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滿腹才華,精通兵法,在三國時期會投靠誰,是曹阿瞞,還是劉大耳,少帥孫權?

奮鬥青年周凌華


我選擇曹操!理由如下:

一、參與軍閥混戰,是為了天下蒼生,而不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

三國鼎立之初,曹操實力最強。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軍事上兵多將廣,經濟上人多物博,制度上曹操英明睿智、從善如流。除第四條外,其他三條孫劉兩家都不具備。所以,儘快結束戰爭統一全國,免除百姓戰亂之苦,非曹阿瞞莫屬。

二、曹操英明睿智,從善如流,獎罰分明。

在這樣的老闆下工作,不但能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而且因環境寬鬆而非常愉快。

三、若選擇其他兩家,只會阻礙統一步伐,延長戰亂時間,增加百姓痛苦。

選擇孫劉兩家的人,或感情用事,或私心太重,總之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天下蒼生!比如孫權陣營的周瑜、魯肅等,或親或友或為感恩,都是感情用事。劉備陣營的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都是感情用事; 諸葛亮則有私心,為了證明自己的才華,逆天而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深知,無論去投曹操還是孫權,都不可能位居老二,都不可能完全展現自己的才華、建立“不朽”之功而“流芳百世“。他倒是成功了,可天下蒼生卻因此而多受了幾十年的戰亂!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中國歷史上戰亂不止、生靈塗炭,和當時那些精英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密切相關。如果我有經天緯地之才、扭轉乾坤之智,只為正義而戰、為百姓而戰、為和平而戰,決不為體現個人價值、為當英雄豪傑、為“留名青史”而戰!否則,寧願默默無聞、終老鄉野!


萬家興本哥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分析一下三者:

先說曹操。陳琳寫檄文罵曹操祖宗他能忍辱重用,曹操赤腳迎接前來投奔的許攸,達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目的。這些事都能說明其苛求人才的特點,而苛求人才最終是服務於其政治野心,搶奪天下。但是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殺張允蔡冒等都說明其疑心過重,草菅人命。個人認為,曹操陣營安全係數低,還是先求生存,再求發展靠譜。排除曹操。

再說劉備。劉備以仁義著稱,桃園三結義、攜民渡江和摔孩子事件都是其證明,仁義雖是好事,但不免有厚黑的政治手段。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得天下,劉備有“臥龍”諸葛亮,集團資源牢牢掌握在這些最高層決策者手中(這是諸葛亮累死五丈原原因)且個人主義較強其他成員機會少。如果我不是“臥龍鳳雛”還是不去為好,免得人不得盡其才。排除劉備。

最後說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且周瑜之後的魯肅、呂蒙、陸遜皆文韜武略,說明孫權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從善如流,孫權果敢智慧,待文臣武將如父子兄弟,團隊凝聚力強,上下同欲。這些特點對於人才才是最靠譜的選擇。選擇孫權

綜上,投靠孫權是首選。原因:先求生存,再求發展,人盡其用,物盡其才。


歷史炸金花


如果我滿腹才華,精通兵法,在三國時期我會首先投靠劉備。其一,劉備是三家中唯一一個白手起家的,他經歷過太多的壓抑和苦難,所以他更加懂得尊重屬下,也能更體諒人間的疾苦,所以也更加了解人性。一路風雨坎坷培養了他犀利的識人 用人 育人的能力。不信看五虎上將那個不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禮賢下士招來的,而曹操和孫權起點就高多啦。曹操本來就是世家,又加上自己家族人才輩出,他的核心管理層都是本家和那幾個士族,外來人員進入核心層的幾率不大。孫權就更差了,哥哥和父親積累的家業,沒有開疆拓土的本事,用人也是陸朱張顧四大家,不是望族來投靠的基本得不到重用。終生不封候的甘興霸就是明證。所以投靠了劉備得到重用的機會比較大。劉備就是創業型公司,靠業績說話,沒有那2家大企業分陣營分的那麼清楚。其二 劉備手下人才較少,能快速得到啟用。縱觀三國,劉備的人才真是太少了,文不過諸葛 法正,武不過關張趙馬黃魏。能文能武的太少了,綜合實力強的沒幾個,而且人才斷層比較嚴重,後期幾無大將可用。所以劉備這裡機會比較大。而曹操和孫權人才連續性較好,可能世家大族的教育比較好。其三比較喜歡西蜀的工作氛圍。諸葛亮主政比較清正廉明,克己復禮,選用人才也比較開明,對待下屬也比較平和,跟著這樣的主管也能學習到很多東西。


