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2020年開年就爆款基金頻現,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淡淡禪風


春江水暖鴨先知,2020年在大家一致看好的背景下。基金銷售火爆,人心思漲。2015年到現在的整整4年半的熊市憋壞了投資者,2019年年初的預熱行情,就讓機構與投資者喊出了牛市來了。人心思漲可見一斑,不過大牛市的來臨不光需要期望,還需要更多的條件。

2020年開年基金銷售火爆我覺得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首先:中國股市估值已經具有投資價值,這10年估值迴歸讓股指從指數上看沒有漲幅。這個背後更多是股市開始真正市場化以後,估值開始逐漸迴歸真實價值過程。現在新股發行已經不再受市場關注,再融資也沒有太多人關心。供給的衝擊只對部分行業或者股票價格產生衝擊,這也是市場開始成熟的標誌。

其次:金融去槓桿,經濟穩中有進的大背景下。市場資金開始出現寬餘,2017年至2018年在金融去槓桿的背景下,市場資金非常匱乏。證券市場投資不光需要估值,也需要有資金進入。金融市場的價格最終還是需要資金的推動,在資金逐漸寬餘以及北上資金的不斷進入,股市行情的走好有了基礎。

最後:人心思漲逐漸成為市場主流,一旦有風吹草動資金就洶湧進入。2月3日以來就非常明顯的顯示了資金流向,源源不斷的資金產生了逼空行情。基金公司又採取了限量的銷售策略,讓廣大投資者投資熱情被點燃。


2020年產生大行情的條件都已經具備,只需要等待一些不確定因素的消失行情就隨時會產生。2020年初基金申購的火爆背後,還是廣大投資者對未來看好的信息表現。2020年一定會是中國股市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2020年中國股市即將進入成年期,這個意義會非常大。


鄉下老白菜


2020年爆款基金頻現,有四大原因:

一、賺錢效應:

2019年,公募基金就表現出強大的賺錢效應,全年收益超過100%的基金比比皆是,比如廣發旗下就有三隻:廣發多元新興、廣發雙擎升級、廣發創新升級2019年的收益均超過100%。基金的賺錢效應,讓今日頭條都開了“炒股不如買基金”的話題。

二、資金面寬鬆推升A股市場:

2020年的疫情如一隻黑天鵝,不期而至。為了減小疫情對經濟的不利影響,2月3日,央媽就開展了1.2萬億逆回購操作;2月4日,又開展了5000億逆回購操作。兩天放水1.7萬億。2月17日,央媽又開展了2000億MLF和1000億元的逆回購操作,這又是3000億。所以春節後的2萬億一放水,市場不差錢,A股市場更是被推升的節節高,創業板指已創下近4年新高。

三、個人投資者手中資金充裕:

在過去的兩年中,個人投資者經歷了P2P暴雷、私募跑路、新三板合夥基金清盤等一系列財富洗劫的故事後,投資標的清晰(投資A股市場)、受監管最嚴、信息披露最充分(天天可看淨值)的公募基金成了令人放心的投資品種,也是眾望所歸。

四、週期輪動顯示股票資產進入黃金期:

當下的經濟環境可類比到美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樣的經濟增長緩慢,一樣的通脹居高不下,可隨後卻開啟了美國80年代的股市繁榮期。中國經歷了前20年的房產黃金期後,現在也正走入權益資本的黃金期。


所以,週期輪迴和資金寬鬆都使得投資A股市場的公募基金賺錢效應頻現,大量逐利的資金追捧公募基金,形成爆款,也就不足為奇了。


您的點贊和關注,將激勵我持續提供優質回答,謝謝。


海派祝英臺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認為,3000點左右是比較適合的基金髮行時機,從歷史數據看,3000點買基金中長期大概率能賺錢。今年基金業績走好,“炒股不如買基金”越來越深入人心,是今年權益基金髮行規模暴漲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明星基金經理光環效應引發投資者追捧。這一趨勢有望延續,資金會逐漸集中於優秀管理人所發行的產品。


小小墨墨嘰


基金不太懂,入門選手。

買的

諾安成長混合

諾安和鑫靈活配置混合

廣發雙擎混合

萬家行業優選

暫時看起來還可以。


Olmana


而鼠年開盤第一週(2月3日-7日),則有東方紅恆陽五年定開混合發行首日迎來90億元認購(限額20億元),成為了鼠年首隻“日光基”。隨後爆款基金這個名詞就天天出現是財經媒體首頁。

昨日,明星寂靜經理陳光明旗下睿遠基金第二隻公募產品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髮起認購,60億上限輕鬆觸及,成為意料之中的又一隻“日光基”。

據券商中國報道,截至昨日中午,募集資金已超550億,全市場募集資金接近1200億,這也意味著產品配售比例僅為5%,即認購1萬元,僅確認約500元。

為什麼幾年開年基金這麼瘋狂呢?

