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接觸:從全球大型傳染病,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致命接觸:從全球大型傳染病,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2020年的春節,對全體中國人而言,註定會成為腦海中,最難以忘懷的一個。

沒有張燈結綵,沒有鑼鼓喧天,沒有走親訪友,沒有吃喝玩樂,一切熱鬧和喧囂,都與這個春節無關。

取而代之的,是價格瘋漲,直至有錢也買不到的口罩,是一度被賣至脫銷的酒精消毒劑,是連獸用藥都被搶光的雙黃連口服液。

一場名為“新冠肺炎”的疾病,將人類困在了籠中,就像他們以往對動物做的那樣,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疾病,讓健忘的人類再次意識到,自己也不過是地球萬千動物中的一種。

“人類也是動物,和其他動物物種在起源和繁衍、疾病和健康方面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大衛·奎曼在《致命接觸:全球大型傳染病探秘之旅》一書中如是說到。

致命接觸:從全球大型傳染病,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大衛·奎曼,美國著名科普作家,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記者。得益於這些身份的加持,他跟隨全球頂尖的疾病專家,幾乎踏訪了每一個大型傳染性疾病的發源地,去尋找人類大範圍感染疾病的根源。

在《致命接觸:全球大型傳染病探秘之旅》這本書裡面,大衛·奎曼除了利用翔實的調查資料,向讀者介紹了一些著名疾病,例如埃博拉、非典的發病原因及傳播過程,更提出了一個在當時也許曾被認為存在偏見,但現在卻讓無數國人沉默的問題:

“下一個疾病大暴發會是由病毒引起的嗎?下一個疾病大暴發會源於熱帶雨林或者中國南方的市場嗎?”


致命接觸:從全球大型傳染病,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彷彿預言被驗證,在追究和追責之外,我們也應該靜下心來,跟隨大衛·奎曼的腳步,試著從書中,找到這些大型疾病不斷出現的原因,然後引以為戒。

一、埃博拉病毒

1996年2月初,中非一個名為馬依布2村的地方,18個人參與屠宰和食用一隻黑猩猩後,突發疾病。其中4名患者在兩天內死亡,有一名患者從醫院逃出後回到村落,隨後也很快去世。

然後,第二批感染者相繼發病,他們是第一批病人的親人和朋友,在照顧病人時染病,還有一些人因為處理第一批病人的屍體而染病。最終,31人病倒,21人死亡,死亡率幾乎達68%。

醫學研究者從一些病人的樣本中,發現了埃博拉病毒的證據,並推斷被殺死的黑猩猩感染了埃博拉病毒。但他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黑猩猩並不是被村裡的獵人殺死的,而是在森林中找到的,當時黑猩猩已經死了,屍體腐爛,肚子變質,已經脹了起來。

致命接觸:從全球大型傳染病,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這個村子的疫情傳播並非個例,而是整個中非疾病暴發規律的一部分。在其他爆發埃博拉病毒的村落裡,疾病的源頭都與黑猩猩有關。

有人認為,是那些死在森林裡的黑猩猩感染了病毒,並無意中傳染給了飢餓的人類。但大猩猩的死亡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一種更普遍的說法是,“礦工(和他們的家人——營地基本上都在村莊)的出現和對食物、住宿和燃料的需求,引起了林冠層的混亂,打擾了其中居住的生物。”

大衛·奎曼通過眾多的病例和細節,為我們指出了一些共同之處:暴發地點的森林遭到破壞,和死亡的猩猩。


致命接觸:從全球大型傳染病,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二、SARS病毒

2003年初的非典SARS,其傳染源最終追溯到了賣魚的商販周某身上。有些人一定很疑惑,非典的傳染源不是與野味有關嗎?和魚販有什麼關係?

確實,魚類和其他貝類海鮮從來沒有被認為是SARS病原體可能的宿主,但周卓峰的活動範圍,和其他經營家養或野生鳥類、哺乳動物的活體動物市場有所交叉,這可能是他感染的原因。

在救治、轉院等一系列過程中,很多與周某有所接觸的醫生、護士、病人及其家屬紛紛被感染,周某也成為SARS的第一個超級傳播者。

周某曾經就診的一家醫院的劉教授,在不知道自己已經被感染的情況下,去香港參加侄子的婚禮,當然也無意中將病毒帶至香港。

致命接觸:從全球大型傳染病,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他入住的酒店位於香港九龍,是一家大型中檔酒店,同時也是商人和遊客的首選,其中不乏外國人士。後來據推斷,劉教授傳染了住在這家酒店的至少16名客人和1名訪客。

當其中一位被感染的加拿大女士登上回程的飛機時,SARS也被帶到了世界各地。劉教授成為了第二個超級傳播者。

這場疾病的爆發原因,最終追溯到了一種名為果子狸的動物身上。來自香港大學的微生物學家關熠,將其對非典的調查研究寫成論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其中表明,雖然果子狸感染了病毒,但並不意味著果子狸就是這種病毒的宿主,它也可能是受到了“其他未知動物”的傳染,而這種動物才是自然界中這種病毒的真正宿主,果子狸可能只是擴大宿主。

這一點在後來,也得到了新的研究結果的證實,而所謂的“其他未知動物”,則與蝙蝠有關。

致命接觸:從全球大型傳染病,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在這本書中,除了埃博拉和非典,作者也寫到了亨德拉病毒、瘧疾、Q熱、鸚鵡熱和萊姆病等。

在“鸚鵡熱”一節中,大衛·奎曼提到了弗蘭克·麥克法倫·伯內特(Frank Macfarlane Burnet),澳大利亞科學界、傳染疾病研究領域的一個標誌性人物。他是人畜共患病領域的專家,後來被加封為騎士,獲得了諾貝爾獎和其他一些殊榮。

伯內特認為,通常情況下,鸚鵡熱的傳染性並不強,只在某個地方的野生鳥類當中存在,引起的麻煩也不大。“這些美冠鸚鵡,如果生活在野外的自然環境中,根本不會表現出任何發病的症狀。”但是人類作為中間人,破壞了鳥類的這種自然生活。

“當這些鳥被關在鳥籠裡,生活在擁擠和骯髒的環境中沒有任何鍛鍊,接受不到任何陽光的情況下,潛在的感染髮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總之,伯內特對傳染病的觀點是:環境遭到人類的破壞導致了傳染疾病的暴發。


致命接觸:從全球大型傳染病,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看完致命病毒這本書,你會發現,幾乎所有大型傳染病的根源,都能追溯到動物身上。其原因無外乎兩個,一是人類貪食野生動物,使得那些原本潛藏在動物身上的病毒,有機會進入人體;二是人類不斷侵佔動物的生存空間,使他們不得不踏足人類的領地,為病毒的交叉感染提供了可乘之機。

在人口數量越來越多,不斷擠佔地球生存空間的當下,人類如何正確規劃自身的發展,如何與周邊環境和諧相處,已經不僅僅是人類與某些野生動物的問題,更是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的問題。

疾病會消失,但不會滅絕,病原體只是藏在了什麼地方。也許是一片有幸還未被人類涉足的原始叢林,也許是一種還未被擺上餐桌的野生動物,也許是鬧市裡某個角落的生鮮市場,但無論它藏身何處,都在提醒人類,永遠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