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攝影師拍的是“照騙”,大都依靠後期處理,後期很重要嗎?

Tony說攝影


首先說這話的人一般都攝影界的老法師,跟不上時代前進的腳步,頭腦僵化又不會熟練運用電腦,看新入行的年輕人的作品超過自己,一種失落感的表現,殊不知過去暗訪也攝影后期的一種。還有一種人是沒有學習意識或文化水平底或對色彩搭配不懂,以為有了高級設備就能拍出好的照片,結果並非如此。前幾年攝影熱時大批人進入攝影行業,因為攝影門檻低有錢就可以買專業級相機高端鏡頭,以為有了專業級別的器材就能收到好的作品,事實讓他們很失望,經過幾年的大浪淘沙大部分人已經放棄了相機又重新迴歸手機了。攝影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後期是為前期服務的缺一不可,不要簡單的認為只要按動快門就完成了,這叫留念照。


雄鷹93796


數碼時代不後期確實可惜了,我當年是鐵桿原片黨,主要原因是從膠片年代過來的,電腦用的不熟練。現在逐漸學會一些後期處理,而且用手機就能一般後期處理。確實開闊眼界。











她大叔521


在數碼光影時代,你見過的“照騙”,凡覺得賞心悅目的,我敢給你保證:100%都是經過後期處理的。那“照騙”有沒有不經過後期的呢?回答是肯定的。一是膠片機拍攝的,是正宗照片,絕不是“照騙”;二是數碼相機直接生存的JPG格式“照騙”——為啥稱它為“照騙”而不是正宗照片呢,那是因為數碼相機在生存JPG格式文件時,已經由數碼相機本身自帶軟件經過算法,對拍攝時的光圈、速度、ISO、白平衡、色彩、反差、銳度、寬容度等等進行了綜合處理。這個處理結果,就是你直接能看到的JPG格式原片。

同一光影無後期(JPG直出)和有簡單後期對比圖(寫這個問答時作為配圖在住家附近隨手拍):

RAW 格式文件經過後期簡單處理後的小區(側逆光下暗部和色調調整)。

無後期(JPG直出)的側逆光下的小區一角。

順光。無後期(JPG直出)的小區一角。

RAW 格式文件經過後期簡單處理的小區一角(適當剪裁+調色)。

數碼相機這個JPG格式文件的處理,實際上也是一種後期,只是你看不到而已。數碼相機JPG格式文件的處理,之所以是人們看不見的電子算法後期,一個佐證就是:同樣環境、同樣參數拍攝,不同品牌數碼相機甚至同品牌但型號不同的數碼相機,它們輸出的JPG格式照片,在色彩、寬容度等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原因就是它們各自的算法不同。如果與膠片機拍攝的照片相比,區別更甚。

那麼問題來了——膠片機拍攝的叫“照片”,數碼相機輸出的JPG格式文件叫“照騙”,二者有啥區別?

同一光影無後期(JPG直出)和有簡單後期對比圖(寫這個問答時作為配圖在住家附近隨手拍):

光比較大的JPG原片。

RAW 格式文件經過簡單後期處理後的圖像。

首先,膠片機拍攝的成像過程是基於光化學理論,數碼相機拍攝的成像過程則是基於光電子學理論,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自然結果迥異——膠片機是通過光化學反應產生潛像,這個潛像的生成不存在人為的干擾因素,你設置什麼參數,它拍出來的就是你所設置的參數忠實還原。而數碼相機成像的過程,不同相機攜帶的軟件算法是關鍵的一環,不同算法,結果總是不一樣。

其次,在色彩還原方面,膠片相機拍攝是在銀鹽接受光照的一剎那,色彩信息就被準確無誤都保留在膠片上了。而數碼相機拍攝的一剎那,色彩是經過相機算法推測出來的,其色彩還原方面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人為因素——因為各家相機的算法軟件,都是人為編程。

同一光影無後期(JPG直出)和有簡單後期對比圖(寫這個問答時作為配圖在住家附近隨手拍):

光比較大的JPG原片。

RAW 格式文件經過簡單後期處理後的圖像。

當然,膠片機與數碼相機在照片存儲方式上也有本質區別——膠片機的影像信息忠實地記錄在膠片上,是物質的,肉眼可見的,而數碼相機影像用不同文件格式儲存在儲存卡上,是非物質的,肉眼不可見。

