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內衣的稱呼是如何演變的?

遙山書雁


關於內衣我們都是不陌生的,逛商場或者超市的時候,有太多的內衣可以湧現在我們的眼簾了。當然了內衣都是女生穿的衣服,現在的內衣也是多種多樣的。

即便是在影視劇裡,我們也看到有很多女人,尤其是青樓女子,他們都是會穿著內衣賣弄風騷的。

但是,影視劇裡的女子,他們穿著的內衣,大部分都是明清時代的樣式,和們二十一世紀女人穿的內衣已經不一樣了,

那麼,內衣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又經歷了哪些個演變呢?

事實上內衣在周朝的時候就有了,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禮儀大國,內衣對於女人來說,也是禮儀的一個方面。

當然了內衣主要是用來遮羞的,用現在的話來說,穿上內衣就不用擔心走光了。

在周朝的時候,女子穿著的內衣被稱之為“褻衣”。我們看周朝叫的“褻衣”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名字裡多少都有一些含蓄的意思。

秦漢的時候,他們一般把內衣叫做是“心衣”,顧名思義也就是貼著心穿的衣服,很顯然這個叫法是更通俗,更接地氣的。

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內衣又被稱為“兩當”,這個意思就是穿上內衣之後,即可以擋住前面,也可以擋住後面。

唐朝時期的內衣又有了比較大的改變,事實上唐朝的女人更願意顯示自己凸起的身材,所以,這時候的內衣也是經過了很大的改進的,那時候女人穿的內衣被稱為“訶子”。

宋朝時期內衣被稱為“抹胸”,這個叫法就有現代女人穿的內衣的韻味了。

到了明清的時候,內衣又被稱之為“主腰”和“肚兜”。

儘管說明清時期的內衣,已經和現代人穿的內衣有一些相近了,但是,還是存在很大的區別的。

總之,內衣的演變是越來越能女人們展現自己的豐滿之美,這就是女人喜歡內衣的原油吧。

以上就是不同時代,內衣的不同的叫法。


漢史趣聞


第一反應,姜文電影《讓子彈飛》裡面的經典場面,一個穿著肚兜的女人。


當然,這只是電影橋段,真正古代內衣的種類可是很多的。

在秦漢之前,內衣被稱為“褻衣”。秦漢時期被稱為“抱腹”或者“心衣”。魏晉時期的時候,內衣被稱為“兩當”。唐朝時期的內衣變化就比較大了,那時候稱為“訶子”。宋朝時期被稱為“抹胸”。明清時期,就是我們熟知的“主腰”和“肚兜”了。

可見《讓子彈飛》裡面平民女性穿的就是被稱為“主腰”的內衣,這種內衣比肚兜稍大,是前面比較長,把肚子全遮擋住,保證肚臍不會受涼。背部用一根繩繫上,也就是以腰部全包裹的形式,所以光看這名字也非常形象啦。

下面,一張圖,向你解釋古代內衣的演變過程

古人對於內衣還是很隱晦、很保守的,認為這是非常私密的東西,有點像衣服一樣遮擋的嚴嚴實實。我們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古代內衣的款式有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等幾大類,但萬變不離其宗,最根本就只有一個作用,遮羞。直到二十世紀,科技大發展,內衣的作用才開始演變成功能性的進步,有聚攏型、託高型、方便肩帶、美背型、前扣式、無鋼託型......等等各種各樣的演變。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內衣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雖然內衣通常是指貼身穿的衣服,但現在我們說內衣,一般單指“文胸”。文胸最大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遮羞,就是保證身體的健康和提高女性魅力了吧。怎麼樣,你瞭解了嗎?

最後,知道了文胸的演變,也就能更好的對待它啦。


粗腿阿立


說到內衣,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人們穿著的貼身的衣服。當然了現在的內衣和古代的內衣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現在的女人穿內衣,更多的像是一種裝飾品一樣了,因為穿上內衣之後,會讓自己的身材顯得更加豐滿一些。

要知道古代的內衣和現代是有大不同的,古代女人穿的內衣,男人根本不可能在外面見得到的。

因為這是女人們最為私密的東西。

那麼,古代的內衣,都有過哪些稱呼,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事實上內衣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普及了。

