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社區工作者平均工資漲500,大部分社區工作者會不會很高興?

好多灰機2


其實錢不錢的真不是重點,是有人肯定社工的這份辛苦,說老太太們能幹好的思想估計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現在其實都不應該叫居委會,應該叫社區了,管轄的範圍大了不說,工作性質都有所偏移,原先老太太就緊盯一院兒,現在你試試!就不說居民有多少訴求,光上面的檢查,考核,巡檢就比原來多了多少!整理材料都得推翻多少遍才能讓上級滿意!更何況還有都“誇”的接訴即辦,沒有執法權的社區能叫的動誰,現在倒好,上級行政部門從互相推諉居民到互相推諉社區,換湯不換藥,社區專幹協調安撫居民,跑前跑後,忙得團團轉,最後鬧個裡外不是人!而且老太太們從來都說你們在那兒玩電腦,玩手機,不下來陪我們聊天,她們其實沒有看到的是我們用電腦上報表格,寫無數的總結,檔案;用手機進十幾甚至幾十個群,去看通知文件,都是急活兒,落掉一個都會出大事!這些都是不進入社工系統是不可能理解的!所以如果從漲錢至少能體現了社工存在的價值,我覺得挺好!


蜜雪絲汀


由於缺乏法律支撐,社區工作者暫時沒有規範的定義,全國社區工作者的職責、工薪無統一標準。

座標:深圳經濟特區

一、社區工作四架馬車:

1.社區黨委(7-9人組成,含書記1名、副書記2名),履行“統籌、聯動、服務、管理”四大功能,行使“人事安排權、領導保障權、事項決定權、管理監督權”四項權利,是社區各項工作的中樞機構。

2.社區居委會(5-7人組成,含主任1名、副主任1名),統籌社區居民開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活動,是城市基層群眾自治組織。

3.社區工作站(35-50人組成,含站長1名、副站長2名),履行上級政府交辦的城管城建、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維穩綜治、司法調解、社會事務、政務服務、物業監管等行政管理職責。

4.社區社工站(5-10組成,含主管1名、副主管1名),在一定的社會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據專業價值觀念、運用專業方法幫助有困難的人或群體走出困境,是非盈利的、服務於他人和社會的專業化、職業化的活動。

二、社區工作者演變:

1.以前社區工作者分為“職工”和“臨工”。“職工”就是街道聘請的合同工,“臨工”就是社區聘請的合同工。

2.後來打破以前所謂“職工”和“臨工”的界限,將將絕大多數“職工”和“臨工”過渡為社區專職人員,由區委組織部統一管理。

3.社區社工站的社工不屬於社區專職人員,是社會社工機構招聘的專業社工,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駐社區開展專業化、職業化的活動。

三、社區工作者待遇:

1.2018年7月之前,社區“職工”工資全街道統一,稅後一般是5000-8000元/月;社區“臨工”工資由社區說了算,稅後一般是3000-4500元/月。由於社區相對靈活、務實,一些德才兼備的“臨工”也有超過8000元/月的。

2.2018年7月開始,對社區專職人員實行“定位、定責、定員、定崗、定費、定薪”,分負責崗、主辦崗、輔辦崗,共35級,負責崗稅後工資6300-9200元/月,主辦崗稅後工資4300-7800元/月,輔辦崗稅後工資3200-6300元/月。

3.社區社工站的社工工資,按照市民政局調控,各個社工機構自行制定工資標準,分行政輔助、初級社工、中級社工、社工督導等,稅後工資3000-8000元/月。

四、社區工作者地位:

1.社區工作者是沒有編制的,以前社區所謂“職工”,其實就是街道統一招聘的“臨工”,以前社區所謂“臨工”,其實就是社區自行招聘的“臨工”,即便現在過渡為所謂社區專職人員,也只不過是區裡招聘的“臨工”而已。

2.黨的十九大多次提到加強社區工作,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也實地考察社區工作,但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經濟特區尚且如此,內地其他城市社區工作者的地位可想而知。


長天含秋


一、社區工作者的“名分”是什麼?解決身份編制問題。社區工作者分為居委會班子成員和社工等,大多可以算作臨時工,居委會班子成員是“選”出來的,社工是招聘的,這些都按照居民戶數安排工作人員數,但現在基本一人幹多個條口,併兼固網格任務。現實的八爪魚。

