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早年以禁菸聞名天下,為何晚年卻提倡種植鴉片?

rosedameiniu


話很簡單,朝廷關心的是什麼,是有沒有錢,有沒有兵。林則徐是朝廷命官,當然關心的也是這個。至於老百姓吸食鴉片會變成什麼模樣,多少人家破人亡,這個並不在大清國老爺的考慮範疇之內,事實上林則徐也不關心。

最終,正是這一點打動了道光皇帝,林則徐這份摺子是在1838年9月呈上去的,同年12月便被委任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背後原因就在這裡。

然而,鴉片戰爭的失敗,卻告訴道光皇帝和林則:禁菸是萬萬不行的,因為煙販子的背後是英國人,而論武力,大清國顯然和英國差著“一點點“距離,無論是八旗、綠營,都打不過洋人的軍艦大炮。正因為這個緣故,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之後,被革職查辦,最終“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

1845年,林則徐從新疆回到京城,同年年底出任陝甘總督。此時的陝西又是一個什麼狀況呢?簡單說就是沒錢,大清國的各項捐銀收不上來——而實際上,軍費、賠款,加上正常的鹽稅等等,老百姓哪有錢給你啊!

咋弄錢給皇上呢?這時候林則徐便想起了當年他焚燒的鴉片煙。

如果允許陝西百姓種植鴉片,然後從中抽取重稅,朝廷沒錢的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而且以前是英國人賣鴉片給中國人,中國人吸毒,英國賺錢。這錢都給洋人賺過去了,多不划算。

於是,林則徐提議:自己種植鴉片。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白銀外流,並且還能給帝國創收。

結果,皇帝御準了。

從利潤角度而言,林則徐說得一點沒錯。“種植罌粟花,取漿熬煙,其利十倍於種稻”。通常種植一畝罌粟,可以熬取50兩鴉片,50兩鴉片總價值約為50洋元,而這50洋元如果買大米的話,可以買2000斤。也就是說,一畝地可以生產2000斤大米。而同樣一畝地種植水稻,最終只有300斤的收成。所以,種植鴉片都比種糧食划算。

但問題是,種植鴉片“種植罌粟花,取漿熬煙,其利十倍於種稻”。種鴉片竟然比種糧食高10倍的利潤。具體有人測算髮現,通常種植一畝罌粟,可以熬取50兩鴉片,50兩鴉片總價值約為50洋元,而這50洋元如果買大米的話,可以買2000斤。也就是說,一畝地可以生產2000斤大米。如果按這個數據測算,還達不到10倍的利潤,因為畝產水稻怎麼也有300斤,也就是七倍的差距。但不管怎麼說,種植鴉片都比種糧食划算。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大清國很快掀起種植鴉片熱潮。秦川八百里遍地罌粟紅,尤以土地肥沃的渭南最為嚴重。山西據說所有縣都在種植鴉片,糧食大幅減少,以至於百姓家裡都沒有餘糧。四川一省的鴉片產量佔到全國產量的4成,甚至連平時吃的蔬菜都沒人種了,要從外地調運。

結果到了1877年,災難終於發生,山西、陝西大饑荒,餓殍滿地。百姓因為都種鴉片,家裡平時根本沒有儲存糧食。一旦遭遇旱災,餓死人就成了平常事。

而早期主張嚴禁、後期又主張種植鴉片的林則徐,已去世27年矣,如此慘狀,他看不到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人都不明白,大家都覺得林則徐是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到了晚年卻提倡種植菸草,實在是和民族英雄的身份相違背。

然而,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林則徐禁菸的目的,才導致大家對林則徐晚年提倡種植菸草有所牴觸。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禁菸是為防止白銀外流

在大家的印象中,林則徐虎門銷煙是為國為民,為了防止鴉片對大清臣民精神和意志的侵害。然而,實際上他的目的並不只是簡單的如此,防止鴉片毒害大清臣民,只是一個次要的目的,主要的目的是防止因為英國的鴉片貿易而導致大清的白銀大量的外流,對大清的財政造成嚴重的後果。林則徐在給道光皇帝的禁菸奏摺上是這麼說的:

“鴉片流毒天下,若猶洩洩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白銀)果皆散在內地,何妨損上而益下,藏富於民;無如(無奈)漏向外洋,豈宜籍寇資盜,不亟(急迫)為計?”

