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為魏主、孫權為蜀主、曹操為吳主,三國最終鹿死誰手?

頭號英雄程心


如果劉備為魏主,孫權為蜀主,曹操為吳主,三國最終鹿死誰手?很大可能魏主劉備成最終贏家。先不說為什麼,首先分析一下問題:劉備為魏主,也說明天下已成三分之勢,北方已經平定。劉備身為漢室,師出有名,天下歸心,此為人和;坐擁天下近乎三分之二土地,糧餉充足,人才充備,此為地利;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得其二,加上魏國謀臣武將數量遠超蜀吳,軍隊數量也在吳蜀之上,劉備雖然能力不如曹操,但也不是庸主,憑藉諸多優勢戰勝蜀吳自然也不是難事。


兮兮是大王87


這個不在乎地理位置的變化,而在於個人能力。

雖然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因為非正統出身,且挾天子以令諸侯,被寫成了小人和反面人物。但相比劉皇叔和孫權,曹操毫無疑問,還是可以依靠自我能力和帶隊能力,成為最終的贏家。

首先,曹操具有前瞻性。

據說諸葛亮出山之前曾與劉備縱論天下大事,也就是所謂的“隆中對”。但今天學界已經證明這段所謂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後人比照《三國演義》添加,並非《三國志》所寫,《三國志》只為我們記載了曹操和謀士毛玠的“隆中對”。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在曹操和謀士毛玠的一次會談中,二人深刻剖析了國內形勢,精確判斷了敵我優劣,也確定了曹操此後的立國方針。從開始,曹操都為國家規劃了藍圖,而劉皇叔和孫權,則是走一步看一步才獲得了此時的成就。

第二,治國能力。

曹操的文韜武略,在當時可謂是數一數二的,都能把魏國治理的國力昌盛,足可見此人比劉表更適合做帝王。

第三,求賢若渴。

曹操求賢若渴,善於拉攏人心。張遼、賈詡、荀攸等人,原來都是跟著別人乾的,但後來被曹操的誠心打動,紛紛跑來歸降。

對於敵將,他能做到包容,甚至比自己的愛將和兒子都好。曹操抓了關羽後,沒有下黑手,而是善待。天天對待關羽比對待自己的兒子還要好,賞賜金銀珠寶數不勝數,給關羽蓋房子,送美女,有一次曹操自己在吃飯,他感覺鹿肉非常好吃,於是就讓下人把鹿肉賜給了關羽。下面的人看到這裡,會對曹操的個人能力和品質產生折服。對曹操團隊,容易產生歸屬感。


殺一腳


孫權會贏。原因很簡單,等到曹操劉備都死了,孫權就是老大了。不要忘了,孫權既然是蜀國君主。那他就會擁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和諸葛亮龐統。曹操既然是吳國君主,周瑜他們也會跟隨曹操。而劉備的手下就是張遼夏侯惇等人了。因為你只是說把他們三個君主互換,而沒有說臣子也互換了。由於孫權的豁達大度,他會讓諸葛亮的才能發揮到巨大。沒錯,比劉備手裡發揮的還要大。至少孫權沒有武力,所以孫權不會有夷陵之戰。漢中大戰,放手讓諸葛亮排兵佈陣。孫權坐守成都就行。你這個假設,就是讓原來的君主跟他原來的臣子互鬥而已。沒什麼新鮮的。


風雨中的梅雲


個人感覺,如果劉備當魏主,統一的機率還是渺茫,因為劉備手上稍有點“貨”,就開始盲目自信了,認為老子是天下第一,誰擋殺誰。曹操用人得力,當時在吳國的話,好像沒幾個合適曹操用的呢?但是,吳國水軍這邊還是能保住吳國不被攻略。孫權懂用人,但是蜀國,武將沒幾個的啊!只能靠著蜀地緊要關隘堅守。所以說,三個國家的領導人都是在互相的等,等到哪個國家出現矛盾,待不住了。就伺機而動。



X小丁D


我覺得如果孫權為蜀主再有諸葛亮輔佐肯定會贏,因為他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話說回來歸根結底還是吳承恩說了算。


扒看電影


魏國。因為當時一個國家的強大就取決於人口與人才的綜合發展。


蘇光正


劉備有識人之名 用人之能且自古都是奠定北方而後便一統天下 。孫權剛愎自用 容忍度量太小,曹操曾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之梟雄也 但江東畢竟水軍居多 遠不如北方將馬。


佛佑天下


劉備有識人之名 用人之能且自古都是奠定北方而後便一統天下 。孫權剛愎自用 容忍度量太小,曹操曾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之梟雄也 但江東畢竟水軍居多 遠不如北方將馬。


小蟻挺懸南徐


你這個問題太不嚴謹了,劉備為魏主,是換了個地盤,還是連兵將也換了。


阿祥視頻剪輯99


那麼曹操還是曹操嗎?劉備還是劉備!孫權就不一定是孫權了!畢竟魏國那地盤擱誰也會統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