大道中興


做人一定要明智

  • 處在天下紛爭的局面裡,可謂是強敵環伺,生命有累卵之危,身家有倒懸之急。
  • 如果我處在一個天下紛爭的局面之下,同時我具有滿腹的才華,我絕對不做與政治相關的工作,理由如下。
  • 首先,我這個人比較惜命 捲入一場戰爭之中 說不定哪一天就被箭給射死了,或者那一天就被刀給砍死了,如果生活在三國那個動亂的年代 ,我的理想是當一箇中產階級 吃穿用度不愁,就算稅負重一些 那麼去掉稅負也不至於生活不下去 。
  • 其次,我不想參與政治鬥爭,在三國演義的電視劇裡表現 好像是劉備好一些,曹操壞一些,而孫權介於兩者之間,至目前為止 我還沒有看過三國志,不瞭解真實的史料是什麼樣的,如果往根上去看,三者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就算是滿腹經綸,兵法出眾 ,很多歷史上的事實表明,有些事情是防不勝防的 ,很難保全自己不受傷害。
  • 最後,參與政治鬥爭最後封候拜相 ,真的能夠廕庇子孫嗎?答案是非常難的,在五帝本紀中寫道,虞舜是一個聖人一樣的人物,但是他的後代,依然避免不了被滅國的下場 ,其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其實做一個本本分分的小老百姓挺好的 ,最好別求名利,仔細的想一下除了基本的用度以外 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
  • 或者是才華橫溢,或者是滿腹經綸,精通兵法,都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如果學習的目的只是要聞達於諸侯,實在是不明智的,如果不得已而為之,那麼只能全力以赴了。
  •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想法 希望對你有所啟示 如果有不同的意見 留言與我交流

村小明


如果真的能有這麼一次機會,並且我還精通兵法,滿腹才華的來東漢末年,我會選擇投靠孫權。

我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基本上都選擇投靠曹操,或者劉備。當然人各有所志,也各有所謀,都有自己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有人才青睞,前去投奔。而我選擇孫權,理由如下。

首先,說一下孫權的用人特點:

其一,用其所長,棄其所短:比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呂蒙,雖然作戰勇敢,但是學問不足,孫權勸其讀書,後來果然成為棟樑之才。

其二、用人以專,信而不疑:赤壁之戰後,為了除掉周瑜,曹操和劉備分別使損招離間周瑜和孫權。沒想到,孫權不為所動,仍委其重任。

其三、重才華不重身世,能破格起用人才:當劉備大軍為其弟報仇,興兵伐吳。當時陸遜才二十剛出頭,但孫權看中陸遜的才華,破格起用陸遜,提拔陸遜為大都督。歷史證明孫權沒有看錯,陸遜一招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劉備七十萬大軍。

其四、深得用人之法,動之以情:對文武大臣的喪葬,孫權極為重視,都是親臨弔唁,素服舉哀,並厚待其家屬。

在孫權的英明領導下,東吳人才濟濟,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是一時之俊傑。

我們再來看一下劉備和曹操:

先說一下劉備:劉備因為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劉備的人才觀比較狹隘,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十分重視武將,雖擁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卻經常打敗仗。

後來,劉備終於認清了自己的片面性,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這才割據一方,建立蜀漢政權,當上皇帝。

可是蜀漢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內部派系眾多,其中以諸葛亮為核心的荊州派、以法正、李嚴為核心的東州派以及黃權、李恢為核心的益州派明爭暗鬥,互相不合。

這是因為劉備剛愎自用,用人唯親,一碗水端不平,所以蜀漢內部矛盾很大。比較明顯的例子是關羽與麋芳、劉封與孟達、楊儀與劉巴、諸葛亮和魏延等等。

再說一下曹操:曹操雖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但是卻生性多疑,無容忍之量,諸將有計畫勝出已者,隨以法誅之。

