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內衣的稱呼是如何演變的?

遙山書雁


現代社會有內衣一說,事實上內衣這種東西在古代就已經有了,現在只不過是發展的更為完善一些而已,在很早的古代,人們就意識到內衣對人的重要性。

在很多古代小說甚至古裝電視劇中,人們就可以看到古代女子所穿的內衣叫肚兜,事實上在更早的時候有一種更確切的說法叫做褻衣,也就是傳說中的另一種說法。古代的內衣沒有現在這麼完善,主要是在腰部肩部或者胸部肌上帶子,從而能夠保護自己一些關鍵的地方,不至於春光外洩。

不同的朝代對這種利內衣有不同的說法,到了漢朝的時候就被稱為心衣,因為內衣保護的地方主要是胸部,而心臟也正好在那個地方,當然腹部也是內衣保護的另一個關鍵地方,所以又叫報腹。到了唐朝的時候,因為唐朝是風氣比較開放,所以唐朝的內衣給人一種比較美觀的感覺,大家可以看楊貴妃。

到了明清時代的利益,事實上和我們一般人所說的肚兜已經比較相似了。肚兜上有時候還繡一些圖案,例如鯉魚什麼的一些吉祥的東西,據說可以辟邪。此外,小孩很多時候也會穿那種肚兜。總而言之,內放這種東西在中國古代可謂是源遠流長,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文化。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第一反應,姜文電影《讓子彈飛》裡面的經典場面,一個穿著肚兜的女人。


當然,這只是電影橋段,真正古代內衣的種類可是很多的。

在秦漢之前,內衣被稱為“褻衣”。秦漢時期被稱為“抱腹”或者“心衣”。魏晉時期的時候,內衣被稱為“兩當”。唐朝時期的內衣變化就比較大了,那時候稱為“訶子”。宋朝時期被稱為“抹胸”。明清時期,就是我們熟知的“主腰”和“肚兜”了。

可見《讓子彈飛》裡面平民女性穿的就是被稱為“主腰”的內衣,這種內衣比肚兜稍大,是前面比較長,把肚子全遮擋住,保證肚臍不會受涼。背部用一根繩繫上,也就是以腰部全包裹的形式,所以光看這名字也非常形象啦。

下面,一張圖,向你解釋古代內衣的演變過程

古人對於內衣還是很隱晦、很保守的,認為這是非常私密的東西,有點像衣服一樣遮擋的嚴嚴實實。我們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古代內衣的款式有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等幾大類,但萬變不離其宗,最根本就只有一個作用,遮羞。直到二十世紀,科技大發展,內衣的作用才開始演變成功能性的進步,有聚攏型、託高型、方便肩帶、美背型、前扣式、無鋼託型......等等各種各樣的演變。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內衣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雖然內衣通常是指貼身穿的衣服,但現在我們說內衣,一般單指“文胸”。文胸最大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遮羞,就是保證身體的健康和提高女性魅力了吧。怎麼樣,你瞭解了嗎?

最後,知道了文胸的演變,也就能更好的對待它啦。


粗腿阿立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古人對男女之事都比較隱晦,古代女子在婦德之下更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對於古人來說女子內衣是萬萬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提起的。古人畢竟不像如今的我們開明,現在的大街小巷基本上都有內衣店,一個女士更是把內衣胸圍等字眼當作稀鬆平常的事情。

如今的內衣我都知道如何稱呼,在一些藝術作品中也經常看到古裝演員身穿內衣讓我們感到驚豔,在驚豔的同時或許人們都會好奇,古代內衣的稱呼是如何演變的,他們古代都把內衣叫做什麼呢?

內衣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周朝以禮治國,禮講究莊重內衣是貼身之物自然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談及,周朝時期把內衣稱作褻衣。褻衣二字代表著就是內衣比較輕薄和不莊重,在以莊重為基本的周朝,內衣好像難登大雅之堂,所以當時的人們以褻衣稱呼內衣讓內衣有了雅號。

到了漢代時期,內衣被稱作抱腹、心衣,當時的內衣基本上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後來一些手巧的女子在內衣上繡上一些精美的圖案,畢竟女子天生就是愛美的,這些圖案基本上以愛情為主題,也預示著漢代女子都比較崇尚愛情吧。

