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迷迭香Love


人性天生自私偏惡。人生下來就要吃,知道有奶的便是娘,七八個月後便知道奇取別人的東西,再大一點為了一粒糖果,一個玩具可和對方抓破臉皮。但人性在自私中也藏著善,知道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至於一個人最終是惡是善,全靠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影響了。

社會的風氣是向善的,人心就一定向善,否則向惡。


付禮成


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就以宗教為先導,以聖經為核心,認為人生來有罪即所謂原罪,必須用一生來贖罪,來懺悔,只有信仰上帝,才能獲得靈魂的拯救。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從古代開始就以儒家為主體,以四書五經為核心,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認為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強調自我修養保持本性。這兩種對人性的不同看法,決定了東方和西方在國家治理方面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自儒家成為主體開始,強調倫理治民,倫理治國,從上到下推廣仁義禮智信,又叫五常,推廣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又叫三綱,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一方面通過官辦高級學校比如太學,培養一批精英成為倫理治國的實踐者,一方面鼓勵地方辦私人書院,加強對百姓的宣傳和引導,從而培育整個社會的倫理氛圍和秩序,為倫理治民和倫理治國打下基礎,所以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很長時間都是以倫理為首要,以法律為輔助來治理國家維護統治的。但西方不同,他們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不相信人能自覺為善,而認為人生而有罪,必須加以管理和制裁,為此制定了一系列強制性條款,也就是法律 ,所以西方世界倫理薄弱,而法律健全,我認為正是由於對人性的不同理解,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和西方走出了不同的治國思想和道路,各有利弊,各有所長,應該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實際上倫理和法律的有效結合,才能使國家治理既充滿了人情,又充滿了理性。對於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國家,最好的治理永遠是感性和理性的有機結合,這才是良性的治理,才是人性的治理。單純的爭論人性是惡還是善,意義不大,關鍵是要認識到人性是複雜的,既有惡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為此應該是倫理法律都要用,才能真正的懲惡揚善,社會才能正常運轉,人類才能更好發展。




現實歷史影視的三農


恩格斯曾說:人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

人屬於動物界,具有生物性,受慾望和本能的驅使。但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同時有著豐富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因此,在人的本性中既有善的成分,也有惡的成分。

探討人性,小孩是最好的觀察對象。在未經過教育薰染成為社會人之前,小孩的絕大部分行為都是天性的自然表露。我們可以看小孩子既有純真可愛、善良大方的一面,也有暴戾乖張、自私殘忍的一面。

比如:當看到有人傷心難過的時候,小孩子一般都會安靜下來,表情凝重,面露惻隱之情。

當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絕大多數小孩子都樂意伸出援手。

這些是人性中善的表現。

小孩子對小螞蟻、小蟲子、小蝴蝶等小昆蟲都很好奇,經常捉來玩,但玩厭之後,他們會殘忍地把蝴蝶的翅膀扯掉,把螞蟻、蟲子踩死捏死。

我們也經常會看到,小孩有時候會搶奪別人的東西,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小孩。

這些都是人性中的惡。

正因為人性善惡並存,所以才需要教育。

通過教化使人性中善的成分逐漸增多,惡的因素被抑制和克服,人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張老師談教育那些事


我的看法是人性本惡。原因:第一,受精,你死我活,億萬精子只有最強的並機會最好的一個活下來;第二,著床,只有最強的能做到;第三,孕期,如果是兩個或多個胚胎,每一個都是一切為了自己能活下去,從來不為其他的著想(有一種鯊魚,孕期相互為食,十多條吃的最後只剩一條);第四,出生後餓了哭、渴了哭、不舒服了哭,一切為了自己;第五,再大點需要的東西想要就要、不給就搶!

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教育、好好培養,自己更要好好學習、好好修煉,剋制自己惡的一面,如果剋制不住社會就會給與譴責和懲戒!


濟南虎子哥


人性本善還是惡?解決這個問題的意義在於迴歸現實。

一、人性本惡,所以社會需要法治

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荀子,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提出人性本惡,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他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兩個人,李斯、韓非,這兩個人在荀子的思想基礎上發散發揮,並付諸理論與實踐,李斯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韓非則成就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一書,促進了中國法制思想的發展,為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人性本善,所以社會需要德治

儒家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人性天賦美德觀念,因後天環境影響,導致天賦的掩蓋。所以儒家主張教育感化激發人性本來面貌。

漢武帝之前,儒家思想不受重視,人性本善因而沒有起到應有的社會重用,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被社會廣為認同,不過歷代統治者多數是把它當作一種奴化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骨子裡還是以法家思想為主,也就是所謂外儒內法。