知道了膠片機和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區別,就明白了數碼相機自帶的軟件因為是人為編程,其算法自然就有很大侷限性,其輸出的JPG格式文件,如果相比膠片機,有時根本不是我們人眼所看見的那個光影時空。為了彌補這一嚴重缺陷,所以在數碼相機時代,就產生了一個膠片機時代根本沒有的東西:數碼底片——raw格式文件。這個文件是各品牌數碼相機CCD或CMOS感光時所記錄的全部光影信息,這些信息與相機本身自帶的軟件沒一毛錢關係,簡言之,是沒有任何算法和人為參與的原始數據。對這個原始數據通過PS等專業軟件處理,拍攝者就能夠最大限度地還原人眼所見,甚至是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華。

同一光影無後期(JPG直出)和有簡單後期對比圖(寫這個問答時作為配圖在住家附近隨手拍):

雜亂無章的JPG直出原片。

RAW 格式文件經過簡單後期處理後的圖像。

RAW 格式文件具有極高的寬容度,也就是說,這個文件完整保留了拍攝對象所有的高光和暗部所有細節,因此,通過恰當的後期處理,就可以得到色彩還原逼真、高光和暗部細節完美體現、真正意義上的“照片”,後期處理技藝高超者,甚至能夠將JPG格式文件輸出時看上去完全是“廢片”的,處理成一張表現力正常的圖片,尤其是你這輩子可能就只能去一次的地方所拍攝的紀念影像。

同一光影無後期(JPG直出)和有簡單後期對比圖(寫這個問答時作為配圖在住家附近隨手拍):

逆光下大光比JPG直出原片,基本就是廢片。

RAW 格式文件經過簡單後期處理後的圖像。

最後再來簡要回答一下題主所問:“後期很重要嗎?”

攝影界都有一句話:數碼相機時代,一張照片的成功,拍攝和後期各佔50%。

對這句話的理解,前述已經有很多鋪墊:後期很重要!後期很重要!後期很重要!

大家所說的後期,幾乎都是針對RAW 格式文件(當然,JPG格式文件也可進行後期,只是可調的空間很窄,尤其高光和暗部細節的還原)。不同的攝影師在電腦上對raw文件進行的處理,由於“三觀”不同,因而對光影時空的處理也不盡相同,進而出來的片子畫風也迥異。但不管畫風如何,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如果說相機自帶軟件的算法過程是程序自動化的“感光元件感光”+“各種參數處理”=“照片”。那電腦上對raw格式文件的處理就是主觀情感式的“感光元件感光的原始數據”+“人們對自然界的認知”=“照騙”。

同一光影無後期(JPG直出)和有簡單後期對比圖(寫這個問答時作為配圖在住家附近隨手拍):

側逆光下較大光比JPG直出原片。

RAW 格式文件經過簡單後期處理後的圖像。

對這個論斷如果不好理解,那做個簡單比較——

比較標的物:草原上逆光下拍攝搖曳的美麗野花

JPG格式文件直出的結果可能是:畫面一簇野花被大光比的死黑和死白(即沒有亮部和暗部細節)堆砌,旁邊還有一大堆牛屎……

RAW 格式文件後期處理結果可能是:畫面一簇野花高光、暗部細節完整(迎光的花瓣不僅陽光下五顏六色而且脈絡清晰,背光的根莖細節可見),旁邊沒有一大堆牛屎……

兩相比較後,請問,誰是照片,誰是照騙?


勒克兒


對於經過後期處理,認為是照騙的朋友,無疑是不懂攝影的,要麼就是鍵盤俠,要麼就是小白用戶,這些人對攝影的理解是錯誤的。

相機按下快門一瞬間,照片首先是生成一個數據文件,raw格式,包括亮度信息,rgb亮度信息,寬容度,色深等,大家看到相機的直出jpeg實際上相機已經經過了色彩風格的應用,已經經過了後期處理。

所以不管你用什麼拍攝,用手機也好,用相機也好,你所看到的jpeg的圖片都是經過了機器的自動化後期處理。但是這種自動化處理可能是和你眼睛看到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後期的意義是讓照片變得符合我們眼睛看到的,或者讓照片變得更有藝術感,這個感覺是對的人類的共同審美的,就是讓照片變得更好看。

