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如何撫平父母情緒?

我是大魔王020


安撫情緒,最好的方式,在心理學上叫“共情”,普通人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和訓練,要做到共情比較難,但可以通過多陪伴、多傾聽、多協作做事情等方式,慢慢理解父母情緒的來源。

很多人會把疫情期間的暴躁等情緒,歸結於“憋的”,其實本質上並不是,人是社群動物,只要滿足社群需求,空間限制不是引起情緒的關鍵因素,就像有些人打麻將、打遊戲能打十幾個小時,但安安靜靜的做十分鐘都做不到,本質上社群需求得不到滿足。

每個人的社群需求是存在的差異的,所以要安撫父母情緒,最好的方式,還是要能理解他們的社群需求。


鋼鐵工業智能製造


一行禪師在這裡面講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他說他有一間很好的禪房在法國。有一天刮颱風,後來他跑回那個禪房的時候,那個禪房已經完全變成了不同的樣子。雨水打進來了,整個禪房都溼了,風把窗戶全部打開,裡邊東西都溼漉漉的,很糟糕,他的心情一下子變得很不好。然後怎麼辦呢?他的辦法就是趕緊把窗戶都關起來,收拾柴火,燒火。等他把火燒旺了以後,那個屋子開始冒出熱熱的蒸汽的時候,那個禪房又回到了過去溫暖的樣子。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當我們在遇到憤怒、恐懼的這些事情的時候,你要儘快地迴歸自己的島嶼。什麼叫作儘快地迴歸自己的島嶼?就是你要有一個療傷的地方,這個療傷的地方就在你的心裡面。

所以,就像照顧自己的禪房一樣,照顧自己的情緒。所謂的恐懼、憤怒、絕望這些東西都是你的孩子、父母,你應該照顧你的恐懼、憤怒、絕望這些孩子和父母,然後它們才能夠變得更好,他們好了你就得到了安慰。








京都雅士


這個問題沒有統一標準,因父母的年齡、閱歷、接受事物能力等等諸多因素,使說服工作說易也易,說難也難!

根據自家的情況而進行,我老媽82歲,小學三年文化,但老人家很聽話。老媽說我不重要,不要傳染我女兒,因此就宅在家裡不出去,原來是每天必出去運動逛街買菜,現我都是網購,每天陪其追劇,《遠方的山楂樹》《紅鯊突擊》。

我的一位同事說,你老媽真理得請,說他老爸老媽就是不信!難啊!因人而異吧!


對抑鬱說不


儘可能恢復日常的生活作息。依舊按時起床就寢,按時進餐,注意營養均衡,安排好每天的生活,有張有弛。

瞭解新型冠狀病毒。從權威途徑瞭解新型冠狀病毒的特點(毒力不強,會傳染,自身抵抗力是關鍵)。

不信謠,不傳謠。倘若無法甄別信息的真假,就乾脆不去查看非權威官方途徑發佈的信息,不私下打探所謂的“真實情況”。要相信黨和政府,相信只要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定能戰勝新型冠狀病毒。

做好自身防護,保障自身安全。正確佩戴口罩,儘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保持室內通風換氣。不隨地吐痰,勤洗手。

每天安排適宜的娛樂活動。可以在家看看網絡電影、小說,聽聽音樂,追追電視劇,玩玩短視頻等。

每天和親友進行音頻或視頻通話,聊一些開心愉快的事情。

每天適當地鍛鍊,比如練瑜伽、做操、原地跑步、做平板支撐等。

呼吸練習放鬆。每天早晨醒來尚未起床、中午午休前、晚上入睡前均可進行腹式呼吸練習。其要點是:取一個舒適的姿勢,閉眼,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肚臍眼周圍,正常呼吸,吸氣時腹部鼓起,呼氣時腹部回落,每次練習10~15分鐘,可以邊聽音樂邊進行。

總之,出現了過度的焦慮情緒也無須害怕,這說明你的警覺意識要高於一般人,只要做好防範,加強自我調適,就可以應對。如果自我調適依舊無法解決,可以在網上尋求專業精神科醫生的幫助,必要時還可以去醫院就醫


平谷豪弟


我覺得你這個問題和疫情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全國14億人有一半的父母都在看新聞,為什麼他們沒有激動易怒?說白了還是你父母的性格問題,你要相信性格決定命運。

