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取得了涼州,蜀漢能統一中國嗎?

自立124


如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取得涼州,能統一三國嗎?



這恐怕仍然不行。主要理由基於以下幾點: 第一,諸葛亮北伐,本身起步就很晚,建興六年(228)才開始,而五次或六次北伐,總共才六年,留給諸葛亮的時間,太短暫,即使諸葛亮有才能,也無法展開;第二,那時候,曹魏已經傳至第三代,立國已久,疆域廣闊,人口眾多,軍力強大,政權穩定,民眾擁護。當年,諸葛亮給劉備的《隆中對》,說到東吳時,曾經說過:“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 ”。實際孫堅在江東,並沒有多大作為,孫策真正佔據江東,那時也超不過十年,而曹魏統一北方大部,到諸葛亮第一北伐時,至少已經二十多年;



第三,蜀漢本身疆域有限,人口不多,積貧積弱,而西涼苦寒之地,經濟不發達,人口也很少,糧食、物資難以供應大軍。將來出兵,部分軍糧,仍需從漢中補給,道路艱辛,難以接濟;第四,曹魏人才輩出,司馬懿是諸葛亮對頭,而且壽命很長,諸葛亮事必躬親,恐怕難與爭鋒。雖有姜維,但曹魏後面的鄧艾、鍾會等都是很傑出的後起之秀;



第五,雙方最高老闆,曹魏明帝曹睿、後面的曹芳、曹髦等都很精明,雖有司馬篡權,但司馬師、司馬昭也不糊塗,而後主劉禪,即使諸葛亮在位,也聽信讒言,在後面掣肘。比如,建興九(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連戰連勝,李嚴派苟安解運糧草,苟安好喝酒,在路上耽誤,遲到十天,按照軍令,遲到三日,就要斬首。考慮到苟安是李嚴部下,諸葛亮下令,打八十脊杖,苟安被責罰後,心中懷恨,連夜帶上五六親信,投奔司馬懿。司馬懿正焦頭爛額,得知大喜,令苟安返回成都,對劉禪身邊的太監,散佈謠言,說諸葛亮有怨上言論,早晚必篡位自立。劉禪慌亂中,求問如何解決?太監說,可招回諸葛亮,削其兵權,自然無事。於是,劉禪下昭,令諸葛亮撤兵。諸葛亮接到詔書,反覆考慮,只好放棄爭取的好機會,退回漢中。回朝之後,諸葛亮查清事實,責備蔣琬、費禕,重新練兵整武、積糧屯草,準備下一次北伐。



這件事情,並非只《三國演義》故事,在《三國志.蜀書.李嚴傳》中,亦有記載 :【 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後書……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



當時,因秋雨連綿,李嚴示意參軍狐忠、督軍成蕃,在劉禪面前,李嚴喻示旨意,讓諸葛亮撤軍,諸葛亮答應退軍後,李嚴又假作驚訝,造謠生事。後被貶為庶民。

當然,第一次北伐,如果馬謖沒丟街亭,取得並鞏固涼州,能一定程度壯大蜀國實力,有助於後面反攻關中,覬覦中原。但由於以上原因,困難重重,最終成功可能性很小。


流譽後


我的答案是即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得了涼州,蜀漢也無法統一中國。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三國局勢。

領土上,魏國獨佔十個大州,長江以北盡歸曹魏所有。吳國有三個州,其中的揚州和荊州與魏共有。而蜀國只佔據一個州,即益州。吳蜀兩國加起來才與魏國相當,所以,蜀國如果只想憑藉自己的力量去攻取魏國,難度十分巨大。

人口上,只能根據一些文獻進行推測。魏國443萬人,吳國230萬人,蜀國只有區區90萬人。打仗是要死人的,有時候拼的就是人口,有足夠多的人口,自然不用擔憂兵源不足,可是人口稀少,如何支撐得起年年打仗。諸葛亮的北伐必定是一場持久之戰,即使他在第一次奪取了涼州,也免不了之後持續戰鬥。到那時,士兵的稀缺將成為致命弱點。

政府和軍隊上,魏國的士兵和官員由國家統招,經歷嚴格篩選,不服從富豪地主。但是在吳國,當地的豪族對吳國政權的支持極為重要,所以有一些權利給了當地的豪族。最為悲慘的是蜀國,其軍隊是劉備一生摸爬滾打組織的一群士兵,對蜀國百姓來說,他們是外來者。