就像西川張松來獻圖,曹操不僅沒有周公吐哺般的禮儀去接待張松,相反卻高傲相待,驅逐張松,這才導致劉備有機會得到益州。

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許攸、楊修、師勖等都因為曹操不能專人其用,把這些人才用到合適的位置上,相反最後都被曹操殺了。

而且在重任上面,曹操喜歡用自己的宗親和親信。眾多重任都是交給夏侯家和曹家出身的將領,其中像曹爽、夏侯楙等無能之背都能當上大都督,就因為他們是宗親。

反過來再看孫權,他在上任初期做的還是相當不錯的。在《三國志》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比較能說明問題。

孫權小時候比較貪玩,老是跟管錢的會計呂範要錢,呂範不敢擅自做主,就把這事告訴了孫策,孫策把孫權訓了一頓,孫權特別怨恨呂範。

等到孫權作了陽羨長以後,手裡就有了點小權力,手下有個叫周谷的功曹,擅長做假賬,經常貪汙公款供孫權揮霍,很得孫權歡心。

孫策死後,孫權上臺。孫權卻認為呂範忠誠,特別信任他,對他屢加重用,而周谷則因為,偽造簿冊文書,被開除了公職。

由此可見,善於識人用人是事業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綜合來看,在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中,孫權兼曹劉二人之長而避其短。所以我認為如果我真的滿腹才華、精通兵法,投靠孫權,或許還能像陸遜一樣當上大都督,一展自己的雄心抱負!


歷史TOP榜


如果是現在的我回到三國時期,雖平生奉曹公為楷模,但其陣營文臣武將如雲,我可能也會和徐庶、關羽等人一樣,最終黯然地離去……

要是具備了滿腹才華,又精通兵法,我鐵定會去追隨魏王,助其平定諸侯各國,統一四洋天下。

我為什麼會如此信奉曹操?那就得從我認識曹孟德說起。

曹操本姓夏侯,可因其父曹嵩,認了宦官曹騰為父,故而改姓為曹。

在曹操不記事之時,其母已然病故離去。父親曹嵩,每日裡忙於官場,自無暇教導於他。故而,自幼疏於管教的曹操,很快就成了,鄰居家口中的壞孩子。

為了不讓自家阿滿,變成小混混。曹嵩不惜花錢走關係,總算是讓調皮兒子,進入了世家子弟的生活圈子。

這些世家子弟雖人數不多,但卻幾乎都出自當朝要員之家。一大幫公子哥們聚在一塊,自是要選出個領頭的。

經過眾人舉手表決,“四世三公”的袁紹,以最高票數榮獲,團體大哥之位。

對於第一個投自己票的曹操,袁紹隨後,就以結交的方式,領了對方的情。在父親曹嵩的再三警告下,曹操只能心不甘,情不願般,做了這位袁大哥的跟班。

由於有了袁紹的照扶,曹操在每日讀書打獵的日常中,收穫了不少的益處。不過數年之間,曹阿滿不僅文學方面有所造詣,就連體格,也越發結實硬朗。

熹平三年,曹操20歲。在其父的幫助下,被舉為孝廉,昭入京都洛陽為郎。

藉助父親再次的送禮走關係,曹操不久後,便被朝廷委任洛陽北部尉,管理京師治安。

剛當上公務員,又正值弱冠,本就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加之經過十餘年的孔孟教誨,如何不令他滋生,大幹一場的衝動。

為了能改善,歷來混亂的洛陽治安。曹操苦思冥想一番,下令貼出了“宵禁夜出、亂棒殺之”的佈告,用以警示。

此時的東漢百姓,雖是見告示貼出,但卻從心底壓根不認為,這個新來的年輕所長,能夠說到做到。

還不是如以往官員一樣,下了道“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面子告示。

聽到百姓話中的諷刺之意,曹操直感有苦難言!轉念一想,就本朝官吏的斑斑劣跡,自己若是民眾,想必也會這般說。

果不其然,就在佈告張貼的當天夜裡,曹所長剛頒佈的政令,就遭到了權貴的無視!

