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ada:阿里鄙視鏈最底層的養成之路

Lazada:阿里鄙視鏈最底層的養成之路

導語:眼下,疫情已經得到了初步控制,但疫情的後續影響,終是蔓延向了海外市場。

文| 張雅坤

來源| Dolphin海豚智庫(ID:haitunzhiku )


2月18日,根據電商媒體平臺《電商報》報道,受疫情影響,許多賣家供應鏈斷裂,急需解決方案,為此,Lazada將佈局海外倉作為重點,並從降低費用和提升流量兩大方面去幫助賣家解決痛點。

其實,對於做跨境電商的人來講,Lazada這個平臺絕不陌生。但是關於Lazada具體的運營數據,阿里一直諱莫如深。相比較母公司已經上市、主要數據指標都會披露的shopee來講,背靠阿里的Lazada並不那麼透明。無論是在財報中,還是網上的公關消息,都極少發現它單獨的數據蹤影。

大多數人只知道,阿里前後斥資幾十億美元將其收購,它是阿里佈局海外業務的重要一環。但是關於其具體的運營狀況,除了內部員工,很少有人知道。這也使得它儘管在阿里的光環下名震四方,卻依舊帶有一種神秘感。

觀察最新財報,可以發現,阿里把本地生活服務、新零售及進口直營、Lazada以及菜鳥物流這四個板塊的虧損彙總在了一起。不過同樣是因虧損被彙總在一起的雲計算、數字媒體及娛樂和創新業務,卻提供了各項數據。

這其實也情有可原,畢竟本地生活、新零售、菜鳥物流這些都屬於業務分支較細的板塊,但是無論是哪一個,曝光率都比Lazada高;反過來,曝光率同樣不高的雲計算、數字媒體娛樂和創新業務,虧損值卻也披露的明明白白。

這一對比,我們可以發現,Lazada不僅存在感弱,似乎阿里也覺得它“拿不出手”。不然這阿里佈局海外業務的重要一環,怎麼會如此低調?有人說,從阿里將其高層人員陸續換成杭州團隊這個舉措來看,阿里確實是想好好做Lazada這條業務線的。

殊不知,收購以後搬運杭州鐵軍的運營經驗,是阿里一直以來的習慣。

回顧阿里收購的那些公司,無一例外都是在收購以後將高層人員大批換血。阿里收購優酷以後,除了楊偉東以外,多數優酷的元老都黯然離場。隨著與阿里大文娛的逐步聯合滲透,優酷的人員架構更是完全換血。後來,楊偉東因經濟問題被調查後,阿里影業董事長兼CEO、大麥網CEO樊路遠接替他出任新一任輪值總裁。

2018年4月阿里95億美金估值全資收購餓了麼後,《晚點LatePost》平臺報道稱,原團隊中除去康嘉和鄧燁以外的聯合創始人,除CTO張雪峰、CSO潘遠、VP鍾憲文等幾個少數管理層以外的高層人員,都已離職或即將離職;

收購完成後,餓了麼新晉高管CEO王磊在內部推動城市經理制度的改革,不再直接管理交易和物流兩條業務職能的高管,而是把交易和物流大權交給地方,由大區經理和城市經理管理,再向CEO彙報;餓了麼產品VP王秋曉也離職,公司產品由白起和季山負責,前者來自口碑,因口碑和餓了麼合併加入,是阿里P9,後者來自阿里其他業務線。

與騰訊“佛系投資,收購公司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的放權作風不同,阿里對於收購或者控股的公司,更喜歡採取“中央集權制”,要絕對的收權。當然,這必定是跟企業文化相關的,同樣也是跟擅長領域相關的。或許在騰訊看來,自己並不擅長電商業務,內部員工也更傾向於產品經理思維,所以更願意“戰略投資”,把企業交給有電商運營經驗的原本團隊去做。

阿里作為電商行業的老大,自然是有充足的理由認為杭州的鐵軍團隊比那些被收購公司的原團隊更勝一籌的;“自己能當線上零售行業的老大,就能當其他行業的老大”,這種猜測也是合理的;這種管理方式也確實便於阿里把所有業務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免得為他人做了嫁衣。

對於Lazada,阿里亦是如此。據某資本機構的東南亞海外業務負責人透露,Lazada在東南亞佈局的那些國家中,幾乎每個國家的團隊總經理都是逍遙子的秘書。而阿里在戰略上也很重視,CEO每兩週就要跑一趟杭州總部進行彙報,但是即便如此,GMV增速依舊不快。

而2018年,原螞蟻金服董事長彭蕾接任lazada,成為新任CEO,將Lazada按照阿里的組織架構和價值觀改造後,最終還是把CEO一職讓還給了彭龍領導的創始團隊,如今彭龍去杭州也是直接找到逍遙子進行彙報。這是阿里非常難得的一次放權了,可對業務依舊沒有太大起色。

而聯繫起阿里曾經收購過的那些公司,很少有做的風生水起的,無論是優酷還是餓了麼,幾乎都是在走下坡路。很多人認為阿里這種收購以後換血高層的集權制,並不太好,但是反觀騰訊投資的那些企業大多放權,日子也不太好過。在這個問題上,我等小人物自然是沒有資格批判巨頭的決策,但是就Lazada來講,走到今天這樣不被阿里其他團隊待見的境地,絕對也有自身的原因。

