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絡是看不見的,古時候是怎麼發現經絡的?

magicalliao


想當年我爸學骨科的時候,沒有那些學習教材。師公叫我爸把我死去的爺命的舊骨拿出來擺在地上學。哈哈哈!所以我爸學會之後閉上眼睛也能把人家的骨折復位的!經絡,我爸最懂行的!有句話,我不敢寫。[呲牙][呲牙][呲牙]


L優雅


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這個問題太複雜了,簡單化回答一下。

以前,忘記了是八十年代還是九十年代初期,對這個問題曾經有過公開的探討。在電視,在央視。

有人認為是勞動人民日積月累形成的經絡學說,有人認為是天生異稟的真人有第三隻眼睛(兩眉之間的眉心處,松果體,被認為是人類第三隻眼睛的所在地)。這第三隻眼睛能看到凡人所不能看到的東西,所以他們就能看到人的五臟六腑和經絡。

有的人有″慧根",通過後天的努力也可以具有透視人體的能力。

我是支持第二種觀點的。正如施一公所言,人眼所能看到的光線,經測定僅僅佔到自然界的4%,其它頻率的光線,物質人眼是看不見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X光人眼看不到,但是通過X光成像我們可以看到內臟和骨絡的樣子。超聲波我們人眼同樣也看不到,但是通過超聲波成像同樣可以透視。

希望能用儀器偵測到經絡的日子早一些到來。則中醫西醫之辯可以停下來了。

#我要上頭條#



粵石澗村夫


古人生活原始,但他們的第六感官卻異常強大,而且智商很高,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以為古人智商低下。我們今天的智商是打折扣的,我們的知見是歷史智慧的積累。

因此古人有一些生來異稟,有特異功能,能看見和覺察別人發現不了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巫醫最早盛行的原因。

而有的人則更理性的去探索自身的功能奧秘,才體悟發現經絡,被後人稱為“上古聖人”。


語舟心語


這個問題問得好,有水平。👍

這麼說吧,醫學界有這麼一種對中、西醫總結區分的說法:西醫屬於實驗醫學的範疇;中醫屬於實踐醫學的範疇。

實踐醫學,故名思義,就是在很長的時間維度上,通過人們世世代代在樸素的主活、勞動、認識等的基礎上,總結而得來的醫學。

1. 中醫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文字產生之前就己經出現。比如神農嘗百草等典故可以證明。大家試想想,人類誕生後,或者進化成真正的人的漫長的時間裡,包括歷史學裡講的舊、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時代等,難道他們就不會生病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2. 中、西方在歷史上最大的區別在於,中國人是多神論者,而多神信仰,某種意義上便是不信仰,不信你看中國傳統文化,人們是信仰黃帝、炎帝、神農、堯、舜、禹等這些古代神級大人物多一點,還是信仰天宮的各路神仙多一點?西方是一神論者,只信仰神,即耶穌基督。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多神論,缺乏寄託等天靠神的思想基礎,最終誕生了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觀,從而誕生了具有唯物思想傾向的古典哲學,比如中醫,氣一元論,陰陽,五行等。右代華夏大地上,政治相對太平,雖有內部爭伐,但也許是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總體上相對獨立、太平。這是中華文明得已一直延續而從未斷代的跟本原因。不信你想想,其它三大文明,都是怎麼滅亡的?這些歷史書上都有記載。這就給中國古典哲學,以及以此為理論基礎的中醫學,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基礎。

一神論的西方,歷史則比較複雜。現在的歐洲尤其是西歐,人,是在羅馬文明被遊牧民族,對,就是和一直騷擾我們的北方遊牧民族是同一批人,打得眼看消亡的時候,遷移到蠻荒的西歐去的,後來才產生了現在的英法德意等歐洲諸強國。那時的西歐,比我華夏文明,不知道被甩了幾條街道。後來又是漫長的中世紀,直到後來文明、科學等覺醒。加之人們把一切,包括生病的解決辦法等都寄託於神的恩賜,用今天的眼光看,是愚昧。所以,基於西方科技基礎而發展起來的西醫學,比中醫晚個幾千年,不是沒有道理的。

3.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狩獵和勞動的基礎上,慢慢發現並總結了最初中醫治病的雛形。比如說人們在狩獵中受傷,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對比總結髮現,某中草的汁液可以止血,遂以總結並逐漸推廣。也如古人身體的某個部位疼痛,無意中在揉揉捏捏中發現,按摩某個部位時,則疼痛得以減輕,遂又不斷總結完善推廣。中醫就是這樣,在漫長的歲月裡,一點一點用人們的經驗總結積累起來的,是古人實踐和智慧的結晶。這就是中醫藥草、經絡等學說的雛形。

