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地講堂讀懂中國鄉村》張紅宇:解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跟大地講堂讀懂中國鄉村》張紅宇:解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各位觀眾各位同學,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改革開放41年,70年滄桑鉅變,中國由一窮二白的國家,變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總量大國,中國的農業同樣如此,我認為通過70年,我們用實踐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相對於美國的規模化或者叫資源化農業,相對於日本的精細化農業,中國實實在在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這條道路我以為用三個字可以概括叫“多元化”,可以從5個大的方面來把握,分別是資源稟賦多元化、產業類型多元化、經營主體多元化、貿易格局多元化、政策組合方式多元化。

中國的農業成就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亮麗的成績單,最根本的還是來自於三個大的方面。

《跟大地講堂讀懂中國鄉村》張紅宇:解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第一個大的方面歸結於我們制度。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那麼農村改革是從土地制度開始的。換句話講,土地制度是我們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最主要的。1978年土地制度改革,我們把人民公社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的土地制度變為了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把土地有公益性變為了公有私營機構,換髮了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那麼到了90年代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我們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2.88億萬從農村勞動力在外邊,但並沒有影響我們農產品的產出。什麼原因?我們的土地制度在裡頭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在保護農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之下,我們把家家戶戶擁有的承包經營權再次進行分離,成為獨立的承包權和經營權,在很大層面上解決了用越來越少的人種越來越多的地,提升了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也提升了土地產出效率。

《跟大地講堂讀懂中國鄉村》張紅宇:解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第二個大的方面我們歸結於科學基礎。事實上的話,我們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的糧食總量只有1億噸以上,我們1978年糧食總量才3.04億噸,到去年2018年,我們糧食總量達到6.8億噸,地並沒有增加,但是我們的糧食產值增加了一倍以上,為什麼?技術的應用在很大層面上解決了中國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

《跟大地講堂讀懂中國鄉村》張紅宇:解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我們構建了符合中國特色大國小農的政策保護體系。不過作為全球最大規模的農業產出大國,我們這些年無論是補貼,無論是金融,無論是保險,在全世界都佔據了很重要的特點。儘管我們與美國、與歐洲國家、與日本韓國來講,在農民的收入過程中,或者說在農業的產出的成本構成中,我們的補貼比例佔比不是很高,現在我們對農業從補貼財政角度來講,已經逐漸的完善。新中國成立70改革開放40年,中國在走出自己的一條現代農業發展方面,我們越來越進行了很多的探索,有很多值得總結的經驗。

我們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之下,我們真的是希望在座的各位,我們要把目標聚焦到農業方面,我們用強大的農業來支撐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我和在座各位都有一份責任擔當,讓我們攜起手來,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中國的農村與城市一樣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謝謝在座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