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詩經》裡哪首詩?為什麼?

憂幽梔子


年少總喜歡矯情,所以我喜歡《蒹葭》。



這是一首表達思念的詩,用押韻的方式描繪出朗朗上口的思念。一個字,美。原諒我對這畫一般的詞句只有這麼一個用到俗的形容詞。古詩文的美,是我窮盡大腦也不得其門而入的境界。


言歸正傳,想象一下,一個人在水邊邊走邊望,隨著水岸的變化,思念的那個人啊,彷彿在對面,走著走著,好像在水中央,又好像在綠洲之上,若非相思入骨,緣何處處都是心上之人呢?

如今,這樣的年代,雖說愛情早已不似這般模樣了,但相思總是有的,即便大多數人的思念已經是濃不過一句“我想你了”,至少還有有心之人可以翻翻詩經,讀讀史籍。習習前人留下的這些古色古香的思念。


青了了


國風·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

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

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這首出自秦風的詩 蒼涼 悲壯 於不屈不撓中彰顯出一種豪邁。一種甘苦與共 同舟共濟的精神信仰。這不僅讓我想到當前的疫情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 我們每個人 每個家庭 每個吐槽 團體 在天災面前 絕不放棄自己的每一位同袍,患難與共 同舟共濟,人人挺而出 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與子偕行 我們一定能取得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









九離空1980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華豔奇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又稱之為《毛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共三百零五篇。“風”為民間歌謠,共十五國風;“雅”為朝廷之樂,有大雅、小雅;“頌”為廟堂之音,分《周頌》、《魯頌》、《商頌》。

詩經大體反應了周代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摽有梅》,是一首孤獨等待的詩,人心之苦,莫過於音訊不通。

如《女曰雞鳴》,是一首愛在一粥一飯之間的詩,與子偕老,莫不靜好。

如《擊鼓》,是一首生死離別的詩,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如《野有蔓草》,是一首相遇美好的詩,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聞天香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者永遠最美!獻給武漢人民!

秦風·無衣 

先秦 · 佚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文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冑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賞析

這首詩充滿了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氛。按其內容,當是一首戰歌。全詩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禦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

  當時的秦國位於今甘肅東部及陝西一帶。那裡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班固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贊》中說秦地“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焉。”朱熹《詩集傳》也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於詩如此。”這首詩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他們就一呼百諾,緊跟出發,團結友愛,協同作戰,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

  由於此詩旨在歌頌,也就是說以“美”為主,所以對秦軍來說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據《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於是一舉擊退了吳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一首動員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這首詩中則以氣概勝。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火一般燃燒的激情所感染,那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氣概令人心馳神往。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藝術效果,第一是每章開頭都採用了問答式的句法。一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彷彿在人們復仇的心靈上點上一把火,於是無數戰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第二是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這樣的詩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稱激動人心的活劇。

  詩共三章,採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的相同並不意味簡單的、機械的重複,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他們有共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訓往,表明詩中的戰士們將奔赴前線共同殺敵了。這種重疊復沓的形式固然受到樂曲的限制,但與舞蹈的節奏起落與迴環往復也是緊密結合的,而構成詩中主旋律的則是一股戰鬥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樂曲的節奏與舞蹈動作,正所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禮記·樂記》)


我們的時光ppg


春秋 《詩經·小雅·鶴鳴》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b。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註釋:

  九皋:皋,沼澤地。九:虛數,言沼澤之多。

  渚:水中小洲,此處當指水灘。

  [(tuò):酸棗一類的灌木。一說“[”乃枯落的枝葉。

  錯:礪石,可以打磨玉器。

  b(gǔ):樹木名,即楮樹,其樹皮可作造紙原料。

  賞析:

  此詩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後兩章共用了四個比喻,語言也相似,只是押韻不同。關於詩的主題,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毛詩序》認為是“誨(周)宣王也”,鄭箋補充說:“誨,教也,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舉例證明魯詩、齊詩、韓詩都與毛詩觀點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詩集傳》則說:“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認為這是一篇意在勸人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詩經譯註》祖毛、鄭舊說而加以發展,說:“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發招致人才為國所用的主張的詩,亦可稱為‘招隱詩’。”這種說法較易為今人所理解。