4. 醫巫同源。中國古代各族或是各部落,都有巫醫的傳統。那時候,巫醫的地位非常高,一方面負責人們信仰的問題,一方面負責神人通靈的職能,又一方面負責治病的功能。有些部族,巫醫本身就是統治者。巫醫掌握強大的資源,把民間智慧加以蒐集、整理、總結、研究、系統化、發展等,形成中醫各分支的早期理論基礎。

5. 有人說中醫外科學落後,其實是不瞭解中醫。中醫界有種說法,除《黃帝內經》外,還有一部《黃帝外經》,裡面有專門的外科理論體系的記載,是在華佗因為給曹操治頭風病要開顱,被曹操一怒殺了之後,而失傳了的。古代中醫,有豐富的解剖學經驗。古代爭戰常有,戰俘常見。而戰俘反正得死,便有部分戰俘,被巫醫利用,為醫學發展做了貢獻。這是中醫學的解剖學支持。

6. 剖分大智慧的聖人支持。古人心思單純,受物慾汙染少,又講究內修心法,外修身,故而擁有大智慧,參到宇宙法則的人,比現代多得多。他們在修煉中,可以達到內觀化鏡,比如現在也有人修煉,佛家,道家,瑜伽的打座高手,便有人可以內觀到身體內部的氣流湧功和循形規律,古人比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些聖人在長期的修煉實踐中總結積累,也是中醫經絡學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神農氏,是中藥學的鼻祖無疑。比如《黃帝內經》的記載,已經那麼豐富完善,怎麼可能一朝一夕形成。

7. 在以上的基礎上,隨著古代文明的發展,文字的出現,逐漸出現了專門的醫者,他們在前人研究總結的基礎上,在長期行醫的實踐中,繼不斷地總結,形成完善的中醫體系,著書流傳,從而使中醫學走上成熟。

以上的觀點,非我個人所謅,是不記得以前在哪裡看過的,是哪本書,還是央視的記錄片,總之是看過的,是有中醫專家、考古學、文獻學等的支持的,並非憑空想像所得。

相對而言,西醫是在近代科學發展的基礎上才產生髮展起來的,要比中醫晚了幾千年。

當然,西醫有科學做背景支持,在近現代科技大爆發的背景下,短期內有長足的發展也不爭的事實。西醫在某些病種方面,確實存在優勢。

但是綜上所述,中、西醫的時間維度完不不同,故而,現代流行的,很多無知者企圖,或者挑釁,用科學解釋中醫的行為,實在荒謬。

中醫不需要科學的解釋。事實上是,只要能治病的醫學,就是好的醫學。無論中、西醫。畢竟,中國的患者,要的終極目的是解除病痛,又有誰會刻意在意是中醫治法,還是西醫治法呢?


南山子葭月


一群不瞭解西醫更不瞭解中醫的人在這裡瞎掰掰。就如同地球的經緯度一樣,人體的經絡是一樣的道理,都是人為設定出來的參照物而已。就像時間,距離,重量的單位,都是人為規定出來的。所有的所謂經絡都不存在於臟器,全部分佈於身體的體表筋肉之中。經絡是被理解為用來連接身體各部位穴位的,而穴位這東西當你解刨人體後卻根本看不到,只有肉,血管,筋和筋膜。所以,所謂的穴位和經絡都是很抽象,很難被人理解的。你只能死記硬背,卻不能理解它為什麼存在,如何存在。一個腳底板,靠眾多穴位和經絡可以連接人的心肝脾肺腎,這你怎麼理解?腳底板切開,還是血肉筋膜,至於什麼穴位,根本看不到,讓人怎麼理解?就算有穴位這東西存在,它又是怎麼連接到臟器的?血管是負責能量傳遞和代謝的,肌肉是負責運動的,筋是負責神經傳導的,這些就構成了人體的主要脈絡。很難想象古人不經過大量的解刨就能掌握經絡穴位,但事實是中醫還真的不是搞解刨的。西醫的發展和化學進步緊密相關,他們是不斷研究不斷髮展進步的,而中醫很奇怪,靠的是傳承,並且還在不斷失傳。中醫講究五行和陰陽,這些東西說實話我們??人都不瞭解,甚至不理解,都是越活越迷糊,一代不如一代的。用現在的知識很難解釋,這說明它不屬於我們現代人。看來只能理解它是來自於上古時代了。


老陝愛吃麵面


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但自從認識了李寶蘭老師後一切都有了答案,因為她能感知到經絡的走向!我來上個圖,這是她老人家感知到的然後畫出來給我的,我來提供一條經絡給大夥看看,給喜歡經絡的朋友提供一點幫助。但是隻能貢獻一張,因為目前還沒有正式出版。