魏晉時期內衣又有了新的名字被稱作兩當,漢代時期的內衣沒有後片達不到塑體的效果,當時聰明的女孩子為了讓自己形體更加大方,嘗試在內衣上加上後片,後來經過女子們的試用,在內衣上加入後片之後能讓形體更加高挑,這樣的款式一直深受當時女子的喜愛。

唐代時期我們都知道唐代的女子比較半露胸式裙裝,唐代對於女子來說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王朝,加上女子們的天性,為了讓自己更加美麗動人,他們把內衣進行了改良。唐代女子把裙子高束到胸部那裡繫上一條絲帶,讓上胸和後肩露出,在披上外紗,給人一種神秘感又能讓自己看起來更加美豔。當然也有無帶的內衣,總之內衣經過唐代女子的改良,保證自己胸上部分達到挺立又不失一些魅力,當時人們把這種內衣稱作訶子。

宋代稱內衣為抹胸,元代為合歡襟,明朝為主腰,清朝稱女子內衣為肚兜,內衣可以說從周朝以來一直在改良,從無後片到有後片,在到加入絲帶,還有有扣無扣,加入繩子點綴,加入鴛鴦圖案等等。

歷朝歷代的女子都會把內衣進行改良,讓內衣更加塑體,加上當時的女子沒有什麼生存技能,全部仰仗於男子生存,把內衣進行改良還能討得自己丈夫的歡心,有助於女子與自己丈夫的感情。


豫北老崔


其實內衣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演變才出現的,原始人衣不蔽體將獸毛作為衣物遮羞,隨著文明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穿著也更加的豐富,但是隻有富裕的人家才能夠穿的起絲綢,普通人家只能穿著麻布做成的衣服,而麻布十分的粗糙,會將女子細嫩的皮膚磨破,所以內衣就這樣應運而生,各個時代內衣的叫法也是個不相同。

漢朝:抱腹、心衣

漢朝人對於內衣的命名極富詩意,而這兩個名字共同突出的主題就是貼身。漢朝劉熙所著的《釋名.釋衣服》中說到:帕腹,橫帕其腹也。報腹,上下有帶,包裹其腹,上無檔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檔,以掩心也。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當時已經出現了樣式不同的內衣,簡單一點的就是一塊橫裹的布,稍微複雜一點的就是在布上縫上帶子用於緊抱腹部。

並且漢朝女子的內衣已經成為了一種裝飾物品,講一下愛情故事秀在內衣上,這與現代人的做法也是十分相似。

魏晉:兩當

兩當與心衣的樣式十分類似,唯一的不同就是兩當有後片,所以相當於現代的抹胸,兩當的材質也會更加的厚實,給女子安全感。這種服飾起源於北方遊牧民族,在魏晉這個特殊時期傳入了中原。

唐:訶子

唐朝人觀念較為開放,唐朝女子敢於展現自己作為女性的美,所以唐朝的內衣都是無帶的。因為唐朝女子的服裝基本上都是“半漏胸式裙裝”,而訶子可以保證身體達到挺立的狀態,盡顯魅力。

宋:抹胸

宋代的內衣更像是一件衣物,因為穿上之後“上可遮乳,下可遮肚”,因此有被稱為“抹肚”。而後背用帶子或紐扣繫緊。

清朝:肚兜

這個不用我介紹我想大家都知道長什麼樣子,因為肚兜在中國古裝劇當中實在是太氾濫了。肚兜上有帶,穿的時候將帶套在頸上,另外腰上還有兩條袋子束在背後。清朝的肚兜多為紅色,並且在上面秀以各種精美的刺繡。


小小的一個內衣經過歷史的演變居然有如此多的變化,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部文化史了。


七七談歷史


古代內衣的稱呼有很多,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說法,而且造型也會有所變化。

在秦漢之前,內衣被稱為“褻衣”,從名字也可以看出,古人對這種貼身的衣物還是略帶有隱晦之意。在《禮記》裡也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季康子的母親去世了,在陳列小殮需要用到的衣物時,他們把內衣(原文稱為“褻衣”)也給陳列出來了。這時候他的從祖叔母敬姜看到了,就對季康子說:“婦人沒有打扮都不敢見公公婆婆,更何況等下會有四方賓客到來,你們怎麼把這內衣也擺放在這裡呢?”於是命令撤去內衣。

