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給的贈險可以接受嗎?

吖Pat


如果送的是消費險,一般到期自動解除,就可以拿著,畢竟也是一份保險。

如果是長期險,需要第二年自己交錢,那就別要了。

送你贈險,就是讓你多一份保障。

如果你好奇這個贈險,說不定開始研究保險。突然你就會發現,保險是一個每個人都需要的東西,而不是讓你之前以為的“保險是騙人的,只有社保就夠了。”

如果你不好奇這個贈險,那就純碎多一份保障。無論她是出於什麼目的給你,你不用花錢白得一份保險也是很好的。當然,一般代理人送贈險的目的,就是讓大家體驗保險,從而間接讓找到對保險感興趣的潛在客戶。而且,這個贈險,成本很低,也是保險公司用來激勵代理人的一個方式。

舉個例子:同樣是需要理賠,張三獲得100萬元的理賠,而李四隻得到10萬元,90萬元的差距歸根結底源自投保時選擇的保額不同。

面對這90萬元的差距,李四的內心一定和《大話西遊》裡的至尊寶是一樣的:

曾經有一個選擇高保額的機會擺在我面前,但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才追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

恐怕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張三而不是李四。但事實上,大多數中國保險消費者都只能是李四,甚至不如李四。

有的人可能一份保險都沒有,有的人還對保險的作用一無所知。

比如保險類別中的重疾險,它的誕生本質上是為了解決收入中斷的風險,站在患者及其家人的角度,為已在重病深淵的家庭提供雪中送炭般的經濟補償。

1983年,南非心臟外科醫師巴納德(Marius Barnard)發現,其救治的上百位心臟或器官移植病人,雖然經過艱苦卓絕的治療活了下來,但他們的家庭在財務上卻已經“宣告死亡”了。

高昂的治療費用,好歹可以通過國家醫保解決一部分。但漫長的治療週期,足以令家庭在數年時間內失去收入來源,治療康復期間在理療、營養上的花銷,對於整個家庭的財務狀況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醫生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卻無法挽救一個家庭的“財務生命”。這種從業經歷帶給巴納德醫生的影響十分深刻,以至於他做出了一個影響整個保險行業的決定:聯合保險公司,為這類身患重大疾病的患者提供風險保障。這就是重大疾病險的源起。

對於不少人來說,他們和保險之間的關係是“擰巴”的。

畢竟,從來沒有哪種商品像保險這樣,讓人愛恨交加。

愛它,是因為我們都知道保險非常重要,對於漫長人生中可能發生的風險,保險的重要性無可代替。

“恨它”,是因為我們雖然認同保險的價值,卻也聽過太多關於保險的負面評價——抱怨算是輕的,咒罵甚至全盤否定的觀點也不少。


悠芽財經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朋友之前,也是親戚在做保險,為了完成業績,直接送了20萬的重疾,第一年保費不讓他交錢,就提供一下身份證,銀行卡信息,這也算是送了一個保險,只是價值有點大,這樣的保險,你會要嗎?第二年及以後,保費你選擇交嗎?後來,我朋友把保單給退了,退的現價,領了很少的錢,這個保障也就沒有了。

意外險,這個價格比較便宜,一般是當做贈險來送的,若是有理賠,也讓客戶體驗一下,保險的理賠,好後續再推薦其他的保障,從一份意外險開始,改變保險是騙人的。

意外險,有兩點需要注意的,一,是否帶醫療,不帶醫療,只是身故責任的,那這份意外,就實用性不高了,畢竟意外身故賠保額的事情比著意外醫療的事來說,概率更低。醫療中,還有一點,是否包含社保外用藥,若包含,像平時貓爪狗咬打疫苗時,就不用顧慮用不用蛋白了,可以放心使用了。二,職業情況,對於很多保險產品,意外承保職業都是1-4類職業,有些會承保5-6類職業,你的職業若高於贈險的承保職業,這份保險可能就是無用了。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的職業和贈險的職業類別。

百萬醫療,這個產品,現在很受大眾喜歡,價格低,保障高,家庭必備的防災保障。但是體驗性也不是很高,有一萬免賠額的設置,讓很多小病得不到理賠了,作為贈險的可能性不大。

定壽,這個送你估計你都會嫌棄,是不是晦氣啊。

都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就是送你一個贈險,也只是一時間的保障,若有保險需求,就及時購買,若無需求,多一個贈險少一個贈險,差別也不大。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華爾街中國


贈險一樣是保險公司送的有法律效力。一樣承擔保險責任。說到贈險我想起來個事故:去年春節公司開展贈險。有個組員的同學和你現在一樣心態怕讓投保中套路就是不要,結果春節期間騎車摔了一下花費3000多,其實當時領取贈險的話最多花費幾百元就治癒了!因為當時保險公司的意外醫療保險責任額是3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