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全中國開啟了一個教育實驗

疫情給學校開學按下一個暫停鍵,我們的整個教育,也變成了一個大實驗場,所有的老師孩子家長,不管有沒有準備好,都投入到這個實驗裡。

這個實驗就是——全民網課。

電影《流浪地球》開篇說: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我也開個腦洞,寫一篇小小說。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變革,這不過是一次傳染病,一次全國學校停課,我們開始在家學習,老師開始上線直播。直到2050年網課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2050年的學生,語數外史地生理化都是網課,做實驗用VR眼鏡,體育課用跑道模擬器。

每個月,學生只需要集中到校一天,這一天,用來面對面社交,防止學生患上一種叫做網絡孤獨症的心理疾病。

2050年,申請學校和找工作, 大家都看兩個分數——網商和BMI。

網商:指網絡學習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BMI(身體質量指數)和體脂率:可以篩掉那些在家沒有堅持鍛鍊、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學生。

因為疫情,全中國開啟了一個教育實驗

電影《頭號玩家》劇照

未來教育會是這樣嗎?也許。

受到技術、人力和社會等因素所限,在孩子這一代、甚至下一代,全民網課或許也不可能實現。但是,現在已經有了未來的雛形,並且已經有很多孩子受益。

比如成都七中的網絡直播課。

成都七中有多牛?

2020高考還沒開始,成都七中13名學生就獲得了保送清北的資格(入選奧林匹克國家集訓隊),位列全國中學第一名。

海淀黃莊的人大附中,有這樣一個段子,老師對學生說,你要是不好好讀書,就只能上隔壁大學了——

人大附中隔壁是人民大學。

而在天府之國的成都七中,也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老師對學生說:你要是不好好讀書,就只能去對面大學了——

成都七中對面是四川大學。

和成都七中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遠在1000公里外的祿勸一中,位於國家貧困縣,年年零一本。

祿勸一中有個中考鎮狀元、數學課代表,拿了成都七中的考卷來做,除了語文,門門不及格。

這兩個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中學,卻因為一塊屏幕連接起來——通過直播,祿勸在內的 248所貧困地區學校,與成都七中同步上課。

因為疫情,全中國開啟了一個教育實驗

照片來自《冰點週刊》

學校和家庭起跑線的差距,孩子十幾年累計的見識能力習慣的落差,靠一根網線、一塊屏幕就能連接?就能縮小?

是的!雖然不能完全抹平差異,16年來,7.2萬名貧困學生,跟隨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清北,大多數成功考取本科。

在祿勸一中,一位高二學生,在接受中青報採訪時說:今年又有人考上了清華。這說明我們真的不差,有底氣了,有希望了,真的好開心。

這就是網課的力量。

即使教育起點再不一樣,孩子向上的心卻是一樣的。

除了中國的成都七中,放眼全球,還有慕課(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數以百萬計的人不管身處何處,都可以當斯坦福和哈佛的網課學生;可汗學院,全世界最想學習的人,通過百科全書式的、全免費的智能跟蹤網上平臺,向全世界最牛的老師學習。

因為疫情,全中國開啟了一個教育實驗

這些學校,給我們展示了未來教育的樣子:

1. 資源海量共享

2. 費用越來越低

3. 主動學習取代被動聽課

對於資源匱乏,起跑線落後的孩子,那種感覺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丟下繩子。”

昨天海淀區的六小強也正式開網課了,一切都井然有序,這是花生學校的課表。

因為疫情,全中國開啟了一個教育實驗

語數外物理都是小課,是老師和同學面對面直播的,其他科目既有年級大課也有班級小課

小同學們上課都很認真。

體育課和音樂課是錄播的,一週一次音樂講座,每天上下午各有一節體育課,大家都跟著練。

大家都稱上了“六小強”叫“上岸”,我偶爾也戲稱自己“階段性成功”了。可是我們教育的目標,是以上名校為終點嗎?

比六小強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網上其實有很多。

人大附中、成都七中等名校都向全國開放大量線上課程和教研資源。

因為疫情,全中國開啟了一個教育實驗

人大附中開放的教育資源和線上課程,來自“人大附中”公眾號

猿輔導、學而思提供了公益網課還有大師人文課。

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空中課堂,都是面向全國免費的學習平臺。

因為疫情,全中國開啟了一個教育實驗

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界面

也就是說,除了極少數沒有網絡覆蓋缺乏電子設備的地區, 只要孩子想學,沒有資源的限制,沒有時空的限制,甚至沒有貧富的限制。

資源都在那兒,可以隨意獲取。但是,學習的效果如何,卻因人而異。

和在校學習相比,網課缺乏強制性,老師無法現場監督,同學之間競爭也減弱了。

體育課是最明顯的,你到底跟不跟著上,誰也不知道,你可以做完一節課,也可以躺完一節課。

只是,身體是自己的,可以騙過老師和家長,但騙不過自己身體。

學識和能力也是自己的,可以騙過老師和家長,但騙不過自己頭腦。

這是困難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從來沒有一個階段, 像現在的網課一樣,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也給了他們足夠的考驗。

這就是,為什麼哈佛和斯坦福大學的很多課程公開了,卻只有少數極其自覺和自律的人才能結業。有這樣一個數據,慕課的輟學率高達75%以上,根本原因是學生缺乏自我約束力。

祿勸一中的直播班裡,既有考上北大清華的,也有依然考不上大學的,即使能夠和名校一起上課,學不學得出來還得全靠自己。

優質資源的共享,就像往井裡打了光,扔了繩子,但是井裡的人僅僅嚮往光,摸摸繩子也沒啥用處。

不行動起來,還是無法抵達井外的廣闊天地。

因為疫情,全中國開啟了一個教育實驗

我從來不認為,上了名校就可以高枕無憂,因為考試是一時的,學習是終身的。

我也從來不認為,所有孩子都應該學習好,都把考上名校、有個高薪工作,作為一生奮鬥的目標。

也請你不要這樣認為。

但我倡導雞娃,並且要科學雞娃。

這是為了今後和孩子回憶起幼升小、小升初、中考乃至高考,別用到一個詞,叫“悔不當初”。

我也真的見過很多家長,在孩子和心儀的小學、中學擦肩而過時,說一句“當初知道就好了,當初努力就好了”。

如果有時光機器,我們能穿越到小升初後回頭看,我們現在站著的這個位置,就是“當初”!

如果有時光機器,我們能穿越到未來回頭看,我們現在站著的這個位置,也是“當初”!

只是,在龍捲風來臨的時候,處在風眼中的人卻往往毫無知覺。

現在,全民吐槽網課,微博微信各種段子,我也看得很歡樂。

因為疫情,全中國開啟了一個教育實驗

歡樂之後,聰明的家長,還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延遲開學,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只是去學校還是上網課嗎?除了吐槽,我們還該借這個機會,做些什麼?

我覺得,我們最先應該明白的,是課堂上的通識教育決定不了孩子未來, 主動獲得知識、管理自我的能力,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網課,不只是上課,是孩子自主學習的重要訓練,也是未來教育模式的彩排和預演。

世上最大的不平等,就是教育的不平等。

而在網課面前,在未來面前,不平等的,不再是資源資源和學習途徑,不平等的,只是自主學習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資源,而是主動獲取資源的能力,這個時代缺的也不是機遇,而是迎機遇而上的素質。

未來已來,在教育上實現逆襲,這個起點,就是今天,就是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