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內衣還是很隱晦的,認為這是非常秘密的物品。從秦漢開始,內衣的名稱不代變化,有些名稱很形象,有些則令人費解。

內衣到了秦漢時期被稱為“抱腹”或者“心衣”,就是用一塊布裹在身前,背後再用繩子系起來。這種造型和我們現在炒菜時候系的“圍裙”有點相似,不過圍裙是由脖子一直圍到膝蓋位置,而抱腹只是由胸前圍到腰間。

魏晉時期的時候,內衣被稱為“兩當”,這是從遊牧民族傳入中原的內衣款式。兩當的設計稍微先進了一點,它是由兩層布縫製而成,布的夾層還可以填塞襯棉,達到冬夏兩用的效果。“兩當”從名字上聽起來就是“兩擋”的意思,表示既可以擋前身,又可以擋後背。

唐朝時期的內衣變化就比較大了,那時候稱為“訶子”,這是一種“無繩”內衣。由於唐朝流行“半露式”裙裝,所以內衣也被設計成低胸裝,這種內衣款式我們在唐朝的影視作品中也經常可以看到。

宋朝時期被稱為“抹胸”,這是從唐朝的“無繩內衣”又恢復到了“有繩”;元朝時期稱為“合歡襟”,是一款繫繩扣的內衣,而且釦子還不少,應該是算是“最繁瑣的內衣”;

明清時期的內衣也變化比較大,明朝時稱為“主腰”,我們從造型可以看到,這款內衣是前身全遮擋,背部半露,也就是以腰部全包裹的形式,所以名字也非常形象;清朝的內衣名字我們就很熟悉了,叫“肚兜”,現在還有些家長會買小肚兜給小孩穿,主要是可以遮住肚臍不會著涼。

民國初期,“小馬甲”就出現了,這就是我們國家在內衣歷史上最後一種款式。如今的“文胸”是起源於法國,在20世紀初期才傳入中國。


水煮汗青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中國古代內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稱呼變化巨大。

漢代以前的名稱叫做“褻衣”,褻這個字,在古語中是貶義,有著輕薄不莊重的含義。也顯示了古代封建社會的保守性。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新稱呼,叫做“心衣”,衣服的樣式的特點是背部是袒露的。“心衣”上面的圖案也有專門的名稱叫做刺繡,上面的圖案都具有描述愛情的意義。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叫做“兩當”,這是北方遊牧圈裡的內衣,因為北方比中原地區寒冷,所以這個“兩當”的夾層加上了棉花,具有保暖的功效。

唐朝的服飾文化較為開放,出現沒有肩帶的內衣,方便穿搭,叫做“訶子”。

宋朝的名稱則沿用至今,叫做“抹胸”,普通百姓家主要用土布製作,貴族家庭則裝飾牡丹、月季等花卉圖案。

元代叫做“合歡襟”,衣服特徵是前排多了一排扣子。圖案多以合歡花為主。

明代的時候叫做“主腰”,外形有點像今天的背心。

清代的時候叫做“肚兜”,肚兜正面呈倒三角形,脖子上有帶子,一般有錢之家會用金鍊子。這時候肚兜一般都會選用正紅色。


文史工作坊


古代內衣稱呼演變:

漢、魏晉、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

〈內衣演變示意圖:從漢到宋〉

〈內衣演變示意圖:從元到近代〉

內衣名稱:抱腹、心衣→兩當→訶子→抹胸→合歡襟→主腰→肚兜

中國古代內衣演變的奧秘

我們縱觀歷朝歷代內衣特點發現:只有唐代、元代內衣沒有“吊帶”

為什麼唐代、元代沒有吊帶呢?這體現出唐、元的一個特點,女性地位高,社會風氣比較輕鬆。

唐朝被譽為女性地位最高的朝代,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武則天便是誕生在朝代,女宰相上官婉兒也是誕生在唐朝,唐朝女性可以主動提出離婚,由此可見,唐朝女性的地位。

在唐朝出現了“袒胸裝”,即女性胸部上半部分露出在外,穿衣要搭配,內衣也要跟著改良,於是逐漸沒有了“吊帶”。

〈唐朝女性所穿的袒胸裝〉

很多人有疑問,唐朝女性地位高,可以穿的很美也就算了,但是元朝女性地位怎麼還高呢?