後期其實包含了兩部分,一部分就是明暗和色彩調整,一部分就是帶有內容破壞性的調整。

這兩部分的後期軟件代表就是lr和ps,lr是針對照片的明暗,色彩進行調整,不會修改照片的內容。

Ps是對圖片進行更細緻的處理,可以改變圖片的內容,甚至無中生有,沒有天花板,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你的想法和審美會變成天花板。

一副優秀的作品都是經過後期的,後期是攝影的一部分,沒有辦法繞過去,就算你用jpeg直出,也是經過了機內的後期處理。


拍拍小達人


早期攝影,人們沒有那個條件,對後期認知不足,總有些人認為後期就不是攝影了,我認為這要區別對待,新聞類的一般不應該後期,其他的適當後期也不是不可以,早期黑白人物攝影不也有手工上色的嗎?那不也是後期?人像攝影彩轉黑白,黑白轉彩都屬於後期的一部分,所以說後期也是攝影的一部分。特別是風光攝影,後期很重要,但我不喜歡增減東西的後期,比如添加雲彩換背景,那不叫後期,人為的改變了照片的內容,應該叫製作了。簡單的後期會使照片通透感立體感和觀感增強,是很有必要的。個人看法,不喜勿噴,謝謝!上一張昨天蘋果11Pro在下班等電梯的樓道口拍的一張窗外,第一張原片,第二張ps簡單後期(複雜的也不會[捂臉]),第三張手機sandseed加強後適當調整了白平衡。您喜歡那一張呢?





龍哥自由攝影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攝影后期是非常重要的。在膠片時代,攝影后期實際上就是暗房技術。在膠片暗房技術中,例如,欠曝的底片,在顯影液中浸泡的時間就會短一些,如果底片部分欠曝,那麼在顯影時,就必須進行一定的遮擋,這種暗房操作,實際上就是攝影的後期!

其次,正確看待攝影后期,後期在攝影中的作用是優化和加強。優化是指在後期處理過程中,對前期拍攝照片的高光、暗部、中間調,色溫色調進行最大程度的還原,得到優質的底圖,再進行針對性反差調整,獲得初級調整的照片。加強是在優化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後期手法,加強攝影作品的氛圍,賦予作品的風格。不同類型的攝影作品,後期處理的優化加強的程度不同。

第三,看拍攝的是什麼類型的題材,如果是新聞類題材攝影,那麼是一定要還原真實的,也就是不能移動像素,即不能把拍攝時候沒有的元素添加進去,或者摳出來放到其他地方;不能改變色相,明明是紅色,不能改成綠色。如果是人像攝影、風光攝影、人文攝影這些類別,後期是可以進行藝術加工的。

攝影屬於藝術的一個門類,那麼它是應該遵循藝術的普遍規律:再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以人像攝影為例,我們在前期拍攝中,會根據題材來確定人物角色的服裝款式,化妝類別,模特根據題材來演繹姿體語言以及情緒表達;到後期製作中,根據前期拍攝的結果,使用特殊的後期技法,例如調整光影,調整色彩,加強或者弱化明暗等,讓作品的藝術氛圍更好,風格更強,以達到攝影師或者觀眾想要的藝術效果。

所以,攝影師拍攝的照片,一定不是“照騙”喲。





木葉影像


攝影圈中對於圖片是否要經過後期的討論,從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大多分為三類:照片直出、經過後期和無所謂。

很多人說照片直出才是真正的攝影,紀實攝影也以不後期為榮。但請問膠片時代的暗房是什麼?暗房就是膠片時代的後期處理。現在數碼時代的後期處理,就是將暗房處理過程優化,不需要繁瑣的操作,使得圖像在計算機上就可以得到處理。

所以後期處理是攝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句話可能會扎到某些人的心,看看現在選擇照片直出,抨擊後期處理的人群年齡(此處不是鄙視),大都不會使用現階段的後期處理軟件。時代在進步,有些老法師因為不會後期處理就說圖片直出,抨擊後期的背後,是羨慕和嫉妒。畢竟通過後期處理,圖像必然會更加完美,光線色調也會更加和諧,圖片比不過就打口水仗?見不得人好的大有人在。

相機內部有些功能的處理算法其實也是後期處理,比如多重曝光、HDR合成等等。

後期處理是讓我們的圖片從色彩飽和度、構圖、對比度、曝光量、影調等等趨向於完美,讓前期的缺失通過後期完善,讓我們的作品更加完美。當一幅作品本身就很有水平,再通過後期的點綴,給作品錦上添花更加完美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嗎?

