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上身內衣,有半臂、抹胸、肚兜、馬甲,下身穿什麼叫什麼

中國古代女性,雖然地位比較低下,可是有很多的文化的發展上,遠遠超過了男性,比如內衣的發展。各個朝代,女性的內衣,從款式、色彩、材料上,都有十分明顯的時代印記。

中國儒家文化的普及與發展,讓中國的女性內衣,也有很多的稱呼,在很多文人墨客的詩詞中,也可以發現很多的記載,從而形成一個具有獨特內涵的中國的內衣文化。

古代女性上身內衣,有半臂、抹胸、肚兜、馬甲,下身穿什麼叫什麼


所謂的內衣,也就是不能輕易見人的衣服,在古代《說文衣部》中曾有這樣的描述“衷,裡褻 衣”,也就是說在古代的時候,內衣也被稱之為“衷”,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很多的變化。

商朝時期,《詩經· 秦風·無衣》中“豈日無衣,與子同澤。”那個時期的內衣被稱為“澤”,這種內衣緊貼的身體,可是吸收身體排出的汗液,因此被稱之為“澤”。

漢朝時期,就更加直截了當地稱之為“汗衣”或者“汗衫”,而且這個時期樣式,樣式成為最主要的發展,有帕腹、抱腹和心衣三種形式。

“帕腹”很簡單,就是用一個橫帕,裹在腹部,充當內衣。

“抱腹”在“帕腹”的基礎上,上下增加了一條帶子,起到固定的作用。

“心衣”又再“抱腹”的基礎上,在心口的位置,加上一塊。

古代女性上身內衣,有半臂、抹胸、肚兜、馬甲,下身穿什麼叫什麼


除了這三種之外,在漢朝的時候,還有一種內衣叫做“兩檔”,這個很簡單,就是兩塊布料,一塊在後背,一塊在前胸,用帶子連接。後期又出現了“假兩檔”,只保留胸前的一塊,後背則被去掉。

另外還有一種內衣叫做“反閉”,和“兩檔”的區別就是把前後兩片,縫合在一起,在後面留一個口子,然後穿上,從後面繫上。

到了唐高祖時期,內衣有所發展,他們把“汗衫”除去了一半的袖子,被稱之為“半臂”,因為這個比較短,只是遮蔽了肩膀的位置,後期有發展成為“坎肩”“背兒”“蓋襠”等多種形式。

南北朝時期,以布帛為主,在四角都縫上一條帶子,兩條繫於脖子上,另外兩條繫於腰間,被稱之為“纏弦”。

古代女性上身內衣,有半臂、抹胸、肚兜、馬甲,下身穿什麼叫什麼


宋朝時期,女性的內衣,更為的簡潔,被稱之為“抹胸”,這種內衣是一種雙層,中間摻雜少量的絲綿,可以保暖,在其上端和腰間,也有專門繫帶。

這種內衣的樣式和大小,上可以蓋住胸部,下可以遮蔽腹部,因為只是遮擋胸部,後背完全漏出,因此被稱之為“抹胸”。

到民國年間,當時的所有女性,都流行穿一種小“馬甲”,這種小馬甲,在前排有口子,穿上之後,扣緊口子,可以緊緊的裹住胸部。這種小馬甲,都是以絲織品為材料,這符合當時的社會形勢。

民國時期,女性都以胸部大為恥,千方百計掩蓋之。最後在小馬甲的基礎上,結合西方的內衣文化,才發展成為,現代的:“胸罩”。

古代製作內衣的材料,也是千姿百態。

古代女性上身內衣,有半臂、抹胸、肚兜、馬甲,下身穿什麼叫什麼


古代經濟不發達,一般都是按照“舒適”為主,選擇製作內衣的材料,對於色澤一類選擇性不大。

漢代以前都是採用,一種叫做“葛布”的物品製作,到漢朝時期,“綢”成為內衣的主要材料,相比葛布,“綢”製作的內衣,更加的美觀,吸汗的功能更強。

到了唐朝,“半臂”流行,在國內甚至已經有了,專門為製作“半臂”生產的彩棉、錦棉。

宋元明清時期,材料已經發展到了多種多樣,有絹、紗、羅等等,到了清朝時期,內衣有又重大的發展,不僅僅是一種貼身的衣物,還有其他的功能。

秋冬時期,“肚兜”中塞入棉花,起到保暖的作用,甚至有些醫生,還把藥物放入其中,起到保健的作用。

古代女性上身內衣,有半臂、抹胸、肚兜、馬甲,下身穿什麼叫什麼


上述所說,都是女性上身內衣的發展,可是就會有人問,下身他們穿什麼,又叫做什麼呢!

這下身內衣的發展,很簡單。在西漢之前,著裝都十分的簡單,都是上身衣服,下身穿“裳”,這個“裳”,就是遮蔽下身的衣裙,也就是說他們都是穿裙子的,而且是沒有什麼所謂的內褲的。

這種穿衣方式,很多人就會遐想連篇,可是大家別忘記了,那個時候,人們都是採用“跪做”的方式,想象中的那種情況,機會不會出現。

漢朝時期,出現了新的發展,把裙子改成了褲子,然而這個褲子開檔的,方便大小便,沒內褲也可以理解,這種情況影響十分的久遠,到了唐朝時期,還一直存在,尤其是唐朝的穿著傳入日本之後,至今日本女子的和服也是不穿內褲的。

到了漢昭帝的時候,出現了變革,霍光的外甥女,當上皇后之後,就下令所有的宮女必須“皆為窮絝,多其帶”,也就是說所有的宮女,不能再穿開襠褲,改穿“窮絝”

古代女性上身內衣,有半臂、抹胸、肚兜、馬甲,下身穿什麼叫什麼


這裡的“窮絝”,有人說是緊身內褲,可是漢朝人都不穿內褲,因此自這裡只能解釋為,把以前的開襠褲,改成後來的“連襠褲”。

一直到民國後期,收到西方內衣文化的影響,所有的男性和女性,才有穿著內褲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