西周的時候,內衣被稱為“褻衣”。有不可褻瀆和侵犯的意思。要知道那時候的女人是很注重自己的貞操,她們的思想也是很封建的。當然了這種叫法,更多的是對女性的一種約束。

“褻衣”就是分別在腰、胸和肩部等地方繫帶,達到一種在運動中而形成塑性效果的衣服。

到了秦漢時期,內衣又改了名字和樣式,這是內衣被稱為“抱腹”或者“心衣”。內衣大致的形狀就是把整個前胸都給覆蓋著了,僅僅剩下後背裸露著。

魏晉時期的時候,內衣被稱為“兩當”。

“兩當”的意思,就是無論是前胸,還是後背,都被內衣給遮住了。

唐朝時期的內衣變化就比較大了,那時候稱為“訶子”。這個我們在影視劇裡應該都是見過的。

宋朝時期被稱為“抹胸”,這個叫法就顯得有點現代化了。

明清時期,內衣就是我們熟知的“主腰”和“肚兜”了。可以說在以上所有朝代的內衣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清朝的“肚兜”了,因為影視劇裡青樓裡,經常有女子穿著肚兜招搖過市的。

這大概就是古代內衣的叫法和演變的過程。


史學達人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中國古代內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稱呼變化巨大。

漢代以前的名稱叫做“褻衣”,褻這個字,在古語中是貶義,有著輕薄不莊重的含義。也顯示了古代封建社會的保守性。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新稱呼,叫做“心衣”,衣服的樣式的特點是背部是袒露的。“心衣”上面的圖案也有專門的名稱叫做刺繡,上面的圖案都具有描述愛情的意義。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叫做“兩當”,這是北方遊牧圈裡的內衣,因為北方比中原地區寒冷,所以這個“兩當”的夾層加上了棉花,具有保暖的功效。

唐朝的服飾文化較為開放,出現沒有肩帶的內衣,方便穿搭,叫做“訶子”。

宋朝的名稱則沿用至今,叫做“抹胸”,普通百姓家主要用土布製作,貴族家庭則裝飾牡丹、月季等花卉圖案。

元代叫做“合歡襟”,衣服特徵是前排多了一排扣子。圖案多以合歡花為主。

明代的時候叫做“主腰”,外形有點像今天的背心。

清代的時候叫做“肚兜”,肚兜正面呈倒三角形,脖子上有帶子,一般有錢之家會用金鍊子。這時候肚兜一般都會選用正紅色。


文史工作坊


說起古代內衣,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腦海裡首先想到的就是肚兜吧。因為在一些影視劇裡面,一些女人都是穿著肚兜的。比如說讓《讓子彈飛》裡面的一個普通的民女,還有黃四郎的丫鬟黛玉晴雯子,在電影裡面都是穿著肚兜出現的。 如果你要以為肚兜只能是女人穿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古代男人也是可以穿肚兜的,比如說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和珅因罪入獄,他在大牢裡面穿的就是肚兜。古代的內衣在之前的基礎上,可能稍加修改,但是叫法確實是一直改變的。

較早的稱謂:褻衣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季康子的人,非常有才能,受到魯國君主的賞識,當了魯國的重要大臣。有一天,他的母親不幸去世了,季康子非常的傷心。母親死了,肯定要辦喪事,季康子便將所用的便服給擺了出來,其中就包括女子所穿的內衣。

他的媳婦敬姜看到了就非常不高興,於是便說,婦女要是不打扮自己的話,是連自己的公公婆婆都不敢見的,現在客人都快來了,你怎麼能把內衣也拿出來呢?這便是《禮記》:“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可見褻衣確實是當時內衣的稱呼。

漢朝時期的報腹與心衣

昭君出塞,留下千古佳話。確實,王昭君的行為確實值得敬佩,為了和平,她可以說是犧牲了自己,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並且在那裡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因為她帶去了很多的書籍,種子,當然還有她自己使用的內衣。在那時候被稱為心衣。

報腹就是上下都有帶子,能夠裹住自己的腹部,而心衣則是在報腹的基礎之上加了鉤肩,並且有襠,當然這種衣服背部是露出來的。

唐朝時期的訶子

提起唐朝給人的印象就是兩個字:開放。髒唐一說,確實並非空穴來風。大唐的繁榮因為開放,其衰弱在某一程度上也是因為開放。

訶子相傳是由楊貴妃所設計出來的,但是可信性不大。訶子是一種裙裝,並且由於唐朝女性比較愛美,比較喜歡顯示自己的身材,所以它是半露胸的。訶子其實和現在不少的禮服挺相似的,可以較好展示體型。

清朝時期的肚兜

肚兜也叫抹胸,直到現代仍然由許多女人愛穿肚兜。關於肚兜的起源,其實有很多,有的說是在女媧與伏羲時期,二人為了遮蔽自己的身體,於是便發明了肚兜,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在古時候,治安很差,一些女子獨自出門的時候其實是很危險的,於是便發明了肚兜,所以穿肚兜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這兩種說法,感覺都挺扯淡的。