人才上,魏國在曹操時就積累了至少兩代人的人才,且中原又是人才聚集地。吳國地處江東,人傑地靈。而蜀漢大部分人才如關羽張飛等都早已死去,只剩下諸葛亮,魏延等少數人。此時諸葛亮進行北伐,武將缺少,智將凋零,對他來說十分困難。以前一個大將可解決的事情,現在必須絞盡腦汁用計去解決,傷神耗時。所以說諸葛亮勞累過度是有原因的。

再來看看諸葛亮北伐的真正原因。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已經詳盡闡述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還於舊都”“報先帝之遇”。

首先是蜀漢危急了。在三國的休養生息中,因以上原因最得利的是魏國,最有害的是蜀國。在這天下大變之際,必須要以攻代守,即使以蜀漢的國力幹不過魏國,也要去打。通過戰爭來找到突破口。其次便是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這麼多年了,沒幹成什麼事,看著魏國越來越強,與蜀國的差距越來越大,他實在無法承受最後只能投降的情況,於是他想不如用進攻來拖延魏國,用自己的命拼出一個變數。

選擇在自己的晚年搏一搏,即使勝算極低,也要去戰。但是他並不想把蜀漢的軍隊耗完,於是只能採取穩紮穩打的打法,第一次北伐即使取了涼州,他也不會選擇長驅直入魏國,與魏國進行直接大戰。

由此看來,蜀漢完全無可能統一中國。


肖塵


引言:

如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取得了涼州,再得到盟友東吳的支持,那麼蜀漢統一天下並不是空談。

奪取了涼州那麼涼州和漢中之間的雍州蜀漢肯定也要佔得大半,國土面積擴充接近一倍人口至少也得增長几十萬。

而東吳方面,若是和蜀漢一同攻伐曹魏的東吳,那麼曹魏失敗後,東吳是不足為懼的。但是蜀漢和曹魏互相攻伐,東吳坐山觀虎鬥,那蜀漢戰勝曹魏後再面對的東吳可是非常可怕的。



涼州對蜀漢的意義重大

涼州面積雖然不敵益州、荊州,但是涼州若是在蜀漢手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裡不得不提到馬超、馬岱兩兄弟,雖然第一次北伐時馬超早已去世了,但是馬岱還活著。馬岱名望雖然不及馬超,但也是曾經西涼世家的一份子,在西涼當地士族、豪族中還是有一定的威望的。蜀漢若是得到了西涼,那麼派遣馬岱到西涼募兵絕對可以讓蜀漢走出低谷期。而且西涼境內和周邊的少數民族對馬氏兄弟都有好感,馬岱登高一呼這些少數民族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視的,即使不歸屬蜀漢那麼也大大的減小了襲擾邊境的問題。


國土和人口的增長

若想穩穩的佔領涼州,那麼必然要佔領雍州的一部分底盤。蜀漢若是可以固守隴右五郡抵禦曹操,給蜀漢五到十年的時間休養生息,那麼蜀漢的力量將可以和曹魏比肩。

所謂地大物博,給蜀漢一定的時間發展那麼蜀漢的經濟將變得富庶。原本只有九十萬餘人的蜀漢加上雍涼二州,蜀漢的總人口至少將會突破一百五十以上,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募兵那蜀漢將有十五萬之眾。十餘萬大軍交到諸葛亮手中,諸葛亮再北伐曹魏那麼結局肯定是不同的,一鼓作氣打到洛陽都是有可能的。


被忽視的東吳

讀三國時除了赤壁之戰和大意失荊州,我很少會注意到東吳。但是蜀漢得了涼州實力可以和曹魏不分伯仲,但是這時東吳就成了統一的必要因素。

這個常常以牆頭草出現的東吳影響著三國時期的歷史走向,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拿我提到的兩次戰役來說,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這一站讓曹操傷了根基,曹操進入了短暫的靜默期。而劉備就是趁著曹操的靜默期入主益州,形成了三分天下。