沈書601


中醫上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經”的原意是“縱絲”,有路徑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存在於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的原意是“網絡”,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存在於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佈全身。

經絡是細胞群、體液、組織液之間交換能量通道,並且形成低電阻、神經信息和生物電信號的網絡叢群。

二千五百年前的《黃帝內經》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

東漢的“方書之祖”,有著“救命活神仙”之稱的張仲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展了經絡學說。

《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是集體智慧的、長期的不斷總結的成果,並不是某一個人發現的。


鵬學天下


您好,我是胖哥。對於經絡的發現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通過三個過程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形成的。下面我們就這三個過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經絡認知的形成

1.認知過程:現在普遍認為經絡的認知是從類人猿時期就有了。古時候類人猿可以知道吃什麼可以止疼,就好像雲南白藥的發現是從老虎身上一樣。並且古代類人猿通過類似按摩的撫摸幫助身體改變不良狀態。人類簡史中提出了一種新的觀點,那便是認知革命。正是這種認知革命將智人推上了地球霸主的地位。通過不斷的按摩獲得的效果把這種經驗積累和傳承下去,就形成了最初的醫學雛形。這些能被按摩所認知的點和線在中華文化體系中形成了特有的醫療體系。

2.形成過程:《說文解字》中這樣記載:“砭,以石刺病也。”中醫最早的針刺可追朔到新石器時代,通過不斷的“揉”“按”“捶”“打”“點”“壓”等行為,減輕痛苦。古人用“鑱石”切割皮膚,“針石”刺穿皮膚,以排出皮下聚集的膿腫,而這就是後世九針的起源。除了砭石之外,我們的祖先還以竹子、陶瓷和獸骨作為針具使用。大約距今一萬八千年前左右,山頂洞人文化時期,我國古人就已經能夠製作相當精良的骨針了。而相傳我們偉大的先祖伏羲氏,發明了九針,分別為鑱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醫宗金鑑》這樣記載:九針因何而得名?源於天地大數生,始於一而終於九,天地人時音律星,風野九九八十一,針應其數起黃鐘,皮肉筋脈聲陰陽,齒氣九竅關節通。

經絡腧穴正是在這種長期的實踐和總結的過程不斷的充實發展,而有文字記載的時間可以追朔到大約兩千年前的先秦時期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時期。此時的經絡腧穴學已經形成系統,而在《黃帝內經》之前,根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手足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的文字來看,經絡腧穴的理論形成遠遠早於《黃帝內經》。

3.總結過程:現存最早的經絡腧穴專著為《脈灸經》,其已經對經絡腧穴有了初步的總結。而到了《黃帝內經》時期,對經絡腧穴的總結和運用已經頗為成熟,《難經》更是擬補了《內經》的不足,為後世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到了魏晉時期,醫學家皇甫謐對針灸學進行了首次的大總結著成《針灸甲乙經》又稱《黃帝甲乙經》,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

該書比內經多出189個穴位之多,不但確定了穴位的名稱,還包括了定位和取穴方法,並提出了經絡分部劃線布穴的排列方法。闡明瞭針刺操作方法以及針灸禁忌穴位部位,總結了臨床治病取穴,按病取穴。宋元時期針灸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僅僅北宋時期就有三十多部針灸著作問世。翰林醫官王惟一,更是研製了聞名於世的經絡銅人,被後世稱之為“天聖針灸銅人”,銅人鑄成於1027年,兩具銅人仿製成年人體態,軀殼可拆卸,內藏內臟,外刻穴位,可謂舉世創舉。銅人體表刻制穴位多達657個,用於翰林醫官考試,考試時用蠟封銅人,體內灌水,針刺時如中穴則水出,如不中則否。明清時期,針灸學繼續有所發展,明官方於1443年仿製宋代樣式鑄造過針灸銅人,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針灸大全》《針灸問答》等書,《針灸大全》以歌賦的形式對針灸理論和穴位以及子午流注針法進行了一定的總結。而《針灸問答》依據《內經》對針灸基礎理論進行了論述。十六世紀末,楊繼洲再次對前人的針灸進行總結於1601年編撰成《針灸大成》一書保存了大量一度認為失傳的針灸古籍。

以上就是中醫經絡從認知到發展形成的一個過程,當然由於年代久遠,特別是上古時代,都基於學者們的一種猜測,就如同“宇宙大爆炸”理論一樣,沒有更多的證據去佐證。當然還有其他的說法,比如古聖先賢有大能力者,通過特異功能觀察到人體內的經絡走向,並把它描述下來。持這種觀點的也不在少數。科學存在的意義就是理性,再沒有更多的證據之下,沒有理由去否定其中任意一種。我們後人對於前人的功績秉承繼承發揚態度就對了。

以上就是胖哥對於本問題的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