從這其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林則徐擔心的倒不是鴉片毒害大清臣民的身體和精神,而是擔心英國通過鴉片貿易,從大清攫取了大量的白銀,白銀外流十分嚴重。這樣下去,大清的財政將出現極其嚴重的後果,以後將沒有銀子來供養軍隊,會任人欺負。


提倡種植菸草只為擴大財政收入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樣,林則徐虎門銷煙,其主要的目的是擔心大清的白銀外流,給大清的財政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而林則徐之所以在晚年提倡種植菸草,也是因為鴉片戰爭後大清財政遭到重大創傷,需要通過鴉片買賣來擴大財政來源。


1847年的時候,江西撫州知府文海寫信請教林則徐如何對待鴉片的問題,林則徐是這麼回覆他的: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民嗜洋菸而不嗜土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

從這其中可以看出,林則徐並不擔憂大清臣民吸食鴉片會毒害身體和精神,而是擔心他們吸食了英國的鴉片而導致白銀外流,給大清財政造成嚴重後果。所以他提倡各級官員自己種植菸草,販賣鴉片,自產自銷,不讓老百姓買英國的鴉片,防止白銀外流。


我的結語

林則徐從頭到尾都很少考慮鴉片對大清臣民身體和精神的毒害,他所主要關心的是鴉片貿易對大清財政造成的影響。他禁菸和提倡種植菸草的目的始終如一,都是為大清的財政著想而不是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只是後人會錯了意思罷了。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史話漫漫


回答一下,個人觀點。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 侯官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而讓林則徐流芳百世的舉動,要數在1839年6月3日的虎門銷煙。也就是這場禁菸運動導致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但就是這麼一位在禁菸運動中身先士卒的人,卻在人生的後期主張種植鴉片。

在1847年,當時林則徐任陝西巡撫,彼時的江西撫州知府文海致信林則徐,請教如何發展地方經濟,促進政府收入,防止白銀外流。。

林則徐給他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大意內容如下: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阿芙蓉,指鴉片),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

通過這封信,我們能看出,林則徐反對的並非吸食鴉片,而是進口鴉片。

這樣的前後反差巨大的舉動,給了林則徐很大的爭議性。但是,如果仔細考慮到其所處的位置和時代,不難發現,其所有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清政府的統治而做出的。其實,在清朝的末期,全國各地都在大面積種植鴉片,因為種植鴉片的利潤很大,無論對於農民還有當時的清政府都是一項重大的收入來源。只是,這些行為,最後傷害的還是咱們中國人。


叨叨遊戲體驗


這個問題緣自林則徐給撫州知府的信中,在回覆這位自已的超級粉絲的信中,林則徐解答瞭如何提升GDP,防止白銀外流,打贏貿易戰的方式: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阿芙蓉,指鴉片),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

在防止白銀外流,打贏貿易戰上,應開放內地種罌粟。內地有與洋貨同等品土貨,則人們就不會舍近圖遠而去買洋貨啦,從而斷絕白銀外流,打贏貿易戰。

後人得知這枝節,往往是簡單的認為,早年林則徐嚴禁鴉片,於虎門銷煙,是民族英雄。但受過重重打擊的林則徐到晚年卻改變立場,暢導起鴉片來啦,是對自已正確立場的背叛。

豈不知,這恰巧是林則徐晚年另一閃光之處。


林則徐所提倡的只是以國貨的代替洋貨,這和今天以增加國產的大豆來抵制國外傾銷的大豆是一個道理,是在打贏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貿易戰,在反對國人吸食鴉片的問題上,態度始終如一。