成為鄙視鏈的底層,既有自身原因,也是因阿里不夠重視

其實Lazada發展得慢,並不全是阿里本身的鍋。其母公司的基因劣勢也佔很大一部分原因,另外,這幾年國內的電商環境瞬息萬變,確實讓阿里感到壓力越來越大,難以再分出精力去重視海外市場的佈局。

自身:優化難度高

2012年,以“抄襲”為主業的德國公司Rocket Internet將Lazada打造成了東南亞的亞馬遜。Rocket Internet在業界的口號是“我們抄襲、複製、不要臉,但我們知道自己是賺錢的好公司”。更具體地說,這家公司一旦發現成功的、可行的模式,便將其粘貼在沒有這種模式的地區,進行孵化、建立和運營。緊接著,最騷的一步操作來了:等他的“成果”達到一定規模之後,他並沒有以之為收入引擎進行長久發展,而是將其高價賣給大佬,撈一筆就溜。

一個由克隆工廠複製出來的、不為長久發展只為撈錢的平臺,想要踏下心去鑽研技術、好好運營是很有難度的。在這樣的原始背景下,想要優化Lazada原有的底層操作系統,是難度非常高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之前Lazada內部運營很爛,數據造假、流量造假也是早有耳聞。”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Rocket Internet也是在幫巨頭開拓新市場。實際上,作為第一家服務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這六個東南亞國家的電子商務公司,Lazada確實具有不可替代的先發優勢,這也是阿里在知曉自己“受害”後,2017年依舊追加投資,想要改寫Lazada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阿里的不低頭不認輸,早就成為一種習慣。

阿里:對國內業務具有明顯傾向性

收購lazada以後這幾年,阿里在國內電商圈的業務有什麼改變?

首先,京東與天貓對於網上超市的市場份額爭奪賽進入白熱化;拼多多以星火燎原之勢從五環外迅速崛起,快得還沒等阿里反應過來,拼多多就已經站在了京東的高度與他們一爭高下;直播電商開始崛起,淘寶直播正式啟動,成為核心電商業務中越來越重要的一塊業務;

其次,2016年馬雲在雲棲大會上首次提及“新零售”,並以盒馬鮮生作為契機,進入動盪的線上生鮮零售市場,而生鮮電商的燒錢能力,自稱第二,整個電商圈沒人敢稱第一。

此外,阿里旗下餓了麼與美團拉開了外賣市場大戰的序幕。在屢戰屢敗之後,終於被美團在各個維度徹底反超,也成了一個尷尬的存在;並且,阿里收購了ofo,意圖以ofo共享單車打通本地生活入口,並意圖掌握話語權,當然,目前還沒有看到效果。

說到這裡,其實可以看出,阿里在國內確實是一個四面楚歌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shopee憑藉母公司SEA團隊在東南亞深耕多年的經驗和遊戲業務的資本輸血,得以進入戰略機遇期,迅速發展起來。

今後,阿里在國內的本地生活服務業務一定會加緊佈局,與美團一爭高低;新零售的盒馬鮮生,也在疫情中讓人們重新看到了新零售的價值,菜鳥物流狀況同樣開始好轉,尤其被二級市場的投資人看好,剩下Lazada,如果不抓緊思考解決辦法,怕是真的要成為核心商業中的最大累贅。

更大的機會是支付方式與物流

目前東南亞跨境電商的格局就是Lazada和Shopee兩家分庭抗禮,其他的幾家其實並沒有什麼流量。一位跨境從業者表示,Lazada入局早,本身積累了一定的市場和流量,所以沒有在宣傳上有太大投入,目前做的就是全球化,引進阿里的技術,客單價較高;

而Shopee目前在運費補貼和廣告上面的打法比較激進,屬於後起之秀,且客單價較低,就類似拼多多,消費者一想到買便宜的商品就去拼多多,買貴的就去淘寶天貓這種感覺。所以二者本身業務有交叉,但是定位還是不同的。就復購來看,顯然shopee要比lazada做的更好,因為東南亞大部分地區的發展狀況像極了我國的下沉市場。

不過Shopee目前的交易支持做的還是比較差,商品詳情只能文字,圖片都不能放,除了很大力度進行物流補貼,成本控制做的不如lazada好;另外,地推對於跨境賣家來講是有難度的,有些淘寶系的也在地推,但很難持續投入,需要和agents合作。

一位shopee內部人員表示,東南亞電商短期不太能爆發到一個很高的點,目前印尼和馬來西亞的跨境生意shopee做的更好,菲律賓和泰國則是lazada更勝一籌。泰國也確實是lazada重點佈局的一個市場。

根據一位在泰國做母嬰跨境的商家稱,泰國的物流費用如果不超過首重就是35泰銖,大概9-10元人民幣,到清邁的價格也是一樣。因此高盛此前在研究中表示的“曼谷地區兩美元,其他地區三美元”這一數據應該是偏高的。

事實上,物流方面來講,這兩家沒有什麼大的區別,都是提供幾家第三方物流公司供選擇,和國內一樣,lazada所謂的自建物流只是有系統全程監控而已。若未來引入菜鳥體系,真正建立起東南亞範圍內自己的物流體系,將會是lazada的一個亮點。

支付還是貨到付款為主,還是用戶習慣的問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也都在推,社交軟件line也在推,正在申請牌照,支付問題只是時間問題。如果能依靠阿里的技術支持在支付方式上拔得頭籌,也是相當不錯的一個選擇。

lazada想翻身的話,是時候做出一些真正的改變了,反正已經是鄙視鏈的最底層,再糟糕的情況還能糟到哪兒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