由於此時天色漸晚,城門已然緊閉,但華貴馬車裡之人,又急於出城。本以為樓上那小子,在知曉自己身份後,也會如以往那些官員,識趣的打開城門。

可這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小雜毛,非但不懂做人,還一本正經的和我扯什麼宵禁佈告。好,看在你新來的份上,就再多給你一次機會。

小子,我家侄兒是當朝中常侍,你要是現在乖乖打開城門,老夫可以對先前之事,既往不咎!如若不然,你頭頂的烏紗,怕是就保不住了。

城樓上佇立的曹操,瞪了勸說自己的下屬一眼後,隨即怒斥道:

“你們急什麼,不就是個狗仗閹勢的老匹夫嗎?莫非以為我堂堂北部尉,還怕他不成?

見部下們,又是同情,又是複雜的看著自己,曹操卻是不動聲色的開始盤算起來。

看來就是眼前這幫人,壞了我大漢的律法,傷了百姓們的心。既然今晚你非要往槍口上撞,那本部尉就成全你。

心念至此,曹操就下令將此人杖斃。

此事一過,彷彿在曹操心裡,未掀起絲毫波瀾一般,他回到家中,倒頭便睡······

向來愛睡懶覺的曹操,第二天是在父親,曹嵩的咆哮聲中驚醒的!還沒弄清情況,就被父親揪著耳朵,臭罵一通。

可曹嵩嘴上罵歸罵,但還是在第一時間,給昨夜兒子得罪的所有人,送去了賠罪厚禮!同時也在早晨的國朝上,提出罷免曹操的奏請。

中常侍們,見曹嵩還算識趣,看在其父曹騰生前,也同是宦官的份上,這才沒有在皇帝面前,置曹操於死地。

即使心有不甘,可惹禍的曹操,也只能遵從父親的安排,前往老家避禍。

曹嵩怕兒子不在自己身邊,又會闖禍。為了能讓愛子收收心,曹嵩備了厚禮,就前往丁府提親去了。

娶妻的宴席,辦完的第二天,調放聖旨,就已然頒下。曹操隨即啟程,前往外郡。

雖是遠離了京師,但曹操剛正的性格,仍是鋒芒畢露。經過一段時間,又再次將一干同僚上級,得罪了個乾淨。

按照如此情形分析,他曹孟德此生,怕是再無升遷入京的可能。不料,隨後的黃巾起義,卻是為他送來了機會。

黃巾起義這年,曹操25歲。在父親曹嵩的幫助下,坐上了騎都尉的武職。

或許是他天生的軍事才能,發揮了作用。在抗擊黃巾叛亂中,還建立了不少小型戰功。

這些戰功,雖說對整場戰役而言,起不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可在官油子曹嵩的輔助下,卻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眼見兒子,已快要鄰近而立之年。心急的曹嵩,忍著肉通,將家中錢財多數拿出,經過一番前後打點,總是是疏通了關係。

30歲的曹操,被大漢朝廷,冊封為“濟南國”國相一職。此次為相經歷,為日後曹操的執政,打下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毫不誇張的說,如若沒有這次為相,也絕不會有以後“奉天子以令諸侯”的魏王。





書從文


如果回到三國時,我是一個貴族世家子弟或者時才華橫溢的貧寒子弟,而且我也不在乎死後別人會怎麼看我,那我就去投靠曹操。我是世家子弟,曹操手下的荀彧,就是我加入曹操陣營最好的介紹人,比如:鍾繇、荀攸、陳群等這些潁川人才都是由荀彧推薦的,也就是說只要我是世家出身,並且還有一定的能力,在通過荀彧這層關係關係,到曹操帳下,混個一官半職還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如果我不是貴族出生,只要我有才華,無論我是什麼出身,曹操都是可以接受我的,雖然無法和那些世家子弟相比,但在曹操賬下還是可以展現我的才華的。比如:王司徒和張遼、張郃等人都是走的這條路。