  先談朱熹的說法。他分析第一章說:“蓋鶴鳴於九皋,而聲聞於野,言誠之不可R(掩)也;魚潛在淵,而或在於渚,言理之無定在也;園有樹檀,而其下維[,言愛當知其惡也;他山之石,而可以為錯,言憎當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理,其庶幾乎?”他將詩中四個比喻,概括為四種思想:即誠、理、愛、憎。並認為從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說法看起來很辯證,都是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分析問題,而且兼顧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然而他卻是用程朱理學來說詩,這一點從他對第二章的解釋中看得更加清楚。

  《詩集傳》釋第二章結句引程子曰:“玉之溫潤,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厲,天下之至惡也。然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後玉之為器,得以成焉。猶君子之與小人處也,橫逆侵加,然後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而義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說詩與朱子說詩,如出一轍,皆為引申之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磨製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為喻。然而是否為詩的本義呢,似乎很難說。

  再談今人程俊英關於此詩的解釋。程先生在《詩經譯註》中說:“詩中以鶴比隱居的賢人。”“詩人以魚在淵在渚,比賢人隱居或出仕。”“園,花園。隱喻國家。”“樹檀,檀樹,比賢人。”“[,枯落的枝葉,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別國的賢人。”“毛傳:‘b,惡木也。’喻小人。【《詩經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全文翻譯賞析】文章《詩經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她從“招隱詩”這一主題出發,將詩中所有比喻都一一與人事掛鉤,雖不無牽強附會,倒也自成一說。

  其實,就詩論詩,不妨認為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詩。在廣袤的荒野裡,詩人聽到鶴鳴之聲,震動四野,高入雲霄;然後看到游魚一會兒潛入深淵,一會兒又躍上灘頭。再向前看,只見一座園林,長著高大的檀樹,檀樹之下,堆著一層枯枝敗葉。園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詩人因而想到這山上的石頭,可以取作磨礪玉器的工具。詩中從聽覺寫到視覺,寫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條意脈貫串全篇,結構十分完整,從而形成一幅遠古詩人漫遊荒野的圖畫。這幅圖畫中有色有聲,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滿了詩意,讀之不免令人產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讀詩,讀者便會受到詩的藝術感染,產生無窮興趣。若刻意求深,強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測之感。

  “鶴鳴九皋”出處於春秋時代《詩經·小雅·鶴鳴》詩集上的田園畫卷,敘述了上古堯舜時代,這裡是碧波萬頃,蘆葦盪漾的“汝洋江”伊侯國。成群結隊的仙鶴翱翔在藍天白雲之下,棲息在檀林蔽日的九皋之巔,擒食於汝洋江面之上,呈現出與當地樵夫、漁民和睦相處之景象。先民們以巍峨壯觀,煙霧繚繞,仙鶴長鳴的皋峰,用九層天之高來比喻崇敬仰止它,故稱謂“九皋山”。

  隋朝酈道元的《水經注》載:商代盤庚時的宰相胡昭,年老隱居伊河東岸的九皋山,就是來尋找古時的堯、舜、伊尹等聖人,當年在此養生樂道之妙法的。後孔子把和睦盛世之景編入《詩經》寶典,廣泛流傳後世。由此引來了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歐陽修、司馬光、邵雍等歷代詩人和文學家遊聖山而陶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詩篇。

  “鶴鳴”取自《詩經》:“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鶴鳴湖位於鶴山南麓,方圓十餘畝,荷蓮芬芳,楊柳依依,湖光山色,碧波盪漾。觀景最宜在春雨綿綿的季節,煙雨朦朧,濃淡相宜,恰似一道風光秀麗的水墨畫。正所謂:“輕風陣陣送清香,群鶴翱翔十畝塘。三畫青山一面海,西湖無此好風光。”


夜孤城Sun


自然是最愛《關雎》。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零五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國風·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雖然從性質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通常認為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此詩在藝術上巧妙地採用了“興”的表現手法。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以下各章,又以採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全詩語言優美,善於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另外,說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愛情詩。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讚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詩經·國風》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麼用處後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

  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出現的。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一般婚姻關係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有關。就是在現代,一個姑娘看上個小夥,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娶個新娘回來,誇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說自己曾經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然後在一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裡開了頭。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構來說,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中間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

  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夫婦之德的典範,主要是由於有這些特點:

  首先,它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於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

  其次,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一種與美德相聯繫的結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雙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裡“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

