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病毒的戰役中,最先熬不住的會是農民嗎?為什麼?

二寶故事


本次疫情最先熬不住的是沒有在鄉下生活的偽農民,為什麼這麼說?這個群體的人,在城市中打拼不一定都能買得起城市的住宅,但是鄉下一般都有房子,如果這次回到了家鄉,平時沒有在家裡生活,也就沒有種養,手裡的錢又不多,在鄉下啥都需要用錢買,這樣下去就比較難熬了

原來在鄉下生活的人,地裡種的有菜,有大米,還有雞鴨,有的還養了豬,就算一年半載的也沒問題

其次,還有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熬不住的,就是超前消費一族,包括車房貸款而且沒有存款一族,和信用卡花唄透支嚴重的月光族,加上現金流不是很大的餐飲娛樂企業的老闆一族,這三類人群我覺得比其他任何人都痛苦,疫情一時間不過去,挺挺都難,加上疫情過後恢復的時間還很長,真的特別痛苦焦慮

比如我,在深圳開一家百貨店,月租加房貸每月1.2萬,又沒有存款,現在用生命在營業,每天也只夠菜錢,壓力如山,疫情影響的是周邊的工業園的工廠生產,導致的是小區沒有人流,而且即使疫情過去,工廠效益下降是必然,影響長久而深遠

難熬


老潘家


最先熬不住的肯定不是農民,而且恰恰相反,我覺得如果疫情繼續持續,恐怕最能熬的就是農民了。

我這麼說並不是因為農民個個家底厚實,根本不在乎疫情,而是因為農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高。

農民,特別是上了歲數的農民,絕大多數都經歷過特別艱苦的歲月,甚至都捱過餓。因此,吃飽喝足,他們就很容易滿足了。

小時候我在農村,當時覺得饅頭、大米飯,就是人間美味了。要是平時能吃上一頓饅頭、大米飯,那簡直就跟過年一樣。

現在,農村人饅頭、大米飯還是有保障的。而且農民通常都是儲備一年的糧食,就算疫情持續時間再長,也肯定不會捱餓。

東北農村,冬天幾乎是不買菜的。

秋收之後,入冬之前,就會儲存土豆、大白菜,醃酸菜。

冬天基本就是土豆、白菜、酸菜,這幾樣輪著來,很少買青菜。

東北農村也很少上街,本來冬天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現在的東北農村,可能多了一項活動,家家戶戶打撲克、打麻將,只是不能走街串巷打麻將了。但農村人口多,自己家也很容易湊局的。

也不用擔心有人上門來砸麻將機。

我覺得疫情持續,最先忍受不了的,恐怕就是那些做小生意的了。開小飯店、美容美髮、小旅店等等服務性行業。雖然我昨天在文章中說,疫情過後,這些行業肯定會贏來報復性反彈的春天,但面對著高房租、員工薪酬,他們能不能熬過這個嚴冬,就不好說了。



本人是農民!每天在家就走走路喂喂豬!地裡有才,白菜,娃娃菜,青菜,蒜苗,豌豆顛…………臘肉也有,鮮肉也有!鹽巴有一箱,味精醬油醋……這些是囤了的!

肉吃完了,有豬可以殺。今天從京東買了點菜籽,明天就去種!實在不行還可以去挖豬鼻孔嘛🐷。




一個小農小李


我農村的。在外地打工,今年由於疫情,出去不了。過年家裡備了一些水果,蔬菜,肉食大米,麵粉。。。我家現在8口人,吃到農曆17,我夫人又買了麵粉和大米170元,前天肉就剩下豬屁股了(不到10斤),又殺了一隻雞,昨天村口有來賣鴨蛋的,買了75元的。(過年後就花了這麼多錢)。青菜自己地裡種的青菜如果不老的話,可以吃到收小麥。我沒有房貸車貸,自己手裡有一些現金,,,生活質量肯定要下降,但是要說最低生活保障(餓不死),城市能比嗎?我們五六線小縣城,企事業單位工資大概三千左右吧!,好多不上班的沒有工資,有些還有房貸車貸。。。