肚兜也是露背的,通常來說肚兜上面會有各式各樣的圖案,代表不同的含義,比如說繡了個鯉魚,代表鯉魚躍龍門,前程似錦,繡了個蟾蜍,代表辟邪。很多小孩與女人都喜歡穿肚兜,因為肚兜代表著中國傳統的一種文化。


徐聊


古代的內衣,曝光率最高的,一定是老少通吃的“紅肚兜”了!小時候看古裝電視劇,每當即將出現涉及內衣的鏡頭時,大人就把我們趕走,說小孩不能看。

他們越是這樣,越是引起了我無限的好奇心,發誓一定要看看那一段到底演了個啥。終於有一天趁他們下地幹活的時間,我在電視上看到我朝思暮想的畫面——唉,看完就大失所望了!不管脫多少衣服,最後都千篇一律地“紅肚兜”啊!

那些電視劇教會了我三件事:

  1. 古代人脫衣服實在是麻煩!
  2. 古代人的內衣都長一個樣!
  3. 大人都挺沒勁,啥也沒有的鏡頭還喜歡遮遮掩掩!


但歷史告訴我們,電視劇都是騙人的!

其實古代人的內衣,花樣多著呢!光名字就有很多種叫法。


一、春秋時的“衵”

《左傳·宣公九年》裡有這樣一句:“皆衷其衵,以戲於朝。”

這個“衵”,就是指內衣。《廣韻·入質》裡有專門的解釋:衵,婦人近身衣。《左傳》這句話的意思是“都穿著他們的內衣,在朝堂上嬉戲”這說的是陳靈公和夏姬,這兩人本來就是不清不白的在一起,竟然還玩這麼大,古人其實比我們想的要開放啊。


二、戰國時的“褻”

《荀子·禮論》記載:“說褻衣,襲三稱。”

這裡的“說褻衣”就是指設立內衣(標準),“說”是通假字,設立的設。而“褻”字在今天有“汙穢、下流”的意思,也是從這裡引申而來的,因為古人覺得內衣特別容易髒,慢慢就有了把“褻衣”也作為髒衣服、舊衣服的統稱。


三、兩漢時期的“抱腹”、“襗”

漢朝時,內衣主要形制為帕腹、抱腹、心衣,背部袒露無後片。

<strong><strong>

“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奄心也。”——漢劉熙《釋名.釋衣服》

<strong>

帕腹最簡單,胸腹部橫裹一件布帕而已,抱腹上面用細帶子,心衣用鉤肩及襠。內衣上面多繡一些愛情主題,比如“鴛鴦相偎燕雙飛”之類。


漢朝班固的《竇將軍北征頌》裡面有這麼一句:“勞不御輿,寒不施襗。” 《廣雅·釋器》這樣解釋:襗,長襦也。襦類似於現在的短夾襖,長襦,就是比較長的夾襖。古代人穿衣服,是最裡面穿襗,外面再穿袍,袍外還有中衣,必要時外面再加禮服。

“襗”,也寫作“澤”,引申為“汙澤”,也是來源於“內衣容易髒”的原因。


四、魏晉之後的內衣發展

  • 魏晉

內衣形制為“兩當”。和漢朝的抱腹心衣不同的地方,在於

後面有布,前後都遮擋。色彩有了更大發展,常兩層,外為織錦,內為襯綿。

<strong>

  • 唐朝

女性內衣出現了肩部無帶類型,叫訶(hē)子。唐代女性喜歡穿半露胸式裙裝,裙子高束到胸,胸下繫條闊帶,上胸和後背袒露,外披紗衣,內衣半隱半現,類似“內衣外穿”,因此無帶的訶子比較好看。

  • 宋朝

內衣分兩種:抹胸和裹肚抹胸,史料註釋其作用“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此外也有裹肚,抹胸短小,裹肚較長。抹胸有時還可以穿在外面。

<strong>

  • 元朝

英勇好戰的遊牧民族很喜歡“合歡襟”,又稱“合歡”。合歡襟主要特點是從後向前系束合歡襟背後袒露,僅以帶子相連,肩部無帶。穿的時候從後往前穿,前面用襻(pàn)帶或者一排扣子聯結。

  • 明朝

內衣聽上去倒像是別的東西:主腰,這玩意的外形神似我們今天的背心。

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繫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

這描述相當詳細,也讓我們看到了明朝這設計相當地先進,已經具備了現代內衣的塑形功能了。

最後,到了大清,就有了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的“紅肚兜”!