1、明星基金經理的個人魅力

今年以來的爆款基金,全部由明星基金經理掛帥,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整個基金業資源向頭部公司、明星基金經理靠攏的趨勢,同時行業進一步分化呈現必然趨勢。

陳光明畢業於上海交大,成名於東方證券,一步步成長為東證資管董事長,一手打造打造了“東方紅”品牌,而且多年以來一直堅守在投資一線,長期業績優秀。

2、大類資產中,權益類處於歷史底部區域

2016年熔斷之後,A股市場一直處於熊市的節奏中,2019年僅僅是核心資產估值修復,科技創新為主的中小創漲幅滯後,而隨著經濟轉型、改革深化,很多中小創公司一斤脫穎而出,逐漸走向世界,同樣凸顯投資價值。

3、2019年全行業收益頗豐

2019年全行業92%的基金取得正收益,翻倍基金三隻,超過80%收益的基金超過40只,這刷新投資者對基金的認知,而且2019年整個滬市實質上是箱體震盪,對比之下,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或許是普通投資者投資的最好選擇。

4、市場制度建設趨於完善,投資者更加理性成熟,基金經理有更多的施展專業素養的空間,相對長期投資盛行,而這是投資的本質,其回報顯然更好。

綜合來看,行業自身提高,市場估值低,明星基金經理效應以及流動性寬鬆等疊加,造成了多款一日光基金。

我是溯源歸一,極簡投資踐行者!

溯源歸一


1,今年春節受疫情影響,央行是實施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市場上的資金充裕,從最近的國債逆回購收益率就可以看出來。但是疫情原因,給國內生產按下暫停鍵,很多企業無法復工,資金不能流入實體企業,那麼就在金融機構中流動,但是資金又不能放在賬上睡覺,所以投資的需求很強盛。

2,2019年12月份那一波指數的上漲,加入今年2月份這一波創業板指數強勢反彈,讓投資者看到了投資股市的收益,但是很多機構資金是不能直接參與股票投資的,包括上市公司的資金,所以就選擇基金來進行理財。

3,任何一款爆款基金的前提是這隻基金是有業績支撐,基金之前做的很好,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收益,基金經理知名度高。就拿昨天的爆款:睿遠均衡價值這隻基金來說,一天就超額募集完成,本來60億的額度,最後募集了1200億,配售比例只有5%。這隻基金是有基金行業內大名鼎鼎的陳光明所管理的睿遠發行的,去年3月份,睿遠旗下首隻公募基金一天獲得了710億的申購請求,配售比例一度創下歷史新低,曾引起市場很大關注。最新數據顯示,由傅鵬博等管理的睿遠成長價值,最新累計收益已有33%,而首隻基金髮行時大盤指數為3200點,目前大盤指數在2900點左右。所以這隻基金的號召力是非常強大的,因此成為了爆款。



魔力K線圖


2020年開年以來,出現了爆款基金頻現的現象。前幾天睿遠基金募集遭到了上千億資金哄搶,更有出現單個客戶申購6個億的現象。其他基金也出現了各種搶購之風,造成爆款頻現,一日售罄的情況非常多。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比較多,總結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近期由於樓市價格出現鬆動,社會上預期房產投資的價值和機會沒有以前那麼大,不再像以前一樣有了錢有了收入就買進房產和商鋪出租。尤其是近期一些大房企由於疫情的衝擊後,主動選擇打折出售樓盤,更讓社會上的資金判斷樓市的調整週期已經開始,這種情況下,社會資金紛紛湧入股市,之前炒樓的資金也紛紛湧入股市當中。這些資金自己的投資能力不足,也就更多選擇買入基金來進行投資為主。

樓市過來的資金往往體量非常大,這也不難看到最近有很多客戶開戶資金有幾千萬上億之巨。類似像單個客戶購買申購超過6億的基金,這種情況也是習以為常。有這樣新增資金的流入和搶購,爆款基金頻現也是很正常了。