再說大意失荊州,蜀漢奪取了益州剛剛站穩腳跟,正是蜀漢巔峰時期。背棄聯盟偷襲荊州、剷除了以關羽為首的一股小勢力。緊接著夷陵之戰大敗劉備,讓蜀漢實力徹底進入低谷。

總結:獲得了國土和資源加上諸葛亮的治理短時間內蜀漢的國力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但是得不到東吳的支持,即使蜀漢打敗曹魏那麼也不足以抵擋東吳了。孫權在第五次出征合肥時可是集結了二十萬兵馬,一旦輕視了東吳必然要吃大虧的。誰能得到東吳的支持那麼統一就有望了。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我的回答是:不能!因為只要蜀漢政權無法重新佔有荊州,就沒有辦法對曹魏政權的腹心構成威脅!涼州與荊州相比,只能對曹魏政權構成騷擾,而不能對其構成致命威脅。

如果荊州仍然還在蜀國之手,蜀國將可以調集荊州、益州和漢中三地的力量,從東線和西線對曹魏政權發動攻勢。而且是以西線佯攻為輔,東線突擊為主!這樣既可以取得以攻代守的好處,又可以免去因為出擊路徑過於單一,容易受到因蜀道艱難而導致的後勤保障不暢的制約!即便一時無法迅速恢復中原,也可以盤活整盤大棋!

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之所以會失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在失去荊州之後,既無法再得到荊州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補給,同時也失去了便於向曹魏政權腹心進軍的基地!荊州做為數省通衢之地,固然有因其易攻難守而被喚做四戰之地的弱點,可是隻要蜀國能夠有效的整合益州、漢中與荊州的力量,在漢中以守為主,集中精力在荊州以攻為主,彼此遙相呼應互為戰略依託,或許尚有可與曹魏政權一決高下的實力!

而佔領涼州固然可以將蜀國的勢力延展到西北方向,但卻因為涼州遠離曹魏政權統治中心,而且又是華夷雜居的貧瘠之地。所以不僅無法發揮出類似荊州那樣的作用,反而可能會導致蜀漢政權因精力分散,愈加透支其本就不怎麼雄厚的實力。

從整體戰略上看,假設將佔領荊州視做插向曹魏政權腹心的一柄尖刀,那麼佔領涼州則只能發揮出隔靴騷癢的作用,是無益於轉換蜀魏兩國的力量對比的!只不過是為諸葛亮的北伐,稍稍起到一些心理上的激勵作用罷了。

綜上所述:即便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原時佔領涼州,也依然無法扭轉魏強蜀弱的整體實力對比,因此依然不能滅魏吞吳統一天下!


北疆同心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其一生為了實現劉備興復漢室的遺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在是讓小編最為欽佩的人物之一。那麼我們先回到問題本身: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若是成功收取涼州,最終能不能一統天下?

一、對問題條件的分析

這個問題實際上為我們限定了一個場景,時間是在第一次北伐時期,戰役進展應該是街亭沒有失守,而北伐大軍也未能在渭水長安一線獲取決定性勝利,最後只能是兵鋒向北全面收取武威、張掖、安定、天水各郡。

另外,第一次北伐時期是繼夷陵之戰後蜀漢最強的時期,文有諸葛亮、蔣琬、費禕、馬謖等,武有趙雲、魏延、關興、張苞等輩。而此次北伐諸葛亮幾乎是前後動員了十萬人,這是蜀漢在北線作戰的總兵力!

好,前面我們對問題條件的限制一一進行了描述,那麼我們結合這些條件來對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二、首先我們要判斷涼州究竟能不能守得住

實際上打下涼州並非是關鍵,關鍵在於蜀漢能不能長期的守住涼州,最終將涼州轉化為蜀漢的整體實力。那麼在小編看來,蜀漢守住涼州的希望不大!

首先,涼州地勢平坦無險可守。涼州不是巴蜀益州,不僅地域光口,而且其整體地勢呈現出一馬平川的狀態,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的十萬人馬哪怕是全部留在涼州也難以構築起完善的防線阻擋曹魏的大軍來犯。另外,蜀漢軍隊以步卒為主,並無可與曹魏抗衡的騎兵部隊,在涼州作戰必然大大處於劣勢。

其次,涼州失守曹魏必然大舉來犯。涼州是關中後方屏障,涼州失守實際上已經對關中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而關中乃是曹魏核心利益所在,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曹魏大軍來犯勢在必行。甚至正好可以將涼州這一平坦區域做為大量殲滅蜀軍有生力量的戰場!