  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制性。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淑女”固然沒有什麼動作表現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裡“輾轉反側”,什麼攀牆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矩。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於讀者所產生的感動,也不致過於激烈。

  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上的歌曲有關,那種場合,要求有一種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稱的有節制的歡樂氣氛。而孔子從中看到了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藉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剋制、重視道德修養的人生態度,《毛詩序》則把它推許為可以“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這兩者視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處。

  古之儒者重視夫婦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層意義上說,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在古代,這一基本單元的和諧穩定對於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意義至為重大。

  在第二層意義上,所謂“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男女問題的一切方面。“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孔子也知道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飲食之慾比較簡單(當然首先要有飯吃),而男女之慾引起的情緒活動要複雜、活躍、強烈得多,它對生活規範、社會秩序的潛在危險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論語》)所以一切剋制、一切修養,都首先要從男女之慾開始。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剋制到什麼程度為合適,卻是複雜的問題,這裡牽涉到社會物質生產水平、政治結構、文化傳統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也牽涉到時代條件的變化。當一個社會試圖對個人權利採取徹底否定態度時,在這方面首先會出現嚴厲禁制。相反,當一個社會處於變動時期、舊 當一個社會處於變動時期、舊有道德規範遭到破壞時,也首先在這方面出現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關雎》,它所歌頌的,是一種感情剋制、行為謹慎、以婚姻和諧為目標的愛情,所以儒者覺得這是很好的典範,是“正夫婦”並由此引導廣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於《關雎》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剋制,使其符合於社會的美德,後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發揮,而反抗封建禮教的非人性壓迫的人們,也常打著《關雎》的權威旗幟,來伸張滿足個人情感的權利。所謂“詩無達詁”,於《關雎》則可見一斑。


無理數娃娃魚


《詩經》中的很多小詩,寫得特別簡練、精彩。寥寥數字,刻畫了詩中人物的情感和故事,令人喜之不盡。


比較著名的應該是《國風 周南 關雎》,在《紅樓夢》中,賈寶玉說去上學,遇到賈政。賈政先是把賈寶玉呵斥一頓,有去呵斥賈寶玉的隨從李貴。賈政因問李貴,你們成日家跟他上學,他都學了些什麼,到底唸了些什麼書?嚇得李貴趕緊下跪,回說:“哥兒已唸到第三本詩經,什麼“呦呦鹿鳴,荷葉浮萍。”小的不敢撒謊。”說的滿座的人哈哈大笑。

《詩經》成為歷代王朝的必讀之書。


我喜歡詩經,是從這本遠古的詩歌中,可以看到我們先人的生活場景和生活狀態,以及他們的情感生活。在《詩經》中可以瞭解古代愛情以及煙火人生。


《詩經》似乎成了現代高雅、深奧的作品,閱讀《詩經》好像需要古文造詣很深的人,才能夠讀得懂。事實上,《詩經》上的很多詩歌簡單、明瞭,寓意平實,就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樂歌,大約就是現代人唱的流行歌曲。無論是皇家宮殿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唱的。


《詩經》收編的三百零五篇,是按著樂曲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1、“風”有十五國風,屬於地方曲調,共一百六十篇;
2、“雅”有大雅、小雅,屬於朝廷的“正樂”,共一百零五篇;
3、“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屬於伴舞的祭歌,共有四十篇。

從時間上來看,《詩經》包括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前六世紀五百多年間的作品,即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從地域上來看,主要產地是黃河流域、及長江、漢水一帶,包括甘肅、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省的一些地方。


《詩經》的編制


01

《禮記王制》說:天子每五年視察一次,所到之處,“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

每次讀到這裡,就忍不住遐想很多。想象當時的人,用什麼樣的語言相互溝通。一定不像文言文中那樣,咬文嚼字的,太艱澀、深奧、難懂,並且這樣文縐縐的說話,多累啊。好比一個打獵的,讓他這樣說話,他是不是會覺得很不痛苦呢?語言發展變化當然很大,不過我們的祖先的語言,也應該簡練許多。除非他們唱歌,才唱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平時的說話,一定和我們現代差不多。只有唱歌時,才不一樣。否則,天子不會每五年視察一次,收集民歌了。當時的民歌的產生,也像現在的作曲家差不多吧,為了生活更有意義,把生活中的感受賦予詩歌之中,唱出來,大家都有共鳴,於是流傳出來。