不錯,早年的林則徐,對鴉片以及鴉片貿易是深惡痛絕的,在上道光皇帝書中, 林則徐痛斥鴉片的貿易的危害“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虎門銷煙,向全世界宣告中華民族禁絕鴉片的決心,策略和態度,都可圈可點。連當年英國議會在發動鴉片戰爭的投票上,僅一票之差通過,也說明了西方列強對發動這場醜隔的戰爭的心虛,間接映襯了林則徐的偉大。


眾所周知的原因,鴉片戰爭中國失利,除了割地賠款外,帝國主義列強行打開中國的大門,使鴉片貿易合法化。


面對著黑呀呀的菸草瘋狂而入,白花花的銀子滾滾外流,有識之士,無人不心痛,這時的林則徐如若還堅持虎門銷煙時的觀點和做法,除了在自已的民族英雄的光環上再增加幾道亮光外,即與事無補,又無用武之地。


很明顯,根據當時的條約,若繼續反對吸食鴉片,杜絕鴉片貿易,顯然是違背國際法的,為西方列強再次發動鴉片提供了最佳理由,如一旦發動戰爭,且不說內憂外患的清政府能不能打贏,光說為推翻剛簽訂的條約這一項,就足以讓世人詬病啦。若扭轉在這場因鴉片而起的貿易戰,必須劍走偏鋒,以毒攻毒,因此林則徐才開始倡導種菸草,以土煙抵制洋菸,以制止白銀外流的不利局面,打贏貿易戰。


這種觀點的上的改變,明著是對早期觀點的背叛,其實是對前期觀點的主要精神的發展性繼承,那怕這種新的觀點,是在為自已頭上潑髒水,還有可能被人抓住把炳,但做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卻毅然豪不隱瞞的亮明,這真應了他那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江湖閱史


也許我回答的東西並不是作者想要的。眾所周知,每個民族都需要信仰,沒有信仰就沒有靈魂,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我們國家和西方世界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不迷信鬼神,從孔子的‘敬鬼神而遠之’開始,我們就走向了‘實用理性主義哲學’的道路。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都會默問有什麼好處~當然,這並不是極端崇利的思想,因為與之配套的還有孔子所獨創的‘仁和禮’中國人的偉大也就在於能夠用‘仁和禮’來約束自己的慾望。使‘仁義’和利益實現最大限度的統一。


因為我們務實,所以我們很少去糾結一些玄之又玄的東西,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為什麼我們的科技和邏輯落後於西方世界。此外,這也導致了我們只相信自己的祖先,形成了獨特的‘祖先崇拜’所以每年的祭祀對於我們而言都是重中之重,可以說是祖先把我們集中在一起。完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很多歷史上的名人不在只是一家一姓的代表,而成了整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比如林則徐,就象徵著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堅決反抗的精神。


至於林則徐晚年曾提到過種植鴉片(是否實施不得而知),我無法否認,但是我想說既然鴉片的流入已經無法避免,國人對於鴉片的嗜好已經無法戒除。那麼面對白銀外流可能導致的無兵無餉的局面,還不如自己種植鴉片,之前白銀不會再再外流了。這對國家而言,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


狂悖之言必然得罪大方之家,只是看著大家對此事無比熱衷的樣子,各個道貌岸然的恨不得將林則徐拉下神壇的樣子。我區區一介書生,實在心有塊壘,不吐不快~


拓拔彝鶻


在瞭解近代歷史之後,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鴉片是在近代才傳入中國的,中國最早的禁菸活動是在1839年,但是事實上早在西漢時期,鴉片便從西域傳入了中國,但是那時的鴉片並不是用於吸食,而是作為藥材使用的,之後由於鴉片有麻醉神經的作用,而像菸葉一樣被使用,這也讓統治者們十分擔憂,所以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間,雍正皇帝就已下令禁菸了。