我們看一下元朝的一部法典:

  1. 丈夫如果揪斷了妻子的頭髮:罰45頭牲畜
  2. 扯破婦女衣服:罰5頭牲畜
  3. 用尖的石頭、木頭、土塊擊打婦女:罰27頭牲畜
  4. 用鞭子、拳頭、腳踢打婦女:罰9頭牲畜

在元朝有一句話:連可汗都是女人生的;元朝不可以養童養媳、女性可以自主離婚、有財產支配的權力,可見元朝女性地位之高。

正是因為唐朝、元朝社會女性地位高,社會風氣比較輕鬆,女性才可以穿衣比較輕鬆一些。反過來說,內衣越“保守”,社會風氣便越緊張,女性地位便越低。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中國歷史上關於內衣的歷史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時期及先秦時期。而且確定的是漢代時期便有了正式的內衣,而內衣其實在漢代之前便已經成型。


秦漢之前內衣被稱作“褻衣”,褻衣指的就是日常居家和休息時所穿的內衣,褻本身就包含了輕薄、不正式的意思。而秦漢時期之前並非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內衣。只有那些上層社會的統治者和貴族能夠購買得起絲織品製作的輕薄內衣。這樣的情況一直貫穿了整個封建王朝歷史。

而到了漢朝時期,內衣則被稱之為“心衣”、“抱腹”,意思是指貼身所穿的衣物。同時也表明了內衣的制式要包裹住整個腹部。而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內衣的發展也受到了北方胡人文化的影響,形制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名字也變成為了“兩當”。但是在南方地區依然保持了漢朝時期流傳下來的樣式和名稱。


魏晉南北朝過後,文化和風俗習慣再次被統一,唐朝時期內衣有了新的名字——訶子。這是因為唐朝時期的女子喜歡穿裸露香肩的衣服。因此為了美觀而將內衣的樣式做了改變。取消了上面的肩帶,只保留了內衣的主體。因此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大膽的內衣設計。

而到了宋朝時期,內衣的樣式和名字則變得十分真切——“抹胸”,通過這個名字便可以很好的理解此物為內衣。樣式也十分的性感迷人,並且可以很好地展現中國女性的魅力!


元朝時期的內衣稱為“合歡襟”,聽起來這個名字略帶隱晦暗示,但是樣式卻並沒有跟宋朝時期發生太大變化。而到了明朝時期則稱之為“主腰”,主腰主要為菱形塊狀內衣,可以將整個人的前身遮擋起來。

而到了清朝時期則被稱之為“肚兜”,這也是我們大家對中國傳統內衣最熟悉的名字。肚兜是在明朝的內衣基礎上進一步簡化。使得更為性感貼身,沒有明朝時期那般保守。而清朝之後,一些接受西方文化的人便將西方內衣引進了中國。致使中國傳統的內衣樣式基本上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明中國古代的內衣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魏晉南北朝及以前的內衣,這一時期的內衣大都十分隱晦。而且樣式十分保守單一,另外一個便是唐朝時期的內衣最為獨樹一幟,取消了肩帶,只保留了內衣的主體。第三個階段便是宋朝之後的內衣形制基本上維持了固定的樣式。


珞珈山的貓


前言:

一說起古代內衣,大多數朋友肯定會回答,不就是肚兜兒嗎?明離子告訴你,肚兜兒的出現已經是清朝的事情了,古代的內衣,和其他的物件兒一樣,也有著它的發展史。

01 先秦兩漢時期:帕腹

先秦兩漢時期,女性的內衣叫“帕腹”,形制也非常簡單,就是一條長布帕,用其將身體纏緊,因為帕腹上有時候會墜一帶子,用於固定在腹部,所以又叫“抱腹”。

秦漢時期,在帕腹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名為“心衣”的內衣,比帕腹多出了可以掛在肩膀上的帶子,而長度也從之前的腹部延伸到了襠部,有點像後世的無袖超短連衣裙,不過古代的女子是穿在最裡面的。

02 三國兩晉:兩當

三國兩晉時期,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交流日漸頻繁,所以內衣的形式也借鑑了很多少數民族元素,於是一種叫“兩當”的內衣應運而生。

