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青少年都該讀讀《曾國藩傳》,他的這些能力越早學會越好


每一個青少年都該讀讀《曾國藩傳》,他的這些能力越早學會越好

歷史人物中,最應該成為平凡的你我偶像和榜樣的人是誰?

我心中的答案是曾國藩。

一個祖上沒有任何輝煌的農民家庭裡,能夠成長出一個舉世矚目,在亂世之中成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獲得後世“半個聖人”的稱謂,這跟曾國藩的自我成長規劃密不可分。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場變數,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目標。

一個人想要在階層上實現躍遷,就需要不斷地更新自我認知,不斷調整目標,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終極目標。

我們能從曾國藩身上學到哪些可複製的經驗呢?一起來看看吧!


七次科考的傳奇故事告訴我們,穩定的高自尊水平是擺脫逆境的關鍵

從古至今,對於窮人家的孩子來說,改變命運的最佳選擇是讀書。讀書改變命運,這個命題永遠不會褪色。

曾國藩的幼年學習經歷跟蘇軾很像,蘇軾和蘇轍幼年跟隨自己的父親苦讀,一門三父子一起參加科考。曾國藩幼年跟隨父親學習,也是與父親一起參加科考。

不同的是,蘇軾秉承蘇洵的教誨,學習的是最正統的文化,在父親的影響之下,做文章拋去了浮華辭藻,正好符合了當時的文風改革。蘇軾的科考之路可謂一帆風順。

曾國藩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跟隨父親埋頭苦讀,深信勤能補拙。偏偏自己的父親曾麟書十幾歲開始科考,年過四十連秀才都沒中過。有人揶揄道:“行年八十尚稱童,可雲壽考;到老五經尤未熟,真是書生。”


每一個青少年都該讀讀《曾國藩傳》,他的這些能力越早學會越好


曾國藩子承父業,十四歲開始考試,一連五次,場場落地。

人人都說曾家祖墳沒冒青煙,科考無望,偏偏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不信邪。曾國藩數次考試不中,還能夠繼續堅持,這與曾玉屏的影響和鼓勵有關。曾國藩後來說:“老頭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風水的地仙,不信一聲,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勝天。”

第六次科考落榜之後,曾國藩很“榮幸”登上了恥辱榜——懸牌批責。也就是說,他的文章被當做了反面典型,被主考官批示為文理欠通、文筆尚可。

曾國藩並沒有因此被打擊到,他轉而開始思考自己一連串的失敗原因在哪裡。通過不斷對比自己和他人的作文,最後總結出自己的問題在於文風拘謹,大局觀和整體觀念不夠。

在第七次科考中,他改變了行文思路,在心中構思好大綱,理清楚整體脈絡,才動筆行文。這次改變終於讓他高中秀才。


每一個青少年都該讀讀《曾國藩傳》,他的這些能力越早學會越好


面對批評,曾國藩憑藉自己穩定的高自尊水平,將一次危機成功地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穩定的高自尊的表現:

1.自尊水平波動小;

2.不浪費時間誇大地自我吹噓;

3.面對批評、失敗時,不為自己找藉口辯解;

4.理性看待批評。

大考面前,批評不可怕,能從批評中學到經驗才是進步的表現。

笨鳥先飛值得學習,但是偶爾也要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的方式方法有沒有問題。



目標不是一層不變的,跳出舒適圈,才能找到更多的人生可能

“靈魂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就會喪失自我。

——蒙田”

身邊很多讀書人,都以曾國藩為榜樣。為什麼這麼多的讀書人喜歡曾國藩?