很多前輩的經驗總結也不無道理,我們的圖片不能依靠後期,前期能做好的事情就不要帶到後期去做,後期處理過度取得的效果可能太過於失真,嚴重偏離事實也會給人帶去質疑。

攝影需要後期處理,後期處理是攝影的一部分。通過後期處理讓作品更加完美,是我們的追求,但後期處理也不可過度,過而不美,攝影關鍵在前期,後期也是很重要。

當然選擇照片直出也是各自的選擇,其中也不乏一些大師,但後期與直出是各自的追求不同。(以下是我用手機旅拍作品,也是經過後期的。)











創e派


你好,要說後期處理就是“照騙”那你肯定是不懂攝影,或者說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後期。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用膠片拍攝,洗照片的過程就是後期處理的過程。用數碼相機拍攝的底片是數字形式,你可以理解為兩種形式。數碼相機直出的圖片格式實際上是相機自帶的程序完成了後期處理,拍攝raw格式然後手動後期處理,實際上是拍攝的一個工作環節,不要認為後期就是騙人,這是個誤區。

那麼什麼是“照騙”呢?

簡單的說就是內容造假,什麼是內容造假?

舉個例子比如拍鳥,為了方便拍攝把鳥窩移到一個方便的位置拍出的照片不符合自然規律;

還有後期造假的,比如某位領導視察工作,但是沒到現場,通過後期手段加上去,這就是內容造假。

最後我想說的是,要正視攝影后期處理這件事,很多攝影愛好者看到好看的照片就認為都是後期做的好,甚至很牴觸後期這件事,我認為這是個誤區,一副好的作品和你拍攝的每個環節都曦曦相關,不是說隨手一拍,後期就能扭轉乾坤,希望大家都能理性的看待後期處理。



追光自駕攝影


1、3原片,2、4出片。

比較之後,不會使人產生誤解,只會增加對自然美景的欣賞。

適當的修飾,對一張照片或者一件作品絕對是有必要的,除非特別要求不得做任何改動。






亦百年


首先,不存在沒有受過任何處理的照片。

即便是膠片時代,不同的膠捲品牌,膠捲類型、感光度(100,200,400)在同一臺相機同參數設置同場景下,出來的照片效果也有細微的差異。

哪怕我們的裸眼,也經常“被騙”,坐在車裡看窗外的景色,天藍藍的,草綠綠的,但當車窗搖下來時才發現,外面萬物的顏色也沒那麼濃郁,是車窗貼膜給你的眼睛加了一片“濾鏡”。

回到我們的數碼時代,從小型數碼相機,到攝影愛好者手中的單反,尤其是現在的智能手機拍照功能,從簡單的場景選擇,到全手動參數設置,再到現在的全智能識別場景自動美顏,真正實現了“傻瓜”式的拍照體驗。

所以說,絕對沒必要把照片適當的後期處理(現在很多已經是拍攝同步處理了)當做是洪水猛獸。通過後期製作,通過對照片亮度、對比度、色溫等基本參數適當的調整,能夠更好的烘托照片氛圍,更好的傳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是很正常而且何樂不為的事。

但是,正常的後期製作並不包括增加、減少照片內容,改變照片場景、人物的基本形態等手段。比如華賽金獎《廣場鴿》事件,也比如先在人們經常使用的手機拍照重度美顏。

一張好的攝影作品是對真實生活瞬間的精彩記錄,是我們真實情感的體現,一張靜默的照片背後有著拍攝者內心的千言萬語。而一張通過造假和謊言編造出來的照片,則是對自己和觀眾的欺騙,對生活的褻瀆。

當然了,日常場景下的美顏照片可以算作一出善意的謊言,我們也就一笑而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