兩當是有兩層設計,內有襯綿,前可擋胸,後能擋背,前後保暖,對女人的呵護滿滿。

03 盛唐:袔子

唐朝是個開放的時代,所以女人對於內衣的追求不再只是為了遮蔽與保暖,更添加了許多性感元素,於是出現了一種叫“袔子”的內衣。

袔子與兩當類似,但是沒有肩帶,是側開設計,穿上可以起到重塑胸型的作用,搭配半透明薄紗,袔子在其襯托下若隱若現,說不出的萬種風情。


04 宋明時期:抹胸

宋朝出現了胸罩的雛形:抹胸。雖然叫抹胸,但以宋人的保守,其實是從胸到腹部全部遮住的,所以又稱為“抹肚”。

明朝社會的開放,讓抹胸也跟著進一步進化,抹胸不再完全遮住腹部,而是露出肚臍,後備則用絹帶繫緊,甚至出現了前面帶扣的抹胸,其實已經可以說是胸罩了。

05 清朝:肚兜

大家最熟悉的古代內衣“肚兜”其實出現在清朝,前面是一塊菱形布片,後背袒露,上下有兩對帶子,材質各不相同,有布條,也有金屬,上面一對套在頸部,下面一對則束在後背,穿起了亦是盡顯東方女人的婀娜嬌媚。


總結:

古代不同時期的內衣都有著那個時代的特點,如果再有人問起你,可就不用再說只有肚兜兒一種了。


明離子


說起古代內衣,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腦海裡首先想到的就是肚兜吧。因為在一些影視劇裡面,一些女人都是穿著肚兜的。比如說讓《讓子彈飛》裡面的一個普通的民女,還有黃四郎的丫鬟黛玉晴雯子,在電影裡面都是穿著肚兜出現的。 如果你要以為肚兜只能是女人穿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古代男人也是可以穿肚兜的,比如說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和珅因罪入獄,他在大牢裡面穿的就是肚兜。古代的內衣在之前的基礎上,可能稍加修改,但是叫法確實是一直改變的。

較早的稱謂:褻衣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季康子的人,非常有才能,受到魯國君主的賞識,當了魯國的重要大臣。有一天,他的母親不幸去世了,季康子非常的傷心。母親死了,肯定要辦喪事,季康子便將所用的便服給擺了出來,其中就包括女子所穿的內衣。

他的媳婦敬姜看到了就非常不高興,於是便說,婦女要是不打扮自己的話,是連自己的公公婆婆都不敢見的,現在客人都快來了,你怎麼能把內衣也拿出來呢?這便是《禮記》:“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可見褻衣確實是當時內衣的稱呼。

漢朝時期的報腹與心衣

昭君出塞,留下千古佳話。確實,王昭君的行為確實值得敬佩,為了和平,她可以說是犧牲了自己,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並且在那裡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因為她帶去了很多的書籍,種子,當然還有她自己使用的內衣。在那時候被稱為心衣。

報腹就是上下都有帶子,能夠裹住自己的腹部,而心衣則是在報腹的基礎之上加了鉤肩,並且有襠,當然這種衣服背部是露出來的。

唐朝時期的訶子

提起唐朝給人的印象就是兩個字:開放。髒唐一說,確實並非空穴來風。大唐的繁榮因為開放,其衰弱在某一程度上也是因為開放。

訶子相傳是由楊貴妃所設計出來的,但是可信性不大。訶子是一種裙裝,並且由於唐朝女性比較愛美,比較喜歡顯示自己的身材,所以它是半露胸的。訶子其實和現在不少的禮服挺相似的,可以較好展示體型。

清朝時期的肚兜

肚兜也叫抹胸,直到現代仍然由許多女人愛穿肚兜。關於肚兜的起源,其實有很多,有的說是在女媧與伏羲時期,二人為了遮蔽自己的身體,於是便發明了肚兜,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在古時候,治安很差,一些女子獨自出門的時候其實是很危險的,於是便發明了肚兜,所以穿肚兜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這兩種說法,感覺都挺扯淡的。

肚兜也是露背的,通常來說肚兜上面會有各式各樣的圖案,代表不同的含義,比如說繡了個鯉魚,代表鯉魚躍龍門,前程似錦,繡了個蟾蜍,代表辟邪。很多小孩與女人都喜歡穿肚兜,因為肚兜代表著中國傳統的一種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