儘管如此,人性本善的儒家學說對社會還是作出了相當積極的作用,達到了孔子當初用道德完善社會秩序的初衷。

三、善惡同體,德治、法治相得益彰

經過不斷驗證實踐,人們越發認識清楚,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都有其道理,都能夠對社會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德治與法治最終手牽手走在了一起。


謀略殘卷


東西方文化差異明顯,我們東方人崇尚人性本善,我是贊同的。任何人剛生出來時,就如同一塊璞玉,內在晶瑩剔透,美麗天然,但是卻包含在質樸的外表下,經能工巧匠精心雕琢,方成為各種各樣的美玉。一個人生下來後,因為所處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不同,接受的教育程度的不同,經歷的變故與打擊的不同,才造成了形形色色的不一樣的人。即便有人做錯了事,行錯了路,經過改造教育,還是能夠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所以我認為人性本善。



萬事如意福臨門


其實把人性看做本惡是對的,古話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別人對自己無外乎三種情況,對你好,對你壞,對你不好不壞,如果別人是個好人,自然無所謂,可如果別人是個壞人,那最起碼自己也不會吃虧。

看似很自私,但是想想,如果人人都不吃虧,那麼豈不是天下太平。

所以說人性本惡推論,反而得出了好結果。

如果說人性本善,那麼你對別人信任,那麼別人傷害你,吃虧的是自己,最後的結果是很難在信任別人,人性本善,反而得出壞結果。


潘明謙


這都是相對而言!西方所說人性本身有貪婪之心,而我們講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何為人之初?剛出生[大笑]剛開始人是沒有傷害別人的意圖的,所以為善!如果社會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也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會人人為善!那算是一個理想社會!現實社會,人的惡意是學來的,你善良,惡人欺負你,你就有了惡意!所以人之初性本善看看剛出生的寶寶就明白 而人性中本身就存在的惡念,就是在成長過程中東風壓倒西方還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問題了……


一朝漫畫工作室


這兩種觀點造就了~中國以德治國,西方以律治國;先德而後律,方才是文明進步的體現,哪些動不動都說外國人素質高什麼的,其實是他們法律健全,懲罰措施厲害,才造就了他們自律,這些從哪些西方人在中國的種種表現就可以看出來。在中國傳統教育裡,是先學怎樣做人再學治國理政,而現在包括中國的偏西方重成績的教育已經到了急待改革的關口了,想一想如果教育出來了一些有文化的流氓,是多麼可怕的。





洞悉時空


我認為人性本善,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原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信仰不一樣,東方人信善,不知道西方人是否信惡。

東方文化認為人性本善

  • 東方文化起源於黃河與長江,並稱為大河文明,東方文化可以理解為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影響可以為佛教,大家都知道做好事可以積德,但是大家又何曾想過積德是為了什麼?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做人做了很多好事,並不一定會見得,但是好事做多了,壞事也自然離你而遠去,相反壞事做多了,好事也自然會遠去,這就影響著東方人的觀念。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耳熟能詳的三字經告訴我們為人之初,其性本善,人就好比一張白紙,教育他邪惡的觀念,就好比再上塗鴉黑色,教他善良的觀念就好比為白紙繪上五彩的畫卷。曾國藩曾經說過,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唯恐人知。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就是世界給予我們的善良,我們報答她,所以我們的自生觀念就為善。
  • 所以我認為人性本就善,惡是惡在成長的環境以及邊上的人灌輸的邪惡思想導致的!

西方文化為什麼認為人性本惡

我國古代荀子有言:人之初性本惡生而有疾惡焉,順勢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偶爾之語,有好聲色焉順勢,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荀子認為人的天性就有嫉妒和仇恨,這是在肚子裡面就形成的觀念和思想,他的思想與西方人的思想幾乎一致,夏娃是因為偷吃了上帝的蘋果而導致大大的蘋果變成喉結,導致了他的羞恥心產生。荀子的思想為何信?呃,他早年在地中海等地接受過西方文化的薰陶,導致他認為人性本惡。

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種刑罰以禁之,至天下皆出於治和於善也。

這段話荀子認為古代有思想的文學家,他們都知道人性是非常邪惡的,所以就選舉君王出來設置刑法,來懲治這些人性邪惡的人。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的思想已經達到一種境界,大家還想了解人性本惡的思想可以去看古希臘的歷史和荀子所說的話。

我不贊同人性本惡的思想,我對人性本善這種思想是更加贊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