<strong>

以後,再在電視劇中看到了熟悉的“紅肚兜”,記得我和你分享的知識哦!一個導演專業不專業,就看他“紅肚兜”用得對不對!

<strong>


《釋名.釋衣服》

《廣雅·釋器》

《左傳·宣公九年》


國史無雙


其實內衣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演變才出現的,原始人衣不蔽體將獸毛作為衣物遮羞,隨著文明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穿著也更加的豐富,但是隻有富裕的人家才能夠穿的起絲綢,普通人家只能穿著麻布做成的衣服,而麻布十分的粗糙,會將女子細嫩的皮膚磨破,所以內衣就這樣應運而生,各個時代內衣的叫法也是個不相同。

漢朝:抱腹、心衣

漢朝人對於內衣的命名極富詩意,而這兩個名字共同突出的主題就是貼身。漢朝劉熙所著的《釋名.釋衣服》中說到:帕腹,橫帕其腹也。報腹,上下有帶,包裹其腹,上無檔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檔,以掩心也。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當時已經出現了樣式不同的內衣,簡單一點的就是一塊橫裹的布,稍微複雜一點的就是在布上縫上帶子用於緊抱腹部。

並且漢朝女子的內衣已經成為了一種裝飾物品,講一下愛情故事秀在內衣上,這與現代人的做法也是十分相似。

魏晉:兩當

兩當與心衣的樣式十分類似,唯一的不同就是兩當有後片,所以相當於現代的抹胸,兩當的材質也會更加的厚實,給女子安全感。這種服飾起源於北方遊牧民族,在魏晉這個特殊時期傳入了中原。

唐:訶子

唐朝人觀念較為開放,唐朝女子敢於展現自己作為女性的美,所以唐朝的內衣都是無帶的。因為唐朝女子的服裝基本上都是“半漏胸式裙裝”,而訶子可以保證身體達到挺立的狀態,盡顯魅力。

宋:抹胸

宋代的內衣更像是一件衣物,因為穿上之後“上可遮乳,下可遮肚”,因此有被稱為“抹肚”。而後背用帶子或紐扣繫緊。

清朝:肚兜

這個不用我介紹我想大家都知道長什麼樣子,因為肚兜在中國古裝劇當中實在是太氾濫了。肚兜上有帶,穿的時候將帶套在頸上,另外腰上還有兩條袋子束在背後。清朝的肚兜多為紅色,並且在上面秀以各種精美的刺繡。


小小的一個內衣經過歷史的演變居然有如此多的變化,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部文化史了。


七七談歷史


在古老的中國,最著名的內衣要算肚兜了。“肚兜”即抹胸的俗稱,辭海釋“掩胸之衣”,是古代婦女穿在最貼身處的內衣。伴著幾許古典的浪漫風情,現代人一聽到“肚兜”總有幾絲奇思遐想。然而肚兜是明清時期的一種內衣,從帕腹、抹胸演變而成,不分男女均可穿著。

從漢唐到明清,古人對內衣的稱呼各不相同。

漢:抱腹、心衣

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稱彩繡),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漢代內衣的款式,有多種形制,人們對衣飾的追求已經開始趨向精美。這時女性的內衣比較常用的有帕腹、抱腹和心衣。漢劉熙《釋名·釋衣服》稱:“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奄心也。”由此可見,這時的內衣有繁簡之別,簡單的只是橫裹在腹部的一塊布帕,因稱“帕腹”;稍微複雜一些的,只是在帕腹上綴以帶子,用時緊抱其腹,故名“抱腹”;如果在抱腹上加以“鉤肩”及“襠”,則成了“心衣”。

“心衣”的特點是以“以帶吊縛”以及“以平裁式布帛遮束”。其“帶”的量及位置各有不同,其“平裁式”的幾何形態化布帛的分割均有變化。應該說“心衣”已經基本具備了後世內衣的特點。在漢代。還出現過一種既有前片又有後片的內衣;既可當胸,又可當背,因形得名“兩當”,它是後世背心的最早形式。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是平織絹,上面多用各色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稱彩繡),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唐代的訶子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的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繫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繡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歡襟

合歡襟

“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蒙古族入主中原,服飾上既承襲漢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至元大德年間,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從其便了。元朝內衣稱“合歡襟”或“合歡”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

元代的“合歡”,無論從形制還是名稱上都很有煽情的味道。“合歡”後背坦露,以帶子相連,肩部無帶,穿時由後及前,有胸前一排扣子系合,或用襻(音盼pàn)帶等系束。面料為手感厚實的織錦,圖案則多為四方連續。