如果我不在乎什麼榮華富貴,只想找一個患難與共,同甘苦的人,那劉備就是我最好的選擇。劉備起家是是三國時期最晚的,他跑遍了真個中原,最後費了很大的勁才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地盤。雖然劉備早期沒有自己的領地,但劉備非常尊重自己的手下,劉備就像一個很小的公司,不穩定但是內部卻非常的團結,而劉備也不是一個昏庸之輩。只要我能陪劉備打江山,活著打贏了赤壁,無論我又沒有功,都可以衣食無憂,這也應了那句話:“畢竟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有足夠的耐心,熬過赤壁之後,一切都會興旺發達。蜀國的前輩有舉國報仇的關羽、臨死託孤的孔明、出身行伍的黃忠、打打醬油的孫乾、不拘小節的簡雍。只要我不是太平庸,我可能能夠在蜀國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最後再說說孫權,只要我腦子足夠靈活我肯定不會選他。孫權能夠成為霸主,靠的就是他他爹和他哥,並不是說孫權沒能力,只不過對比同期的曹操和劉備孫權就遜了很多。著名的孫十萬加上世家大族林立,翻來覆去動物就那幾個姓的高層,在混亂不堪的後期,東吳已經不是有才華的人能夠呆的地方了。


公元前


首選曹操,心中有志於統一天下者,才是千里馬的伯樂。

劉備和孫權都只實現於三足鼎立,雖然孔明一心想匡復漢室,是個有理想的政治家!易中天在品三國中指出,政客只有利益,沒有理想,政治家才有理想,只有曹操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大志!

徵烏桓,滅袁氏兄弟,做詩唱賦,雄才偉略,唯孟德爾。

我認可曹操,因為他懂得如何用人治理國家且有過人膽識與魄力如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東漢末年,諸侯征伐,混亂不堪,梟雄不能是劉備這樣的以漢室後裔自居,也不能是孫權這種偏偶一方的,唯有滅掉對方才能生存,唯有戰爭才能制止戰爭!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有價值,請點贊關注。

謝謝😜





史詩軸錄


當然投靠曹操,建安十五年,曹操位高權重廣受非議,開始寫了一篇文章藉以表明心跡,昭告天下。在文章中,曹操表明心跡只想做個郡守,做好治世之能臣,因為當時朝政混亂,這個想法未能實現。後又起董卓之亂,不得已才興兵舉事。曹操本人善於謀略,廣招賢才又知人善用。這點在招納關羽之事體現的淋漓盡致,關羽不從後曹操確未殺他,體現了曹操適時有度,求才若渴。

曹操在廣納賢才時寫了一篇《求賢令》,希望更多的仁人志士共同加入,繼而治理天下。曹操做為後人眼中的—亂世之奸雄,在招納徐庶為謀士之事可以看出來,為了使當時徐庶輔佐的劉備失去重要幕僚,也為招納為自己麾下,偽造徐庶母親的書信,信中必讓徐庶前往營救方能脫離危險。雖然招納手段為後人不認同,但是可以體會曹操招納賢士的迫切心情。

曹操無論在發展早期還是強大的後期,都沒有放棄做事適度的原則,雖位極人臣加封魏王,卻沒有使自己成為篡漢的逆臣,成為奸雄、梟雄也是有其迫不得已之處的。[微笑]





7深海


諸葛亮夠滿腹才華、精通兵法了吧,他投靠了誰?效忠了誰?這不是最佳回答嗎?

人們常說,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你給富人送幾百塊錢,他會覺得無所謂,甚至看不起你。給窮人送幾百塊錢,他會感激涕零,視你為恩人。當年工作隊下鄉,我給帶隊領導提議,多開會說漂亮話,不如多帶些禮物到老百姓家訪貧問苦,讓他們知恩感激。果然,我們工作組工作順利,好評如潮,效果顯著。

說回當年三國情形,曹操在北方已根基穩固,手下猛將謀士雲集。如果諸葛亮裸投他,和他手下的舊臣故吏競爭,能排上老幾,能獲主子重用、言聽計從、施展抱負才華嗎?南方孫權和北方曹操情形差不多。而夾縫中的劉備,兵將少且謀士寡,四處遊擊而無立足之基,志存高遠而能力微薄。劉備思賢若渴,不惜低姿態三顧茅廬。他正是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以諸葛亮的超“管仲樂毅”之才,深得主子信任,結“魚水之情”,言聽計從,施展才華,何愁幹不出一番偉業。諸葛亮精心設計的著名的“隆中對”,“三分天下”構想,肯定看中劉備手下的天下良將關羽張飛趙雲,以劉備為一分之主。歷史發展,雖然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不能實現一統天下、光復漢室宏偉大業。但作為三國之一的開國首輔,身居相位,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