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給房企“降首付”,意味著什麼?

幸福來得太突然,蘇州的房地產開發商今天收到了土地市場派發的“紅包”。


當地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佈新政,不再統一要求出讓地塊設置封頂銷售和現房銷售的條件。


先來解釋下,封頂銷售和現房銷售的規定出臺於2016年,也就是本輪史上最嚴房地產調控啟動的那一年。


為了抑制土地投機,蘇州給每塊地設定了指導價,如果房企競拍超了這個價位,後續樓盤預售必須要等主體建築結構封頂;


如果競拍激烈到報價超過指導價25%以上,就進入一次性報價,大家都出一個最終價格,其中選一個最接近平均價的報價成交。對於這樣的高溢價土地,要求必須現房銷售。


新政對蘇州樓市最直接的影響是,由於疫情防控而停工的項目,不用等封頂或竣工,就可以入市預售了。


而更深遠的意義在於,開發商的“首付”降了,可以考慮重啟大規模拿地計劃了。


而這件事,不只是發生在蘇州。


01

開發商的“首付”不只是地價


開發商的“首付”,即拿地成本,不單單是一個價格的概念。


首先,在當前房地產融資渠道上,加槓桿拿地或者揹著銀行炒地皮,是不被允許的。


無論是公司債、美元債、銀行貸款,還是信託、委託貸款、私募這類非標,監管層都要求募資不能用來拿地。


所以目前房企的拿地成本,絕大多數是自有資金,和我們普通人購房的首付本質上趨同。


其次,開發商的“首付”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它包含最重要的地價因素,還暗藏著競拍保證金、土地款支付方式、土地開發條件、自持面積、預售條件、預售款支配權限等等。


搞不懂?看看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對拿地的要求就一目瞭然了:


地價要比城區明顯便宜、要熟地不要生地(整備好的可以直接開發的土地,不需要拆遷的)、土地款支付要分期、一期樓盤開發佔總體貨值要超過70%、預收款和銀行按揭回款要隨時能支取。


可見,這些暗藏的因素也很重要,尤其對於高週轉策略驅動下的房企。


最後,要知道,蘇州不是第一個降低開發商“首付”的城市。疫情防控以來,全國多地都出臺了相應的政策。


多地給房企“降首付”,意味著什麼?


最典型的,比如無錫新政規定,樓盤完成25%以上投資額即可預售,不再以樓盤建設進度為預售條件;


比如上海新政規定,疫情期間逾期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的,不算違約,也不收滯納金;


比如西安新政規定,土地競拍保證金調降到起始價的20%。


02

土地市場發生了什麼


開發商“首付”的微調可能引發蝴蝶效應,比如在北京,最近土地市場冒出了不限房價地塊,樓市大環境、競拍條件、地價水平,都沒變,但還是燃爆了房企的投資熱情。


前後對比一下北京的土拍市場。


過去三年一共出讓了不到10宗不限房價地塊,今年截止到2月18號15塊地有11塊不限價;2019年全年土地出讓金成交1672億,今年截至目前596億;去年中報確認營收只有180億的綠城中國,過去5天豪擲144多億在北京拿了3塊地。


疫情當前,樓市有多冷,土地市場就有多熱,北京土拍的熱潮幾乎是全國一二線城市的縮影。


據CRIC重點監測的城市來看,1月流拍率僅為3.1%,較上月大幅減少,是近一年來的最低位;最高溢價率紀錄出現在紹興,高達714.26%;重點一二線城市的溢價率,隨著優質用地成功出讓的帶動下回升至10%以上,創半年來新高。


仔細看土地市場上頻繁參拍舉牌的開發商,央企國企是出鏡率最高的:華潤、保利、招商蛇口、綠地、華髮四面出擊,別忘了綠城中國現在也算央企下屬公司,大股東是中交集團。


反倒是萬科、恆大、碧桂園和融創沒怎麼露面。這些民營龍頭在地價回升前,就已經抄底了,目前的溢價率,在他們看來有點貴。


03

房企此時加倉土儲面臨挑戰


趁著“降首付”補倉拿地,對開發商而言有利也有弊。


比如綠城在北京拿下的臺湖和舊宮地塊,都位於五環外的非主城區,區塊內一方面有存量限價房樓盤,另一方面未來還有大規模用地出讓的計劃。


儘管綠城這兩塊地都不限價,但在周邊限價項目的夾擊下,溢價空間也很有限。


具體而言,臺湖地塊成交樓面價每平米29600元,舊宮地塊成交樓面價每平米37000元,兩地周邊最近成交的限價房,臺湖萬科城市之光均價是50000元左右,舊宮首開保利熙悅林語均價是52000元左右,都是精裝房,按照這個價位扣除建安加裝修成本,綠城在拿地樓面價之上的利潤空間也不多了。


如何在當前北京樓市環境下突圍實現快速去化?對於本就不擅長高週轉的綠城而言是很大的挑戰。


綠城的挑戰,也是所有此時扎堆拿地的開發商所必須面對的。土地出讓放量會進一步推高站在高位上的樓市庫存,進一步降低市場對房價上漲的預期。


好處在於,之前想做規模的房企,又迎來了投資積累貨值的窗口期。


04

剛需可以入市了


對於剛需購房者而言,開發商“降首付”是好事。


一方面,越來越多土地入市將轉化為樓盤,選擇更多了,說不定還能有些許折扣;


另一方面,由於過去三年開發商在一二線城市的“首付”成本較高,所以他們只能通過施工環節多省出些利潤,樓盤質量下滑是通病,後市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所改善。


對於二級市場投資者而言,土地市場的過熱意味著對待地產股要謹慎小心了。


別忘了,去年上半年正是土地市場的投資過熱,招致了房地產融資監管的再升級,政策趨緊也打擊了地產板塊的估值重塑過程,使得地產股普跌甚至超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