張謇出使西域

林則徐時期的禁菸和雍正時期的禁菸是有很大區別的。雍正時期的禁菸,是出於吸食鴉片對人體的危害,甚至不利於國家統治出發的;而到了林則徐時期的禁菸,除了在鴉片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政治因素之外,還多了經濟上的原因,甚至這是一個關鍵的原因,雖然清朝多位皇帝多曾下令禁菸,但是鴉片始終處於灰色地帶,只是禁止,卻未嚴厲的進行打擊,因為還不至於動搖國本。

最早下達禁菸令的雍正皇帝

而到了晚清時期,情況則完全不同了,東西方的貿易很早就開始了,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國更佔優勢,以瓷器,茶葉等物品和西方貿易,而西方在和中國的貿易中,卻很少有商品可以確保貿易平衡。直到在十九世紀初,英國從殖民地印度將大量鴉片通過走私,運往廣州等地販賣,雖然清廷多次下達禁令禁菸,但是鴉片貿易可以產生鉅額利潤,官吏也可以分一杯羹,所以禁令在廣州等地如同虛設。

英國殖民地印度

經過十幾年發展,鴉片從普通百姓,到朝廷大臣,乃至清朝軍隊中,都有很多人在吸食。在這個背景下,才有了後來的林則徐虎門銷煙,林則徐也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民族英雄。但是在虎門銷煙過去了8年後,林則徐卻在一份書信之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建議:“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民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黃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也就關於鴉片的弛禁。

林則徐虎門銷煙

林則徐為何一反常態支持種植鴉片呢?這還是和經濟有關,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為了貿易平衡,林則徐提倡在內地適量的種植鴉片,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貿易平衡,在1840年附近時,每年清朝因為走私鴉片,外流的白銀就多達600萬兩,本來期待開展禁菸活動能遏制鴉片走私,結果一場仗清朝原形畢露,鴉片也沒有禁住,反而有愈演愈烈的局勢,所以林則徐,李鴻章等大臣也是在禁菸無果的背景下,才提出了鼓勵國內百姓適量種植鴉片的觀點。第一次鴉片戰爭

既然清朝已經有一些百姓,吸食鴉片成癮,那麼不如就允許他們種植鴉片,能夠供應民間吸食,這樣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國家可以從鴉片上收取重稅,每年就可以減少上百萬兩白銀的流出,第二個鴉片本身不是個好東西,再通過稅收等手段,將市場逐漸重新掌握在清朝手上,而鴉片普通人也消費不起,有錢人才能吸食,並且也不能隨心所欲,這樣長久以來,不用禁菸卻能得到禁菸的效果。

罌粟田

之後清朝也就默許了鴉片弛禁,關於鴉片的稅收,按照舊制每一百斤進口鴉片收約80兩銀子的稅,本土種植的鴉片約60兩銀子,鴉片產量也因此迅速擴大,稅收的確也增加了,但是禁菸的效果卻沒能達到。林則徐晚年支持鴉片弛禁,僅僅只是出於扭轉貿易逆差的目的,最後還是希望通過提高稅收,達到禁菸的目的,但是很遺憾的是,這個舉措最後還是沒能達到禁菸的效果。

晚清吸食鴉片的人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導語:18世紀以來,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下,眾多鴉片借東印度公司之便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國。使得中國民生凋敝,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空前深重的苦難。此時,以林則徐為代表的禁菸派在虎門等地銷煙。讓人看到了禁絕鴉片的前景。

其實林則徐之所以前後對於鴉片(鴉片種植)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根本原因還是受制於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設想不適應當時社會生產關係的變革從而發生的改變。但是其根本目的是讓中國走向近代化,擺脫鴉片控制。

一,林則徐晚年“提倡”種植鴉片說法的由來

近來傳出一種說法,認為林則徐晚年不僅背棄了自己之前禁菸的主張,反而認同了“中國應當自己適度種植鴉片”的觀點。這種說法來自於刊發於1872年發行的報紙上的一篇文章—《抑弛自種鴉片煙土禁論》。文章大意為:來自於外國的鴉片固然對中國有害,但是在國內適度放開對於種植鴉片的管控,反而有利於自身的發展。隨後,林則徐在給江南西道撫州知府的一封回信中“肯定”了這種觀點。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

從表面意思上來看,林則徐的確有肯定內地種植鴉片的意思(於事無妨)。但是究其根源,林則徐這位因禁菸而聞名於後世的民族英雄,真的是認為種植鴉片有好處嗎?