第三,後勤保障困難。涼州地區地處蠻荒,更兼短時間內難以全面恢復生產,所以諸葛亮的大隊人馬若是要常駐涼州,必然要依靠來自漢中方面的糧食補給。這實際上就和其六處祁山之時情況極為相似了,漫長的補給線還要時時提防魏軍的偷襲,故而蜀軍在涼州實在是難以立足。

三、若是守住了涼州,蜀漢則出現了轉機

這裡我們假設一下, 就算諸葛亮戰力全開率領蜀軍將士守住了涼州,那麼蜀漢也僅僅只是略微縮小了與曹魏的差距。但是這裡小編要說的是,漢室復興卻已經出現了希望!

首先,集合益州、涼州兩州之力,可以使蜀漢兵員規模有一個整體的大跨度上升。這就使得蜀漢具備了和曹魏進行大規模作戰的能力。大規模作戰便有機會大規模殲滅曹魏軍隊,從而更近一步拉近與曹魏之間的實力對比。

其次,涼州為產馬之地,若是蜀漢能夠長期守住涼州,則便能組建屬於自己的大規模騎兵部隊,如此一來將會使蜀軍的整體戰鬥力得到一個質的飛躍。那麼在於曹魏軍隊進行大規模對抗之時便具備了獲得完勝的能力。

第三,從涼州取關中比出祁山攻長安難度降低了許多。到時候蜀軍鐵騎東向進入關中,一馬平川之下,無論是不對調動還是後勤保障都遠比在蜀中之時要容易得多。進攻的難度降低了,如前文所述蜀軍的實力又增強了,此消彼長之下,奪取關中便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四、全面奪取關中才是蜀漢逆轉的關鍵

奪取涼州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蜀漢弱小的現實,時間一長曹魏的整體實力依舊能夠將蜀漢甩開。所以蜀漢在奪取涼州之後,最為緊迫的還是在於迅速繼續力量奪取關中。

若是能夠奪取關中,一方面據守餚涵之固將能夠使己方的防守壓力大大減輕,從而使得國家可以緩過勁兒來恢復生產。而另一方面,蜀漢據有關中、巴蜀、涼州三州之地,從版圖上看已經是擁有了先秦故地,人口、資源、人才等將會得到一個井噴式的發展。這個時候再繼續力量,待天下有變再來一次“秦滅六國”則真的是“漢室可興矣”!

那麼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發現,單純的在第一次北伐攻取涼州並不能讓蜀漢一統天下,甚至是連自己的命運也未能逆轉。奪取涼州之後第一步是守住涼州,第二步還是要奪取關中,第三步才是據三州之地積蓄實力,最後方才是東出函谷關橫掃天下!前前後後這麼多步驟,每一步都艱難到了極點,所以我們真的可以體會到諸葛丞相在五丈原瑟瑟寒風中的無奈與絕望!

好,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裡,我是華夏問長安,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喜歡我,就關注我!


華夏問長安


導語

諸葛亮拿下西涼,短期來看,並不能改變蜀國在三國中實力偏弱的現實,還是沒有能力戰勝曹魏和東吳,從而一統天下,但是可以縮小與曹魏和東吳的實力差距。長期來看,會增加三國爭霸的變數,蜀漢未必沒有可能一統三國。

西涼地區的重要性

1、出<strong>產戰馬。“西涼大馬,橫行天下”,冷兵器時代是騎兵的天下,誰能掌握騎兵,便在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中國古代大部分地區屬於農耕文明,產馬的地方並不多,所以在漫長的歲月裡,中原文明一直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西涼周邊少數民族眾多,也有產馬的牧場(山丹軍馬場是歷史最悠久的戰馬產地)。就這一點,西涼的價值對各國來說都非常高。

2、歷史上,西涼兵戰力強大。在東漢後期出現過一些強大的地方勢力,也就是軍閥。最有名的當屬董卓,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帶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漢獻帝,一時成為權傾朝野的人物。後來董卓被呂布殺死,他的軍隊在李傕等部將的率領下繼續在各地遊走,並且相互攻伐,成為當時關中及洛陽地區的一大禍害。同時期,以馬騰、韓遂為代表的另一部分西涼人馬,實力也不容小覷,其多次朝東擴展地盤,威脅並牽扯曹魏政權相當一部分軍力。

3、涼州地區在戰略上非常重要。過金城翻過烏鞘嶺入古浪峽到涼州就是河西走廊,這裡土地肥沃,地勢平整,又東臨寧夏,西連青海,北接敦煌。古時素有“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說法,充分說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古代涼州物產豐富,商業發達,而且出產戰馬這種稀缺資源。所以,諸葛亮一旦拿下西涼地區,一方面擴大地盤,人口,經濟資源,也必將極大增強蜀漢的軍事實力。

