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撤回”的那些事:有人因此丟了男友,心理專家剖析“撤回狂魔”

微信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溝通工具,尤其是最近,面對面的機會少了,微信上的溝通更多了。信息發錯,點撤回時對方卻告訴你已經看到了……你遇到過這樣的尷尬事嗎?

為了解決“手滑”的煩惱,微信早在5.3.1.16版本中就上線了“微信撤回”的功能,對於發出2分鐘以內的信息提供撤回選項。儘管2分鐘是微信大數據算出來的從接收到閱讀信息的平均時長,但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對方到底會在哪一刻閱讀到發出的信息。而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微信撤回,引發過怎樣的尷尬?喜歡頻繁撤回信息的人,又是怎樣一種心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了市民和專家,聽他們聊聊關於微信撤回的那些事。

生活中的撤回:

有人找回了友情

有人丟失了愛情

為了探究“女神”到底撤回了什麼,白冬曾特意去抖音學習如何查看已撤回的消息。

就在前兩天,“女神”撤回了一條消息,詢問未果後,白冬自行“腦補”了一場“大戲”:她今天不高興?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她開始討厭我了?難道有了更喜歡人?“女神”的撤回,經常讓白冬失眠到凌晨三四點。

微信“撤回”的那些事:有人因此丢了男友,心理专家剖析“撤回狂魔”

神經大條的小俞幾乎從不用撤回消息這一功能,“發錯了告訴對方就行了”,朋友的撤回,她也從不放在心上,“可能對方發錯了”。

小俞最近唯一一次撤回消息是在前兩天,因為對某個話題意見不同和閨蜜鬧掰了,這場爭執最終以“誰先搭理誰,誰就是小狗”結束。

兩天後,小俞先說了話,不想當“小狗”又立即撤回,閨蜜看到撤回消息的記錄問她:“這撤回的算誰先說話?”小俞把這個責任推卸給了微信系統。“那時候覺得,微信撤回消息的功能是多麼‘可愛’。”她告訴記者。

小郭曾是撤回功能的“狂熱愛好者”,對象是剛分手的前男友。

她常因一些小事在微信上責備男友,“想著反正有撤回這個功能,每次發洩完,信息一撤回,就當什麼都沒發生過。”最後一次撤回,是在一個月前,男友把奶茶錯點成熱的,收到外賣後,小郭當即說了很多傷人的話再撤回。第二天,交往三年的男友主動提出分手並告訴她:“其實你每一次發過來的微信,我都是第一時間看的,所以你每次撤回的消息我其實都看到了。”

“那時我才明白,微信把撤回時間設置成兩分鐘並不是為了讓你一吐為快,然後撤回當什麼也沒發生,而是讓你思考這兩分鐘內到底該不該發這條信息。”

小郭認為,微信如果失去撤回功能,“大概可以讓人更理性地控制情緒,因為我會思考撤回到底會給對方帶來怎樣的傷害。”

職場上的撤回:

有人輾轉反側難以成眠

有人在慶幸

對於在外企工作的邱澤西來說,需要和雙方領導客戶打交道的工作性質,讓信息撤回變成了一件更復雜的事情,她常為此坐立難安。

邱澤西提起一件每個月月初都會讓她承受一輪“心理折磨”的事。每個月前五個工作日內,邱澤西都需要給外方領導發送上個月的報告書。如遇對方撤回消息的情況,邱澤西就會變得很焦躁,還會腦補一系列事情:“他發錯了嗎?自己做得不夠好?報告書有問題?難道現在發給他的時間不對?還是說我應該先發給內部檢查後再發給他……”

邱澤西儘量往最壞的方向想,“這樣才會讓自己在心理上不會有太大落差”。而每次做過一番掙扎,自我檢討沒問題後,邱澤西就會瘋狂進行自我心理暗示:“我一定能全力戰勝他!”

對於剛畢業的白珏來說,遇到領導撤回消息,“簡直就是災難。”

白珏在成都一家房地產公司做行政助理,北京總部領導常喜歡在半夜發信息過來“異地監工”。剛進公司時白珏不瞭解領導做事風格,一次凌晨1點過,她收到領導詢問一個項目的進展情況,白珏趕緊向同事電話求助,做好文案後發過去。

幾分鐘後,領導撤回了一條消息,白珏稱,自己為此失眠到凌晨五點,總在心裡反覆品味領導撤回的到底是什麼,這天她最終沒等來領導的回覆。

從那以後,每次看到領導撤回消息的提示,白珏都異常緊張,“我會下意識丟掉所有事情,等他接下來說的話,一整天心情都會受影響,這個等待的時間會變得煎熬又漫長。”為了防止看漏消息,她還將領導的微信設置成“強提醒”。

對於一些人來說,職場中的撤回也可能意味著“幸運”。在成都一家設計公司工作的小吳則非常期待甲方發來的撤回消息,因為那大概率意味著,“不用再改了。”

心理專家:

對撤回想太多者更偏“感受性”

頻繁撤回者或太在意自己感受

微信中的撤回反映了什麼社會心理?頻繁的撤回,會給人際交往帶來哪些問題?

成都市武侯區心傳青少年心理服務中心理事長餘宓宓認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對於遇到對方撤回消息後自己思慮太多的人而言,一方面,這類人容易有“投射心理”(即自己心裡認為對方是出於什麼目的想法,就會認定別人是怎麼想的),另一方面,這類人在人際關係上往往有偏負性的災難性想法。

“本身人際關係比較敏感,對他人信任度不強或太在意別人看法的人,都很容易有‘投射’。他們偏向於‘感受性’,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看到別人撤回消息時,很容易把自己代入進去。”

餘宓宓建議這類人可以增加“現實感”,在人際交往中平衡心態,既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也不能將這份在意無限放大。

對於喜歡頻繁撤回的人,餘宓宓認為,這類人可能喜歡過分追求完美,“他們太在意自身感受,沒有站在對方角度考慮這一行為可能引發的信任危機等問題。”她建議喜歡頻繁撤回的人試著改變自身想法,多為對方著想,不要過於追求完美。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彭祥萍 圖據受訪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