我這麼說是有道理的,看看《詩經》第二個收集辦法,就知道了。


02


《方言》附錄劉音記載,堯、舜、夏、商、周、秦時,每年的八月,都派人去路間巡視、徵集方言、童謠、歌戲。


當時的生活,相對來說應該比較簡單,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子簡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應該相對簡單。業餘的生活,也就更簡單了。偶爾人間有幾位智慧拔萃的,編出詩歌流傳出來,口口相傳,就被官府的人記載,流傳下來了。


人性有靈性的動物,不只是要的吃喝拉撒,還需要精神的豐足,情緒上的宣洩和表達。正好有一些人創作了這些詩歌,詩歌中的感情觸動了他們,讓他們心有感動,然後就流傳下來了。


有一個幾千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人類究竟是怎麼來的?人到底是怎麼產生的?人類最初有語言嗎?現代科學都無法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但從《詩經》中,我們可以瞭解原始的語言,與現代語言的相似和差距,可以從《詩經》中的詩歌中,瞭解古代人的生活現象。


03

《詩經》中的詩歌,無論是班固在《漢書食貨志》說的,每年正月有專門的主號令的長官敲著金屬木舌的大鈴,在路上巡視采詩。還是像《漢書藝文志》說的,有專門的采詩官,都是根據統治階級的“制禮作樂”的需要。


西周王朝的建立初期,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加強對諸侯的控制,政治家姬旦領導了“制禮作樂”。


1、“禮”宗法制和等級制相結合的一套禮儀制度;

2、“樂”是配合“禮”用的。不同場合不同樂舞,嚴格地反映了奴隸社會君臣、上下、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等禮儀的制度。


自從人類有了思想、有了文明,就開始有私心,私有制的產生,讓這種關係正常化。也成了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工具,兩者都覺得這原本就天經地義。這就是文字文化教化的力量。

我最喜歡的《詩經》中的四首


1、《簡兮》中的美人,卻指的是男人

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
左手執簫,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
山有榛,隰有苓。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有一個男子,是衛國宮廷中的舞師。他個子高大威武,舞姿優美,有一個女子一眼就喜歡上了他。在人群中看著他,心中充滿了歡喜。女子最初看到這個男人時,心中是喜悅的,看著他優美的舞姿,健壯的體魄,一會拿著樂器吹起,一會拿著漂亮的羽毛揮舞,就像一個美人似的,誰不動心呢?繼而,女子又憂傷起來,因為她只能遠遠的看著他,卻無法告訴他自己的心事。因為他是西方遙遠的異鄉人,自己的家人不會同意他們在一起。

在《詩經》中有很多詩,都是關於愛情的。可見無論哪個時代,愛情總是永恆的話題。只是到了如今這個社會,多數人反而不相信愛情了。現代人是幸與不幸呢?


2、《詩經 采葛》


這首《采葛》也是歷來文人的所愛。詩歌不長只有36個字,卻如一塊晶瑩剔透的明玉,散發出的光芒,照耀了幾代沉浸在感情中的男女。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如此濃烈的感情,讓現代的男女很難體會,那麼封建壓制的社會中,還有這樣美麗、浪漫的愛情嗎?《采葛》中的感情,熾熱的就像中午的太陽,照得讓讀者心發燙。現實生活中,有幾人有幸,能夠遇到這樣千古的感情呢。像張愛玲的《愛》愛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充滿變數的。歷來幾千億萬的作品中,愛情之所以成為永恆的主題,就因為世間幾乎很少有愛情的存在。正因為沒有,格外顯得稀缺。這首“一日不見兮如隔三秋”,也就成為多少人的夢想了。


3、《雞鳴》


浪漫的愛情,也許只有在文人的筆下,才能夠久遠。現實生活中,都是踏實、現實的男女,為了生存和生活本身,就這麼和平相處下去。即便沒有愛情,也可以相安無事的共同生活一輩子。如張愛玲的小說《傳奇》,剎那間的相愛,也足夠支撐走在婚姻中的男女大半輩子。