二、社工的工作內容是什麼?解決哪些是社工該乾的,哪些是職能部門乾的。社區工作者是幹什麼的?社區工作的四自原則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居委會組織法規定居委會是民間自治組織,社工站也是。這就是說社工是老百姓,是老百姓帶領社區其他居民自己管自己的。而現在基本做的都是幫著職能部門完成指標工作任務。在一些人(包括一些機關幹部,也包括普通社區居民)看來,居委會就是喝茶看報聊家常(這個時代居委會拿的是補貼),其實隨著收入的增加(可以考慮下現在的社會平均工資已經是多少了),居委會的工作量也早早已經不是喝茶看報聊家常了,而拿到手的錢真的還不夠買一部蘋果手機(PS:我的是座標“準一線城市”)。漲工資了,誰都開心,但漲了500元,付了500元的時間成本(比如加班不能陪伴家庭),又付了500元的辛苦(比如工作任務的增加,以前1個人幹一個條口,現在1個人幹3個條口),又付了500元的責任(比如幾年前職能部門怕擔責無法開具的證明,都要求社區配合開具,社區開不了呢?就說居委會不擔當作為,就吵架。當然這一現象現在出來了相關規定,已經極少出現了。但不代表其他不該由社區擔當的責任讓社區擔當了。),還付了一些蝴蝶效應(比如無法陪伴家人,家裡老人孩子病了就要請護工),實際上漲了500元工資,付出了1500元乃至更多的代價。

三、待遇如何保證?解決履職和公平待遇問題。社區工作者大多兩方面堅持著。一是理想信念,有信念的人愛社區和居民,二是混日子,在社區找一個比較清閒的位子兼顧家庭和外快。當然大多數人還是第一種,第二種的太少了。而社區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也很難保障,因為身份比較“中間”,既是社區的幹部,也是臨時工,既要奉獻,又需要養家餬口。社工無法用法律法規維權,為了不傷感情只能傷錢袋子。

想說的太多了,現在只能說這些。我覺得自己講的有點亂,但還算是比較清楚了。歡迎社工理性討論。


用戶1016972244759


社區工作屬於基層 每天工作量超負荷狀態 尤其近期的疫情防控 每天24小時輪流轉沒有休息 做好宣傳 督導 監控等 請為社區工作者點贊


歡喜熱情的影子


原來社區街道無工資也管理不錯,現在又是保安巡邏,社區也不是老有事,還整天抱怨錢少,都是納稅人的錢養你們,


蘭色天空2018


我覺得,無論是給誰漲500塊錢的工資,大家都會挺開心吧。有區別的,就是漲薪的難易程度不同。

社區這一塊吧,算是比較基層的一個職位,我覺得給基層的工作者漲工資是沒有問題的,而事實上,目前社工的待遇也進一步的有所改善,至少比起以前的月月拿最低工資的年代要好多了。

我們這邊的工作者雖然不如其他人說的那種5+2,白加黑,但是工作的內容也是比較繁雜的,提高待遇,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穩定住人員的流動,現階段社區工作者的離職率還是普遍偏高,社區人員能夠留下來長期工作下去,對於自身和戶主的幫助都是比較大的。


江蘇基層考試網


大幅提升最低工資標準,才能保證全社會各行各業普遍提高收入,縮小一線收入差距。過去參加工作後,工齡增長,2級工3級工4級工就自動增長,收入隨之增加。現在很多人參加工作幾年幾十年仍就拿最低工資,這是被壓榨的實際情況,勞動法應完善,不論在國企或私企的員工,收入應與工齡相聯繫,這是依法名正言順的提高在職員工收入的必要舉措,可以減少頻繁跳槽。多數地方已有三年沒漲最低工資,應當把三年gdP數量加起來,5.5,+5+5二15.5,2020年漲最低工資標準,應不低於15.5%,不這樣提低限高,收入差距會迅速擴大,制約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能力。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正當其時。


泡菜202429266


社區工資低,為啥子找關係都想去,現在社區退了休的都還不想走,在那兒當養老院掙錢,比原來的老居委會的大爺,大媽差,錢還不少,當成機關座辦公室,認真辦事有幾個。


手機用戶56052250687


現在都說基層累,基層苦。但究竟誰是基層,恐怕大多數人都還沒弄明白。其實基層,就是社區。但是恰恰是最基層的社區,待遇反而是最差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編制,上級部門又沒有本身就是社工編制的領導,沒有給出頭說話的,所以乾的很沒有心氣,讓人看不到希望。就拿創城說吧,好幾個月不休班,沒有雙休節假日,晚上還要值班,但最後的精神文明獎呢?卻跟社區沒有一點關係,這種事情太多了,不一而足,所以社區離職率高。


餘簾


過去,幾個老太太就能幹的活,一分錢不拿。現在,還僱傭這什麼多人,又拿工資又拿好處還漲工資,太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