第二 從這些年的投資業績來看,基金的投資回報率比散戶自己做投資效果更好。去年2019年的牛市行情市場中,大部分散戶投資者盈利並不多,而基金的業績則有非常火爆,甚至出現十幾只基金年收益達到100%以上,顯示了機構的調研能力和團隊投資能力比散戶更為強大。

散戶個人投資者辛辛苦苦忙碌一整年下來,發現還不如購買基金收益更高,這種情況下,今年開年後大家更多來購買基金也是理所當然。而且開年之後,很多基金的收益也確實很高:年初以來盈利超過30%的公募基金(剔除分級基金)多達57只。

而基金淨值的暴漲又導致基金銷售異常火爆,今年以來已有14只新基金結束募集,而本週(2月17日-21日)有超過17只基金啟動發行,包括睿遠、易方達、交銀、東方紅、華夏、博時等知名基金管理機構,這些基金的募集也是非常火爆。業績暴漲導致追捧的資金增多,基金有了更多資金再次進場追捧自己的重倉股,繼續讓基金淨值更加火爆。這樣的循環之下,就很容易讓爆款基金頻現。

綜上所述

爆款基金頻現不是偶然的,機構的投研能力和業績相比一般的散戶投資者來說相對更加專業,形成良性循環之後,很容易得到更多市場資金的認可。整體來說,主要是股市走牛股市投資的價值高了,爆款基金才會越來越多。祝大家在2020年也通過投資賺到更多的錢。


捕財社


2019年到哪裡現在,基金收益不錯,原因有幾個方面:

1)房地產調控比較嚴,整體房價停滯不漲,實業也難做,市場上的錢找投資渠道,只有股市一條道

2)A股市場處於估值的低位,去年美國股票經歷大幅度上漲,處於估值高位,國際基金通滬股通和深股通投資A股

3)市場不缺資金和流動性,近期疫情,銀行投放幾千億元資金救實體經濟,但是還是存在流入股市的情況

總之,當前情況下,上班族如果有閒錢,購買股票基金是比較合適的,3500點以上賣出部分。



大叔聊理財


基金爆款,主要還是跟賺錢效應有關,有誰又會拒絕財富增加的機會呢。


而說到賺錢效應,我們來看一下2018年股市連續的單邊下跌,虧錢的不只是股民,其實排名靠前的基金當時也是虧損的,基民也是虧損態勢下,那時候為何沒有基金爆款呢?

市場賺錢效應強了,股市賺錢效應強了,而基金投入股市也賺錢,基民們看到了買基金賺錢,自然會想著繼續去買去申購,基金跟股票不太一樣的是,股票大牛股,你買不到就直接放棄了,但是基金,本來計劃發現60億,但是可能申購1000億,其實這跟股票買不進去掛單也沒啥不一樣,主要不一樣的還是媒體炒作宣傳放大的效果。


博通財富


出現“爆款”基金主要有基金經理自身影響力和市場“走牛”兩方面因素,但並不是“爆款”基金就一定賺錢。對於限量版、爆款、明星基金經理等熱門營銷手段,投資者應有理性認識。


不論是普通基民,還是基金公司的銷售人員,今年以來最大的感受一定是“新基金賣瘋了”。自興全合宜基金宣佈募集規模超過320億元以來,截至2月6日,今年發行規模超過100億元的“爆款”新基金數量已達3只,規模超過50億元的新基金超過10只,尤其是新發行權益類基金數量遠超2019年同期。對投資者而言,該如何看待基金髮行火爆現象?又該如何選擇“爆款”基金?


久違的權益基金熱潮

1月16日,僅募集1天的興全合宜基金宣佈結束募集,最終成立規模達327億多元,比原定募集截止日1月22日提前5天之多。


Wind資訊顯示,截至2月6日,今年以來處於發行期的新基金有174只,新成立基金數量達86只,其中新成立的權益類基金達61只,遠高於去年同期的34只。這是自2015年基金髮行熱潮出現以來,時隔5年再現新發權益類產品熱銷的盛況。


出現“爆款”基金主要有基金經理自身影響力和市場“走牛”兩方面因素。天風證券分析師吳先興表示,目前基金髮行中由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往往會被爭相搶購,沒有過去業績支撐的基金經理會較難募集到資金。