蜀漢政權的窘迫現狀

建興6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距離先主劉備駕鶴西去已經過了六個年頭,蜀國從關羽失荊州和夷陵之敗的巨大打擊中慢慢緩過來一口氣,人口有所增加,糧食也有了部分儲備,新戰士得到了初步訓練。但即使經過這段時間的休養生息,蜀國的人口也不到100萬,不及魏國的四分之一(440萬),不及吳國的二分之一(230萬),全國能戰之士不足10萬。

魏武據中原,劉備割巴蜀,孫權盡有江東之地。三國鼎立,戰爭不息。劉備章武元年,有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及平蜀,得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通計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除平蜀所得,當時魏氏唯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孫權赤烏五年,有戶五十二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通典·杜佑)

從地理位置來看,蜀國被限制在益州及漢中狹小的範圍內,地勢上固然利於防守,可要想往外發展也是非常困難。成都及漢中周邊能夠養活人的土地有限,人口增長的潛力受到限制。與之相反,曹魏佔有北方中國最為富饒的土地,土地面積最大,人口也在逐步恢復;吳國佔有南方水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會逐漸增長,土地開發利用水平提高,加之北方先進的耕作技術得到普及,東吳實力也會大幅超越蜀漢。

由此可見,無論北伐是否可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漢政權都必須有所作為,以免這種實力對比的不利局面一直持續下去,並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逃脫不了覆滅的命運。

攻佔西涼的可行性

諸葛亮北伐時,馬騰、韓遂已死,馬超代領的西涼鐵騎剩下的人已投降蜀漢多年。西涼本土勢力中,實力最強悍的這幾位先後退出歷史舞臺,而曹魏對西涼的控制時間不長,尚未在當地紮根,再加上西涼少數民族眾多,曹魏的基層政權肯定還沒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可以說,西涼尚處於舊勢力消亡,新勢力尚未崛起的時代。

馬超本人雖然在章武二年(222年)病逝於成都,但留下諸如其從兄馬岱等對西涼情況非常熟悉的人。這些人遺留在當地的宗族勢力影響力不小,並且多年來與羌人部落的關係盤根錯節,一旦蜀軍進入西涼,有可能獲得這些人的援助。

二年卒,時年四十七。臨沒上疏曰:“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託陛下,餘無復言。”(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另一方面,蜀漢與西涼之間的距離不遠,軍糧及其他物資運輸難度不是很大。相反,曹魏管控西涼的軍事力量集中在長安周邊地區,除去地勢上的優勢,距離西涼反而比蜀國遠,一旦發生戰事,魏軍要朝西增援反倒難度不小。這樣,蜀軍在戰爭中反倒有些優勢。

結語

由於西涼本土遠離中原,受漢末軍閥混戰的影響較小,自古以來商業發達,如果諸葛亮能夠攻取西涼,可以擴大蜀國的領土,增加近40萬人口,也有可能獲得近百萬羌人的幫助。同時,對以長安為核心的關中地區造成極大威脅,假如到時候與東吳的聯盟關係不破裂的話,佔領關中,光復漢室也不是不可能。

附件:永和五年(141年)統計人口 涼州刺史部,郡、國12,縣﹑道﹑候官98。計108791戶,477368口。  隴西郡,洛陽西2220裡。11城,5628戶,29637口。  漢陽郡,洛陽西2000裡。13城,27423戶,130138口。  武都郡,洛陽西1960裡。7城,20102戶,81728口。  金城郡,洛陽西2800裡。10城,3858戶,18947口。  安定郡,洛陽西1700裡。8城,6094戶,27060口。  北地郡,洛陽西1100裡。6城,3122戶,18637口。  武威郡,洛陽西3500裡。14城,10042戶,34226口。  張掖郡,洛陽西4200裡。8城,6552戶,26040口。  酒泉郡,洛陽西4700裡。9城,12706戶,約60000口。  敦煌郡,洛陽西5000裡。6城,748戶(可能是7048),29170口。  張掖屬國(西海郡),5城。4656戶,16952口。  張掖居延屬國(西海郡),1城。1560戶,4833口。


子冬


沒用的,主要有以下理由:

曹魏對蜀漢擁有絕對的土地和人口優勢,土地面積廣大,土地質量優越,在跟蜀漢和東吳的戰爭中從來沒有缺糧的問題;人口眾多,人才濟濟,這個是蜀漢不可比擬的;同時曹魏在邊境的屯田對於吳蜀來說簡直就是個大bug,在邊境建立了堅固的堡壘,進可攻退可守,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諸葛亮北伐時期,曹魏基本上處在明帝曹叡時期,政權穩固,君主也算精明能幹,文臣武將也很不錯!