《詩經》中,就有一段關於夫妻日常生活的描寫,讓我們覺得他們離我們這麼近,又那麼遠。似乎就是一些人前生前世的縮影。

《雞鳴》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對於這首詩,歷來就有不同的爭議。有人認為這一首“思賢妃”,而宋朝的朱熹解釋為讚美賢妃,有人認為是“諷刺荒淫”的警示詩。我贊同姚際恆解釋為“愚謂此詩的妙處須於句外求之。”這就是寫一個逃懶朝會的男人與妻子的生活情趣。描寫了當時社會中夫妻生活的中一個生動的畫面。語言幽默,滑稽,女人的無奈與男人的耍賴,特別生動、形象,讓我們幾千年前的夫妻生活畫面,有了更深的認識。這幾句話,語言樸實,不加修飾,卻比喻的絕妙,讓人讀了,忍不住發笑。一向覺得《詩經》深奧、艱澀難懂,其實真的讀懂了,反而不現在的長篇大論還有意思。


4、《氓》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是關於《氓》的,題目是《〈詩經〉裡那個喜新厭舊的男人——氓,你是 ‘渣男’的源頭嗎?》。

《詩經》中的氓,就是一個典型的始亂終棄的男人。詩中寫到: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意思是一個叫氓的男子,笑嘻嘻地抱著布匹來女子家裡,一臉忠厚老實的模樣。原來是向女子求婚的。男子回去時,女子送他過淇水,又到了頓丘。約定下秋季為婚期,過來娶她。

承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我特別喜歡《氓》中的這兩句詩,寫得平實、直接不加修飾的12個字,把相思中的女子神情描摹的非常形象。沉浸在愛情中的女孩子,就像花朵似的,嬌豔欲滴,半羞半開。比後來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還要好。


後來呢,結婚後女子操持家務,皮膚變得粗糙了,模樣不水靈了,這個男人開始嫌棄她、虐待他,後來乾脆就不要她了。女子從痛苦中醒悟出來,堅決與他一刀兩斷。在社會地位卑微的封建社會,女子被休是非常絕望的事,而這篇詩歌寫的這個女子,沒有因丈夫的拋棄而絕望,自棄,而是明白丈夫喜新厭舊的本性後,毅然離開了他。不知道這個女子最終的歸宿是哪裡?回孃家嗎?似乎解釋的過。在明朝之前的很多朝代,都允許女子離婚、再嫁。


比較有名的就是在莫高窟出土的“放妻協議”,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寫過,唐朝鼓勵女子離婚再嫁。文章和馬伊琍離婚時說的“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就出自唐朝的“放棄協議”。


總之,《詩經》雖然篇幅不多,文字不長,其發展路程、起源和刪減等等卻大有文章,不是幾篇文章就可以說清楚的。所以,喜歡《詩經》的人,可以先熟讀文本,然後藉助歷代人對《詩經》中詩歌的解釋,思考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不說別人的,就說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句話“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原來一直因為這是關於愛情的一句話,後來才知道原本是寫當兵的兵士之間的誓言。只有深入的讀下去,你才會瞭解,很多詞面上的解釋意義,好多都是誤傳的,只有你用心研讀下去,才能更接近詩歌的本相。


一串七珠讀雜書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通篇以桃花起興,以桃花喻美人,為新娘唱了一首讚歌。全詩語言精練優美,不僅巧妙地將“室家”變化為各種倒文和同義詞,而且反覆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品德,也寫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給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和諧歡樂的氣氛。



桃李妖夭


這首詩就是《詩經》的第一篇,也是最為經典的一篇——《國風·周南·關雎》!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內容,看是否能勾起大家的某些回憶,是不是大家都會背開頭兩句!內容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看完本詩,大家是不是醍醐灌頂,而言似曾相識?因為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裡面聽到這句臺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雖然很多人都不懂《詩經》的高雅,但都會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話隨口便來!《國風·周南·關雎》成了詩經的代表作,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話也成了人們口口相傳的經典詩句!

說完大家都熟悉這段詩句,我們再來欣賞一下《國風·周南·關雎》所表達的整個意境和涵義!

詩的第一句是說:雌雄雎鳩二鳥在河邊,互相發出“關關”的鳴叫聲,感情非常友好。我突然想到了日思夜想的美麗賢淑女子,她才是所有君子都喜歡追求的好配偶。這句話表達了:作者看到鳥兒”你儂我儂“後,聯想到自己思念的窈窕淑女,思念之情一發而不可收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