民平柳勇


我家甘肅農村的,請問你們有錢人住樓房的每天吃什麼,會不會餓,反正我家不會,有肉有菜,頓頓吃得撐,三天兩頭吃火鍋,吃大盤雞,吃豬骨頭,我在外地工作,有吃夜宵習慣,我媽每天都會給我做夜宵留著,病毒不可怕,就怕中國民眾先繃不住,加油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甘肅。


疾風劍豪青


為什麼想著最先熬不住的會是農民呢?因為農民是弱勢群體嗎?因為農民最窮嗎?每天身居農村的家中,想想疫情發展的勢態。捫心自問,如果這場戰疫是一場持久戰,我們一家人能熬多久?

目前一家四口人,農村自住房,城裡沒買房,沒房貸壓力,無欠款,當然存款也不多。如疫情一直持續,考慮的首要是吃的問題。吃得溫飽在農村是不成問題的,就算去年沒有種田地,但今年一開春,馬上可以進行春耕生產,投入生產三、四個月後即有收穫。所以說農村不存在無米下炊的情況。農村疏菜更是大量自產自足,如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十足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

居於農村,如果確實疫情無限延期。惟一難以應付的是教育費用。兩個小孩的教育費用一年需要五、六萬,如果無工可打,最後陷入困境的是小孩不得不綴學。當然,出現那種情形的應該不止一家獨有,應是普遍,教育的困境來襲,很多家庭避無可避。

其實疫情持續,現在很多開始拚的就是手頭存款,存款越多,支撐得越久。其他如股票、基金等難以套現的財產類,反倒不如現金穩固。

其實最先撐不下的,是有房貸、車貸的進城農民工。手頭存款已經投入房產,供著車,本來就每月所剩無幾。偏偏又不是體制內,兩月不開工就無錢買糧,更別提房貸,一旦斷供,房產馬上面臨被 銀行收回的危險,現在肯定是急得吃不好,睡不安,焦慮得不行。

所以說農民最先撐不下的,還是低估了農民,農民的生命力強著呢,到底是土地的主人,糧食的創造者。一旦出現危機,民以食天,糧食的重要性任何東西都 不可替代。




冰冰情感夜話


這場病毒的戰役中,最先熬不住的會是農民嗎?為什麼?

在這場坑擊新冠肺炎阻擊戰中,要問最先熬不住的是誰?可以肯定的講,最先熬不住的肯定不是住在農村的農民,也不是城裡居民。而是進城買樓,生活在城裡的青壯年的農民這個群體,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是:

很多農民進城買樓,不計放庭條件差,在城裡住各項開資大,生活成本高的後果,跟風到城裡生活為時尚,不惜貸款買樓,大疫面前,不讓出門,沒有收入,但欠銀行買樓的貸款,月月還要還。

我的同學去年在城裡買了80餘平約的樓房,花了30餘萬元,由於手裡沒有那麼多錢,只交了首付7萬元,餘下貸款20餘萬元。屋內裝修是父母給了8萬元。現在疫情防控不讓出門,掙不了錢,聽說到處借錢還貸款……。

農民到城裡買樓,多數是靠貸款買的,除了月月還貸款外,還要維持家庭生活、孩子上學,水、電、暖等費用,現在不讓出門,呆在家裡,可想而知,在城裡維持生活是多麼艱難啊!

總之,在抗擊新冠肺炎阻擊戰中,城裡人有養老金,呆在家裡啥也不怕,農村農民家中有糧有菜,也不慌,就是不讓出門,幾個月也不怕。但是在城裡居住的農民,不讓出門,沒有工作,買樓欠銀行貸款還要還,而且天天還要生活,還要花錢,這日子多難熬啊。在這裡想說的是,農村就是留不住你們嗎?城市就是那麼好嗎?想進城的農民們,可要三思啊!


