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人生的讽刺与感伤:从《围城》看钱钟书先生的思考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钱钟书先生可谓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围城》是他的一部代表作,整部小说意蕴深厚、耐人寻味。在人生的围城中,有人向我们揭露了中国现实社会的一些弊端,有人看到了中西方文化的丑陋之处,有人领悟到了人类心理的共情……钱钟书先生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在传统的社会下,爱情和婚姻是一座围城,人生的处境是一座围城,整个社会的局势更是一座围城,每个人都在进与出的困境之间徘徊。总而言之,《围城》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来探寻人类生存与价值的现代寓言。

一场关于人生的讽刺与感伤:从《围城》看钱钟书先生的思考

一、“围城”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围城”既是小说的书名,也是贯穿全书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隐喻。这部作品借方鸿渐的人生经历来演绎“围城”的意蕴,处处暗示着对人生命运的哲理思考。从法国邮轮开始,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经过数十日航行到达上海,然后又向内地移动,方鸿渐每到达人生轨迹地图上的一个点,就像出入于一座围城之中。从教育到爱情,从事业到婚姻,现代社会虽然给予他高度的物质文明,却始终不能为他提供真正安身立命的东西——精神的信仰和存在的价值。于是,残酷的生存法则和人与人之间无形的隔阂将现代人一步步的推向一个进退皆无路的“围城”绝境。

其实,“围城”二字所揭示的不仅仅是方鸿渐人生中难以逃脱的束缚,更加是整个现代文明和芸芸众生人生的困境。作者写这部作品的目的,正是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来提醒我们审视和反思人的本性、人生的意义这些我们必须永恒面对的话题。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提到的:“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作品不仅要在内容上充实丰满,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上别具一格,更重要的是能够超越时空的价值,深刻的揭示出人类普遍性的问题。从这些方面来说,钱钟书先生无疑是成功的,《围城》这部作品充分的显示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以及人生的虚无感和生存的扩张感之间处处充斥的矛盾,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也是独一无二的。

一场关于人生的讽刺与感伤:从《围城》看钱钟书先生的思考

二、《围城》中多变的讽刺手法

《围城》是继《儒林外史》之后的又一部讽刺珍品,这部作品的主旨就是批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面,钱钟书先生运用的讽刺手法并不是单一枯燥的,而是通过风格多变的调侃、反讽等艺术手法对那个时代病态的知识分子和人情百态进行淋漓尽致的刻画描写。这些多变的讽刺手法不仅使得《围城》在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更是后续的文人反复推敲、研究的重点。

1、自嘲

钱钟书先生对自嘲手法的运用也是入木三分,自嘲也就是自己对自己进行嘲笑,小说中对失去家园的困惑知识分子就经常运用这种手法,来凸显其性格特征。方鸿渐在面对爱情和事业上的不顺心时,这种自嘲的手法成功的显示出他内心的辛酸,为了得到女方家长的认同以及事业上的成功,方鸿渐不惜购买假文凭,而在爱情事业双双失意之后,他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了自嘲,其言语无不透露着对时代的无奈,由此也深刻反映了方鸿渐及女方家长的虚荣心,这也将当时部分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2、讽喻

讽喻也就是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讽刺,《围城》 中处处充满了讽喻手法,富有多彩的特点,同时也充满了哲理。例如,钱钟书善于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比喻,既讽刺又批判,例如将留洋出国比喻成了长了水痘或者是痧子,将一个人一心想出国比喻成了长了天花变成了麻子,中医刮痧厚获得的免疫力比喻成留洋回国后的终身光环。这些讽喻的手法一针见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体现了钱钟书先生高超的讽刺手法。不仅将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刻画出来,而且增加了小说的灵动和诙谐,吸引读者的同时也更加发人深省。

一场关于人生的讽刺与感伤:从《围城》看钱钟书先生的思考

3、议论

钱钟书知识渊博,认识事物非常深刻,在写作过程中还经常用到议论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想,进而对人物进行讽刺,使得作品充满了思想韵味。例如,在描述高松年的学问后就发表了议论,说他像是常委通气一样,有过程没有结果,将高松年跛脚一般的学问狠狠地议论了一番,明明自己没有知识,却还心高气傲的要求教职工尽忠。