如果諸葛亮佔領了涼州,曹魏會迅速組織力量反撲,蜀漢根本沒有經營的時機,只能把當地的百姓遷走,別無他法!其實從夷陵之戰後,蜀漢的結局已經註定了,諸葛亮也是個明白人,他的多次北伐其實只是進攻性防守罷了,一是可以讓整個國家機器處在高速運轉狀態,全國各級官吏都會戰爭服務,不然蜀漢政權因為懈怠腐敗垮下去,二是通過戰爭製造促進三國格局發生一些變化,希望能夠創造一些有利條件,能夠讓蜀漢翻身的機會;格局確實發生了變化,但最後便宜了司馬懿而已!


普渡閒人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諸葛亮的北伐,發生在三國鼎立的前提下,前前後後一共進行了六次。在這麼多次北伐中,蜀國取得的收穫並不大,最後形成了魏蜀兩國長期在涼州一帶對峙。其中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最為可惜,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可惜馬謖不聽從勸告,丟失了街亭,導致北伐前功盡棄。

其實諸葛亮北伐的時代背景並不好,當時天下已經三足鼎立了,同時魏國又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因此單憑蜀國的力量,很難完成北伐的大業。可是蜀國開國皇帝劉備的臨終遺願就是北定中原,重振漢室,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或許他自己也有統一天下的願望,所以諸葛亮義無反顧地北伐中原。

直白說吧,諸葛亮即使在第一次北伐中就取得了涼州,也很難統一華夏。接下來稍微分析一下。

其一:蜀國的實力太弱,難以支持諸葛亮的遠征。

由於關羽丟掉了荊州,導致蜀國差不多隻剩下了區區一州之地,同時北伐的路線也變得單一,只能從益州北上。諸葛亮的北伐路線實在不怎麼好,山路崎嶇,糧草運輸很難,因此蜀軍的補給問題一直是個難題。倘若諸葛亮拿下了涼州,確實會給蜀國帶來許多好處,可以提高士氣,還可以進一步謀取關中地區。可是涼州地區本來就物產不豐富,因此蜀軍的糧草問題依然存在。更嚴重的是,由於諸葛亮旗開得勝,會讓魏國君臣更加團結,一致對外。這時司馬懿肯定會得到重用,最後多半還會形成魏蜀兩國在關中一帶相持。

其二:東吳不想看到蜀國一統天下,在某種程度上,會破壞諸葛亮的北伐。

本來魏蜀吳天下三分,如果蜀國擊敗了魏國 ,那麼東吳必然不能保全。於是在孫權眼裡,諸葛亮的北伐,不勝不敗的結局最好,若是諸葛亮進展順利,恐怕會形成魏吳聯盟,然後一起對付蜀國。另外孫權也有雄心壯志,即使統一天下做不到,雄霸東吳也是必須的,想讓孫權向蜀國稱臣,這是不現實的。因此東吳面對蜀國的北伐很奇怪,口頭上是支持的,畢竟吳蜀聯盟還在,但實際行動上並沒有全力支持。

其三:魏國面對蜀國的北伐時,必然會全力防守。

即使諸葛亮拿下涼州地區,魏國也不會屈膝投降,相反會投入更多的力量對付蜀國。魏國的地盤廣大,失去一個小小的涼州,並不會傷筋動骨。由於蜀國後主劉禪不是一個英明之君,因此魏國可能還會使用離間計,讓蜀國君臣之間變得猜疑,然後破壞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同時魏國的皇帝,無論是曹丕,還是曹睿,都不昏庸,那麼肯定會大力提拔人才,尤其是司馬懿,以此來全力抵擋蜀國的進攻。

總之,北伐一個戰略大棋局,單單獲取一個涼州,不足以撼動魏國。還有天下的玩家,除了蜀國和魏國,還有東吳,蜀國要想統一天下,魏國和東吳都不答應。由於種種原因,諸葛亮要想實現劉備的統一大業,幾乎不可能。