二,林則徐早年為何禁絕鴉片?

林則徐作為和魏源齊名的地主階級維新派,在開眼看世界之後,已經深刻的認識到了鴉片只是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用來控制中國人的工具,並非是謠傳的“福壽膏”、“滋養露”等“妙方”,並且反而對於身體和精神的打擊巨大(這經過現代科學檢驗也被認為是正確的)。就這一點來看,禁絕鴉片確實是當時較好的方式之一。

三,林則徐晚年為何“提倡”種植鴉片?

我們需要看到當時的社會背景,眾所周知,林則徐晚年正是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能自拔的時期,民族危機空前加深,清政府徹底淪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工具。

在清王朝黑暗腐朽的統治下,林則徐當年所提之“禁絕鴉片”的設想在中國大地上顯然受制於社會歷史條件無法實踐。而列強此時又不斷地通過鴉片貿易等形式搜刮掠奪中國的白銀和原料。企圖堵死中國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可能。在這樣的條件下重複禁絕鴉片的設想,也就只能成為空想,此時以林則徐為代表的維新派,把目光投向了當年帝國主義列強走向資本主義道路,所獲得的原始積累上。

儘管西方國家的原始積累,大多數來自於三角貿易,但由於中國體量巨大,市場廣闊,如果能完成產品的生產與製造,那麼無需依靠貿易,貨物也可以在中國境內被消化完畢。從而完成自兩宋以來千年未曾完成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從而使得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突破萌芽的階段,進而推動中國走向近代化。

再者而言,由於多年以來中國人民受到鴉片的侵染,希望在一時之間完成將所有的鴉片驅開人們的生活顯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然而,如果放任西方國家所製造的鴉片在中國大地上流通,進一步堵死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可能。而這時如果通過國家的力量在中國內地種植鴉片,以及較低廉的成本驅走外國種植的鴉片,從而控制中國的鴉片市場。在完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同時,日後如果希望減少鴉片的數量乃至於徹底斷絕鴉片,也就比較簡單了。我想這應該是林則徐等人在晚年提出由國家種植鴉片的初衷所在。


春朝青牛


此謬論可以休矣

先看看“林則徐晚年提倡種植鴉片”的說法來源於哪裡?

網上一篇帖子是這樣寫的: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初四,上海的《申報》登載了《抑弛自種鴉片煙土禁論》的文章;

文章指出:“鴉片煙土為禍甚烈,然果能盡弛其禁,其有益於國也亦甚多”。

.......弛禁鴉片卻是當時的主要呼聲。一向以禁菸著稱的林則徐,此時也贊同允許內地種植、生產鴉片。

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林則徐表示“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民嗜洋菸而不嗜土煙。”

小編孤陋寡聞,沒有讀過這本《林則徐傳》,當然也沒有讀過第433頁。不過,簡單的算術還是有點自信的。

林則徐生卒年月是1785年8月-1850年11月。但是“第433頁”(如果是真的)卻為林則徐延長了生命,讓他活到了1874年,又多活了24年!