像高松年这类的人物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却自恃“才高”互相攻击、勾心斗角,为利益绞尽脑汁。在这些人眼中,他们所生活或工作的地方是他们勾心斗角的“乐园”。钱钟书先生用高超的讽刺拆卸了他们脸上虛伪的面具,将他们暴露在了刺眼的眼光下。他们本应该是受人尊敬的,本应该是建设国家的栋梁,却没有什么才能,不学无术,可见当时的社会多么肮脏。

一场关于人生的讽刺与感伤:从《围城》看钱钟书先生的思考

三、钱钟书独特的教育观

1、对战时教育弊端的揭露

钱钟书先生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高等教育打交道,从读书到执教,从国内到国外,这些经历都为他的文学功底做了深厚的积淀。《围城》中虚拟的高级知识分子、官场化的三闾大学,都是对现实世界的讽刺与揭露。小说中的方鸿渐在欧洲留学没有获得学位,为了应付父亲和岳父,于是买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同样,学位在三闾大学的重要性体现的十分明显,教师的职位都是根据学位的高低来决定的。这也是中国教育一直以来面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注重学位、轻视学识。

除此之外,三闾大学到处都附着着严重的政治色彩,使得学术氛围缺乏自由性。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之下,教师们不能一门心思的做研究,而是沦为了学校中死板的政治机器。方鸿渐在三闾大学从来没有过过失,却由于一本拉斯基所作的《共产主义论》的小册子被判定为思想有问题而被解聘。校长高松年由于部里汪次长的介绍。聘用原来因为贪污而犯事的旧官僚汪处厚作中文系主任……这样的事件在小说中不胜枚举。

一场关于人生的讽刺与感伤:从《围城》看钱钟书先生的思考

2、钱钟书先生理想的教育理念

钱钟书先生当年初到联大就被破格聘为教授,他是幸运的,因为在战时的大学里,并不是每个有学识的人都能得到赏识。他正是洞察到当时社会教育所面临的这些困境,才写下了这部《围城》。钱钟书在《围城》中说:“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很显然,他对当时社会中政治干涉教育、教育从属政治的现象的批判的,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揖别政治的独立教育理念。如果教育一味的服务于政治,不但会否定教育本身的价值,更会破坏教育的有序发展,长此以往必会失去知识分子的拥护。

另一方面,钱钟书认为教育需要制度作为依托,这种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人才,大学要为大学教师提供物质保障,让他们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不在风雨中飘摇,不为生计奔波,无后顾之忧,潜心教学著述。所以,他在《围城》中不仅批判了贪财吝啬的大学教授李梅亭(在旅途中,他为了省钱,丑态百出、出尽洋相;在饥饿时,他为了一个烤红薯,不顾同船还在饿着的伙伴;在烽烟弥漫,铁骑遍地的国难期,他可以为了金钱,不顾良知的倒卖西药。)还借外文系主任刘东方之口,直接对三闾大学不合理的薪水制度进行了一番抱怨:“所恨国立大学比不上私立大学,薪水是固定的,不因钟点添多。”

钱钟书先生这些教育观点,在如今社会都是非常值得肯定和借鉴的。知识分子也是追求利益的人,只有满足了他们的物质追求,他们才有余力去提升精神境界。不要让教育行业成为人人避而远之的“冷板凳”,不要让这些建设国家精神的学术研究者成为生活得最清苦的人。

一场关于人生的讽刺与感伤:从《围城》看钱钟书先生的思考

总结

钱钟书曾经说过:“吾辈穷气尽力,欲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为一家。”所以,《围城》中的婚姻和事业的描写要义都是从促进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推动人类共同进步的角度出发的。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晚辈们经常称他为“文化昆仑”、“一代鸿儒”,他“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这种深厚的文化功底使钱钟书对事爱做冷眼旁观,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个性。阅读《围城》,我们仿佛是在听一为充满智慧的长者在给我们讲故事,在向我们诉说着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哲理,让我们对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和社会上的真善美、假恶丑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