沙塵暴5478


最先熬不住的肯定不是農民

我就是農民,老家麥子上萬斤,院子裡長的菠菜已經能吃了,3個月都吃不完。土豆,白菜,大蔥,蘿蔔,應有盡有。兩年一毛錢不掙都沒任何問題[大笑][大笑]

地裡辣椒,茄子,西紅柿,豆角等等蔬菜苗都已經預好了,過段時間就栽上了。

綜上所述,農明一點問題都沒有[呲牙]

相反,住城裡的,人口多又沒多少存款的,肯定撐不了多長時間,我城裡的親戚現在已經快沒菜吃了,由於交通不通,農民惜售,菜價越來越高,都叫苦連天的[酷拽][酷拽]





春風FCH


個人認為熬不住的是城裡那些沒穩定收入的人。因為這不是戰爭,疫情不管多久解除,農民的地還是像平常一樣,可以種的,該怎樣就怎樣,家裡肉類也差不多能自給,只是比平常少了些鄉親往來。,城裡有固定收入的次之,雖然有錢,但受疫情影響,物流沒了平時的快捷高效,間接導致了化肥種子的供應及瓜果蔬菜的流通,也就沒了平時那樣的方便了。影響最大的就是沒固定收入的人了,什麼都掏錢去買,沒多少存錢的話真頂不了多久。


打點醬油和稀泥


看了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在這場病毒的戰役中,最先熬不住的不僅不是農民,相反,最能熬住的或許倒是農民。為什麼?您看看我說的對不對?

首先,農民在村裡住的房子都是自己蓋的,且沒有銀行的貸款。因此,也就沒有還貸的壓力。第二,雖說現在許多農民都出去打工了,但這只是為了生活過的好一些。如果不能出去打工了,大不了還是回家種地。儘管日子過得苦一些了,但他絕不會餓著!因為他們畢竟在農村都有自己的土地。雖然近些年的糧價都不高,種地賣糧掙不了多少錢。可要是把地裡產的糧食留著自己吃,我敢說就是鋪著蓋著吃也吃不完!第三,農民家的院子裡,大部分都有個小菜園兒,北方的老宅院裡不少家還都有地窖。按著季節種,應季時令的吃,土豆、白菜存,雪裡蕻、白蘿蔔,芥菜疙瘩、櫻子,辣椒、鬼子姜等醃,一年四季的菜全有了!順便養幾隻雞,還少得了雞蛋吃嗎?沒肉怕什麼?縣城裡住的人不吃菜嗎?把自家種的吃不了的菜賣給他們,再把賣菜的錢買成肉帶回來不用得了麼。頂不濟了,農民們就還過那種“沒有牛肉,我們吃土豆。沒有皮鞋,我們穿布鞋。”的日子怎麼啦?總比城裡人一天沒錢、一天就得捱餓的日子強多了吧!

城裡人到了冬天,住樓房不交供暖費行嗎?把暖氣一停你受得了嗎?農民怕什麼?以前燒土炕、燒大鍋灶,祖祖輩輩的這麼多年不也都是這麼過來了嗎。

所以我說,最能扛得住的才是農民。和農民相比,最難熬的恰恰是城裡人。你有自己的買賣,你是大老闆,可疫情一來,買賣關門了,員工都在家裡“悶得兒蜜”去了,你買賣還有收入嗎?假如你還有大筆的銀行貸款,得,那您就“吃不了兜著走”吧!城裡的百姓,如果樓房是自己買的,並且沒有銀行按揭,手裡再有些存款的話,或許日子還踏實些。再一類踏實的就是退休人員,有疫情沒疫情都是跟家待著,都是按月拿錢。壓力最大的,就是既有房貸又有車貸、上班的單位這回又因受影響裁減員工把你裁下來的人。再一個就是本來掙錢不多、還是在城裡租房子住的人,正常時也只是混個溫飽,等待著發展的機會。這回算是趕上了:要麼回老家幫著家裡人種地,要麼……誰難受誰知道吧!

原來不是有句話叫“城裡套路深、我要回農村”嗎,以後我看這句話得改改了,咋改?我看就改成“一旦有疫情、還是農村行”如何?大家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