如果林則徐本人有知,如果林則徐後人有知(林則徐的後人還是不少的),不知道應不應該感謝傳記的作者, 是他使得林則徐益壽延年。

不過,記載林則徐私自種植鴉片的說法還確實有過。

鴉片戰爭之前,1839年至1840年間,英國就出現過很多來歷不明的小冊子。

其主要內容就是控訴封鎖十三行事件,並誣指林則徐私自種植罌粟,便排拒外來鴉片,一時之間也引英國民間輿論紛紛。

英國國會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在維多利亞女王的決定性聲明下,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1987年12月聯合國第42屆聯大把虎門銷煙完成的第二天日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林則徐是“主張禁菸”的民族英雄。請不要再來“消費”這個民族英雄了。


閒看秋風999


看過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潰》,裡面詳細介紹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的情況。林則徐前期對禁菸的主張還是相當強烈,採取的行動也非常果斷乾脆,但鑑於當時國內官員對國際體系的不瞭解,而引發了戰爭。之後,林被流放5年。而結束服役後,林又開始提倡國內種植鴉片,前後觀點變化突然使人詫異,很影響自己的個人形象。



個人認為,林的身份首先是官員,是為道光帝服務的官員,根據統治者的意圖執行是其擺脫不了的特點。就拿道光帝禁毒前期諮詢各地巡撫的意見,大家各舒已見,有主張為禁止民眾吸食而重罰民眾的,有主張切斷鴉片來源而查禁海口,總之意見不統一。這其中林則徐主張“吸食者誅”,即重罰吸食的民眾達到禁菸目的。

但是當道光帝明確表示要查禁海口後,所有的官員開始羅列查禁海口的好處,包括林公本人。再比如道光帝青睞的鴻臚寺卿黃爵滋,之前主張重罰吸食者,當道光帝委派他去附件查禁海口,在奏章中開始大談如何查禁海口,閉口不提重罰吸食者的事情。

所以,林則徐的身份不會因為後世人給他的民族英雄稱號而改變當時的思維,作為皇上的臣子,大清帝國的一份子,必定唯聖上“馬首是瞻”,不可能有自己太多獨立的思想。



瞭解以上情況後,對於他後來主張種植鴉片就不難理解,中英南京簽約以後,鴉片貿易開始合法,既然合法那為何自己不能種植與洋人競爭,這就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事情。加之自己種植鴉片後可以減少白銀的外流,政府還有可觀的稅收,所以國內開始提倡種植鴉片。

事後發現,這一意見因禍得福。隨著國內大面積種植和質量的提升,到了1882年,中國國產鴉片成功將洋鴉片擠出市場,並且在滿足自需的情況下,開始出口其他國家。此後,清政府和英國政府開始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雙方經過多次交涉,於1908年3月簽訂了《中英禁菸條約》。此後,鴉片開始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1909年在美國的倡議下,世界主要的13個國家在上海舉行萬國禁菸會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繼續加大禁菸力度,全國大部分地區完成了禁種任務,絕大部分煙館關閉,菸民紛紛戒吸。

這算是中國生產力第一次改變世界吧!


大樹碼頭


作為民族英雄的林則徐晚年居然提議種植鴉片,這是真的嗎?

是真的:

在道光二十七年,林則徐答覆好友撫州知府文海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民嗜洋菸而不嗜土煙”

這是否和林則徐曾經的虎門銷煙相矛盾呢?

並不是:

當初虎門銷煙時,林則徐真的是因為鴉片危害到國人的身體才去禁的嗎?不是

鴉片和菸草都危害身體,為什麼林則徐只禁鴉片而不僅菸草呢?

這是因為林則徐作為一名封建官僚,在乎的是“禦敵之兵,充餉之銀”,而鴉片讓白銀全都流到國外去了,這自然不能忍了

而當虎門銷煙後,鴉片戰爭爆發,國外的鴉片已然無法禁絕,那麼與其讓外國賺取利潤,不如自己種鴉片,先解決白銀外流的問題



實際上,在國內開始種植鴉片後,國外鴉片的銷量就開始下滑,甚至還出現中國鴉片出口歐美的情況

在法國電影《紳士大盜》中,就有法國富裕階層吸食鴉片的片段

而到了1909年,列強更是“被迫”來到開上海萬國禁毒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