明代:主腰

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繫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代女子服飾規定民間女子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繡。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淡色,不能用大紅、鴉青、黃色。帶則用藍絹布。明衣衫已出現用紐扣的式樣。明代女性內衣稱“主腰” 、“闌裙”,其外型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有繫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起到調節腰部的效果,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顯身材之道,知道通過衣飾充分勾勒出女性具體的輪廓和曲線,使人體美充分得到展示。

主腰,其“主”是指係扣的意思,通常為宮女所穿的款式,強調刺繡裝飾。《醒世姻緣傳》第9回:“許氏洗了浴,點了盤香……下面穿了新做的銀紅綿褲,兩腰白繡綾裙,著肉穿了一件月白綾機主腰。”《水滸傳》27回:“那婦人便走起身來迎接,下面系一條鮮紅生絹裙,搽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指的或就是這種內衣。主腰作為女子內衣的稱謂早在元代就有。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在他的《落梅風》曲中就寫到:“實心兒待,休做謊話兒情。不信道為伊曾害。害時節有誰曾見來?瞞不過主腰胸帶”。整隻曲子,以女主人公辯白的口吻,傾吐情思苦深。由此可見曲中的主腰所指的就女子內衣,“瞞不過主腰胸帶”比詩詞中常用的“衣帶漸寬”,更坦誠直率。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侷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鍊,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僅覆胸乳”的不同幾何形態分割中達到身體與社會表情、身體與人生價值的交相輝映,並通過這個表現的平臺來傳遞女子不同時代與文化的價值理念,吐露內在情愫。


大河塗料網


現代社會有內衣一說,事實上內衣這種東西在古代就已經有了,現在只不過是發展的更為完善一些而已,在很早的古代,人們就意識到內衣對人的重要性。

在很多古代小說甚至古裝電視劇中,人們就可以看到古代女子所穿的內衣叫肚兜,事實上在更早的時候有一種更確切的說法叫做褻衣,也就是傳說中的另一種說法。古代的內衣沒有現在這麼完善,主要是在腰部肩部或者胸部肌上帶子,從而能夠保護自己一些關鍵的地方,不至於春光外洩。

不同的朝代對這種利內衣有不同的說法,到了漢朝的時候就被稱為心衣,因為內衣保護的地方主要是胸部,而心臟也正好在那個地方,當然腹部也是內衣保護的另一個關鍵地方,所以又叫報腹。到了唐朝的時候,因為唐朝是風氣比較開放,所以唐朝的內衣給人一種比較美觀的感覺,大家可以看楊貴妃。

到了明清時代的利益,事實上和我們一般人所說的肚兜已經比較相似了。肚兜上有時候還繡一些圖案,例如鯉魚什麼的一些吉祥的東西,據說可以辟邪。此外,小孩很多時候也會穿那種肚兜。總而言之,內放這種東西在中國古代可謂是源遠流長,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文化。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古代社會,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都存在各式各樣的內衣。

因此,內衣的名字自然也是五花八門。大家千萬不要誤以為內衣是現代社會的特權。事實上,古代女性對內衣投入了大量心思,內衣就是時尚的象徵。

最早的內衣,大概就是纏腰布(loincloth)。這種內衣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遮蔽身體的敏感部位,而是用來保暖。譬如日本男性穿的襠兜布,就是一個很直觀的例子。

相對於男性而言,女人花在內衣上的功夫更多。大家會追求內衣的材質,以及內衣上的圖案、紋樣。

對於歐洲古代的女性而言,緊身胸衣(corsets)可以說是最知名的一類內衣了。這種內衣能夠凸顯出女性的身段美。

但與此同時,緊身胸衣也會對女性腰部的骨骼造成危害,大致就相當於我們古代的纏足吧。

除了外國以外,我國古代的內衣種類也是有很多的。

例如,漢代稱內衣為“抱腹”、“心衣”,從名字上看就知道是要保暖的。隋唐時期,內衣被稱作是“內中”、“褻衣”。

再往後,還有“襪肚”、“襪胸”、“讕裙”等等。直到清代,“肚兜”這個名字才廣泛流行起來。

當然,肚兜這種東西一般都是女性和小孩穿的。在小說《紅樓夢》中,就有薛寶釵替代襲人幫寶玉繡肚兜的一幕。具體請看下面這張宋代畫家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中小孩穿肚兜的場景:

總而言之,內衣可以說是源遠流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