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嘈雜,惟讀書不能辜負

經常有讀者問我,讀書有何作用?我也曾為此寫過一篇文章《不讀書不足為良朋》,沒想到因此引來更多網友的疑問。

關於讀書的道理不想多說,今天我就再聊聊古今中外的讀書人吧。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清代學者金纓《格言聯璧·學問》有言:“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讀書便佳”,簡簡單單的四個字,給我們指出一條明道。抱怨出身沒有用,有怨天尤人的時間,還不如拿來讀書。

蘇軾被貶黃州時,仍能寫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的詩句來,得益於他的滿腹經綸,因為飽讀史書的東坡先生,本就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信條。

陶淵明隱居後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又何嘗不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

三毛也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人生嘈雜,惟讀書不能辜負


易中天曾說過:學習謀生,讀書謀心。

臺灣龍應臺對安德烈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

還有讀者問,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你說這樣的閱讀究竟有什麼意義?

其實,就像你吃飯,你曾經吃過山珍海味,已經消化掉了,變成你的營養骨肉,你忘記曾經吃了什麼東西了又怎麼樣?

你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你的骨血,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

就是說,你之前讀書的積累,已經不知不覺的改變了你的氣質外貌,“腹有詩書氣自華”。

且讀書吧。

願你看到落日下的美景,想到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媽呀,太美了”。

願你看到長城,想到的不是“長城真他媽長啊”,而是“雄關萬里、固若金湯”這些詞。

願你為武漢加油,能像日本朋友一樣用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而不是一味地喊“加油,加油!”

讀書更是安頓心靈的最佳途徑,人生嘈雜,惟讀書不能辜負。

特別是像最近宅在家的日子,一張木桌,一杯茶,一本書。

如此簡單,多少愜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