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行中釋放“光熱”——走進企業復工復產第一線 ①

在逆行中釋放“光熱”——走進企業復工復產第一線 ①

工作人員正在巡視定日鏡。本報記者 程宦寧 攝

二月的柴達木盆地寒風如刀。當置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東郊外的魯能海西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國家示範工程基地,碧空如洗,湛藍的天空下,戈壁、陽光和一望無際的光伏板形成了“雷打不動”的風景。

2月16日,採訪提前申請,入門實名登記,兩次測量體溫……經過嚴格的手續審核,記者走進了魯能集團青海新能源公司。

8時,在電站中控值班室內,值長鄭剛基和運行維護人員張敬翔正在進行交接班。與平時不同,二人的距離在一米開外。

鄭剛基對所有人員進行了體溫檢測,又帶著張敬翔開始巡檢運行設備,安排完工作鄭剛基交代:“剛才我已經對辦公室消毒,現在這裡就交給你了。”

從春節到這天,鄭剛基已經算不清自己值了多少班次。因為行業的特點,既便是節假日,企業也是保持正常運行,員工也是倒班休息,對於魯能集團青海新能源公司來說只有穩產而不存在復工。

這家企業負責人介紹:“我們企業有170人,現在121人在崗。大家主動放棄休假,奮戰在一線,確保企業能夠24小時不間斷運轉。近日,公司根據格爾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處置工作指揮部工作要求,49名返程員工集中隔離,待14天隔離期滿後就可以全部返崗。”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如今公司已建成世界上首個集風光熱儲調荷於一體的多能互補科技創新項目,其中包括20萬千瓦光伏項目、40萬千瓦風電項目、5萬千瓦光熱發電項目及5萬千瓦儲能項目。

現在整個項目運轉正常,預計年發電量約12.625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40.15萬噸,將有效減少燃煤消耗,降低大氣汙染。

不知不覺時間已過午,公司食堂內卻沒人在用餐,但又可以聽到廚房裡廚師們忙碌的聲音。

食堂管理人員方蕊說:“平時這時候來,食堂已經排起了長隊。現在特殊時期,我們科學合理安排,儘量避免集中,實行分散式、錯時式就餐,鼓勵員工自帶餐具打包。此外,工作人員每天必須對加工區及就餐區消毒2次及以上,公共炊具、餐具依照標準嚴格消毒,以疫情防控為企業的穩產運行提供保障。”

從公司基地出來,順著高速繼續前行40餘公里,便可看到一排排巨大的風力發電機挺立在戈壁中。潔白的機身,線條優雅的葉片,映襯著高原的藍天和白雲,勾勒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遠遠望去,200颱風力發電機擎天而立,迎風飛旋,在遼闊的曠野上,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風車家園”。

公司項目工程師魏鵬介紹,魯能海西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國家示範項目總裝機容量70萬千瓦,面前的這些“風車”就是40萬千瓦風電項目。

在壯觀的“風車”下,電站員工韓永彬和劉旭東帶著口罩,正在精心維護髮電設備。疫情期間,他們每天都會對這些風機給予例行“體檢”,以保證其“健康”運轉。

韓永彬說:“平常只需要檢查一次的設備,在目前這個非常時期,我們每天都要檢查兩三次,以確保每個環節不出差錯,源源不斷把綠色能源輸送到千家萬戶。”

光伏、風電、光熱、儲能,這幾個項目看似“不相干”,其實是“心心相連”。魯能海西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國家示範工程採用“新能源+”模式,構建了“風電—光伏—光熱—儲電—儲熱—調度—負荷”優化互補系統,以光伏、光熱、風電為主要開發電源,以光熱儲能系統、蓄電池儲能電站為調節電源,白天積蓄電能、熱量,在光伏、風力發電低谷期,以熱能、電池儲能發電作為重要補充,這才能確保24小時不間斷的穩定運行。

企業負責人說:“企業的穩產就是我們對抗疫情的決心。公司1月份向山東、重慶、湖北等地輸送電量4900萬千瓦時,2月份預計向省外輸送電量4700萬千瓦時。目前,公司正全力以赴為穩增長提供各種保障,在戰‘疫’的同時,確保完成總體經濟目標,力爭在決勝小康和‘十三五’收官的關鍵一年,戰勝一切不利因素,創造首季‘開門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