子正尋道


不論天命,僅諸葛亮的為人特色與性格,就是取得了涼州等地,西蜀也不可能完成北伐大業的。

打仗就是含有極大成分的冒險,只要兵力與後援調配得當。就是林彪打仗需要詳細計算後,己方勝率有把握才決定出兵。這個沒有80~99%的概率的。關羽失荊州雖然有他的大意,但更大的原因是西蜀沒有完成北伐的總體部署。這已經體現了諸葛亮讓關羽試探性的北伐也好,真正北伐也罷,對荊州北伐的支援力量都沒有完全配置,屬匆忙上場不敗有鬼呢!而關羽敗北後的一系列後遺症,讓西蜀損失了大量兵員與物質,造成元氣大傷。加上諸葛亮置馬超不用,李恢受置疑,魏延難重用等,不算,就是西川北伐路途之艱難,戰備物質難跟上,也是諸葛亮不勝的主要原因。這些困難並不能與漢初三傑的韓信“暗度陳倉”時可比擬,因為韓信明在修棧道之下,迅速取道陳倉而立即攻奪長安,並取食於楚軍的。若當時韓信不能迅速攻下三關與長安,而邊打邊靠蕭何從漢中輸送軍需的話,是沒有後來的大漢朝的出現。這為後來的軍事指揮員提出的“取食於對手”的理論找到了依據。


用戶上坪農夫


假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取得了涼州,蜀國是有可能問鼎中原的機會,只能說有機會,但並不見得能統一中國,具體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一、涼州的地理位置。

涼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後漢書》中有記載:“涼州天下要衝, 國家藩衛”。過蘭州翻過烏鞘嶺入古浪峽到涼州就是一馬平川,東邊靠著銀川,西邊接通西寧,南邊靠著蘭州,北邊接敦煌。古時素有“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稱。(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這麼重要的軍事要地,始終是在曹魏重兵把守之下,因此即便蜀國取得了涼州,經過雙方的鏖戰也是元氣大傷,在加上地勢平坦,不利於守城。

二、涼州是否能夠守住?

1.曹魏的鐵騎。曹操拿下涼州後,第一件是把西涼的馬匹和精銳部分遷移到自己的大本營,一方面是為了擴充經濟和軍事實力,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涼州內部勢力反叛。雖然當時曹操已經去世,但軍事實力都在。

2.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帶走了主力部隊,而只留守少數駐守部隊,而攻取涼州之後,必然要派重兵把守,前面提到過涼州地形開闊且四面受敵,蜀軍騎兵不多,多是步兵,在曹魏鐵騎和羌胡騎兵面前撐不了多久,在加上北伐時期蜀國人才凋敝,能否守住涼州是個問題。再者西川雖然依靠地勢易守難攻,但在缺少兵力也就危險了。在鎮守涼州的同時,還要防範魏國和吳國都可能趁機攻打兩川。

三、內、外部環境分析。

1.蜀漢內部環境複雜:內部三股勢力,荊州集團(漢蜀嫡系勢力)、東州集團(以李嚴為代表,劉璋以前的文臣武將)、蜀地集團(以譙周為代表,蜀地本土勢力)。蜀國經過夷陵之戰後,元氣大傷。荊州集團的元老死傷慘重,已經沒有能力壓制蜀地勢力,所以必須拉攏東州集團。內部矛盾一直激化,到後來諸葛亮上書《出師表》,出兵北伐,才將內部矛盾轉移對曹操的外部矛盾, 但若能拿下涼州不僅經濟軍事實力提升,矛盾也大大化解。

2.外部環境。魏國方面:當時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西北的安防鬆懈,曹魏內部政權不穩定,讓諸葛亮取得涼州之後有修養整頓的時機。吳國方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年,吳國打敗魏國大將軍曹休,取得不小的勝利,但也僅取得一場戰爭勝利,吳國並沒有乘勝追擊,從而錯失良機。

總結: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取得涼州的蜀國佔了地利,但這個地利也是一半一半,能不能守得住涼州還是個問題,涼州的精良馬匹,人口早已被魏國遷移,得到涼州後雖然能補給糧草和馬匹,但蜀國方面大多是步兵,而且當時的蜀國人才凋零,沒幾個大將;雖然內部環境得以緩解,外部環境有利於蜀國整頓涼州,發展涼州經濟,但也只是一時喘息,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只能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取得涼州,有機會統一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