兒女有兒女福

父母有父母命

凡是不可強求

一切隨命

你如果想學十二星座的性格學,可以關注我,私信我,我來告訴你。至於父母你知道了也沒有意義了,他們都老了,你保持沉默就行了。一切都是命中註定


職場大思哥


老人看新聞和手機,看到每天都有人死去,內心有悲傷惶恐。醫護人員身穿那麼多層防護服,忍受工作的種種不變,疲勞作業還依然被感染,也很心疼他們。還對我說了1960那個庚子年,全國人民捱餓的歷史情景。可見庚子年於家於國都是坎啊。

為了讓老人以平常心渡過疫情期間。就要恰當的分散她的注意力。每天陪她聊天。在此期間,本不該娛樂,但是看著她每天擔憂國事,盼著疫情早日平息。為了緩解他的心境,也會建議她看頭條及各種小視頻。昨天給她推薦了頭條的美食欄目,有個炸麻花的視頻。因為他經常給我們炸麻花,這次我還親自做了,但是媽媽說油麵都擀破了,容易炸壞。結果千層麻花哪裡都好,就是入鍋時油麵滲入油鍋,品相不好看了。

因為防控形勢非常嚴峻,為了不讓她擔心,我們很少對老人講過於具體的本地新聞情況。

平時工作忙,也很少在家陪伴老人,現在家人每天都在一起,在這個“難得的假期”裡能承歡於膝下,讓老人享天倫之樂,也是孝敬父母的好時節。

下面請大家看看我下的麻花,第一次做,品相不好,朋友圈都沒敢發。[捂臉][捂臉][捂臉]








天人之學


個人覺得如果子女在父母身邊的話可能會好很多,尤其是有孫子孫女的話那更好了,老人的注意力大部分都放在了兒女和子孫上,這樣都在家其實及時看到新聞也好至少內心的擔憂和焦慮會少很多,一家人在一起不會有太大變動

子女不在身邊的話不管是有疫情還是沒有,父母想念子女也好,擔心也好都會有一定的焦慮性,所以如果平時一週一個電話或者視頻那麼現在最好能做到每天一個電話一個視頻,多聊聊家常少談及疫情,做好自我隔離告訴父母馬上就過去了,其實只要每天都和家裡人溝通告訴父母你的情況那麼自然而然父母也不會有多大的情緒變動。

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健康長壽,笑口常在,也希望天下的子女多關心關心父母,哪怕有父母對子女一半的關心都好!


同世不同人


不少年輕人與老人打交道時,覺得老人比較固執,有時容易極端化。這是因為老人認為自己擁有相當長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的經驗,不太願意聽取別人的建議,更願意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同時,老人感覺到了自己的衰老,他們更在意別人的評價等,內心變得敏感。更多的老人恐懼孤獨、怕被拋棄,尤其是在一些喪偶的老人或者空巢的老人中,表現就更為突出。大多老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太容易適應變化,所以,就看到了疫情下,一些老人出門不戴口罩等情況。這些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老人有渴望被關愛、被傾聽、喜歡敘舊、被接受。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以,當我們瞭解老人的心理特點及需要後,我們應給予老人賦予正面的意義,同時,理解老人的動機,比如老人希望見到老友敘舊等,既然不能相見,子女們可以幫助或教會老人通過視頻、語音的方式,與老朋友溝通聯絡。 

  同時,老人需要尊重,讓老人亦師亦友,可能是子女要做的事,需要子女真正的把父母當家長、當老師、當朋友對待,這需要我們換位思考,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關係好,不是因為一方善於忍耐,而是善於理解,多傾聽老人的需求及表達,情緒得到安撫,更好溝通。此外,還要注意非言語溝通,包括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


網約車媒體人


疫情當下全國人民都動員了起來,各地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措施,及時制止,及時控制疫情的蔓延。在現在這種在不穩的情況下,要與父母講清大趨勢,國家和政府都在積極的努力的進行與疫情的抗爭。要配合各地區街道,自行居家隔離,少出門,少聚集,出門兒戴口罩。

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的心都特別的焦慮和焦躁。唯有隻有靜靜的等待,一切都會好的。


奶茶哥Vlog


建議可以看一些搞笑的視頻,環境真的能影響一個人,如果你身邊都是負面信息,那麼你逐漸也會成為負面,古人說過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既然我們改變不了現狀,環境,那麼我們只有從我們自己身上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