原因在於他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我們都沒有顯赫的家世,但是我們從出生開始就知道了自己的第一個人生奮鬥目標,這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而是長輩強加於我們的。

曾國藩的祖父在曾國藩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將來參加科舉考試;而我們的父母,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

跟現在考上大學的學生一樣,曾國藩考入翰林院之後,突然進入了一座天堂。這裡全是天之驕子,沒有人管束,出入都是自由的,一個月只需要初一、十五籤個到。

從曾國藩的日記中可以看出,面對突然到來的自由,一開始曾國藩跟許多剛進大學的大學生一樣茫然失措,把時間放在了日日玩樂之上。

“心浮不能讀書”

“宴起,則一無所作,又虛度一日,浩嘆而已”


每一個青少年都該讀讀《曾國藩傳》,他的這些能力越早學會越好


跟我們以前讀書時一樣,曾國藩讀的都是課本知識,等到了大學才知道原來自己什麼學問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曾國藩開始了他增加學識的漫漫長路。

他的學習來自兩個方面:讀書交友。

曾國藩的家書中寫道:“京師為人文淵藪,不求則無,愈求則愈出。”

在翰林院裡,他遇到了一群有志之士,遇到了浩瀚書海。一個人從自己居住的鄉間走到更大的世界,就好像我們從小山村裡初次走進了一個包容萬象的大城市,我們身上剛愎自用的狂妄自大會受到衝擊。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會讓自己變成一個巨大的容器,讓自己的心胸更寬廣,迅速增長眼界。


每一個青少年都該讀讀《曾國藩傳》,他的這些能力越早學會越好


曾國藩開啟了自己對理學的研究,“以朱子之書為日課”。在學習王陽明的《傳習錄》時,對於王陽明所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一語擊中。

理學給了他新的思路,“人皆可以成為聖賢”。曾國藩給自己立下了人生的終極目標——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曾國藩年近三十才找到自己的終身目標——學做聖人。

人最怕突然有了自由,失去了認真思考的時間。剛進入大學的人,可以學習曾國藩,通過讀書和交友,增加自己的見識,為自己尋找一個全新的目標,指引自己往更高的一個層級攀爬。


每一個青少年都該讀讀《曾國藩傳》,他的這些能力越早學會越好


自我成長,從每天記錄自己的日常開始——好的自我規劃需要及時反饋

我們常常為在年初為自己定下目標,可能是讀50本書,可能是健身計劃,但是等到年底覆盤,發現自己一年下來什麼都沒做。

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的大腦傾向於偷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醉心於發明創造出各種機器代替我們勞動,學習就是一個與大腦習慣對抗的事情。

關於設立目標,堅持不懈這件事情,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執行的計劃,很可能目標只能流於形式。曾國藩的解決辦法是,記日誌。


每一個青少年都該讀讀《曾國藩傳》,他的這些能力越早學會越好


曾國藩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不過,他記錄的都是自己的日常,並沒有把日記當做覆盤自己每日計劃和完成情況的計劃管理。將記日記作為監督自己行動的辦法,來自於他的朋友倭仁。

朋友唐鑑和倭仁告訴曾國藩,記日記不是流水賬,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

倭仁的日記是什麼樣的?

“每日有日課冊,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筆之於書。書皆楷字,三月則訂一本。”

這就是同儕效應,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長。

同儕效應(peer effect)

  

同儕這個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指的是與自己在年齡、地位、興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輩。有研究表明,同儕在一起會有兩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同儕團隊更易於形成相互競爭的氛圍;另一方面,同儕團隊之間更易於相互的交流、支持和影響。我們把這兩種效果都稱為是同儕效應。


每一個青少年都該讀讀《曾國藩傳》,他的這些能力越早學會越好


確立了目標之後,記錄就是開始改變的第一步。真正讓自己的記錄變得有意義的,是記錄完畢之後,每日進行復盤。通過重新審視自己每日行動,瞭解自己每天的規劃日否合理,那些行為可以改進,並在第二天開始刻意練習,改變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

曾國藩的自我成長規劃中,不僅是通過日記自我監督和反省。他還把自己的日記給朋友看,請朋友給自己的日子作批示。通過這樣的方式,把自己的行為公告朋友圈,讓朋友成為監督自己執行計劃和及時反省改正的力量。

個人成長規劃大師張萌提出的有效的時間管理應該是把計劃、實施、總結、評估以及在再次計劃。曾國藩通過記日記的辦法,完美地實踐了這個循環。


穩定的高自尊水平、不斷調節自己的目標、利用同儕效應和有效的時間管理辦法,這些可複製的品格和辦法,能夠讓我們在自我成長過程中受益無窮。


每一個青少年都該讀讀《曾國藩傳》,他的這些能力越早學會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