伴隨著2020年開年A股市場連續走高,權益類基金也掀起發行熱潮。格上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聯表示,今年2月A股市場活躍度整體上較2019年12月上升明顯,2月份滬深兩市日均成交額為9194.29億元,較2019年12月份上升37.28%。從大類資產配置角度看,今年大多數知名陽光私募基金管理人也表達了對權益類資產的偏愛。


從市值角度看,2018年資金或更傾向於配置中等市值股票,核心關注因素不是市值本身,而是在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背景下,無論是一線龍頭還是二線龍頭都有很多投資機會,尤其是對於估值不高的中小盤股票,比較容易受到權益類基金關注,這也是基金髮行熱潮出現的重要原因。


“爆款”基金優劣需看清

在普通投資者印象中,規模超過100億元的“爆款”基金,往往在市場“走牛”甚至已到達牛市頂點時才出現,這些產品的倉位和業績比較難琢磨,如何判斷“爆款”基金該不該買?


影響權益類基金業績的排名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基金倉位,二是市場環境,三是市場風格。對投資者來說,首先要關注“爆款”基金的倉位是否受到限制、變化的幅度和靈活性與市場真實走勢相比有哪些優勢等;其次,超100億元的基金髮行後,應關注市場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以及牛熊市轉換的情況;第三,“爆款”基金髮行後,應密切關注市場風格劇烈轉換的情況。


Wind資訊統計顯示,2009年初至2019年10月,所有首發規模超過100億元的權益類基金約有41只,這些“爆款”基金在最初3個月的業績表現並不如預期。在最初管理的3個月內,41只爆款基金中大部分產品的業績排名僅列全部同類基金的後50%。


多數“爆款”基金歷史業績欠佳的原因何在?業內人士表示,首先,由於受發行時間點限制,“爆款”基金往往在牛市頂點或者市場熱度提升時發行併成立,在牛市中,倉位較高的“爆款”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雖然能夠在開始取得較好業績,但在牛熊風格劇烈轉換時,很可能受到市場行情變化的影響而表現較差。


其次,市場環境變化對以混合型基金為代表的權益類產品業績影響很大,尤其是遇到疊加外部市場、政策變化、資金面變化等因素時,受限於國內對沖工具稀少,權益類產品一般很難找到真正的“避風港”,規模較大的基金業績更是受影響較大。


再次,從市場風格看,自2015年以來,成長股和藍籌股之間的切換就時常發生,部分實施靈活配置策略的權益類產品表現明顯優於單純聚焦於某類主題的公募基金,投資者在選擇“爆款”基金時不應過於偏愛某一類主題或某一類型風格,即便是此前大熱的消費升級主題基金,也可能會在未來的風格切換中失寵。


從持有風險看,“爆款”的股票型基金由於權益類倉位較高,海量資金可選擇股票不多,一般比較容易“扎堆”某些個股,而混合型基金由於倉位靈活,並不存在明顯的“扎堆”現象。因此,投資者對於“爆款”股票型基金的選擇和持有時間應更加慎重,避免短期個股回調帶來的風險。


非理性現象需警惕

對於限量版、爆款、明星基金經理等熱門營銷手段,投資者應有理性認識,並非“爆款”基金就一定賺錢。


2018年1月23日,中國證監會機構監管部下發的2018年第1期《機構監管情況通報》明確指出,近期權益類基金持續熱銷,既有市場環境改善、基金管理人品牌基礎、基金經理過往業績表現等積極因素的影響,也需關注“追熱點”“捧明星”“過度營銷”等非理性因素的苗頭。


通報下發後,東方紅睿澤、富國成長優選3年定開等熱門基金就分別採取了設定認購上限等規模控制措施。最新消息顯示,部分“爆款”基金最終募集規模可能有所回調。富國基金相關人士表示,出於對投資者負責和利於基金管理的考慮,並不希望募集過大的規模。


“對於偏股型基金來說,過大體量一般與良好業績不可兼得。對基金而言,優質投資標的是有限的,規模過大會攤薄平均收益。同時標的的價格會隨著基金的買入而被拉高,從而抬高基金的建倉成本。規模過大,也不便於基金靈活調倉。投資者沒有必要過分追求明星基金經理,更重要的是找到長期業績優異、回撤控制良好的基金經理,獲得長期穩健的收益,標準之一是看一隻基金產品在3至5年的長期投資歷史業績中能否排在行業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