年12月入侵阿富汗。阻撓俄羅斯復興的根本因素其實還是蘇聯時代的老毛病。

上世紀30年代蘇聯開始工業化,期間雖經歷了二次大戰的摧殘,但總的趨勢是向上走的,從綜合國力來看,20世紀70年代算是蘇聯的巔峰,軍事實力與美比肩,經濟實力位居世界第二,科研創新能力——尤其是是軍工方面與美也有一拼,看看兩國在先進武器裝備上較勁就知道了。

不過,蘇聯在一派盛世的美景之下掩藏了深刻的危機。僵硬的計劃經濟體制扼殺了創新和增長,軍工業的繁榮發達靠的是不計成本的大投入,這反過來又損害了國家長遠經濟發展的基礎。尤其重要的是,經濟高度依賴能源出口,一旦能源價格暴跌,整個國家的財政狀況就難以為繼。事實上,阿富汗戰爭的拖累不過是雪上加霜,美國也經歷了慘痛的越南戰爭,但因為國家經濟的基本面沒問題,所以很快就恢復了元氣,而同樣對外干涉失敗,在蘇聯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同時俄羅斯獨立。表面上看,蘇聯的政治軍事遺產都被俄羅斯繼承了,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核大國身份,彷彿俄羅斯是蘇聯解體的最大贏家。實際上,蘇聯的毛病也原封不動地被俄羅斯接手了,這成為制約俄羅斯復興、崛起的最重要因素。

這些毛病裡的第一條就是依賴能源,而且越來越嚴重。為什麼越來越嚴重?因為國家需要錢啊,現在是選舉時代,不改善民生增加養老金選民就不支持你,誰都知道發展經濟重要,可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其時也恰逢新世紀以來世界能源價格暴漲,所以俄羅斯度過了一段黃金時光,不僅老百姓受益,軍費開支也不成問題。但是,花無百日紅,能源一跌價,一切都變了。其實,不必高估西方制裁的影響,俄羅斯不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能源跌價才是真正的致命因素。

第二條,經濟結構嚴重向軍工傾斜。除了能源,俄羅斯第二個能拿的出手的出口產品就是軍火了。獨立27年,俄羅斯的工業不僅仍然軍工居大,而且還在以吃蘇聯的老本為主。唯一不同的是,當年軍火主要是自己用,現在出口的比例增大。軍火之外的產業都嚴重落後。

第三條,蘇聯計劃經濟的後遺症依然存在。直到今天,俄羅斯的經濟還是依靠大的國有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最活躍和最具創新性的民營經濟發育不足,市場經濟規則不健全。市場意識也沒落地生根。所以,外資在俄羅斯很難生存盈利,這和中國有過的路完全不一樣。

舊有的經濟模式失效,新的經濟模式沒建立起來,國家始終缺乏一個堅實有力的經濟基礎,只靠領導人的雄才大略和龐大的核武庫以及還算過得去的常規軍力,俄羅斯越來越弱是必然的。場面上的轟轟烈烈掩蓋不了真實的窘境。反觀中國,我們早早地開始了改革開放融入世界,沒有這一點,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